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分式15.3分式方程第1课时分式方程及其解法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营口市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分式15.3分式方程第1课时分式方程及其解法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营口市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分式15.3分式方程第1课时分式方程及其解法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新课导入1. 导入课题 :15.3 分式方程第 1 课时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6前面我们探讨了分式的有关性质及其运算,在分式的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分式方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分式方程.2.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式方程的概念,( 2)会解分式方程 .3. 学习重、难点:重点:分式方程及其解法.难点: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二、分层学习1. 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149 页到第 150 页的内容 .( 2)自学时间: 5 分钟 .( 3)自学方法:对照自学提纲,认真阅读课本. 重点词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4)自学参考提纲:什么样的方程叫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

2、程叫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将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去分母,即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2. 自学: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 助学:( 1)师助生: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认识分式方程的特点和分式方程的解法.差异指导:指导个别学生正确找出最简公分母.( 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4. 强化:( 4)指出下列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分母,并写出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解:最简公分母2x(x+3),去分母得 x+3=4x;最简公分母 x -1, 去分母,得最简公分母 3x+3,去分母,得22( x+1) =4;3x=2x+3x+3.(

3、 1)判断分式方程的方法是:看分母是否含有未知数.( 2)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是去分母,难点是找最简公分母.( 3)下列方程哪些是分式方程?.1. 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150 页“思考”到第 151 页的内容 .( 2)自学时间: 8 分钟 .( 3)自学方法:认真阅读课本,思考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的解,为什么有的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有的不是?对照课本中的例子想想理由. 归纳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步骤.( 4)自学参考提纲:说说为什么解分式方程一定要检验?因为得到的解可能会导致最简公分母为0,即分母为 0.说说解分式方程的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

4、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有哪些步骤? 去分母,解整式方程,检验.某生在解例 2 时去分母得 x(x+2)-1=3,你认为他错在哪里?漏乘了最简公分母.35试解方程2;x1x1解:去分母,得 3(x+1)=552x=-1=332检验:当 x=时, (x+1)(x-1) 0,3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 2 .3x32x12 x2解:去分母,得 2x=3-2(2x-2)去括号得 2x=3-4x+4移项 6x=77系数化为 1, x=6检验:当 x= 76时, 2(x- 1) 0.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 762. 自学: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

5、学.3. 助学:( 1)师助生: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在解分式方程过程中易产生错误的环节或步骤.差异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指导.( 2)生助生:交流提纲,对互相批改、纠错.4. 强化:(1)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2)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3) 分式方程无解的条件 .检验:当 x= 1 时, 4x2-1=0,2因此 x= 1 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2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三、评价1. 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学生代表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学后体验.2.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方法、成果及不足进行归纳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

6、 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渗透这种化归思想.( 3)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另外,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一、基础巩固(每题10 分,共 60 分)1. 下列式子是分式方程的是(C)2. 把分式方程两边同乘 (x 1) ,约去分母后,

7、得(D)3. 分式方程的解是( D)A.x=1B.x = 1C.x= 14D.无解解:( 1)去分母, 3x-6+4 ( x+2 )=16去括号,合并同类项7x=14系数化为 1, x=2检验:当 x=2 时, (x+2)(x-2)=0,因此 x=2 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 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 2)去分母得,( x+1 )(x+2)=x(x+4)7. 已知关于 x 的方程解:去分母,得 3x+3- (x-1 ) =x2+kx, 整理,得 x +( k-2 ) x-4=0.因为有增根,所以增根为x=0 或 x=1.有增根,求该方程的增根和k 的值 .2当 x=0 时,代入方程得 -4=0

8、,所以 x=0 不是方程的增根;当 x=1 时,代入方程,得三、拓展延伸( 20 分)8. 解方程:k=5 ,所以 k=5 时方程有增根x=1.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3x+2=4x移项, x=2检验:当 x=2 时, x(2+x) 0,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x=2.二、综合应用( 20 分)第 3 章 图形与坐标知识归纳三、图形与坐标1、点的对称性:关于 x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反, 纵坐标相等 ; 关于 y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相反;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横、纵坐标都相反.假设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a,b , 那么 P 关于 x 轴对称的点为 P1a, b, P 关于 y轴对称的点为P2

9、 a, b,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为P3 a, b.解题方法:相等时用“=连结,相反时两式相加=0。·已知 A、B 两点的坐标分别是(-2,3和 2,3,那么下面四个结论: A 、B 关于 x轴对称 ; A 、B 关于 y 轴对称 ; A 、B 关于原点对称; A、B 之间的距离为 4。其中正确的有个.·已知点 Am-1,3 与点 B2,n-1)关于 x 轴对称,那么 m=,n=.·已知点 P3, 1关于 y 轴对称点 Q的坐标是 a+b, 1 b, 那么ab 的值是.2、坐标平移 :左右平移:横坐标右加左减,纵坐标不变;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 , 纵坐标上加下减 .例

