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8/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1.gif)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8/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2.gif)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8/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3.gif)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8/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4.gif)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8/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bb103ea5-1160-476d-8598-0c5cfb8e48c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这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第1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阅读提示就强调了散文学习要注意其“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特点,文章既回忆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又回忆了和文与可交往的诸多趣事,还叙写了见到文与可赠画时自己的失态之状,以及联想到孟德与桥公的故事,内容繁杂,似乎信手拈来,娓娓而叙,但散文“形散神聚”“气贯中脉”的特点却十分鲜明。因而,可以从散文常见的行文思路入手,设计文本的教学流程,这样就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使问题简明又
2、富有层次性,重点突出又富有纵深性,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苏轼悼友伤己的思想与情怀。目标定位: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艺术特征。2.梳理概括文与可的形象特征。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形象导入上课之前,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农历7月7日是什么日子吗?除“七夕节”“乞巧节”,唐代还是“晒书节”“晒衣节物”呢。公元939年的7月7日,文艺全才、年已过四十的苏轼苏大学士和家人们将一摞摞书画摆到院中的几案上晾晒,突然,他的手顿住了,他紧紧地盯着案上正徐徐摊开的一幅画卷,喃喃道:“这这不是与可的墨竹画吗?”他兴奋地举起来,仔细地端详着,旋即,他颓然地放下画,掩面失声痛哭了起来。这
3、文与可是谁呢?他跟苏轼有什么关系呢?2.预习检测、解读题目(1)大家知道快速读懂文章的方法有哪些吗?明确:看题目、读作者、看文体(回顾与梳理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2)解读题目,获取信息。题目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记”的文体特征(题目往往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特点,培养学生从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并筛选信息。文与可: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开后世“湖州竹派”,与苏轼为中表兄弟。筼筜(yúndng)谷: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偃竹:仰斜的竹子。教師补充:文与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画竹为主的画家,对后代的郑板桥影响很大,他是“诗文书画”的全能文豪,比苏轼大
4、18岁,31岁考中进士。他为官30年,为民解困,为君分忧,刚真不阿,直言敢谏,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廉吏,清贫太守(补充内容既是文与可的真实情况,更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引导学生压缩题目:文与可画竹。行文线索为:竹(师板书)。(3)梳理行文思路。提示:散文一般思路:缘起叙事(写景)联想感悟。明确:此文的写作思路:叙事(学竹戏竹赠竹)(缘起)忆竹(联想)孟德忆桥公(感悟)二人亲厚无间。总结:本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都是在表达对文与可的怀念与哀悼,体现了散文“散而不
5、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此环节既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又可引导学生借助文体特点快速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此文的目的)。3.合作学习,把握形象(1)在苏子对文与可的深情追忆中,你认为文与可是个怎样的人呢?明确:画技高超、(美而不自知)清高有节、淡泊名利、憨厚可爱率真、坦率淳厚、廉洁自守、志趣高雅、爱竹成癖、品行高洁(率性而为)、清新脱俗、襟怀开阔(以学生能够总结出的词语做板书内容)。此环节的设计既是抓住写人散文的核心人物形象,又是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过渡:斯人已逝,独留画卷,对他的怀念是正常的,正如归有光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到了妻子;史铁生每到地坛,就会
6、想起他自己的母亲一样,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但是苏子对文与可是“废卷而哭失声”啊,因为他们的感情是“亲厚无间”的。(2)你认为苏子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体现在哪里?学生可能会聚焦在第二段关于万尺竹的争辩一节:看出两人情趣高雅、性情相投、亲密无间、相知相契,是感情深厚的挚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调侃自己兄长、老师、朋友的语句“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苏轼在这里用“二百五十”极言多,但是古人常常用“三”“六”“九”言数量之多,如“覆压三百余里”“会须一饮三百杯”“大战三百回合”,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苏轼是用“二百五十”调侃文与可的憨厚、纯真与率性,二人至深感情、莫逆情谊已跃然纸上了。教师还
7、要引导学生聚焦第一段:“学竹”一段除写出二人的师生关系外,从此段后四句反复出现了相同的句式、相同的词语,“岂独竹乎?”“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看出,文与可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抓住规律的“道”对苏子不仅是在画竹上,而且在生活上、学习上、事业上都有极大的帮助与引导,文与可可以说是苏子学习上、生活上甚至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这段也是苏轼与文与可“亲厚无间”的体现。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聚焦“赠画”的描写,可以追问“为什么偏偏赠送偃竹与我,而不送剑拔十寻之竹呢?”(出示ppt)偃:僵也。“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说文)”。文与可在苏轼仕途不顺时送偃竹画是希望苏轼像偃竹一样“天地
