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前期,抒写词人独居寂寞无聊的心绪.“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九月九日通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可词人一开始就写了“薄雾浓云,这应是形容熏香的烟雾,同时也写出词人内心的愁闷.由于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所以倍觉时间的漫长,整日愁苦,度日如年.词人百无聊赖,看着瑞脑香在金兽的香炉里慢慢燃烧,以消磨时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磁制的凉枕.“纱橱,带木架的纱帐.又是重阳佳节了,夜半的凉意使她难以安睡.词人没有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

2、:而是具体地描写独宿孤眠,凉气逼人.而写身体的感到凉,其实是写内心的凉,如果赵明诚在她身边,又该是别一种感受了,所以在这凉意中,正是表现了对赵明诚的苦苦思念.上片描写室内的生活,以自己的寂寞孤苦写对人的思念.下片把场景移到了室外,写东篱赏菊,寄托相思之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是栽菊的地方,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古人有重阳佳节赏菊饮酒的习惯,此时一人在黄昏时赏菊东篱,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暗香指菊花的幽香,古诗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往日两人曾一起饮酒,一起赏花,共同陶醉于沁人心脾的香气之中,现在菊花又传来阵阵幽香,但两人远隔千里,无法把香气送给远方的他,借古诗暗写了

3、自己的心情.结尾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消魂同“销魂,形容愁苦悲伤之极,如同魂魄离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帘卷西风应是“西风卷帘,因平仄词序作了调整,但这样写别有意趣,很是新巧.不要说不消魂,西风吹动着帘子送来秋意,菊花随着时令的变冷也将渐渐的枯萎,而憔悴的人比秋风中飘摇的菊花还要消瘦.“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而此处作者把它用来形容花,这是她的创造,如她的“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而又自爱自怜,因相思而憔悴,该比黄花还要瘦了.宋无名氏?如梦令?有“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句,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指出李清照这首词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

4、妙耳.确实词人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新,在此画出了一幅因离愁的萦绕而魂消形减的自画像.这首词写离别相思之苦,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写相思,写愁苦,然于字里行间又浸透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词意含蓄,意境空灵,而情怀悠远.尤其是词的结尾三句,受人激赏.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赏叹,自愧不如,又有求胜之心,于是闭门谢客,用了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阕,并成心把李清照的词混在里面,请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好是李清照所写,可见李清照词的工妙,善于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挚的情感,堪称词作大家.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

5、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土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

6、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

7、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抚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抚

8、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土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土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由于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守着窗

9、儿,单独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

10、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

11、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屡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关山月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参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是古乐府的诗题,前人多用此题写征人边塞之事,陆游却赋予这首诗以新的内容.这首诗写在

12、1177年,距1163年南宋与金人议和15年,当时主和派占上风,上上下下弥漫着一股妥协投降的气氛,恢复无望,陆游痛心疾首,满怀悲愤写下这首诗,批判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同情空老沙场的兵士,表达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自然地分为三个层次.诗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开篇,并统领全诗.“和戎是指与金人订立和议.“戎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诏是皇帝的命令和布告.1163年5月,宋进军北伐,但因准备缺乏,败于符离,宋孝宗在这年的11月下诏与金议和,订立了屈辱的“隆兴和议.从1163年到1177年头尾正好十五年.从和戎诏下以来,“将军不战空临边,将士空有杀敌的雄心,却无

13、用武之地,白白地来到边疆上.这个“空字含有深刻讥讽的意味,边防形同虚设,军队简直成了仪仗队,装点门面.“朱门沉沉按歌舞,是说住在深宅大院里的贵族,打着拍子,欣赏着歌舞,寻欢作乐.外表上是写贵族的享乐生活,实际上是在写统治集团“和戎的实质是偷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换取声色之享乐.“厩马肥死弓断弦,写军营里的战马不是驰骋疆场,在马棚里养得膘肥体壮,白白地老死.战弓也不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却在兵库里烂断弓弦,造成武备废弛的现实.这一句既是“和戎诏下所导致的恶果,同时又是“将军句的补充.这四句是一层,用种种事实说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严重后果.“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参军今白发.由于“和戎,住

14、在碉堡里的战士进不能杀敌,退不能还乡,只能夜夜敲着刁斗催着月亮落下.三十参军,头发都白了,还捞不到打仗的机会,大好的年华在这一夜又一夜的刁斗声中白白地虚度了.“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战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对着明月吹奏笛子,抒发积蓄已久的满腔悲怨,但是又有谁能从笛声里了解到战士内心的痛苦呢?只有月亮空空地、默默无言地照着战士的尸骨.他们可能是老死边地,也可能是病死边地,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无人关心,无人过问.这二句是对句,前一句写声音,后一句写色彩,笛声哀怨悲凉,寒月空照白骨,衬托出凄凉的景象.这四句又是一层,写守边战士的痛苦和悲愤.“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15、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是指战争.“胡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逆胡是对金人表示蔑视的称呼.“传子孙,传子传孙,世代统治.金侵占中原至此已历四朝三代.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发动侵占中原的战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哪里有象金人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世世代代统治下去的?这一责问,是以古照今,说明侵略者更猖狂,统治集团腐败,不图恢复,也说明了诗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必将收复失地的信念.“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沦陷区的人民忍受种种屈辱,忍受悲惨的生活,坚强地活下来,等待王师北定,恢复中原.可是,今夜的中原,遗民们处处对月垂泪,他们忍死以待的希望,被朝廷和戎、将军不战的一系列事实所引

