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区划、城市体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摘要:本文对全市40个区县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且在 经验估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市的城市体系情况。然后结合上 述各种分析的结果,认为重庆市“一圈两翼”空间发展模式 总体是合理的。但“一圈两翼”模式本质上是基于非均衡发 展思路的,因此本文也提出了一些促进重庆市区域协调发展 的政策建议。关键词:重庆市;一圈两翼;经济区划;城市体系;区 域协调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54-05一、引言:对重庆市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回顾关于重庆市内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是重庆直 辖以后开始的。初期的研究大多以 “点-轴”发
2、展理论为基础 来对重庆全市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进行设想,较有代表性的 如黄志亮(2001)提出的“X二”模式1等。而后,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重庆市十五计划 构 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以下简称 三大经济区规划)中把重庆全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 、“渝西经济走廊” 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这是按照板块来对 重庆全市进行经济区划分的一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功。尹虹潘(2003)较早提出了重庆 “大都市经济圈” 的概念, 他认为未来“在重庆市内,有西部的大都市经济圈、东北部的渝东北经济区和东南部的 渝东南经济区新的三大经 济区,一大两小,相互协调” ,其中“大都市经济圈”的范
3、 围为三大经济区规划中“都市发达经济圈”9区、“渝西 经济走廊”12区县市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涪陵和长 寿两区,共计23区县市2;尹虹潘(2004a)3重申了尹虹潘(2003)的观点;尹虹潘(2004b)也指出重庆市以渝中区为中心 存在由内而外三个层次的区域, “半小时圈”、“一小时圈” 和“八小时区” ,其中“一小时圈”的东部边界就在万盛区-南川市-涪陵区-长寿区一线4。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4)提出了重庆市域内 “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其中虽然侧重于对 要素流向及通道的关注,但也明确提出了“ 主城一点、环 城一圈,逐步实现点和圈的融合,形成重庆大都市 圈”的思
4、路5;重庆市发改委规划处课题组(2005)又进行了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的研究,提出“重庆大都 市区”的概念,其范围也是包括长寿和涪陵以西的23个区 县市6。廖元和(2006)也做了重庆“大都市圈” 发展战略的研究, 但他所指的“大都市圈”是指的重庆主城9区的范围7。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 出“争取用10-15年时间,围绕主城特大城市,在大约一小 时通勤半径范围内,逐步构建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若干 大中小城市为支撑的重庆大都市区” 。而后,在2006年底的 全市经济工作会正式提出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 全市整体为“一圈两翼”的格局。那么重庆市“一圈两翼”
5、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发展是否 合理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二、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简单聚类分析重庆市下辖40个区县(自治县),我们将每个区县(自治县)作为一个基本单元,选取40个基本单元2004年的主要经济 指标(包括现价地区生产总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区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 余额、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进行聚 类分析。数据标准化采用了标准差标准化法,即本文使用了SPSS11.软件来对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经过对多种聚类分析方法的对比,我们最终采 用了层次聚类 (Hierarchical Cluster) 的最远距离
6、聚类法 (Furthest Neighbor) ,相似性测度则采用平方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和重庆市 内各区县的具体情况,我们倾向于把40个区县分成5个类 别(其中第5类又可以分为I和口两个子类)。聚类分析得到 的树状图以及重庆全市40个区县的分类情况如图1所示。 应该说,这个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反映重庆市内各地区的发展 现状。类别区县样本数1渝中区12江北区、沙坪坝区、九 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53大渡口区、双桥区、黔江区34北碚区、巴南区、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万州 区、涪陵区、万寿区95I万盛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
