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总纲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总纲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总纲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总纲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总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1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 已知宇宙(可见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2) 通常人们所说的宇宙即为可见宇宙。2、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 恒星: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太阳:核聚变发光)(2) 行星: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地球)(3) 卫星: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人造卫星)(4)矮行星:足够质量、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冥王星)(5)星云: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6)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

2、种物质。(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7)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8)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即为可见宇宙。3、 太阳系:(1) 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2) 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3) 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距离:水金地火木土。地内行星:水金。(没有卫星)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体积质量分别冠亚)远日行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木卫星最多)(4)太阳系距离银心约2.5万光年。4、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 地球的

3、普通型:在体积、质量、运动等方面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2) 地球的特殊性: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第2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辐射:(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2) 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50%)(3) 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4)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2、 太阳活动:(1) 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光球层:太阳黑子

4、(以11年为周期)色球层: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极光):带电粒子脱离太阳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的带电粒子流。(2)影响:对乔木年轮:光照充足,风调雨顺,年轮宽;气温低,雨量少,年轮窄。太阳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现象出现几率明显增加。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能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产生“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太阳风到达地球,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第3节 :地球的运动:1、 地球的自转:(1) 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2)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

5、)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假的)(4) 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23小时56分4秒(真的)(5) 北半球观察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值。(6) 地球自转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它地点均为15°/时。(7)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点递减。60°纬线处是赤道的一半。两极为0。(赤道线速度:1670千米/时)(8)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光)产生地球自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南左北右。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为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

6、的尺度。(9) 地方时: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小时而形成的时间系统。特征: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地理位置越靠东的地方,地方时越大。每15个经度相差1小时,每1个经度相差4分钟。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10) 时区: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11)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区时(标准时)(12) 北京时间指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经过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13) 区时的换算:位于同一时

7、区内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不同时区的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14) 求时区:所在地区时区=某地经度/15°。若余数小于7.5°,则商为所在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时区数为商+1。(15) 求区时:所求地区区时=已知时区区时+-时区差*1小时。若所求地区位于已知地区的东边,用“+”;若所求地区位于已知地区的西边,用“-”。(16) 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为避免日期紊乱,国际上规定,将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17) 过日界线的计算:东、西12区日期相差一天

8、,时间相同;从东12区向东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反之,日期加一天(东-西,减;西-东,加)(18) 当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全球日期相同。2、 地球的公转:(1)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2) 地球公转轨道叫黄道面。(3)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夹角,约23.5°。换言之,地轴与黄道面之间,有66.5°的夹角。(4) 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小。(5) 地球公转轨道自西向东,轨道为椭圆形。(6) 恒星年:365日6时9分,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分48分46秒,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

9、运动的周期。(7) 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慢。(8)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称为南、北回归线。它们的纬度分别是23.5°S和23.5°N。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称为热带。(9) 一年中因为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限,称为南、北极圈,它们的纬度分别是66.5°S和66.5°N。南、北极圈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10) 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

10、°。(11) 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12)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线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冬至日有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13)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秋分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14) 昼夜长短的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

11、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15)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即为夏半年,该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则为冬半年,昼短夜长。(16) 赤道地区由于终年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大而变化小,故该地区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17) 两极及附近的高纬地区由于昼夜长短变化大,甚至有极昼、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小且变化大,故该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18) 晨昏线: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成晨昏圈。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它所在的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为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晨线与赤道

12、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直射点纬度=90°-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度数。第4节 :地球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2) 纵波能在固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高于横波。(3) 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4) 地壳:地球表面一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速度均匀,到莫霍面,速度突然增加。(5) 高山、高远地区地壳厚度厚,海洋地壳薄。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反之亦然。(6) 地壳上层(硅铝层),地壳下层(硅镁层)(7) 地幔: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

13、之间的圈层。(8) 地幔上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9)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在一起。(10) 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2、 地球的外部圈层:(1) 通常把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2) 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3) 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4)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5) 三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6) 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 地壳的物质组成:(1) 地壳是自然地

