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1页
必修2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2页
必修2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3页
必修2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4页
必修2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第5单元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郎正权郎正权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构建 中中国国近近现现代代社社会会生生活活变变迁迁社会风俗社会风俗物质生活物质生活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交通工具的更新交通工具的更新物质与物质与社会生社会生活变迁活变迁交通通交通通信进步信进步大众传大众传媒发展媒发展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大众报业的发展大众报业的发展 复习思路复习思路1.两大方面:两大方面: 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物质生活:衣、食、住、行。 精神生活: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精神生活:社会习俗、大众传媒。2.四

2、大时期:四大时期:近代:近代: 清末清末(1840-1912 近代前期)近代前期) 民国(民国(1912-1949近代后期)近代后期)现代: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1978年年-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_和_。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3住:_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一、1.中山装旗袍

3、3.北京四合院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_”、“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等。二、1.断发易服2.简约文明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1铁路运输(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_。(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到_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公路运输(1)20世纪初,_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一、1.(1)淞沪铁路(2)唐山胥各庄2.(1)汽车 3水上运输(1)鸦片战争后轮船

4、开始进入中国。(2)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_”,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4航空运输(1)1909年,_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_”航线开通。3.轮船招商局4.(1)冯如(2)北京至天津 二、通讯工具1电报(1)1877年,福建巡抚在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20世纪,_首次装置无线电台。2电话(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设立电话公司。(2)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二、1.(1)台湾(2)上海崇明2.(1)上海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报刊业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_、万国公报等。(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3)戊戌变法时的_、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丛报中国丛报 时务报时务报 二、影视业1电影(1)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_,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6、。(3)1935年,电影_,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_,成为我国的国歌。(5)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二、二、1.(1)1.(1)定军山定军山(2)(2)歌女红牡丹歌女红牡丹(3)(3)渔光曲渔光曲(4)(4)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2电视:1958年,_(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三、网络的发展1诞生:诞生于_年,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网络媒介”被称为“_”,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北京电视台 三、1.19692.第四媒介 考纲: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

7、活的新风尚。第第14课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男装:1.服饰变化:清朝清朝西装西装中山装中山装 关于关于“中山装中山装”,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习俗辞典习俗辞典记载说:记载说:“孙中山参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吸收南洋华侨的洋华侨的企领文装企领文装和和西装西装样式样式,本着,本着适于卫生,便于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的原则,亲自主持原则,亲自主持设计设计的一种的一种服装服装式样式样”。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长袍马褂长袍马褂西装西装中山装中山装男装:1.服饰变化:满族妇

8、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旗袍的演变旗袍的演变改良旗袍(民国初年)改良旗袍(民国初年)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民国上袄下裙民国上袄下裙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长袍马褂长袍马褂西装西装中山装中山装男装:旗装旗装女装:改良旗袍改良旗袍1.服饰变化:近代服饰特点:近代服饰特点:?变化趋势:变化趋势: 由由“保守保守”(拘谨、呆板)走向(拘谨、呆板)走向 “开放开放” 、得体、方、得体、方便。便。变化特征:变化特征:中西合璧中西合璧; 多元化多元化; 新旧并存新旧并存2.饮食变化:中西餐并行饮食变化:中西餐并

9、行(1)中餐:)中餐:(2)西餐:)西餐: 食鲁菜鲁菜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粤菜:粤菜:川菜:麻婆豆腐川菜:麻婆豆腐淮扬菜:清炖狮子头淮扬菜:清炖狮子头中国其他菜系:中国其他菜系:浙菜:浙菜:西湖醋鱼西湖醋鱼闽菜:闽菜:干烧鱼干烧鱼湘菜:湘菜:红煨鱼翅红煨鱼翅徽菜徽菜:符离集烧鸡:符离集烧鸡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 “从前亲友礼尚往来所从前亲友礼尚往来所馈赠者以茶食肆中鸡蛋糕、馈赠者以茶食肆中鸡蛋糕、眉毛饺为通常品,近则此眉毛饺为通常品,近则此等食品已不合时宜,而以等食品已不合时宜,而以外国糖果及罐头为主。外国糖果及罐头为主

10、。” 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除此之外,人们的饮食还除此之外,人们的饮食还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变化? 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生活的影响。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人们的饮食变化还有:吃西餐、抽烟人们的饮食变化还有:吃西餐、抽烟卷喝咖啡等饮料。卷喝咖啡等饮料。中餐:中餐:“以味为核心以味为核心”;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由由“保守保守”(拘谨、呆板)走向(拘谨、呆板)走向 “开放开放”

