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多声声乐作品的音韵特征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以侗族大歌、阿卡贝拉为例音乐学专业_第1页
中西多声声乐作品的音韵特征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以侗族大歌、阿卡贝拉为例音乐学专业_第2页
中西多声声乐作品的音韵特征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以侗族大歌、阿卡贝拉为例音乐学专业_第3页
中西多声声乐作品的音韵特征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以侗族大歌、阿卡贝拉为例音乐学专业_第4页
中西多声声乐作品的音韵特征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以侗族大歌、阿卡贝拉为例音乐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I 页 题 目: 中西多声声乐作品的音韵特征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以侗族大歌、阿卡贝拉为例摘摘 要要对于当代学生的教育,现在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传统学科上,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在艺术素质方面的一门重要学科。特别是在音乐作品的共同呈现上,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团队合作,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特别是在合唱中,合唱对学生统一性和合作性具有很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多声声乐作品是合唱的一种形式,音色的训练是合唱声部融合训练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的过程,队员们学会了相互协作与整体协调,使不同的音色、旋律融合在一起,产生了良好的团体合作

2、精神,培养出了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声部融合”作为合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为了更好的促进声部融合的训练,笔者尝试从音韵学的角度切入,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侗族大歌”、“阿卡贝拉”这两种代表中西多声声乐的作品中分别从音韵学特征与教法进行研究,从而启示我们,音韵学中包括的语言以及音乐中的旋律对多声音乐教学中声部融合的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该问题的深层研究对我今后从事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音韵学;侗族大歌;阿卡贝拉;合唱训练;音色训练;声部融合关键词:音韵学;侗族大歌;阿卡贝拉;合唱训练;音色训练;声部融合第 II 页目目 录录摘摘 要

3、要 .I I前前 言言 .1 1一、何谓中西多声声乐一、何谓中西多声声乐作作品中的品中的“音韵音韵”问题问题 .2 2(一)音韵学中的“音韵”概念.2(二)中西多声声乐作品中的“音韵”研究侧重.3二、二、“侗族大歌侗族大歌”“”“阿卡贝拉阿卡贝拉”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 .3 3(一)“侗族大歌”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31.“侗族大歌”作品简介.32.“侗族大歌”音韵特征.3(二)“阿卡贝拉”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51.“阿卡贝拉”作品简介.52.“阿卡贝拉”音韵特征 .6三、“侗族大歌侗族大歌”、“阿卡贝拉阿卡贝拉”音韵比较与音韵比较与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究 .6

4、(一)“侗族大歌”与“阿卡贝拉”音韵比较.6(二)“侗族大歌”声部融合训练 .71.语言训练 .71.1 已有语言训练方法 .71.2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语言训练新方法 .82.音色训练 .82.1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声部融合音响的新界定 .8第 III 页2.2 已有的音色训练方法 .82.3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音色训练新方法 .9(三)“阿卡贝拉”声部融合训练 .91.语言训练 .91.1 已有语言训练方法 .91.2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语言训练新方法 .102.音色训练 .102.1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声部融合音响的新界定 .102.2 已有的音色训练方法 .102.

5、3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音色训练新方法 .11结结 语语 .1212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313致致 谢谢 .1414第 1 页前前 言言目前,在国内对于多声声乐作品教学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少会将音韵学的内容作为主要论述对象来研究。因此,笔者在知网上输入关键词“侗族大歌”得到 1313 条结果,输入“阿卡贝拉”得到 125 条结果,输入“侗族大歌语言特征”得到 4 条结果,输入“阿卡贝拉语言”得到 6 条结果,输入“音韵学概念”得到 61 条结果,没有查到国外文献。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运用了三种方法来进行课题研究。第一,文献研究法。笔者在图书馆以及知网上大量搜索相关文献,并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了

6、解并学习有关合唱训练、音韵学语言学知识、侗族大歌以及阿卡贝拉相关内容,这对笔者后期进行论文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第二,比较研究法。笔者通过查找侗族大歌和阿卡贝拉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侗族大歌与阿卡贝拉在语言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其风格特征也有所差距。这对读者研究歌词语言在合唱声部融合训练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三,语言学及音韵学研究法。笔者通过查阅翻看语言学以及音韵学的文献资料,了解了关于语言学和音韵学的定义、侗族大歌的语言从属以及歌词语言对于歌曲风格特征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这对笔者研究歌词语言在合唱声部融合训练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一定的作用。第 2 页一、一、何谓中西多声声乐

7、作品中的何谓中西多声声乐作品中的“音韵音韵”问题问题(一)(一)音韵学中的音韵学中的“音韵音韵”概念概念音韵原本是指我国古代诗歌中诗文的语言韵律,也是指在发音的过程中声音的转折起伏。在中西声乐作品当中的音韵问题实际上也是关于声誉转折起伏的问题。因此,关于音韵的研究又称声韵学。1“回顾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历程,自东汉服虔、应劭为汉书作音注始,距今已有一千八九百年。中国音韵学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汉语言文字学这个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我国的音韵学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我国音韵学在学科理论上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关于音韵的发展历史研究。历代千百学者