14、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2) 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3) 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4)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5) 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6)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7) 岩石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8) 岩浆岩(火成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9) 岩浆岩: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10) 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的岩石。花岗岩是最常见的侵入岩。(11)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12) 沉积

15、岩: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并沉积、固结形成的岩石。(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13) 沉积岩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存在的可能。(14) 变质岩:因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因而形成的岩石。(15) 花岗岩-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简称:花片,砂石,石灰大理,页板。2、 地质循环:(1) 地质循环: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2)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主导)和外力作

16、用。(2)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3)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例子太阳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4) 如今的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力作用)(2) 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分布板块交界处。(3) 板块之间的基本关系:互相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彼

17、此分离(张裂分离)(4) 大陆互相挤压碰撞,形成山脉和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5) 海洋与大陆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及相伴的山脉和岛弧(美洲西部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6) 陆地内部张裂,形成裂谷(东非裂谷带:非洲板块内部张裂)(7) 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8) 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9) 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10) 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11) 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12) 背斜:中间隆起,中间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崩裂,易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结构,天然气位于背斜

18、顶部,水最重位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背斜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选址:稳定且不易储水)(13) 向斜:中间凹陷,中间新两翼老。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两侧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14) 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线处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防止地震、滑坡、渗漏等)(15) 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16) 地垒:中间突起的部分称之为地垒(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17) 地堑: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称之为地堑(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18

19、) 褶皱和断层的比较:岩层呈波状弯曲变形,断层岩层破裂并沿断层面有明显的位移。褶皱地表形态为褶皱山脉,断层地表形态为陡崖、沟谷、泉、湖泊。主要区别:褶皱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断层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19) 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一种岩浆活动(火山锥、火山口)(20) 地震活动: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一种地壳运动(地壳断裂、错动)3、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2) 流水侵蚀: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宽加深。使地表变得崎岖(瀑布、峡谷)(3) 流水沉积: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

20、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在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4) 风力侵蚀:在干旱地区,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风蚀柱、风蚀蘑菇)(5) 风力沉积:风在搬运沙尘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沙尘就会沉积(沙丘、沙垄)(6)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使地表岩石被坡缓,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7) 冰川侵蚀形成 冰斗角峰、“U”形谷。(8) 海浪侵蚀形成 海蚀柱、海蚀崖。(9) 河流的凹岸和凸岸,沙堆积在弧线外侧。4、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 趋利避害行为: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2) 消极作用行为:乱

21、砍滥伐,毁林开渠,引起水土流失;淤塞河流、湖泊,诱发洪涝、滑坡。第三节:大气环境: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2) 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以将大气分为三层:对流层(0-12)、平流层(12-50)、高层大气(50-)(3) 对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原因: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对流显著。各种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最密切。(4) 平流层特点:靠上部的臭氧层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5) 高层大气特点:有若干电离层,反射无限电波。(6) 大气对

22、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选择性吸收、散射、反射。(7)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8) 反射作用:云层越厚,反射越强。(9)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微小尘埃使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天的天空灰蒙蒙)(10)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长波辐射)(11) 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大气辐射。(长波辐射)(12) 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有云或空气湿度大时,大气逆辐射强)(

23、13)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太阳高度;海拔(高,大气稀薄,透明度好,削弱少);云层厚度。(14)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下垫面因素: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气象因素:年日照时数的长短。(15)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温度并非最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造成地表热量散失多)2、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 大气运动: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导致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在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2) 近地面低压(热)向下凹陷。(3) 近地面向下弯曲,高空便向上弯曲。(4) 常见的热

24、力环流:城市热岛效应: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城市,高空由城市流向郊区。海陆风: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白天)陆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夜晚)山谷风:白天山谷流向山坡,夜晚山坡流向山谷。(5) 风:大气的水平运动。(6) 高空大气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7) 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8) 水平气压梯度力特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9) 高层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为左低压,右高压。(10) 在同一等压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风速越大。(11) 近地面

