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典:26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版含答案_第1页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典:26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版含答案_第2页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典:26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版含答案_第3页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典:26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版含答案_第4页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典:26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2019-2020 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典(2626)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里深情品味中华文化的醇香,()。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心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是苏东坡眼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的幸福观;是老人们手中的粽子叶,是小孩们项间悬挂的幸运石。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

2、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1 1 .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A.家国情怀思接千古,前行的力量在其中积蓄B.B.前行的力量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C.C.也在积蓄前行的力量,从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之中D.D.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2 2 .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白一项是()()3 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B.B.人们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C.C.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D.D.人们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得以绵远流传。2 2、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一民意测评机构对某地青少年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A.A.水乳交融B.B.水乳交融C.C.浑然天成D.D.浑然天成相得

4、益彰包罗力象物是人非交相辉映兼容并蓄物换星移相得益彰包罗力象物换星移交相辉映兼容并蓄物是人非节日还是喜欢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对 象调看项城镇青少年乡村青少年更喜欢过传统节日58.3%58.3%70.1%70.1%更喜欢过西方节日41.7%41.7%29.9%29.9%1 1 .分析上表的调查结果,你能得出彳 f f 么结论?2 2 . .国务院规定,从 20082008 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联系上表的调查结果,谈谈你对国务院这一举措的看法。3 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给“寒食节”下定义。( (不超过 4040

5、个字)(1)(1)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2)(2)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3)(3)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相传春秋时期,晋人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被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4)(4)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5)(5)古诗“眷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是寒食节的风景。(6)(6)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我国北方有些地方仍有在这天举行纪念活动的习俗。寒食节是4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中国民间剪

6、纸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生活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并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融入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

7、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剪纸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 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造型形式的传承,还有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

8、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以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自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米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

9、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它的意象符号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腱绵动之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有删改)1 1 .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10、项是()()A.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B.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C.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被视为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D.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

11、而形成美感。B.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C.C. “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却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D.D. “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B.B.民间剪纸艺

12、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的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在不断变化。C.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等美好愿望。D.D.民间剪纸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满足了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扶持了人类的生存,充实了人类的生活。绵” “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各种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各种民俗活5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门选修课程。民俗文化,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

13、遗产的一部分。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同时也在学习民俗文化。学习这门课程,就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所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力求对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项和民俗文化,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

14、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从学习语文出发,从众多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七个专题进行探究,它们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当然首先要为语文的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课本是按照这样几个板块来设置的:导言、课文、梳理探究、相关链接。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简短的导言,让我们对专题中涉及的民俗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接着便是对与民俗相关的作品阅读,这既是为了直观而生动有趣地引出本专题的民俗现象

15、,更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梳理探究”引导同学们参与探究讨论一些民俗活动;“相关链接”则提供了更多的民俗资料。在学习中要注意几部分内容的密切配合,当然重点还是作品阅读和梳理探究。需要提醒的是,每单元的“梳理探究”设计了二至三项活动,不必全部完成,可以独立或分小组有选择地进行。同学们,我们期待着本书能给你带来新奇和惊喜,更希望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大门使你由此步入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当今世界文化日益呈现“和而不同”的趋势, 我们在接受这种文化交融的同时, 也应当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因为我们坚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16、。本课程的学习,若能激发你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具有更高的语文能力,我们将会感到无比欣慰。(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有删改)1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B.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前者指衣食住行、生产、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后者指各种风俗习惯。C.C.学习中国民俗文化,不再需要识记相关的知识,而需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D.D.中国民俗文化意在打开民俗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并提高语2 2

17、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依次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设置的目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选修教材的编写体例等。B.B.本文第三段基本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具体说明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的课程设置情况。C.C.本文运用了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几种说明方法,语言平实,概念清晰,层次分明。D.D.本文反复强调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必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人人虽然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但并非都能熟习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所以有必要学习。B.B.只要由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步入民俗文化殿

18、堂,体验其中鲜活生动的内容,就能从民族文化中得到启迪。C.C.即使当今世界日益呈现文化交融的趋势,我们也应保持中国民俗文化等民族文化之根,做到“和而不同”。D.D.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中国民俗文化首先要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答案以及解析1 1 答案及解析:答案:1.D;2.B;3.A1.D;2.B;3.A解析:1 1.根据前文可知,括号中的内容承接前文,讲人们在端午节的收获,即“品味中华文化的远香”“积蓄前行的力量”,据此可知,括号中的句子的主语应是“人们”,“人们”承前省略,据此排除 A A、B B 两项;对比 CDCD 两项,D D 项的句式与前文保持一致,更符

19、合人们的语言习惯,故选 D D。2 2 .水乳交融: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的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能、品德完美自然。句中形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应用“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由上文“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可知,应用“交相辉映”。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结合下文可知,用“兼容并蓄”更符合语境。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物是人非: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句中形容时间推移,应用“物换星移”。3 3 .画线句中存在两处错误:“不断创新、植根传统”语序不当,可改为“植根传统、不断创新”;介词滥用造成主语残缺,应删除“使”。B B 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