8、为之殚精竭虑,前赴后继,论著堪称汗牛充栋。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古代曾受到梵语语音学的影响,近现代又接受了西学的精华。在中国境内,除了丰硕的汉语音韵典籍外,还有大量域外对音音韵典籍,对中国音韵学的本体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繁荣。3可以说,中国音韵学研究史就是一部“一本”“多元”“争鸣”“创新”的历史。4音韵学,对于声乐领域中的声乐理论研究来讲,多少带些“神秘”,带些“高度”。5我们汉语的学习基础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有 26 个字母,是每个国人从小学开始都会学习的一种语言基础,汉语拼音和其他语言的学习基础对比来看,看起来并不复杂。而我们古老的音韵学也是在汉语拼音这个基础上

9、发展而来的。语言学和音乐学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特别是语言学中的音韵学,它是沟通语言学与音乐学的桥梁,也是搭建音乐学学科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音韵学自成体系,讲究从声、韵、调的角度下手。所谓的声、韵、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包括 b、p、m、f 等,其中声母又可以划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等等。韵母包括 a、o、e、i、u、v 等,可以划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1 林熹 耿振生.音韵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 年 3 月,第 1 页.2鲁国尧“多元”“争鸣”“创新”的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 11 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 6 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J 古汉语

10、研究,2004( 4) 3鲁国尧 中国语言学的愿景像珠峰一般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M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第 23 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94王力 汉语音韵学M 北京: 中华书局,19565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 页.第 3 页声调包括四个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那么,音韵学中的“音韵”问题跟中西多声作品又是什么关系呢?下文将浅析笔者对中西多声声乐作品中的“音韵”研究侧重在哪些方面。(二)中西多声声乐作品中的“音韵”研究侧重如今,扣人心弦的声乐作品越来越多,笔者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西方多声声乐作品无论在歌词、旋律、和声等

11、方面都有着很大差距。一个好的音乐作品能够通过它的歌词、歌曲和表演形式来打动观众的心。其中歌曲的演唱或者吟唱都是建立在发音的基础之上的。音乐和文学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学科,歌曲中语言的表达便是通过音乐的声调和旋律来传达文字中的故事和心情。汉语文字的博大精深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像日语是以平假名和片假名所组成的语言,其很多词语都属于外来词,只是发音与外来词相同而没有实际的意义。又例如英语,是由各个不同的字母所组成的词语,再由词组成的句子,这些词和句子之间,甚至是组成此的字母之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但是汉语言就不同,每一个字都有它自身的特殊含义,每一个字组合在一起所组成的词,以及不同的词所组成的句

12、子都会形成其独特的含义,可以表达作者内心的世界和情感。而在汉语的发音中,句子语言的抑扬顿挫、押韵度、排比手法等等都能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和表达含义。所以,语言是“音韵”研究的重点方面。虽然说音乐不分国界,其感情的传达和声音的表达是共通的,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声乐作品和西方声乐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的。从音乐作品的调式结构上来看,我国声乐作品主要以民族歌曲为主,作品中充满着各个民族自己的特色,不论是语言特色、节奏特色还是发音方式等特色。而国外的声乐作品则大多采用统一的调式结构,即大调结构或者小调结构。从音乐作品的表达方式来看,我国的音乐作品大多会以主旋律加上问答等具有冲突性的表演形式进行,

13、而西方的声乐作品多以和声的方式进行。1不同的旋律表现形式,构成了不同的旋律风格特征,所以,旋律也是“音韵”研究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导致中西方多声声乐作品风格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音韵”之间的差别,1 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9.第 4 页即声乐作品中歌词的差别。接下来笔者将从“侗族大歌”、“阿卡贝拉”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多声声乐作品的音韵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2 2、“侗族大歌侗族大歌”、“阿卡贝拉阿卡贝拉”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们自己特的民族歌曲,这些歌曲作品大多是以多声部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14、但国内外的影响更为广泛还属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了,但是它真正得以通过完整的音乐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以合唱形式歌唱的侗族大歌,这是我国大陆被发现的第一个多声部民歌品种。侗族大歌真真正正以正式的表演形式被呈现在国人的面前,是在一九五三年。而侗族大歌通过国家走向世界的大舞台,是在一九八六年。这一年是一场国际之间的音乐交流大会,每个国家都在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他们独特的音乐,传达着他们的心声。而当我国的侗族大歌在舞台上亮相,从它的第一个音符响起,一直到歌曲结束,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深深吸引,他们不禁赞叹侗族大歌中蕴含的纯净的民族特色带给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

15、无与伦比的1。无管是从旋律、多声状态以及流传的长久性和国内外知名程度都成为笔者选择侗族大歌的原因。阿卡贝拉是一种起源于教会的音乐形式,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阿卡贝拉也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在人们的热切关注下,阿卡贝拉形式的演唱方式也正式被搬上了银幕。阿卡贝拉与其他的音乐演唱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阿卡贝拉是一种完全依靠人声而不使用任何乐器的音乐表演形式,它通过组合成员发出各种不同的声乐来对音乐作品进行伴奏或者演唱,这种音乐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表演丰富性。当然,阿卡贝拉对团队成员的声乐要求很高,每个人分别负责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通过节奏的变换、乐器的变换以及声调的变换来呈现出美妙的歌曲。从听觉来说,能给人