8、得正气,四时无易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啊!由此可见,文与可不仅是苏轼的老师,亲戚,更是与苏轼情趣相投、精神共通的知己,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鼓励与不屈的同道者(对貌似平淡语言的细细涵泳,触摸潜入其中丰富的情愫恰是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3)你认为苏子文与可的关系同孟德桥公的关系一样吗?典故“曹孟德祭桥公”的作用。明确:结合课下注释可知,孟德桥公仅是知遇之恩、忘年之交,但是苏轼与文与可不仅是亲戚、忘年交、知音,还是志同道合、情志节操相投者,他们身上都有竹所赋予的君子之气。宋朝徐庭筠在咏竹中有言“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同时代的王珪在竹中也说“天地得正
9、气,四时无易心”。受文与可墨竹影响较大的清朝竹画家郑板桥在题竹石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苏轼自己也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君子的虚心有节、正直坚贞、昂扬不屈、清高脱俗都与竹有相似之处。4.小结苏子与文与可,不仅是知己、挚友,还是志同道合者,他们身上都有着共同特点:凌然有节、志趣高雅、淡泊名利,他们都是仕途坎坷,刚正奋发、视天下为己任、仁政爱民,他们就是挺立天地间的修竹,即使饱受打击,也将自己站成了偃竹,郁郁青青、昂然向上,站成历史上一幅幅绝美的风景,可以说:孟德祭桥公,知遇交友情。苏子忆文可,岂独亲厚意?惺惺相惜处,飒飒偃竹生。浩然天地气,由来
10、君子风。文学亦是人学,引导学生领悟经典作品背后鲜活而灵动的人文关照,既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也收获了一定的精神养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第2篇教学设想: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学生理解其内容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以从简处理。这节课采用了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其各自的知识特长,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便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人物个性,把握文章情感,体会文章散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学目标:1掌握“蹑、遗、妄、实、少、斫、与”等重点实词和“诸、
11、然、所以”等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了解文与可的为人以及他与苏轼之间深厚情感。3感受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二师生合作,研读文章第三段1学生齐读第三段。2师生共同疏通句意。强调“没、曝、废、载、畴昔、见”等重点实词的释义。3品味苏轼和文与可的情感。苏轼与文与可感情如何?(亲厚)三小组合作,研读文章第二段1请学生读第二段。2小组合作,研读第二段。(1)疏通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特殊句式: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重点字词:蹑、诸、以为、口实、遗、拟、妄、实、寻、许、辩、发(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苏轼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与可的特点及其与苏
12、轼关系。三件事。第一件:文与可“淡泊”“率性”“狂放”“洒脱”,两人是关系很好的朋友。第二件:文与可“温和”“厚道”“风趣”,两人不是一般朋友,而是亲密的挚友。第三件:文与可是个清廉的太守,两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3)探究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关系。明确:欢乐之事和苏轼最后的失声痛哭进行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哀。3小结本段内容。四研读第一段1学生齐读。2小组合作,疏通句意。特殊句式:庖丁,解牛者也重点字词:蜩腹蛇蚹、乃、熟、振、少、所以、然、平居、斫、与、斯3师生合作,研读第一段。(1)朗读第一层,探讨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关系,理解“胸有成竹”的绘画技法。(2)朗读第二层,探讨苏轼对此绘画技法的认识和
13、体悟。(3)朗读第三层,探讨苏子由对文与可的评价。4小结本段内容。五课堂小结归纳情感线索,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感受苏轼文章“信笔挥洒,姿态横生”和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六随堂小测七布置作业课下诵读文章两遍,巩固文言知识,体会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厚情感。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第3篇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教学重难点:1、重点: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难点: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
14、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
15、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二、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
16、,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畴昔( )四、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1
17、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 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五、知识积累(1)、重点掌握词语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7、近语士大夫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2)、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3、初不自贵重4、月落庭空影许长5、废卷而哭失声6、吾将以为袜7、发函得诗8、而读书者与之9、以书遗余曰(3)词类活用现象1、吾将买
18、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3、与可厌之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5、初不自贵重(4)虚词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余为徐州4、而予以为有道者5、吾将以为袜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乃见其所欲画者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2、岂独得其意3、而予亦悔其随之4、以追其所见5、其所以然6、岂独得其意然 1、自视了然2、予不能然也3、然二百五十匹绢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2、与可以书遗予曰3、吾将以为袜之 1、竹之始生2、一寸之萌耳3、生而有之也4、临事忽丧之5、士大夫传之6、而读书者与之(5)文言句式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2、