11、 、得体、方、得体、方便。便。变化特征:变化特征: 中西合璧中西合璧; 多元化多元化; 新旧并存新旧并存2.饮食变化:饮食变化:(1)中餐:)中餐: 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饮食丰富,地方特饮食丰富,地方特色鲜明。色鲜明。(2)西餐)西餐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 西餐、面包、咖啡、烟、酒、饮料等传入西餐、面包、咖啡、烟、酒、饮料等传入3.居室建筑变化 (1)传统住宅: 四合院四合院(2)近代:中西合璧里弄西式洋房中西合璧传统民居上海老洋房上海老洋房4.习俗风尚变化(1)变革陋习: 剪辫易服 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

12、清入关后,多尔衮于 顺治二年规定顺治二年规定“剃发剃发”之制:限旬日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可当违者杀而无赦。可当时许多汉人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不剃发出现因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如而出现的惨剧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扬州十日,永嘉三屠”。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剪去辫子。4.习俗风尚变化(1)变革陋习:)变革陋习: 剪辫易服 A.维新派提出主张; B.辛亥革命前后反清革命; C.民国政府法令 废止缠足 A.维新派提出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废止缠足”; B.清政府清

13、政府下令废除缠足;下令废除缠足; C.临时政府禁止裹脚法令临时政府禁止裹脚法令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最多不过一寸。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图一:图一:“三寸金莲三寸金莲”绣花鞋绣花鞋图二:时髦的高跟鞋图二:时髦的高跟鞋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

14、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4.习俗风尚变化(1)变革陋习: 剪辫易服 A.维新派提出主张; B.辛亥革命前后反清革命; C.民国政府法令 废止缠足 A.维新派提出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废止缠足”; B.清政府清政府下令废除缠足;下令废除缠足; C.临时政府禁止裹脚法令临时政府禁止裹脚法令 (2)婚俗:)婚俗: 光、宣之交,盛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徐珂清稗类钞清稗类钞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

15、在宣武门内某学校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女学士周,现年,现年2828岁,岁,久寓北京,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久寓北京,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动产可达5 5万元之数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 8年年1 1月止,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者,每日午后4 4时至时至6 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临可也” ” 见证

16、浪漫时刻见证浪漫时刻 20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五四前五四前清末传统婚礼清末传统婚礼1919年年五四五四运动前运动前,中国人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许穿白色衣服的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影的影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结婚照,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 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蒋介石与宋美玲蒋介石与宋美玲邓小平

17、与卓琳的结婚照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1939.9建国初建国初: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照的结婚照 在那个阶级斗争在那个阶级斗争, ,政治挂政治挂帅的时代帅的时代, ,敢穿婚纱和西服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的人不多, ,否则要被说成向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 ,取而代之的是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革命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50年代年代60年代年代70年代年代4.习俗风尚变化(1)变革陋习:)变革陋习: 剪辫易服 A.维新派提出主张;

18、B.辛亥革命前后反清革命; C.民国政府法令 废止缠足 A.维新派提出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废止缠足”; B.清政府清政府下令废除缠足;下令废除缠足; C.临时政府禁止裹脚法令临时政府禁止裹脚法令 (2)婚俗:)婚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繁琐走向简约文明。繁琐走向简约文明。 4.习俗风尚变化(1)变革陋习: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2)婚俗:(3)社交礼仪: 见面礼:见面礼:4.习俗风尚变化(1)变革陋习:(2)婚俗:(3)社交礼仪: 见面礼:见面礼:(4)节气: 民国开始改用阳历,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服饰变化:

19、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列宁装列宁装布拉吉布拉吉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绿军装1.服饰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60-70年代: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与革命相关的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服饰成为主流绿军装1.服饰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60-70年代: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80年代以后:年代以后:1978年西师大留影年西师大留影 新华社近日播发的一张新华社近日播发的一张22年年前的老照片。(前的老照片。(2013.10) 图中女孩为陈晓露图中女孩为陈晓露 “这张照片最早发表于这张照片最早发表于1991年年9月,

20、拍摄于大连天津街。月,拍摄于大连天津街。”( (女儿今年女儿今年2626岁,已从大学毕业。丈夫经商,岁,已从大学毕业。丈夫经商,家住家住200200多平方米大房子多平方米大房子) )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间拍的,我一这张照片是什么时间拍的,我一点也不知道。照片上,我的眉毛挺点也不知道。照片上,我的眉毛挺怪吧怪吧?可当时特流行那种文眉,粗粗可当时特流行那种文眉,粗粗的一道,俗称的一道,俗称大豆虫眉大豆虫眉,现在看来,现在看来真雷人啊,但当年真的很流行。当真雷人啊,但当年真的很流行。当年,街上流行超短裙,虽然那时我年,街上流行超短裙,虽然那时我女儿都女儿都4岁了,但我还是把它穿了出岁了,但我还是把它