16、与乐器演奏的作品更大的震撼。阿卡贝拉之所以能够从教会音乐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被大众所熟知,是因为它逐渐融合了流行乐,把流行乐感情强烈、被接受度广的特征充分发挥。因此,本文也选择了阿卡贝拉作为研究的方向2。(1 1)“侗族大歌侗族大歌”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1、侗族大歌作品简介1 冀洲.侗歌在巴黎第 1 页,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年 12 月.2 耿靖恒.浅谈阿卡贝拉的发展与演唱变革J.艺术评鉴,2019,(18):52-53.第 5 页薛良是“侗族大歌”的命名人。侗族大歌这个名字第一次通过学术的方式被命名出现,是在薛良的学术成果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里,至此之后侗族的民歌便

17、以侗族大歌的名称在外广泛流传。薛良在文中指出噶老一般叫做大歌,是一种多段长大的集体歌唱曲子。”1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包括自然意识的张扬、民族记忆的口述等繁多内容。其旋律优美,演唱风格整一性、话语方式诗意性、押韵形式交互性。2、侗族大歌音韵特征世界语言被划分为不同的语系,如印度和欧洲人所运用的印欧语系,和中国人所运用的汉藏语系。侗族先民在历史上虽饱含迁徙之苦,也曾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盘剥压榨,但通观侗族历史,由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独特优势,在侗族人民的生活历史中,政治环境相对平和、社会环境相对安稳、族群生活愈加和谐。首先,大歌之中的方言特色。从总体上看,侗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表现为温文尔雅

18、,抒情细腻,内在含蓄”。2从地域的分布来看,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和聚集在湖湘云贵等地。从语言的使用上来看,侗族大歌所使用的多为南侗方言,而不是北侗方言。因此侗族大歌所具备的特点于其所处的地域也有很大的关系。3由此可见,大歌中由于语言的不同,音乐风格也有所不同,湖湘云贵等地处于我国的南方,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少了些粗狂豪放,多了些柔情温润。侗族大歌所使用的是南侗方言,所谓的方言是该地区的人民在普通北京话的发音和说法上变化而来的,其本质还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只是融入了更多自身的民族特色。因此,学会说一个民族的方言只需要把握他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包括语言的声调,词语的发音,句子的表述顺序等。特别是在发音上,

19、我们可以通过总结该民族语言的发音的一般规律,找到他和普通话发音的异同之处,便能将一般规律运用到日常的说话中来。同时也需要找出该民族语言发音中的特殊之处,结合普遍规律方能掌握该民族的语言4。其次,侗族大歌的特点介绍。第一是侗族大歌的调性,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的五声音调是宫调、商调、角调、徵调和羽调,而侗族大歌便是羽调为主的歌曲,在广大的侗族大歌作品中,也都是以羽调为主的作品,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可能会觉得1薛良.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J.人民音乐.1953(12):4044.2王俊.侗族民间音乐论要J.云梦学刊,2002(5):71.3陈演.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J.北方音乐,2019,39(09

20、):29-30.4 刘晓南.音韵学读本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年 7 月:329.第 6 页略显单调。因此,一些音乐家在创作的时候便做出了一些变化,他们采用了宫调式交替的方法,让作品产生了改变。这种变化就是指在歌唱过程中常常通过移调模进、半音进行与调式音级改变等方法完成远关系转调。“侗族大歌的特征十分明显,就是他的节奏性强,声调的起伏错落有致,且低音与高音的间隔短,存在的落差大,从低音转向高音的同时节奏也随着发生由缓慢到紧张的改变,从结构上来说能够让听众产生一种心情紧张后的突然放松感。这样低音与高音的转换往往会给人造成侗族大歌音域高的错觉,实则不然,侗族大歌往往只有八个度的跨度。这种小

21、幅度的跨度往往会给人一种和谐细腻的感觉,歌词能够做到诗意性表达以及押韵形式完美交互,向世人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证明了它是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然后,侗族大歌歌词具有独特的押韵形式。提到押韵形式,不得不提起“十三辙”。 十三辙中的辙是我们常说的合辙押韵的意思,辙一般用在韵脚中。辙包括了十三个韵母,即 a、ua、e、o、ie、e、er 等,根据韵脚的不同辙也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与此同时,造成我国各民族各个区域的语言不同的又一个重大因素就是声调的不同,可能在不同的地区里,对于同一个字的表达所用的四声调有所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体系。笔者本文论述的是侗族大歌,为少数民族语言,而十三