10、如:假设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 a, b向左平移 h 个单位,坐标变为Pa h,b,向右平移 h 个单位,坐标变为Pa h, b) ;向上平移 h 个单位 , 坐标变为 Pa, b h,向下平移 h 个单位,坐标变为P(a, b h) 。如:点 A2, 1向上平移 2 个单位, 再向右平移 5 个单位 , 那么坐标变为 A7,1 。·将四边形 ABCD先向左平移 3 个单位,再想上平移2 个单位 , 那么点 A3, -2) 的对应点 A 的坐标是。·已知点 Am,n) ,把它向左平移 3 个单位后与点B4, 3) 关于 y 轴对称,那么 m=,n= 。·在平面直角坐标

11、系中, 点 M的坐标为 b, 2b) ,将点 M向左平移 2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 个单位后得到点N,当点 N 在第三象限时,那么b 的取值范围是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会画轴对称、平移后的图形, 并写出图形顶点的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A3, 5、 B 1,1、 C5, 3) 的位置,连成 ABC.作出 ABC关于 x 轴对称的A1B1C1 ,并写出三个顶点的坐标;作出 ABC关于原点 O成中心对称的 A2 B2C2,并写出三个顶点的坐标;将 ABC向左平移 6 个单位长度,画出平移后的A3B3C3 ,并写出三个顶点的坐标;7求出四边形BB1B2B3 的面积 .

12、3;如下图的象棋盘上 , 假设 错误 !位于点 (1 , 2上,错误 !位于点 (3, 2上,那么 错误 !的坐标炮是。帅相图35、平面上的点与是一 一对应的。·假设点 P 到 X 轴的距离为 5,到 Y 轴的距离为 3, 且点 P 在第四象限 , 那么点 P 的坐标为.·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BCD的顶点 A、B、D 的坐标分别是 0, 0, 5,0 2,3 ,那么顶点C 的坐标是DCOA B4、会建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相关位置82.2.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8 小题)1. 在?ABCD中,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 AC BDB A+

13、B=180°C AB=ADD A C2. 如图 2,在平行四边形 ABCD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 1= 2B BAD= BCDC AB=CDD AC BDAD21BC图 23. 如图,在 ?ABCD中, BF平分 ABC,交 AD于点 F, CE平分 BCD,交 AD于点 E, AB=6, EF=2,则 BC长为()A 8B 10C 12D144. 如图,在 ?ABCD中, AB=4, BC=6, B=30°,则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A. 6B. 12C. 18D. 245 .如图, ?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且 AC+BD=16 , CD=6,

14、则 ABO 的周长是()21A 10B 14C 20D 226. 如图,在 ?ABCD中,延长 AB 到点 E,使 BE=AB,连接 DE交 BC于点 F,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A. E= CDFB. EF=DFC. AD=2BFD. BE=2CF7. 如图,在 ABCD中, E 为边 CD上一点,将 ADE 沿 AE折叠至 ADE 处, AD与 CE 交于点 F若 B52°, DAE20°,则 FED的大小为 A 36°B52°C 48°D 30°8.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B4, BAD的平分线与 BC的延长线交

15、于点 E,与 DC交于点 F,且点 F为边 DC的中点, DGAE,垂足为 G,若 DG 1,则 AE的边长为()A 23B 43C 4D 8二、填空题 ( 本大题共 6 小题)9. 如图所示,在 ABCD中,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有 AOB , AOD 10.在 ABCD中, A: B 2: 3,则 B , C, D 11. 在?ABCD中, BC边上的高为 4, AB=5, AC=25 ,则 ?ABCD的周长等于12. 如图所示,在 ?ABCD中, C=40°,过点 D作 AD的垂线,交 AB于点 E,交 CB的延长线于点 F,则 BEF 的度数为13. 如图, ABCD 中, E

16、 是 BA 延长线上一点, AB AE,连结 CE交 AD于点 F,若 CF 平分 BCD, AB 3,则 BC的长为14. 如图, ABCD的周长为 36对角线 AC, BD相交于点 O点 E 是 CD的中点 BO=12则 DOE的周长为.三、计算题 ( 本大题共 4 小题)15. 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中, CE平分 BCD且交 AD于点 E,AFCE,且交 BC于点 F( 1)求证: ABF CDE;( 2)如图,若 1=65°,求B 的大小16. 图 1,图 2 都是 8×8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成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 1,在每个正方形网格中标

17、注了6 个格点,这6 个格点简称为标注点( 1)请在图 1,图 2 中,以 4 个标注点为顶点,各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不全等);( 2)图 1 中所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7. 如图,在 ?ABCD中,连接 BD,在 BD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在 D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F, 使 BF=DE,连接 AF、CE求证: AFCE18.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 AC、BD相交于点 O, E, F 分别是 OA,OC的中点,连接 BE, DF( 1)根据题意,补全原形;( 2)求证: BE=DF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8 小题)1. B分析: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解:

18、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 BC, A+B=180°故选B2. D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可知: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解: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D 是错误的。3. B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角平分线得出ABF=AFB,得出AF=AB=6,同理可证 DE=DC=6,再由 EF的长,即可求出 BC的长解: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 DC=AB=,6 AD=BC, AFB=FBC,BF 平分 ABC, ABF=FBC,则 ABF=AFB,AF=AB=,6同理可证: DE=DC=,6EF=AF+DE AD=2,即

19、6+6 AD=2, 解得: AD=10; 故选: B4. B分析:过点 A 作 AE BC于 E,根据含 30 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30°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AE的长,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即可求出其面 积解:过点 A 作 AE BC于 E,直角 ABE中, B=30°,AE=AB×= 4=2平行四边形 ABCD面积=BC?AE=×6 2=12,故选 B5 .B分析:直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O=CO, BO=DO, DC=AB=6 ,再利用已知求出AO+BO 的长,进而得出答案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20、AO=C,OBO=DO, DC=AB=6 ,AC+BD=1,6AO+BO=,8 ABO 的周长是: 14 故选: B6. D分析:首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 CD AB,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 E= CDF;首先证明 DCF EBF可得 EF=DF;根据全等可得 CF=BF=BC,再利用等量代换可得 AD=2BF;根据题意不能证明 AD=BE,因此 BE不一定等于 2CF解: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 CD AB, E= CDF,故 A 成立;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 CD=AB, CD BE, C= CBE, BE=AB, CD=EB,在 CDF和 BEF中, DCF EBF(

21、AAS), EF=DF,故 B 成立; DCF EBF, CF=BF=BC, AD=BC, AD=2BF,故 C 成立;ADBE,2CFBE,故 D 不成立; 故选: D7. A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解答即可。,解:四边形 ABCD为平行四边形, D B52°,由折叠的性质得: EAD DAE 20°, AED, AED180° DAE D180° 20° 52° 108°, AEF D DAE52° 20° 72°, FED 108° 72° 36°故选A。

22、8. B分析:由 AE为角平分线,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ABCD为平行四边形,得到AD与 BE平行, 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等量代换及等角对等边得到AD DF,由 F 为DC中点, AB CD,求出 AD与 DF的长,得出三角形ADF为等腰三角形,根据三线合一得到G 为 AF 中点,在直角三角形ADG中,由 AD与 DG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G的长,进而求出AF的长,再由三角形ADF与三角形 ECF全等,得出 AFEF,即可求出 AE 的长解: AE 为 ADB的平分线, DAE BAE,DCAB, BAE DFA, DAE DFA, ADFD,又 F 为 DC的中点, DF

23、 CF, AD DF DCAB 2,在 RtADG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G 3 ,则 AF 2AG 23 , 在 ADF 和 ECF 中, ADF ECF( AAS), AF EF,则 AE 2AF 43 故选 B。二、填空题 ( 本大题共 6 小题)9. 分析: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全都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解:在 ABCD中,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 AB=CD, AD=BC, AO=CO, BO=DO, AOB COD, AOD COB故答案为 COD, COB .10. 分析: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即可.解: ABCD中, A+B=180°,又 A: B=2: 3, A

24、=72°,B=108° D=B=108°, C=A=72°11. 分析:根据题意分别画出图形,BC 边上的高在平行四边形的内部和外部,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解:如图 1 所示:在 ?ABCD中, BC边上的高为 4, AB=5,AC=25 ,EC=AC2AE2=2,AB=CD=5,BE=AB 2AE 2=3,AD=BC=,5 ?ABCD的周长等于: 20, 如图 2 所示:在 ?ABCD中, BC边上的高为 4, AB=5,AC=25 ,EC=AC2AE2 =2,AB=CD=5,BE=AB 2AE 2 =3,BC=3 2=1, ?ABCD的周长等于:

25、1+1+5+5=12,则?ABCD的周长等于 12 或 20故答案为: 12 或 2012.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互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以及“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进行解答解: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DCAB, C=ABF又 C=40°, ABF=40°EFBF, F=90°, BEF=90° 40°=50°故答案是: 50°13.解:若 CF 平分 BCD, BCE= DCF, AD BC, BCE= DFC, BCE=EFA, BE CD, E=DCF, E= BCE, ADBC, BCE= EFA, E= EFA, AE=AF=AB=,3 AB=AE, AF BC, BC=2AF=614.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可以分别求出OD、OE+DE的长,即可求解 .解: ABCD的周长为 36, BC+CD=1,8 四边形 ABCD为平行四边形,O 是 BD 的中点, OD=6,又 E 是 CD 的中点, OE 是 BCD 的中位线, OE+DE=,9 DOE 的周长=OD+OE+DE=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