21、穿了出来,我丈夫也支持。一个女人这辈来,我丈夫也支持。一个女人这辈子能有这么一张照片留下来,真的子能有这么一张照片留下来,真的值了!值了!” 流行时装流行时装绿军装1.服饰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60-70年代: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款式多样、色彩丰富、融入国际潮流80年代以后:演变特点:演变特点:灰蓝色调到五彩缤纷(单一款式到多样化灰蓝色调到五彩缤纷(单一款式到多样化)原因 (2013年重庆高考历史试题) 改革开放推进。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C.思想观念变化。D.西方文化传入。2.饮食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城市:城市:生活

22、基本保障,按计划凭票购买生活基本保障,按计划凭票购买农村:农村:温饱问题长期未彻底解决温饱问题长期未彻底解决2.饮食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2)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人们自由挑选,种类丰富人们自由挑选,种类丰富; 政府发动政府发动“菜篮子菜篮子”“”“工程工程3.居室建筑变化: (1)建国初: 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家具简单。(2)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4.社会风尚社会风尚变化:改革开放后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综合提升

23、综合提升1.近现代近现代生活变化规律与特点生活变化规律与特点? (全品(全品100)总趋势: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变化过程:变化过程: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过程。 (近代社生活带有(近代社生活带有“半半半半”社会色彩)社会色彩)变化内容:变化内容: 随社会民主进程发展而不断演变。随社会民主进程发展而不断演变。地域不平衡:地域不平衡: 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 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实质:实质: 东西不同文明碰撞与交融。东西不同文明碰撞与交融。 结果:结果: 相互结合,形成

24、中国近代生活文明。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相互结合,形成中国近代生活文明。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特色。2.近现代生活习俗变化原因近现代生活习俗变化原因? (全品(全品100)(1 1)外因:)外因:西学东渐。西学东渐。 近代近代: :西方侵略西方侵略, ,思想、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涌入,思想、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涌入, 因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变化根本原因。(2)内因: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思想影响经济发展迅速

25、,与世界日益接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近现代生活习俗变化原因近现代生活习俗变化原因? (全品(全品100)(1 1)外因:)外因:西学东渐。西学东渐。 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2)内因: 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变革推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立、改革开放等推动;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观念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观念变化。变化。 思想解放,观念变化。思想解放,观

26、念变化。 西方文化传入,社会变革,促进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传入,社会变革,促进思想解放。 科技进步,物质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科技进步,物质文化产品不断丰富。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全品(全品100页)页)政治上:政治上: 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发展。经济上: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

27、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4.4.认识: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顺应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顺应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因帝、封因帝、封-影响和阻碍,近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变影响和阻碍,近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变化有限。化有限。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化对待外来(传统与现代)文化态度?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

28、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观点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观点观点2: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我的观点我的观点 观点一:观点一:是一种进步。是一种进步。 理由:理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此时旧文化显然已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此时旧文化显然

29、已不合时宜。西方文化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合时宜。西方文化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冲击中国一些传统陋习,融入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因此是冲击中国一些传统陋习,融入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因此是一种进步。一种进步。 观点二:观点二:是一种文化侵略。是一种文化侵略。 理由:理由:西方文化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沦丧,崇洋媚外西方文化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沦丧,崇洋媚外思想日盛,一些青年沉迷于圣诞节、情人节,淡忘了传统节日思想日盛,一些青年沉迷于圣诞节、情人节,淡忘了传统节日端午节等。于是,保护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共识。因此,是一端午节等。于是,保护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

30、共识。因此,是一种文化侵略。种文化侵略。 观点三:?观点三:? 当内外(东西)文明碰撞时,应该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当内外(东西)文明碰撞时,应该做出的正确选择是: 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丢掉传统),又反对崇洋媚外。正确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丢掉传统),又反对崇洋媚外。正确态度是既保持民族传统,理性对待西方文明,去其糟粕取其精态度是既保持民族传统,理性对待西方文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华,不断完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不断完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谨记:谨记:亡国先去史。虚化历史,虚化传统,一个民族国家就亡国先去史。虚化历史,虚化传统,一个民族国家就会没有未来。会没有未来。第第1515课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