22、辙是主要针对汉语提出的理论,所以笔者就不对十三辙展开长篇大论的论述了。有歌就有词,侗族人在撰写歌词的时候,也是按照了押韵的方式进行的。押韵的方法有很多,如唱和这种通过两个方面的人互相对答的方式进行押韵;如次韵这种下文韵脚与上文韵脚完全相同的形式;如用韵这种虽然使用上文种的韵,但不将其置于同一个位置的形式;又如依韵这种只运用上文的韵脚的声部,不完全使用韵脚的字的形式。而侗族大歌对于韵脚的要求并不宽松,不仅要求一韵到底还要要求句内韵。1侗族大歌必须要押“囧”韵和腰韵。而民间歌师非常看重内韵的作用,所以格外注重“句内韵”的使用。在南部侗族方言区,侗族歌师们经过长期的寻求与实践提出了“二十四大韵”的理

23、论并系统地总结出了侗族大歌韵律的出现和使用规律。至此之后“二十四大韵”便逐渐变成了侗族人们所广泛运用的一种押韵方式,在1杨毅. 歌与生活D.武汉大学,2015.第 7 页二十四大韵的基础上,广大民族音乐家创作出了各式各样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意义深刻的民歌作品。可见韵在侗族大歌里的地位指多么重要。押韵并不是只有固定的模式,而有着不同的韵点和押韵次数,同时有着强烈的节奏感,这两种特性相互结合产生的音乐效果让人流连忘返。侗族大歌产生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更多的是日常的口语化,在此基础上融合了韵律,所呈现出来的音乐自然协和、流畅优美。(二)(二)阿卡贝拉阿卡贝拉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作品简介及音韵特征

24、1、阿卡贝拉作品简介A cappella 的中文翻译则是阿卡贝拉,名字是直接通过音译而来的。这种音乐的形式是从早年间欧洲的教会流传出来的。将阿卡贝拉推进大众的视野中,并进行创新运用的便是帕勒斯蒂娜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这位音乐家运用阿卡贝拉的形式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被后人所广泛传唱与学习。阿卡贝拉的音乐风格包括布鲁斯(Blues)、爵士(Jazz)、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摇滚乐(Rock and Roll)、索尔音乐(Soul)等等。欧洲的各位学者和音乐家对阿卡贝拉所下的定义为:阿卡贝拉是一种完全依靠人声而不使用任何乐器的音乐表演形式,它通过组合成员发出各种不同的声乐来对音乐作品进

25、行伴奏或者演唱,这种音乐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表演丰富性。和声作为阿卡贝拉的核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人的声部被划分为了四个部分,通过性别的划分又能分为高音和低音两个大部分。而这四个声部所代表的内容和分工也各有不同。首先是男高音,一般男性的声音比较浑厚和低沉,因此男高音较少,在一部作品中男高音多唱主角部分,用来表达主角的个性。其次是男低音,这种低音是一部作品的根基,优秀的男低音能够为整部作品增添色彩。然后是女高音,女性的声音大多都清亮高昂,因此女高音也比较多,在一部作品中女高音多负责作品的冲突和转折之处。最后是女低音,由于低音更加适合男性浑厚的嗓音,因此女低音相对男性来说较为少见,在一部作品中女

26、低音一般不会作为主角音色来运用。1随着新式阿卡贝拉的发展,可以用人声代替很多伴奏声部,如今的阿卡贝拉可以演奏许多形式,这是因为现在能够通过人进行声音对吉他、贝斯、钢琴、小提亲、鼓等各种乐器的模仿,从而达到真是乐队演奏的效果,这就需要每位队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聆听,既锻炼了每位队员自我表现力,又提高了大家的团队意识,这也成为了许1曹明君.浅谈阿卡贝拉中流行唱法的实践与应用J.戏剧之家,2019(03):63-64.第 8 页多高校组建起自己的阿卡贝拉乐团的原因。2、阿卡贝拉音韵特征第一,阿卡贝拉可以加非实义歌词进行演唱。现代的阿卡贝拉多使用英文,而对其他语言的使用则较为少见。之所以阿卡贝拉广泛应

27、用英文,是因为英语没有像汉语这样的平直曲折,有的只是在读法的轻重上的区别。1英文中的实义变化主要根据重音来改变,音步类似音乐中划分的小节,而轻重即每小节中的强弱拍,有规律的重复下去。此外,在音乐作品中也常常会出现非实义音节,顾名思义这种音节的出现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其作用主要是用来与前文对称或者作为实义音节意义的延申又或者是单纯的为了好听。在英文音乐作品中的非实义音节就好比我们常在汉语作品中用的“的”、“啊”、“呼”等词语,这种非实义音节往往会被用在句子的结尾,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或者也会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故事的开始,亦或者或被用在作品的间奏部分,单纯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没有实际含义。类似

28、的还有衬词,即在民歌的歌词中,插入的一些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等衬托性词语来完整的表现歌曲。第 2,阿卡贝拉演唱需要注重装饰音的处理。声音是阿卡贝拉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最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该音乐形式表现的特殊性,全程没有乐器的搭配,只有人声,因此,人声在阿卡贝拉中的地位是核心的且重要的。团队成员不仅需要每个人都具备很强的音准和娴熟的演唱技巧,而且也需要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具备一定的默契。歌曲的呈现是通过人的演唱来完成的,在一部音乐作品的表达上,每一位演唱者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因为每个人对每个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每个人唱歌的方式和技巧不同,所以最终所呈现的内容就会不同。因此,在阿卡贝拉装饰音的处理上