19、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足相蹑于其门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6、吾将以为袜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10、轮扁,斫轮者也11、岂复有竹乎:12、世岂有万尺竹哉?(6)难句翻译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6、袜材当萃于子矣。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
20、买田而归老焉。六、问题探讨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明确:1、文体,杂文;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七、作业教学反思: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
21、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才能与己有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感受第4篇课文分析:课改实验区教材高中语文的课文容量加大,尤其是文言文部分加大了比重,出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内容丰富,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加上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基础,学生层次等,完成这个任务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归纳预习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共同解决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北宋画家文与可,曾以筼筜谷仰斜之竹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22、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庄谐相衬,情深意切,体现了作者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之优秀散文。赏析重点: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感受美文的语言特点。2、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3、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时间:两课时,(根据课堂进展自然分为两课时,这里不做明确规定)课堂教学:第一步 首先检查预习情况,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预习中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由小组长收起来,每组选四个代表,把本组问题进行集中归纳,取掉重复性问题(看哪个组效率高,速度快,其他同学默读课文)。第二步 把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再次进行归纳,在黑板上把问题归为两大类:一类属词句疏通问题,一类属课文分析问题(
23、包括写作特点)。第三步 归纳解决问题一、词句疏通问题:(一)预设问题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遗:wèi赠送)2、以为口实 (口实:话柄)3、投诸地而骂 (诸 之于,兼词)4、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 (与 许可,同意)5、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文略)6、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译文: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为:“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7、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译文:我认为其中包含着深邃的道理,难道不是吗?8、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文:(人们)平时觉得自己很明白,但事到临头却突然变得糊涂起来,难道只是画竹是如此
24、吗?(二)三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三段课文,解决文意问题,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讨论,老师引导等方式解决问题。)二、课文分析(用提问的方式):1、本文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明确: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以抒情为主,兼叙事说理。)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明确:文体是杂文,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3、文章主旨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4、文中记叙了文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台球室劳务合同模板
- 2025年子女房产归女方离婚协议
- 健身房客户安全保障措施
- 房屋漏水赔偿协议书范文
- 地铁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措施
- 职业培训假期后适应症状及调整措施
- 桥梁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与管理方案
- 合同续聘申请书
- 承租汽车运输合同(3篇)
- 2025年体育赛事运动员参赛权益放弃协议
-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湘潭城乡一体化发展
- 2025年春季学期各周国旗下讲话安排表+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主题班会安排表
- 2025-2030年中国煤制油行业市场运行状况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新版
-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教案-单元1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
-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4年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培优b卷)
- 《现代企业管理学》本科教材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自动版)
- 吸收塔防腐施工方案(电厂脱硫装置防腐施工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