31、具的进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纲: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 及交通工具的发展;2.通讯工具的变革。噫吁唏,危呼高哉!噫吁唏,危呼高哉!我国古代交通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地域特点点: : 南方舟楫,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百姓步行!一、铁路和公路1.火车和铁路火车和铁路业发展业发展(1)晚清时期:)晚清时期: 19世纪世纪70年代,外商擅自修筑年代,外商擅自修筑淞沪铁路(拆)淞沪铁路(拆) 19世纪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唐山胥各庄胥各庄铁路铁路 意义:意义:标志标志中国铁路诞生中国铁路诞生 成就:京张铁路(成就:京张铁路(1909)-意义:?意义:? 辛亥

32、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2)民国以后)民国以后:进展缓慢,西南、西北没有铁路:进展缓慢,西南、西北没有铁路 原因:原因: 政局动荡、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政局动荡、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 根本:根本:“半半半半”社会环境。社会环境。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九五”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0年)(3)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迅速“一五”:宝成铁路(西南)“二五”:兰新铁路(西北)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 铁路修建:一、铁路和公路1.火车和铁路业发展天 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九五”末:

33、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0年)(3)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迅速“一五”:宝成铁路(西南)“二五”:兰新铁路(西北)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 铁路修建: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崭露头角一、铁路和公路1.火车和铁路业发展原因:A.国家民族独立B.经济不断发展C.政策推动D.对外开放扩大E.技术不断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 火车机车演变火车机车演变蒸汽机车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2.汽车和公路业发展(1)20世纪初世纪初:汽车在:汽车在上海上海出现。出现。(2)清末民初:)清末

34、民初:近代筑路技术传入近代筑路技术传入(3)民国时期:)民国时期:修建一些公路,但修建一些公路,但发展缓慢。发展缓慢。(4)新中国:)新中国:发展迅速发展迅速 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发展,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发展,形成密集的公路网形成密集的公路网 (长春一汽、十堰二汽长春一汽、十堰二汽) 一、铁路和公路 探究:探究: 【历史纵横】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被称为【历史纵横】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被称为“城市城市病病”),你有哪些办法),你有哪些办法“治疗治疗”? (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

35、流量的最小化)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二、水运和航空1.轮船和航运业发展重庆三峡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游轮重庆三峡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游轮 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游轮神州号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游轮神州号二、水运和航空1.轮船和航运业发展(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 轮船进入中国,外国轮船公司垄断航运业轮船进入中国,外国轮船公司垄断航运业(2)19世纪世纪70年代初年代初: 李鸿章创办李鸿章创办上海上海轮

36、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 意义:意义: 首次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一定程度抵制外资经济侵打破列强垄断局面,一定程度抵制外资经济侵略略 推动航运业近代化进程。推动航运业近代化进程。(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统一管理,航运业发展较快国家统一管理,航运业发展较快(4)20世纪世纪90年代年代:航运业逐渐萎缩。:航运业逐渐萎缩。 原因:公路、铁路和航空业发展,水运转向高档旅游原因:公路、铁路和航空业发展,水运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服务业。 2.飞机和航空业发展 冯如与他设计的飞机中国客机中国客机 2.飞机和航空业发展 19091909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年中国第一架飞机: 冯如冯如制成,制成,标志

37、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19201920年中国年中国首条首条航线:航线: 北京北京天津航线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有线电报:2.无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擅自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19世纪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建立无线电报局军事官商通报3.电话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38、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003年末固定电话、手机数量跃居世界第一1949年前,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 1.近现代交通发展原因、特点、影响: 先进中国人实业救国推动。先进中国人实业救国推动。 学习西方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发展。学习西方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发展。 列强侵华客观推动。列强侵华客观推动。 为扩大在华利益,为扩大在华利益,争相投资中国交通争相投资中国交通,客观推动发展。,客观推动发展。 西方(工业革命)交通技术传入。西方(工业革命)交通技术传入。 近代经济发展推动。近代经济发展推动。 政府大力提倡。政府大力提倡。 群众反帝斗争推动。群众反

39、帝斗争推动。 中国人民聪明才智。中国人民聪明才智。(1)近代原因: (全品101探究二)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前提)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前提)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迅速发展政府政策推动:政府政策推动: 一五计划;改革开放。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科技不断进步科技不断进步(2)现代原因:1.近现代交通发展原因、特点、影响:(3)近代交通业特点: 程度: 近代交通业逐渐近代化,铁路、水运、公路和航空都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障碍: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控制和操纵,同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扰、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总体发展缓慢。 地区差异: 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之间交通发展不平衡。 性质: 半殖民地特征。(

40、4)交通工具发展影响:积极:出行:交通更为便利和快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交往: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生活:促进信息传播,拓宽人们视野,加快生活节奏, 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消极:近代:便利西方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现代: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能源紧缺等负面影响2.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信息载体: 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和简便,开阔人们的视野,提高生活质量,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交流功能: 促进信息的交流,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考纲要求: 1.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