29、,演唱者需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来进行控制。第三,阿卡贝拉演唱过程中要掌握象声技巧。声象技巧,单从字面的含义来看就是声音模仿的技巧,这是阿卡贝拉成员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技能,他们需要通过对各种乐器声音进行模仿和学习,用嘴发出乐器的声音。同时要能够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清楚声部之间的融合关系。我们都知道鼓作为一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根基乐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音乐作品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鼓。而根据创作者的个人喜好,每一个音乐作品在属性的呈现上都具备着自己独到的特色,因此不同的创作者和音乐家对与同一件乐器的处1 https:/ 9 页理都会有所差异。也即即使是鼓这个乐器,在不同的人手中和作品中所表现的方式都

30、会有所不同,其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和效果也都会有所不同。1阿卡贝拉作品中分为主唱声部和伴唱声部,伴唱声部通过人声节奏,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 Beat box。这样表现出来的音乐柔和优雅,旋律优美,更加充分发挥了主唱声部与伴唱声水乳交融的魅力,从而将音乐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第四,阿卡贝拉可以是一个多人合作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表现需要每一个乐队成员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作为一种新型的音乐表现形式,阿卡贝拉的团队成员往往需要进行创作改编,同时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创新想法,从而在整个行业中崭露头角。上文也提到过鼓是一个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在阿卡贝拉中负责人声部分的鼓的音色的成员也是一个重要的

31、不可或缺的角色。而鼓的表现形式,最终也会影响到整部作品的走向和表达情感。作为如此重要的角色,就需要在表演之前将鼓的阿卡贝拉部分做好清晰的规划。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男高音和男低音的部分,他们分别是一部作品的主角部分和主角的烘托部分,前者是起着为整首歌奠定基调的重要作用,后者则是为了衬托出前者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在进行编曲时,通过充分利用阿卡贝拉人声乐团多声部的优势,广泛应用旋律加工的各种创作技法,突出现代阿卡贝拉作品的人声艺术特征,让作品变得更加丰满。三、三、“侗族大歌侗族大歌”、“阿卡贝拉阿卡贝拉”音韵比较与音韵比较与声部融合训声部融合训练教法研究练教法研究(一)(一)“侗族大歌侗

32、族大歌”与与“阿卡贝拉阿卡贝拉”音韵比较音韵比较侗族大歌与阿卡贝拉之间存在的最典型共通之处在合唱中都使用了无伴奏这种形式,只用单纯的人声作为此时音乐的唯一表现形式,对乐器伴奏弃而不用。在所有侗族大歌类型中,最能够彰显音乐表现力和歌唱水平的当属“噶所”,它是以自然界的虫鸣莺啼为对象,并且加以独特的音乐技巧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语词系统。“这种模拟一般出现在展现唱腔和旋律感的拉嗓子部分,低音歌者齐声在主音上通过循环呼吸的方式来延长发音时间从而唱出一个长时间持续低音区声音,与此同时两三个高音歌者以轮流演唱的方式融入进来,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声音伴随1唐进.谈阿卡贝拉乐团的建设和训练J.大众

33、文艺,2013,(15):150-151.第 10 页着充满即兴意味的歌唱方式二者结合形成了源自于自然进行自然声响模拟表达情感体验的唱腔。”1自古以来,侗族人民贴近大自然,与自然山水之间紧密融合,所以,侗族人民在演唱时将自己的声音完美融合进音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如在大歌传唱度比较广的地区有一种深受欢迎的声音歌,其中具有许多种不同变体、可以拿来当样本范例是蝉之歌,在这首歌里低音部就一直在长时间持续徘徊在6这个主音区位上,低音部成员们为了让持续低音呈现出绵绵不绝的效果,使用了呼唤起息的办法,而伴随着的则是高声部歌手的充满热情和力度的即兴之作。侗族歌手认为这种演唱方法就好像大自然的演绎,

34、低声部是流水淙淙绵绵不绝,而高声部则是水边雀鸟不停啁啾。”2与侗歌形成对比的阿卡贝拉,则是充分利用人类声音的各种变化来模拟各种乐器发音的方法和技巧,这通常需要演唱者们具备非常多样的音乐技法,能够综合使用气息、器官等不同变化来巧妙地进行器乐节奏和旋律的模拟,一般而言是根据当前歌曲所需进行,或是提琴模拟,或是二胡模拟等。这一技法为阿卡贝拉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形式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的阿卡贝拉有着各类的风格,这是对人声潜能的不断探索和发掘,借由多声部编制的形式,一方面极大扩展了音色的表现范围,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音域的构想界域,让二者的表演形式更丰富多姿,其伴唱声部有着独特的音乐服务于主唱声部,从而

