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选说课概述_第1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选说课概述_第2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选说课概述_第3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选说课概述_第4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选说课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选说课加速度说课稿我选用的教材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人教社出版。今天我们学习本书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我准备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此章节进行讲解:一说教材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三者的关系,能在生活中准确的使用加速度的概念。(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用v-t

2、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体会数学在物理中的重要性。(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地位作用及知识结构本章节(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并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的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在具体的事例中,要求学生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慢”含义的不

3、同。同时,通过旁批提醒学生注意“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用vt图像描述运动速度变化,可以直观和形象地认识速度的变化规律。比如图线是斜线,说明速度变化是均匀的,即加速度是恒定的。这对理解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的关系也是很有利的。学生通过教材设置的“思考与讨论”和“科学漫步”栏目的内容,在图像中认识变化率,可以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并进一步对图像加以理解。3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速度的变化量变化率的联系及区别;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 难点:对加速对的理解。二说教具幻灯图片,多媒体课件,资料图片,三角板等。二-现万法1 教学方法及理由作用(1)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

4、生的思维想象能力。(2)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3) 类比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4) 讲授法配演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2学习方法及理由作用(1) 类比法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2) 讨论归纳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引起兴趣,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四说程序1过程框架及时间分配(1) 新课导入(5分钟)前面,我们刚学过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速度的矢量性(有大小有方向),并且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物体的速度经常是变化的,比如说,我们课本中“思考与讨论”提到的(普通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启动问题)。下面,请大家针对材料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为了描述速度“变

5、化”的快慢,我们物理学引入了新的物理量加速度,这也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讨论的课题。(2) 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I、理解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R、知道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初步理解式中各量间的关系,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m、能理解速度大小速度变化大小加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3) 新课教学(10分钟)I、概念的引入比值定义加速度(类比速度)公式(a=Av/At)、单位(米每二次方秒)H、加速度矢量性的讨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a的方向与v的方向一致特殊运动讨论:直线运动(加速/减速)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m、物理数学方法(从vt图像看加速度)(4) 互动探究(10分钟)I、思考与讨

6、论r、说一说田、科学漫步IV、注意旁批v、举例说明,问题解决(5) 课堂总结回顾(2分钟)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知道它是矢量,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6) 课堂练习及作业提示(8分钟)I、讨论:课后习题(2)(3)H、作业:课后习题(4)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化解。(通过:讲解、讨论、举例、比较、互动、练习等深化)五说板书本章节板书设计(分两大块:主板与副板)、出示学习目标:、思考与讨论及旁批、说一说、科学漫步(变化率)、问题与练习:讨论一、加速度11、概念:22、公式:单位:33、物理意义:4二、加速度矢量性讨论(方向性)51、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7、2、简单讨论直线运动中的加速与减速:作业三、物理数学方法1、物理问题中数学的应用与服务:2、问题转换与解决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说教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一种重要的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即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是高中物理运动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编排将它放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即V-t图象)和加速度之后,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加强,同时也为即将学习的自由落体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本节课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建立和理解,难点是对速度公式,位移

8、公式的理解,尤其是加速度的正负值在这两个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知道它们是如何推导出的,会应用公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于速度公式还要知道它图象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速度和位移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领略学习成功的喜悦。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以学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v-t图像为基础,巧用提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己推导得出公式,然

9、后教师简明扼要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目的是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另外通过学生自己推导公式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从而克服教学难点。三、说过程设计新课导入: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加速度?在学生对所提问题能得出正确回答后进一步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有何关系?位移和时间又有何关系?从而导入新课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讲授新课: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首先引导学生用图象推导。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如何描绘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有加速和减速两种情况)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图像,运用数学知识,求图象上任一时刻的速度vt=?(即匀变速

10、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其次再根据教材中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变形推出速度公式,采用两种方法推导有利于学生对速度公式、图像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从而克服教学难点。紧接着讲解书上例题1加以巩固.意在及时巩固,同时也复习旧知识,在此要特别注意加速度的方向和正负问题,使前后知识自然联系起来。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按照教材的安排引导学生根据平均速度和位移的定义,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这种推导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初学者来讲比较适合。另外推导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如图像法,用图像法导位移公式相对较为严格,但一般学生接受起来较难,教材将它放在阅读材料中,因此可将它作为课后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用图象法推导公

11、式渗透的数学微分思想。紧接着讲解书上例题2。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的习题选用最好是只用一个公式(速度公式或位移公式)就能解决问题,因为本节的重点是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建立和理解,应用是下一节的内容。课堂小结小结要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布置作业板块一:学生课后收集物体做各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并预习自由落体运动,研究它是怎样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板块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留典型的书面作业。如练习六的(2)(3)(4)包含了加速、减速和初速度、末速度都不为零的情况。以上就是我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说课内容,谢谢!21自由落体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

12、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一、教学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而“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匀变速运动,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思维

13、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层次的目的。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认识自由

14、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2)通过学习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2) 学习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洛体。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重点

15、: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认识。5.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的呈现物理情景,应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接下来我将具体谈一谈我是如何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2009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倒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拿一张新的100元钱,如果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抓

16、住下落的钱,老师就把钱给他。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下落物体的运动教师说明这是个骗局,由此激发学生探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来揭示骗局的本质。目的: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初探落体运动创设情景:让羽毛和小铁片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重的物体落得快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得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有关,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这个结论。创设情景:小贴片和一团棉花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轻的物体先落地。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是空气阻力的作用。预见:没有空气会如何用牛顿管实验,把管内抽成真空时比较羽毛和铁