16、起的失望所代替了.“岂有极写遗民痛苦的深重.这四句又为一层,写沦陷区人民的悲哀心情.这首诗借古题写时事,写了明月之下、关山内外朱门歌舞、沙场白骨、遗民泪痕的三组场景,并写出了三种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作者的情感也蕴含其中,对酣歌醉舞的豪门贵族暴露、挖苦、斥责,对浪费青春年华的守边战士表示同情惋惜,对统治区的人民深表同情并充分估计他们的爱国精神.作者描写这一切,实际是把矛头指向下诏和戎、苟且偷安、不爱护士气、不体恤民情、不思进取、不图恢复的南宋朝廷,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全诗以“月靠结全篇,分别写月下的贵族、边土和遗民.全诗虽只有一个“月字,但全诗都笼罩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月亮照出了他们不同的

17、悲欢苦乐.另外,通篇白描,情寓其中,风格沉郁悲壮.诗歌四句一换韵,音调与内容、情感相和谐.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写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退居山阴时作,当时62岁.诗人一生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中原,到六十多岁仍是壮志难酬,此诗就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悲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早岁,早年,指年轻时.年轻时哪里知道世界上的事情会这么难办,这么充满艰难险恶.陆游年轻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但诗人回想起来,那时实在是太天真了.“中原

18、北望,是“北望中原,因格律作了调整.北望中原失地,气涌如山.“气可以是愤慨之气,也可以指壮气、豪气.这二句外表上好象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充满艰难,北望中原充满壮气,信心很足,实际上是写朝廷不思恢复,英雄无用武之地,收复中原之事充满艰难、曲折、渺茫无望.心情无比沉重.“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两句相对,回忆自己在抗敌斗争中的事迹.上句是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难侵,宋将刘琦、虞允文等在瓜洲一带造战船击之,金兵败退.诗人当年在镇江作通判时踏着积雪上焦山看见我方战船密布.下句是诗人在南郑军中供职,曾在大散关,冒着秋风、横戈越马,还击金兵.这是诗人在抗敌前线上两个难以忘怀的事迹

19、.“楼船、“铁马是要突出的事件,“夜雪、“秋风是时间,是环境,“瓜洲渡、“大散关是事件、环境产生的地点,两个回忆镜头概括而集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有功,自比万里长城.这里,诗人是说自己曾以北伐恢复之功期待自己,但自己的志向至老都未能实现,空有自比为国家长城的雄心,对镜自照,两鬓都已经花白了.颈联已由前一联的回忆回到现实中,诗句充满英雄暮年难平的悲愤和无限的慨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申述北伐曹魏的决心,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名世:名扬于世,著名于世.“堪即“可,“伯仲间兄弟间.?

20、出师表?足以名扬后世,千载以来有谁能和他的作者相提并论呢?诸葛亮虽然知道世事充满艰难,但却毫不动摇坚持北伐,这里诗人以诸葛亮自勉,再表恢复中原的决心.陆游一生景仰诸葛亮,并反复称道诸葛亮的?出师表?,如?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游诸葛武侯书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七十二岁吟?“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由于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可以算代表陆游说出了心事.这首诗抒写了自己在朝廷执行投降国策的情况下,不得实现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的愤慨.首联回忆早年的雄心,颔联追述战斗生活,颈联感慨现在的壮志未酬,尾联抒发收复中原念念不忘的心情,全诗虽只有

21、八句,但写出了诗人一生的追求和一生的感慨,诗歌还借史咏怀,含蓄曲折,蕴含丰富.诗多层次、多转折,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外,对仗工整,声调铿锵,回肠荡气,第二联把六个名词串联在一起,名词与名词间的关系组成画面,结构特殊,并给后人以影响.水龙吟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这首词写于南京,可能是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所作.建康即今南京市.赏心亭是南

22、京下水门城上的建筑,下临秦淮河,是登高远望的地方.辛弃疾南归后,不被朝廷重用,极有见地的政治、军事的建议也不被采纳,主和派占上风,为此他十分悲愤.他登上城楼,极目远眺,见半壁江山为金人统治,不禁发出深沉的感慨.上片是写景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天在这里是泛指南方的天空.整个南方的广阔天空都充满清秋的气象,远远看去,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和天色融为一体,秋天的景色无边无际,秋气充满天地之间,这是一个阔大、遥远的境界.“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因平仄关系倒装,应是“远目遥岑C“远目,作动词解.遥望远山,有的山尖长,象玉簪,有的山平圆,象妇女头上的发髻,是这样的美好,