35、使阿卡贝拉的多重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各声部紧密结合。侗族大歌与阿卡贝拉音韵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侗族大歌调性特殊,采用中国传统五声为骨干音的羽调式。而阿卡贝拉是可以根据团队自身的特点进行改编曲目,这点较于侗族大歌来说更加灵活。第二,侗族大歌歌词具有独特的押韵形式,包括句内韵、句间韵和囧韵三种形式。而阿卡贝拉可以通过将一些拟声词融入歌词,来呈现出某种情境。第三,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具有一定的方言特色,在演唱过程中需要系统学习方言再进行演唱。而阿卡贝拉作品中分为主唱声部和伴唱声部,伴唱声部通过人声伴奏也就是 bbox 来模仿底鼓来配合主唱声部。(二)(二)“侗族大歌侗族

36、大歌”声部融合训练声部融合训练1、语言训练1.1 已有语言训练方法朱光潜曾经分析音乐中的美学,认为“音乐中的美既要有存在与物质世界的具有1黎平县文体广电局编.侗族大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44.2王承祖.试论侗族大歌复调的形成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1984(2):152157.第 11 页美感的音乐,同时也要有能够欣赏音乐之美的心灵和耳朵。一个人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美,说明他具有能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最本真美感和灵魂。如此一来,美难道可以是一种脱离感受者而单独存在的事物吗?美能离开美感而独立吗?”1可以看出侗族大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来的自由审美特色,更是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加工

37、、概括从而形成最纯粹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共鸣,蕴含了多少代侗族人民的情感共鸣与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据噶所所模拟的对象和表现手法,大体可以将其归纳为如下五种模仿形式:一是模仿蝉鸣。如噶额(又名蝉之歌,表现春天的蝉鸣)、噶能朗(又名蝉歌,表现夏天的蝉鸣)、以及噶勒央等,都是模仿蝉虫吉约吉约或能朗能朗的声音;二是模仿鸟叫。如在三月布谷崔春忙中模仿布谷鸟嘟咕嘟咕的声音;三是模仿牛羊叫。如在小山羊中模仿小山羊咩咩咩的叫声;四是模仿流水声。如在噶尼啊(流水之歌)、富禄河水静静流中模仿流水哗哗的声音;五是多种仿声的混用。如在八月歌中,就有模仿蚱蜢唧唧唧的声音和布谷鸟嘟咕嘟咕的声音。”2这些模

38、仿的声音惟妙惟肖、自然和谐,再现出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侗族大歌歌班是侗族大歌传承的根基。歌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步骤:首先是对歌词的教授和朗诵,主要是采用四度音范围内朗诵的方式,在一遍遍重复的过程中将歌词背诵;第二步教全体成员演唱低声部的旋律,包括在持续低音下的轮流换气以及如何让声音保持平稳;这一步解决了后续演唱中互相干扰的现象,每个人都有最基本的参考乐段。第三步教领唱者在低音伴唱的基础上演唱高声部音乐;最后教全体成员两个声部的合唱技巧。侗族大歌作为一种集体活动,需要每位成员之间相互倾听、相互配合,想要练就成整齐划一的声音绝非一日两日的功夫就可达到,而是需要长期不断循

39、环练习。一首不必要进行任何伴奏的大歌,无论何时何地唱出来,都是同一个音高。3 1.2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语言训练新方法笔者通过教育实习给专业音乐院校小学合唱队进行排练后总结出一些心得感悟。多声部合唱和其他音乐艺术有着显著的区别,不能为了追求音准而让歌词表达的含糊1朱光潜.美学拾穗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11.2杨毅.歌与生活D.武汉大学,2015.3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论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7.第 12 页不清,但也不能为了口齿清晰而放弃表达音乐。在唱中文歌时,会发现很多字的发音中都存在复合韵母,这是一种极为灵活的表现形式,会让用该字组成的词汇随

40、着不同的表达场所和说话习惯,出现不同的音色变化,口型也会随之改变,同时词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唱歌时也依然如此,那么显然也会带来乐音的变化。对此,需要把复合韵母进行区别对待,将之视作一个元音集合而成的混合音来展开演唱。例如:mao 则唱成 m-ao,不能唱成 m-a-o,这样进行拆分才能正确将乐音的共鸣形态统一的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先对谱例进行分析,仔细观察此曲中歌词大多数韵母落在什么元音上,并将其运用到课前发声练习中,学生们能够更加熟悉并注意到元音的咬字问题。2、音色训练2.1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声部融合音响的新界定宽泛而言,音色就是指声音所具备的色彩特质,为了能更直观更

41、形象进行表达,会以颜色的浓淡变化,色彩的明暗不同来进行类比性表达。音色的成色来源一个是声带所发出的基音,另一个是共鸣器官发出的泛音,这两者的振动复合所决定的。每个人天生的声带情况和其他器官条件都各不相同,因此没有完全一致的音色,再相似的音色也总会有一些细微不同,正是利用这种音色错落给予了合唱时更为斑驳陆离,情感意蕴更为饱满细致的整体音响效果。1笔者认为,音色的变化能够加深声部之间的融合程度,音色并非不可变化;声部整体音色变化指引着队员音色服从该种变化而进行相应变化;由于作品的风格、年代不同,音色应该随之变化。一支多声部合唱队伍音色是否完美极大程度决定了声部之间是否紧密融合。2.2 已有的音色训