7、 大足县、荣昌县、南川市、梁平县、垫江县9H城口县、右都县、 武隆县、 云阳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 石柱县、 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1322图1:重庆市40个区县的聚类分析结果(2004年)类别14以及类别5的子类I都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的 西部地区;而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大多数区县都属于类别5的子类H,其他类别只有零星分布。三、对重庆市内城市体系的分析分析重庆市内的城市体系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县级 以上的各城市的规模。本文采用城市人口数量来体现城市规 模,这里所说的城市人口不是辖区意义上或户籍意义上的, 而是经济意义上的,具体来说:地级以上城市(城区)的城市人口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常住人
8、口(不包括下辖乡镇的城镇人 口);县级城市的城市人口是指县或者县级市城关镇建成区的 常住人口。这样的口径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重庆市内的城 市体系现状;但是按照这样的口径,是没有现成统计数据可 用的,因此只能根据经验和重庆市内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来进 行估算。首先,用各区县的辖区常住人口数乘以辖区城镇化率(这两个指标可以从重庆统计年鉴-2005获得8),得到40个 区县的辖区城镇人口数。然后,综合考虑上文聚类分析中对各区县的类别划分以 及各区县的特点和历史沿革等因素,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 估算40个区县的城市人口:方法一: 在重庆直辖前作为地级市以上城市(不包括未设 为地级市的“地区”)的城区而存在
9、的区(建成区内的区, 郊 区不在此列),按以下公式估算式中,U表示城市人口数量(仅为城区常住人口, 不包括 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u表示辖区总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区和 下辖乡镇的城镇人口),入为一个比率。按照这种方法进行估算的区包括重庆主城老6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万 州区、涪陵区;此外,双桥区由于设区时辖区范围划定的特 殊性,也采用这种方法来估算。上述9个区入的取值分别为:1.0、0.9、0.9、0.9、0.9、0.9、0.7、0.7、0.9。入取值小于1的区是因为在这些区的辖区内,虽然大部分城镇人口都居住 在地级以上城市的建成区内, 但也还有少部分居住在
10、建成区 以外的小城镇。 鉴于这个原因,我们根据经验,给重庆直辖 前作为万县市和涪陵市城区的万州、涪陵两区入取值为0.7,重庆主城老6区以及双桥区入取值为0.9。根据估算结果, 重庆市内城市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7个,分别是:重庆主城(9区)454.74万人、万州46.91万人、 江津33.99万人、 涪陵33.44万人、 合川30.46万人、 永川25.57万人、 开县21.77万人。 可以看出,重庆市内中等以上 城市(20万人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占了7个之中的5个), 东北部仅有两个中等城市,而东南部尚没有超过10万人的 城市。 此外, 重庆主城的首位度偏高, 为9.7,全部32个县 级以
11、上城市不符合齐普夫的城市位序-规模规律(ZipfsLaw)9,这表明重庆主城不仅仅是重庆市内的中心城市,而应该是更大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我们猜想,如果把贵州省和 川北、川东的主要城市都纳入分析的话就可以降低重庆主城 的首位度,或许也会符合齐普夫的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但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详细分析。我们尝试把重庆主城去掉之后,将余下的31个县级以 上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然后做出一条乘幂趋势线进行拟合, 却发现基本符合Zipf维数为0.8225的位序-规模分布规律。 即其中r是城市的位序,P?r是城市位序为r的城市人口 规模的理论值,81.205是首位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值。从图2可以看出,31个城
12、市中首位城市和次位城市的实际城市人 口规模小于理论值,但后面各城市的人口规模都与理论值非 常接近。图2:重庆市31个县级以上城市(不包括重庆主城)的位序-规模情况图(2004年)四、重庆市“一圈两翼”模式的合理性分析而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大多数区县都属于类别5的子类,其他类别只有零星分布(万州区属于类别4,黔江区属 于类别3,垫江县和梁平县属于类别5的子类I),那么原则 上应该把这两个地区划入同一个经济区。但考虑到经济联系 紧密、通达顺畅的因素,或许按照地理位置把东北部和东南 部各划为一个经济区更为合理。综上所述,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划分总体是 合理的。这三个板块的经济中心也是很明确的
13、,经济区的中 心理应是该区域内的主要城市或城市群,根据上文中我们对 重庆市内县级以上城市的规模估算结果容易看出:一小时经 济圈当然是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江津、涪陵、合川、永川 是该区域内规模排位第25的4个城市,并且4个城市又 恰好分别位于重庆主城的东西南北四方,因此可以考虑作为 副中心(较大的卫星城)来建设;万州、开县、云阳是渝东北 地区规模较大的几个城市,并且三者相互邻近、又位于该地 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可以考虑由三者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作 为本地区的经济中心;渝东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黔江区在其中略有优势,可以作为经济中心,但其经济实力 有限,因此武隆、秀山等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城市也应
14、当发挥 一定的带动作用。五、小结与促进重庆市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对重庆市40个区县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各区县划 分为不同的类别;又根据经验和市内各区县实际情况对全市 县级以上的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进行了估算;然后根据区县 聚类以及城市体系的分析,认为重庆市“一圈两翼”空间发展模式总体是合理的但“一圈两翼”模式本质上是基于非均衡发展思路的产 物,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区域协调的问题, 因此本文也提出一些促进重庆市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 议:第一,遵循区域经济规律,坚持非均衡发展道路。以一 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突破区域,确立全 市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思