23、可是山供献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愁恨.这里诗人把山美化,表现了对山河的感情,人对山喜爱,但山遥岑是指沦陷区的山却向人们倾诉它在金人铁蹄蹂蹒下的“愁和“恨,山本是无情之物,不懂得愁和恨,但词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以感情,“献和“供二字用得很好.山犹如此,沦陷区的人民呢?更是在水深炽热中煎熬.这“愁和“恨也更引起象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对朝廷不思恢复的痛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黄昏,落日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大雁的哀鸣声中,我这个远离故土流落江南的人正凭高远望,面对一片衰煞的景象.“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是登楼时的直接背景.“落日楼头会使人想起日益衰败的南宋朝廷;孤鸿哀鸣,也正是作者身世飘零、英雄失

24、志的象征.这里“落日、“断鸿又和前面的“遥岑共同构成苍凉、凄清的景象.“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是领句字,领起“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两句.“看了意为“看罢.李贺?南园?诗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词人心里很愤怒,跃跃欲试,看刀抚剑,希望杀敌立功,但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把四周的栏杆拍遍,慷慨悲歌.这是二个对句,通过二个动作表现抑郁悲苦的心情,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慨,有对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恢复的谴责和不满.但没有人能够理解词人登高临水、看吴钩、拍栏杆的心情,在苍茫的大地上,词人的情怀是多么的孤独、苦闷、寂寞.下片着重抒情,借历史言志.“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

25、鹰归未?不要说妒鱼可以做成脍,尽管西风已经吹起,“季鹰回去了没有呢?这里引用了张季鹰思乡的典故:张季鹰名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起,便想到了家乡的妒鱼脍、彝菜羹,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乡.这里辛弃疾以张翰自比,在外做官,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一是北方沦陷,失土没有收回,所以说不要提起家乡的风味,尽管西风吹起了思乡之情,但我回不去,表现了有家难回的苦恼.二是我虽在外做官,但不是因秋风起而思乡的张翰,大丈夫何以为家?思家可耻,说明了自己抗敌的决心,这里用典,但反用其意.“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也是用典.三国时,许汜去见陈登,陈登不分主客,自己睡上床,

26、让许汜睡下床.许汜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止上下床之间耶?这里“刘郎是指刘备.这几句意为那种不顾国家大事、只知购置田产房舍经营自己家庭的人,怕是没有面目去见象刘备这样关心国家命运的有着英雄才气的人吧.这个典故把前一典故中的思家的意思否定、推倒,表示要以国事为重.“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还是用典.东晋桓温领兵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早年栽的柳树皆已十围,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为树都这样大了,人怎么会不老呢?感慨时光的流逝.这几句紧承

27、上文,思家可耻,应为国出力,但又不被重用,光阴在无所作为中白白地浪费了.这是词人最感痛心的事.这几句又是一层转折.“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倩,请.“唤取是“唤来、“唤得之意.“红巾翠袖是妇女的装饰,指歌女、妓女.请什么人,招呼美人为我唱歌劝酒,消除我这个英雄失意的痛苦.这里词人自伤得不到同情和慰藉.辛弃疾在官场中,都是男子,却找不到知己,找不到同情的人,由于主和派占上风,是不是女子中有同情自己的人呢?可见其报国无路,知音难觅,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与痛苦.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报国无路、壮志难伸的悲愤情怀.辛弃疾29岁任建康通判,这对于一个从北方来又无政治背景的人来说,不可谓不受重用,而且生活

28、条件也相当优越.但朝廷重用他,却违背了他的志向,没有把他的才能用在抗金上,而且,他所追求的也不是个人的求田问舍,所以这使他痛心、悲愤,登楼以抒怀,唱出了英雄的悲歌.词的风格沉郁顿挫.作者不是直接地抒发他的失意悲愤,而是运用比兴、典故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来表现,尤其是连用三个典故,把词人进取还是退休;敌人还在,有家难归,为国家还是为个人;求田问舍对不起刘郎一样的英雄志士,想做一番事业,又年华消逝,时不我待的种种矛盾曲折地揭示出来,而这种种矛盾又都是主和派与主战派在政治上、军事上矛盾的反映.如此用典,曲折,多姿,含蓄,深厚,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跟词人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性格、修养、学问、兴趣有关,也与他的

29、归朝官的身份有关,有时不能直言,欲吐又藏,使人读来余味无穷.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落麦弥望.入其城那么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落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破坏.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词人于扬州第二次被劫后

30、的第十六年,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今昔之变化,追怀丧乱,写下了这首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过春风十里,尽芹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欣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

31、的芹菜和野麦了.“芹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