25、大气: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风向斜穿等压线。(12)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空气达到匀速运动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13)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摩擦力始终与空气运动的方向相反,有减小风速的作用。在这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的风向,始终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14) 风向确定详见图解速记P56。(15) 气压带、风带成因:热力因素:赤道附近因受热较多,形成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因为寒冷低温,形成高气压带。高空气压形势相反,赤道上空高气压带,两极上空低气压带。动力因素:受自转偏向力影响,赤道上空向

26、南北分流的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累,迫使那里的空气产生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这种空气运动就是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因素。(16)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0°-30°纬度,形成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中纬环流:30°-60°纬度,形成西风带。高纬环流:60°-90°纬度,形成极地东风带。(17)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的。北半球:夏北冬南,南半球相反。幅度在5°-10°之间。(18) 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副高控制,十分干旱。(19)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中纬

27、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副高控制,炎热干旱,冬季中纬西风控制,温和多雨。(20) 赤道低气压带全年控制赤道附近地区,高温多雨,全年皆夏。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形成冷高压。(2)接第一小点,1月份,大陆上亚洲高压(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海洋上太平洋低压、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7月份,大陆上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海洋上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3)季风: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4)季风的成因:海陆分布导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5)

28、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4、 常见的天气系统:(1)气团: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2)气团分为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和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3)冷暖气团是跟图气团温度与所经地区的温度对比来定义,因此,暖气团温度不一定比冷气团高。(4)锋面(锋区):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分为暖锋和冷锋)(5)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6)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偏向冷气团一侧。(7)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8)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锋。冷锋过境,常伴有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

29、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降低,天气转好。(北方夏季暴雨、我国冬季寒潮、北方大沙尘暴)(标志上,黑三角一侧为锋前,平的一侧为锋后)(9)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所形成的锋。过境时,产生云、雨等天气。暖锋降水易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暖。(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标志上,黑圆圈一侧为锋前,平的一侧为锋后)(10)准静止锋: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移动幅度很小的锋面。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我国夏季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气、贵阳冬雨)(华南、江淮、天山、昆明准静止锋)(11)气旋(低气压系统):气压中心低、四周高。北半球,逆时针向中心辐

30、合上升,南半球相反。多阴雨天气。(台风)(12)反气旋(高气压系统):气压中心高、四周低。北半球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长江流域7、8月伏旱、冬季北方寒潮)(13)高压脊,低压槽。(14)锋面气旋系统: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常出现在中纬地区。(15)特点: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流逆时针旋转,中心气压最低,从中心向前方伸展一条暖风,向后方伸展一条冷锋,冷暖锋之间是暖空气,之外是冷空气。气旋中心左侧锋面为冷锋,右侧为暖锋。无论锋面气旋位于哪个半球,雨区均在冷空气一侧。冷锋都向低纬度移动,暖风都向高纬度移动。锋面只形成于低压中心(气旋)附近(锋面是冷暖气团相遇而形成,在

31、低压(气旋)控制下,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冷暖气团相遇会形成锋面;而高压(反气旋)控制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冷暖气团不可能相遇,故不可能形成锋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1、 水循环:(1)水循环:水在地里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2)水循环的环节:降水、蒸发、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水汽输送等。(3)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更新,是最重要的水循环。陆地内循环: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水循环的水量最大。(4)水循环的意义: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塑造了多重地表形态。使能量在地里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循环使

32、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大部分)和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如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2、洋流:(1)洋流(海流):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2)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3)按成因分为 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4)风海流:受盛行风影响,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流动而形成(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大西洋暖流)(5)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直布罗陀海峡洋流)(6)补偿流:风力和密度产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下降,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补充而形成(南美