41、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第四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互联网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传传统统三三大大媒媒介介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发展历程:(1)兴起:19世纪中前期70、80年代中国丛报(1832年)万国公报(1868年)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最早办报刊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发展历程:(2)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5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务报辛亥革命:宣传维新改良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民报新

42、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戊戌变法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国民党:中央日报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发展历程:(3)繁荣:改革开放后党报为主导,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种类增多,数量增大2.报刊业对生活影响: (全品101页“报刊对近代历史影响)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发展历程:3.报纸的局限:立言议政,舆论监督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开阔眼界通达民情,开启民智,影响观念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书面化特点书面化特点要求一定文化水平,受文化素质限制;缺乏直观感染力,形象性相对薄弱。 二、

43、影视发展:二、影视发展: 1 1、电影:、电影: 起步:起步:19051905年年定军山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有声电影开始:有声电影开始:19311931年年歌女红牡丹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第一次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获得国际荣誉-渔光曲渔光曲 新中国成立后,反应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新中国成立后,反应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辉煌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辉煌新时期。蔡楚生蔡楚生汕头潮阳汕头潮阳人人王人美王人美渔光

44、曲渔光曲剧剧照照 上上2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相当发达。的中国电影相当发达。风云儿女风云儿女剧照剧照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的诞生电影特点?优势:优势: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短时间内给观众充分视和制作精良,画面清晰,短时间内给观众充分视和听享受。听享受。劣势:劣势: 时效性不强。时效性不强。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2.电视业:(1)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传送技术进步(如卫星传送)国家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原因:电视优势:节目丰富多彩,吸引力较强三、互联网的发展

45、第四媒介1.诞生发展:诞生发展: 20世纪世纪60年代末,美国年代末,美国 90年代风靡全球年代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互联网互联网四大优势:四大优势: 集三大媒介优势于一体。集三大媒介优势于一体。 费用低廉。费用低廉。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双十一双十一”狂欢节网购狂欢节网购 2013-11-12 人民网人民网 新闻新闻 如果说去年双如果说去年双11天猫天猫191亿成交额是场狂欢节,那今亿成交额是场狂欢节,那今年双年双11一定是场盛宴,一定是场盛宴,

46、11月月11日零时,阿里巴巴西溪园日零时,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灯火通明,来自全世界区灯火通明,来自全世界300余家媒体齐聚杭州,在园余家媒体齐聚杭州,在园区报告厅守候着数据直播监控屏,从区报告厅守候着数据直播监控屏,从1分钟分钟1亿,亿,6分钟分钟10亿,亿,21分钟分钟30亿亿85分钟成交额破分钟成交额破80亿亿监控监控屏上成交金额开始不断刷新。截至屏上成交金额开始不断刷新。截至12日零时,交易额为日零时,交易额为350.19亿元。亿元。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推动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形成,促进形成,促进生产力生产力极大发展。极大发展。“棱镜门”事件 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

47、诺登曝光了包括“棱镜”在内的美政府多个秘密监视项目 注重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注重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1、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 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工厂 在上海阅读在上海阅读时务报时务报 到广州吃西餐到广州吃西餐 A B C D C2、“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

48、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辛亥革命D3、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先生”“”“同志同志”取代取代“老爷老爷”“”“大大人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趋势近代化的趋势 B.自由平等精神自由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展 D.“中学为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为用”B 知识检测知识检测4、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

49、但洋装的流行并未、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这种现象说明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C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

50、项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事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航空运输 C轮船运输轮船运输 D电报通讯电报通讯D6、饮早茶、叹、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粤语,意为享受)报纸报纸”仍为当今广州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起的影响包括: 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使广大民众更热心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大大降低了

51、中国文盲的人数 进步的报刊发挥着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 B C DB7、“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上海1943中的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恋爱

52、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厅、电影院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思想D徐小姐喜欢阅读徐小姐喜欢阅读申报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放的电视节目D8、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旗袍旗袍 中山装中山装 京剧京剧 里弄住宅里弄住宅A.B. C. D.C9、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

53、是臣下之利,非君上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非千万人之公利。”这说明这说明A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A10、1869年,年,教会新报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54、!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A1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据上海研究资料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年份人力人力车车马马车车轿轿子子马马自行自行车车摩摩托托车车汽车汽车公公共共汽汽车车有轨有轨电车电车1889188969846984544544 9 911110 00 00 00 00 0192619261460014600 0 00 00 03459345919419437643764172172 922922注: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