42、练方法“侗族对歌唱声音会进行两种方式的赞扬,一个是多噶来所,汉语意思就是有一把好嗓子;另一个是多噶来听,汉语意思就是唱得好听。我们发现在教学生唱歌的时候,侗族的歌唱老师不具有通常所说的和声意识,他们只有来自声音美的本能感悟,那就是声部之间都具有与别不同的美感,歌师要求高声部声音要有所西姆(汉语声音要干净明亮),或所研姆(汉语声音清脆响亮)的嗓音。侗族大歌就是对两个声部美的充分发挥和利用,低声部作为基石而存在,正是在其衬托之下,由其成为部分构成,就好像铺就了一条繁花之路,才有了高声部的美。通常来说,低声部组成队员较多,发出持续低音时要求声音呈现上统一而均匀,因此侗族1钱大维.合唱训练学M。上海音

43、乐学院出版社。2009。4:121.第 13 页歌师通常会要求低声部的合唱队员既要做到所领,也就是汉语意思中的声音集中度,又要做到所端,也就是汉语意思中的声音圆润,这就要求队员运用到发音技巧,大白嗓子被严厉禁止。1侗族歌师在进行教学时,发声训练依旧按照传统以侗族语言的发音进行,在歌唱方式的选择上也遵照传统采用了吟诵形式,在语言的选择上也依照传统更接近口语化表达,在气息的要求上要求学习者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深呼吸,从而保持音色的均匀,也能让整首歌曲呈现一种音色和旋律上的连贯性。在呼吸的方法上,相较于其他演唱方式要求比较特殊,要充分利用器官共鸣,经过多方训练和反复练习,与呼吸进行高度嵌套融合,从而模

44、拟出自然界的种种兼具和谐和舒畅的声响,对整个歌队有着高低声部自然统一的要求。 2.3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音色训练新方法在笔者对小学合唱团进行排练时发现,低声部对合唱队整体的音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低声部是最难训练的,在一首歌曲中,演唱低声部的同学很容易就跟着其他声部唱跑了。如何才能将低声部的音准训练好呢?如何能让低声部的音色与整体音色融合到一起呢?笔者大量阅读有关合唱方面的书籍以及前人对合唱中音色训练方面的见解,并结合笔者排练合唱团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了以下方法。首先从发声练习开始,用哼鸣的唱法,从中音区开始热身,接着分声部进行训练,发“a”母音,让一名音色较好的队员先唱,要求其他队

45、员模仿她的音色,一个接一个加进来,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作出指导和调整。这样训练每一个声部,最后进行整体训练,从基础的 1、3、5 和弦开始练习,要求学生轻声唱,聆听声部之间是否融合。选择训练曲目中几处较难的和弦重复练习,为接下来演唱全曲做下铺垫。在分声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带领队员们学习所有声部,这样以来队员们对所有声部的旋律熟记于心。合唱中“均衡”的问题很重要,被带跑多数情况下就是声部之间音量大小不平衡所导致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轻唱”来达到音色统一,并进行力度的训练。在跳音练习时指导学生做渐强渐弱的练习,弱声时声音应要求更集中、更有力。(三)(三)“阿卡贝拉阿卡贝拉”声部融合训练声部融合训练 1

46、、语言训练 1.1 已有语言训练方法在阿拉贝拉中,歌词不具有一般演唱中所发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音节,类似发音1潘永华. 论侗族大歌音乐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思维基础D.中央音乐学院,2012.第 14 页如“fa-la-la”,这种趋势变化在现代阿卡贝拉曲目中尤为明显,传统合唱中只是偶尔为之,现代曲目却首首如此。非实义音节运用范围颇广,一般歌曲都会普遍运用到,在前奏、尾声等各个地方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唱出,也存在一些歌曲从头到尾所有声部全都采用这种方式唱出,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纯音乐模式。“音乐作品的结构要素中通常而言包括音乐句式,这种要素结构的变化普遍来说频率不高,因此需要借由非实义歌词才能充分显露和呈

47、现该首曲目中的音色美及审美性,因此可以把该类型的歌词融入曲目中变成一种衬托句式,从而成为音乐作品结构的有效组成部分,让结构充分发挥出效用。以彩云追月作为例子,其中就充分利用了非实义歌词的衬托效果和表现力,也利用了音节效用,只用了“hey”就轻轻松松引导改变了曲目节奏,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句式的改变,最终呈现和表达出来的却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多样性旋律。”1 1.2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语言训练新方法通常而言,想要把一首作品唱好,唱的能沁入心脾,就不仅需要一把魅力的好嗓音,还需要天生或经由后天训练而得到的好音准,同时还要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清晰和准确的吐字咬字。这是因为唯有吐字咬字舒展圆润且准确了,才能