33、洲西岸秘鲁附近上升流)(7)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南北纬20°-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东部寒流,西部暖流。(8)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流动。东部暖流,西部寒流。南半球南极大陆周围形成西风漂流(30°-60°)(9)北印度洋海区:夏季顺时针流动,冬季逆时针流动。(10)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但扩大了污染范围。影响气候: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和水分平衡。暖流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降温降湿。影响海洋生物和渔场分布,三大著名渔场纽芬兰渔场

34、、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均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的形成是由于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影响海洋航行: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常形成海雾,对航运不利。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自然地理要素:基本要素(气候、地貌)表现要素(生物、土壤)、水文(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3)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发展主要为化学演化过程;生命出现后,主要为生物演化(有机演化)(4)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细胞生物)(5)地球的历史分为5个历史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

35、代(寒武纪出现无脊椎动物)(末期60&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两栖类灭绝,蕨类衰退)中生代(恐龙灭绝,海洋50%无脊椎动物灭绝)新生代。每个代又分为若干个纪。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全球变暖问题: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全球平均气温速率大大增加。影响:土地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强、风暴潮危害加剧、海水入侵、洪涝灾害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港口航道受影响。(2)对策: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坡缓,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

36、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2)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 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每一要素均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指岩石经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

37、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2)气候与土壤:直接影响:温暖湿润,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有机质多,有机质含量减少;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增多。间接影响: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森林:草类根系茂密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物;森林树木根系分布深,提供给土壤表层有机物不多,主要以落叶形式将有机物归还给地表。(4)地形与土壤:

38、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海拔影响: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的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处相反。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水分状况比阴坡差。迎风坡、背风坡(5)人类活动与土壤: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成分的组成。有利: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

39、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水稻土)消极:违背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利用煤炭资源,产生粉尘、空气污染)(2)某种单项资源或其中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全球森林的减少是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不仅破坏当地生态,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4

40、)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及核能的关系)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1)中国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从南向北: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针叶林。从东向西:森林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即地域分异。(2)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即地域分异规律。(3)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沿纬度方向变化,呈纬向

41、带状分布的差异。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分布明显。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小,以热量为基础。干湿度地带分异(经度地带分异)规律:沿经度方向变化,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中纬度地区分布明显。成因: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垂直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低纬的高山地区分布明显。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又有阴坡和阳坡的明显差异。(通过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热量带)A、成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B、朝阳坡,

42、纬度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则自然带数目多。自然带倾斜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成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雪线:指常年积雪的下界(终年气温低于0)。阴坡,阴风坡,气温低,降水多,雪线低。3、主要陆地自然带:(1)森林自然带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种类: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冻原带。(2)草原自然带分布于半湿润、半干

43、旱内陆地区。种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3)荒漠自然带分布于干旱地区。种类: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4)自然带并非与气候类型一一对应。名称的差异:有些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名称一致,而大多数则不一致,如热带荒漠带与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和温带的各种自然带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均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5)北半球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模式:(6)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7)世界气候类型:注: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多用植物名称命名。北半球拥有的自然带,大部分在南半球都有但是南

44、半球没有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1)在大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人类舱室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聚的场所。(2)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3)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4)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5)南北方聚落差异:北方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村落规

45、模大,分布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人口多。南方丘陵和山区:地形复杂,规模小,空间分布分散,聚居人口少。(6)丽江古城为何冬无严寒?答:丽江纬度低,冬季山岭阻挡,不受冬季风影响。为何夏无酷暑?答:地势较高,多阴雨天气。丽江古城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地形条件?答:低处小盆地,地势高,北西两面依山,东南两面开阔,便于夏季风惠顾,三股干流便于居民用水。(7)城镇多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因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生产发达。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地形、气候、水文、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发展水平、科学技术。(2)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3)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特点:西疏东密,显著区域差异。(4)不同地形交通线路形态的差异:平原:交通线路密度大,布局呈网状,顺直走向,造价低。山地、丘陵:交通线路密度小,布局单一线状或带状,弯曲走向,多呈“之”字形,造价高。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2)地球气候变化史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地质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