17、块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国宇航员斯科特的月球实验。验证猜想。讲述小故事:纪伽利略通过抽象思维加科学实验的方法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目的:形成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三.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问题:重锤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可以近似看成一、提出问题:重锤下落时自由落体运动,它下落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运动规律。二、学生猜想提出假设: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制定计划应用打点计时器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给与鼓励和肯定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仪器,设计不同的实验和验证方法:1. 如果s=aT2为一恒量,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 利用

18、,如果s和t2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3. 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4. 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比为1:3:5:(这个方案最开始普遍被学生认可,但实际操作误差是教大的)但教师开始不要点破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做实验,收集数据,老师要及时知道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五:分析与论证合作交流:并分析数据,得到结论,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老师给与正确的评价。目的: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验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四、扩展探究: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实验方案求解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学生讨论,选择一

19、个可行的方案s=aT2。阅读课本,教师说明:国际上取北纬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g=9.80665m/s2。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彳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呼应开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老师的骗局。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最后:和同学小结结束课程在板书上的设计: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同时突出重点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能体会到清晰的课堂思路。设置作业超市(ABC)三个难度的试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同时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题目,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钻研。三、课堂教学反馈及调整策略;1、这

20、里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开打点计时器后放手,但是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如果测量s=aT2,那么就不涉及这个问题,而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够想到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知道,必要时要停下来讲解或讨论。2、计算重力加速度时,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只要采用一组学生的纸带大家分析一下即可,毕竟结果已经有学生计算出来了。3、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尽量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和问题灵活的用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觉,也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以上是我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自由落体运动重难点的一点尝试和想法,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评委多多

21、批评指正!力的合成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合成,我将从7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阐述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内容.在高中已学习包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22、和作用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2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3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二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4 .知道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等效思想。情感态度匕价值观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 .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2 .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教法学法教法高中物理中有10个物理量

23、是矢量,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因此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学法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学过程知识生成线教师活动线学生活动线合力分力合力概念创设情境拉纤、提水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理解概念找出关键点:效果相同力小向想合大方猜提出问题提水:大人用的力与两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想替代法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理解等效替代法力的合成排除

24、算术加法思想提出问题提水的例子中:如果大人的力是200N,两个小孩的力数值相加正好也等于200N吗?思考与讨论尝试设计实验力杀提出问题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几个互成角度力的合力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力杀点拨设疑若有卜列器材:一根橡皮条、两个弹簧测力计、细线木板、钉子等。怎样设计实验求出几个立成角度力的合力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力的方向怎样确定?还需要什么器材?学生实验指导点拨教师巡视解惑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记录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观察所画的合力与分

25、力图得到启示改变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复实验看结论是否相同得出结论引导动画显示教师引导整理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附动画)交代所有的矢量均遵从这一定则学生归纳总结例题图解法共点力Fi=45N方向水平向右,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网种方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动笔规范作图独乂元成然后小组讨论公式法知识生成线教师活动线学生活动线合力设疑如果两个分力F1、F2,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力的合成的取值范围播放动画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动画显示学生观察多个共点力的合力设疑播放怎样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图像演示思考讨论观看共点力概念设疑什么样的力士共点力?自学回答问题注思事项设疑掌握共

26、点力概念时应该注总什么问题?定则适用条件设疑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小结知识点滴提问补充学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相互父流作业题号题目所考察知识点1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两个共点力的大小都是60N,两力间的夹角为12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3两个共点力,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为5N,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7N,则合力大小可能是卜列哪几个?1N2N3N5N7N12N13N板书一、合力、力的合成二、平行四边形定则1 、探究过程2、适用于任何矢量的合成三、求合力的方法2 、作图法2、公式法四、合力F的大小随分力夹角民变化

27、的特点3 、F的大小随两力的夹角a增大而减小;4 、当夹角a变化时,合力的范围为|F1F2|<F>(F1+F2)5 、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者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力的分解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1

28、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

29、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

30、呢?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新课教学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F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探究I(演示实验)1fc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设计意图:用软的

31、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探究R(分组实验)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步骤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用细纯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纯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

32、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设问: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为什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动画演示。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

33、。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小结与作业小结: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布置作业:70页的第2、第3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分力可以比合力大。6由俞kMGw的设计意图:把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2、教

34、材的地位及作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3、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3)通

35、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4、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5、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

36、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三、说教法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四、说学法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问题引入:(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黑

37、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2、新课教学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理想

38、实验-探究过程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变化?问题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运动?得出结论:小球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水平位移趋向无穷远,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问题五: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兵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由教师归纳:

39、理想实验的魅力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合力推理。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教师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一讲解法理解新知识,为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本质上认识: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实验现象分析:敲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学生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教师提出问题: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播放视频

40、实例:小孩轻松推动一小木箱在水平面滑行,同一小孩累得满头大汗却推不动在该平面上的大箱子,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加深理解与运用:让学生展开讨论,应用教师内可用资源设计实验验证以上结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展示学生实验:把一本课本放在桌面上用手容易推动,把多本课本叠加在桌面上用手难推动,该实验能很好验证: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六、板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之前的错误认识2、伽利略的质疑-理想实验3、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

41、牛顿第一定律4、惯性-物体的固有属性5、惯性的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

42、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二、重点、难点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

43、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2、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四、教法与学法“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

44、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加以深化。五、教学过程(

45、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二)新课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46、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记忆相关的知识)过渡: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F、物体的加

47、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2=5/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体的

48、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教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5=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略六、教学后记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方法:我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的,当然另外还需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着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将活的规律变成死的公式。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