48、完全敞开腔体,此时所展露的共鸣才会给予人饱满的感觉,声音才会显得“正”,也就是通常说得规范。但非常多作品的歌词所使用的字是非常难发音难咬字的,尤其是在演唱过程中更是如此,容易让声道憋住,如“和”“黄”之类字眼在唱起来的时候容易出现漏气,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此种情况,演唱者会不自觉压低声音;而“自”“止”之类字眼日常发音就是较高音区内,演唱时一旦出现就更容易破坏声音整体平衡,声音位置出现错位,让音准也被打乱;还有部分作品中歌词字过于富集,难以维持稳定的声道状态,导致出现多次改变,进而让音准受到负面牵连。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就必须强化训练,挑出这些难咬字和富集字进行逐字逐句的训练,在训练中尽量放慢速度让

49、发音清晰且准确,并进行反复练习,可采用高音区大声诵读的办法,让口腔声带等器官所发出的音头发音形成固定记忆,最终让难咬字不再成为拦路虎。2、音色训练 2.1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声部融合音响的新界定一般而言,在合唱中主观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效用,能够实现对音色美化,因此1金晨.浅析阿卡贝拉中的非实义歌词编配J.艺术教育,2018,(07):88-89.第 15 页需要随时保持对学生状态的关注,唯有积极的正面的状态,才能让歌唱声音规范。通常来说,主观意识具有相当的主动性,会更容易找到合适而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让音色表现更为动听无瑕。能否驾驭细腻音色的感情变化,是检验一个歌唱者的演唱和对音乐感觉能力的

50、重要标志。一个优秀的歌者在精神上就有一种对音色美的追求和渴念,他们通常会依据演唱风格进行情感的转圜,也会从歌曲出发进行情绪的抒发,只有沉浸于此,才能让心灵穿透歌声,让歌声更具感染力。前述的要求也同样适用于合唱,因此学生不光要提高自己的合唱技巧,同时还需要修炼自身的素养培育自身的情感,惟其如此,才能够让合唱效果更具表现力,声音更具感染力,达到声情并茂的美感效果。 2.2 已有的音色训练方法阿卡贝拉声部具有协调统一、均衡和谐的特点,而这离不开日常对和声的训练,在解决学生呼吸与发声等方面问题的前提下,让学生寻找自身音高,同时聆听并分析其它声部音高,以此来确保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始终准确且保持轻声有力的

51、状态。“比如说鸿雁这首作品,这首作品用独特的改编与创作,用抽象的声音模仿作品中的音乐情境与意境,利用无固定音高的音节,让人声音色更加丰富。让学生参考这类演唱形式,并在演唱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从而让曲目中人声、旋律、节奏呈现出更为丰富和更具层次感的变化,既增强曲目感染力,又能更好的突出发声技巧,让学生感受人声变化,进而营造出鸿雁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切身感受优秀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1之所以大量使用人声模拟器乐这种表现形式,是为了更好展现阿卡贝拉音乐中那些多种多样的具备不同特质和音色的非实义歌词,这也正是这种音乐自身独特魅力之所在。人声可以进行多样化发音和结合,呈现各种不同的音色和

52、变化,从而实现不同器乐发音的模拟,如阿卡贝拉音乐演唱时,男高音声部可以活灵活现的模拟出古筝的音色,由此可见,非实义歌词在不同场景中的合理运用和发挥能够让歌唱表演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也更具有吸引人和感染人的趣味性。22.3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音色训练新方法由前述可知,阿卡贝拉作品的典型特征就是音色的统一性。一个音乐作品具体采用何种音乐形式被这首作品本身的内容和情感所左右。因此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应该1翟俊豪.现代阿卡贝拉在普通高校合唱教学中的价值分析与实践研究J.艺术评鉴,2021,(04):106-108.2金晨.浅析阿卡贝拉中的非实义歌词编配J.艺术教育,2018,(07):88-89.

53、第 16 页尽量选择风格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别的音乐片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尤为要注意每个声部队员在发音状态上的表现,尽量保持一种统一状态,过于个性化的音色在此时并不可取,同时要高度保持声部间的融合度和作品的协调统一。学生在阿卡贝拉作品中练习过程中逐渐达到了音色的统一,这是音乐学科学生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进行训练的初始探索阶段,学生会较为迷茫,对音色统一难以真正把握,对于如何进行统一也缺乏意识和方法,不知道该如何与其他队员进行配合也不知道该如何融入,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进行亲身示范和及时调整,让学生从实践中体味到音色的统一过程中对音色的调控。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现场排演,任意与一个学生进行配合,教师和他演唱同一个长音,可以选择“6”这个更具有典型性的长音,然后通过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声音的调整,逐步向学生的音色靠拢,最终音色达到统一。在进行多声部训练前,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演示一段二声部同时进行的练习曲,让学生进行体味,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联系,弹一个声部然后同时演唱另一个声部,教师在旁边随时进行指导,这种一弹一唱的练习方式,所以要求同时兼顾两个声部,会在持续练习过程中形成纵向思维,当反复多次进行类似训练逐步变成身体记忆,如此一来在合音过程中就会更游刃有余,能够做到几个声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