15、路(但要注意解决好生产生活的用水问题, 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小时经济 圈的加速发展,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迅速增强全市的总体经 济实力、提升重庆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 局中的地位。同时,适度扶持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 展,但主要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 进行支持,不能平均用力。第二,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依 靠两条途径:一是引导并帮助落后区县(特别是生产生活条件 较为艰苦的地区)的居民向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 渝东北和渝 东南的经济中心地区进行有序转移;二是随着全市总体经济 实力和政府财力的增强,逐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 付和公共投入力
16、度。第三,从我们在上文估算出的全市县级以上城市的规模 可以看出,重庆主城的首位度非常高(接近10),与次位城市 经济体量的落差过大,不利于重庆主城对下级城市的辐射带 动。但根据我们对剔除重庆主城以外的31个城市的位序-规 模分析,符合齐普夫规律,是基本合理的,因此除了加大力 度扶持市内的一些城市做大规模之外, 更应该与贵阳、 南充、 遂宁、广安、达州、泸州、遵义等周边城市形成联动,弥补 市内城市体系断层带来的不利影响。第四,解决好产业与就业的“空间失配”(也称“空间不匹配”)问题10。现在布局于重庆主城区内的部分第二产业 会因为主城区“退二进三”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迁出到一小 时经济圈的外围14
17、区县甚至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这就会 引起劳动力居住区与产业分布区之间的“空间失配” 。一是 主城区内现有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如果所在企业外迁,那 么他们的居住地是否随之外迁,外迁的相关费用又如何解决 二是主城区内还居住着不少原来就业于第二产业的失业人员,第二产业的大量外迁,使得他们居住的地区和能为他们 提供就业机会的地区发生空间上的分离,这势必会增加他们 重新获得就业机会的搜寻成本和难度。参考文献:1黄志亮.重庆经济发展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尹虹潘.重庆市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5.3尹虹潘.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14.4尹虹潘.关于重庆市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2):47-49.5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重庆市域“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思路J.重庆经济,2004,(4):11-13,156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以重庆为核心建设大都市区城市群研究J.重庆经济,2005(11):20-24.7廖元和.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2):1-3,103.8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威海市2025年中考考前模拟考试卷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初中2025届初三(54级)下学期第三周周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程学院《环境修复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大学《时装编导(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省常德外国语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9月零次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移通学院《应急救护》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城市学院《商业数据分析(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艺术数字化表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件
- 2025年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动物源胶原蛋白行业销售格局与推广策略研究分析研究报告
- 江西省八所重点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二模)政治试卷(含答案)
- 房建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标准
- 2025年中国光伏电池市场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趋势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03月福建省气象局事业单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钓鱼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年上海嘉定区江桥镇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讲座
- T-SCSF 0004-2020 海洋牧场海藻场建设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