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文言文虚词部分1.【而】(一)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皤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噪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 .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 .表小目的关系,缀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旬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4、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彳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问且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
5、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拿什么""【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凭什么"等。【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何乃】译为“怎能”3 .【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6、"。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5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q
7、uot;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周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1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2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8、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3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二)用作代词。1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9、,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 .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 .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乃尔】译为“这样”。5 .【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10、他""它"(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今存其本不忍废。
11、(其:这)6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呜
12、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具业有不精,彳惠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即,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沛然下雨,则苗浮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6 .【且】(一)用作连词。1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2 .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3 .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13、,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 .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二)用作副词。1 .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且为之奈何(鸿门宴)2 .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史)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如】就像。7 .【若】(一)动词,像,好像。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吾不忍其毅解,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 .表对称,相当于"你""
14、;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 .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15、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若何】怎么样。【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8.【所】(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问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二)助词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 .“所”和动词结合
16、,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1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谓】所说的。【所在】1 .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17、石钟山记)2 .所在之处,处所。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9 .【为】(一)动词。1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2 .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 .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2 .介绍原因或目的
18、。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3 .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释,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4 .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10.【焉】(一)兼词。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
19、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 .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非冉至,焉知其若此?(二)代词。1 .相当于“之”。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 .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2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 .作词尾,相当于“然”
20、,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11.【也】(一)句末语气词,1 .表小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 .旬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即不忍其般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 .用在句中或旬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4 .用在旬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21、(庄暴见孟子)5 .用在旬末,表小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峭之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12.【以】(一)介词1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5 .表示原因。译
22、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 .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 .表示因果关
23、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 .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 .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 .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 .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
24、【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13. H(一)介词。1 .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 .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 .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 .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 .因为,由于。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二)副词。1 .于是,就;因而。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 .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 .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
25、 .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14.【于】(一)介词。1 .在,从,至IJ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 .“在方面”“从中”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 .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 .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 .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 .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 .比。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于是】1 .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2 .连词,表前后旬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
26、语“于是”相同。例:【见于】表示被动。15.【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 .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2 .给予,授予。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饰。(勾践灭吴)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3 .结交,亲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
27、秦师)4 .对付。庞暖易与耳。5 .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6 .赞许,同意。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16 .【则】(一)连词。1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 .表示条件、假
28、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即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旬,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5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
29、“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1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17.【者】(一)助词。1 .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30、,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 .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6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7 .放在分旬的旬末,引出原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二)语气词。1.
31、放在疑问旬的旬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8.【之】(一)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2 .指示代词,这,止匕。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二)助词。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照出于柳,龟玉毁于楼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3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
32、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1、哀伤心,悲痛,哀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杜鹃啼血猿哀鸣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伤悼(为哀叹)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爱喜欢,喜爱苟有能反是者,则又
33、爱之太恩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爱护,爱惜,顾惜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吝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爱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吝啬百姓甚以王为爱也3、安安定,安逸,安适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前赤壁赋琵琶行并序捕蛇者说秦晋崂之战阿房宫赋种树郭橐驼传阿房宫赋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师说指南录后序过秦论左传子鱼论战书博鸡者事齐桓晋文之事谏太宗十思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归去来兮辞项王按剑而踞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使安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哪里周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4、?怎么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庶人安得共之安慰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6容京中安不得身4、按用手压或撼种树郭橐驼传谏太宗十思疏前赤壁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梦游天姥吟留别史记陈涉世家黄州快哉亭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鸿门宴按剑坐于席上压抑,止住偃然按兵不动巡行,巡视按榆溪旧塞追究,查究按诛五人5、案几案,短长桌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通“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6、拔超越,超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因拔刀斫前奏案群英会蒋干中计荀子王制史记卫将军
35、疆骑列传五人墓碑记项脊轩志廉颇蔺相如列传长亭送别梦游天姥吟留别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鸿门宴提拔陈情表出师表兼葭咏史前赤壁赋训俭示康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是以先帝问拔以遗陛下7、白白色兼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首不见招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清楚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下对上告诉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苏武传洁白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明白,昭雪然使君冤未白书博鸡者事8、败破败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败坏,毁坏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训俭示康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打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能秦晋能之战凋残,衰落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
36、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9、拜表小恭敬的一种礼节问者薮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廉颇蔺相如列传拜谢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能之战拜见,拜会拜夫人于堂上左忠毅公逸事授予名位或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情表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接受任命于是辞相印不拜(6拜上,呈上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0、报报告,告诉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似报主知回答,答复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复报答,酬谢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报效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6通“赴”,到去吾
37、今且报府11、暴突然屡撩之,虫暴怒同“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凶恶,残酷暴秦之欲无厌暴露,显露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12、备具备,完备,齐全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防备,准备行则备一夕之卫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指南录后序陈情表鸿门宴促织廉颇蔺相如列传过秦论苏武传陈情表秦晋崂之战滕王阁序孔雀东南飞促织劝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六国论六国论劝学秦晋崂之战秦晋崂之战指南录后序周到备极护爱备有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13、被覆盖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表小被动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妆成每被秋娘妒操吴戈兮被犀甲被子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遭受,蒙
38、受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14、倍加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同“背”,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5、悲哀痛,伤心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眷顾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思念,同情悲予志焉叹息,感慨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16、北北方将军战河北,臣哉河南特指元军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向北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败逃,败逃的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相背促织送东阳马生序促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琵琶行(并序)»国殛训俭示康左忠毅公逸事过秦论鸿门宴黄州快哉亭记史记高祖本纪指南录后序游褒禅山记鸿门宴指南录后序阿房宫赋过秦论战国策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17、背脊背,背面,反面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覆武其上,蹈其
39、背,以出血背上背着草屐,背筐,手长镶背离,背叛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而皆背晋以归梁离开,引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诵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18、奔跑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逃亡至京口,得问奔真州19、本草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本来,原来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来源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探求,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20、彼指示代词,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他,他们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彼实构吾二君左忠毅公逸事苏武传左忠毅公逸事鸿门宴伶官传序陈情表三国志王粲传黄州快哉亭
40、记指南录后序谏太宗十思疏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苏武传诸子喻山水伶官传序指南录后序前赤壁赋«师说«师说秦晋崂之战别人,对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1、逼接近,迫近细赡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强迫,威胁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22、辟开,打开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开垦,开辟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同“避”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23、蔽遮住,遮掩,掩护岫胪千里,旌旗蔽空常以身翼蔽沛公掩饰,隐藏,蒙蔽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4、毕完,完成,结束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为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使结束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全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5、便有利,便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p
41、idan)能说会道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就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合适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26、遍孙子兵法促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项脊轩志病梅馆记秦晋崂之战前赤壁赋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项脊轩志完结,指为秦所灭)阿房宫赋左忠毅公逸事廉颇蔺相如列传兰亭集序过秦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到处,普遍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全,全部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上不大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27、表外,与“里”相对山河表里潼关路表明,表白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给皇帝的奏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标记,作标记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28、并合并,吞并囊括四海之意,
42、并吞八荒之心并行,并列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一起,者一并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并且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训俭示康诸子喻山水潼关怀古在狱咏蝉陈情表察今过秦沦促织苏武传苏武传促织陈情表左传僖公二十年陈情表韩非子难四促织朝不虑夕陈情表29、伯排行第一,老大,伯父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晋侯秦伯田郑古代一方的首领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同“霸”桓公,五伯之上也30、薄微薄,薄弱不终岁,薄产累尽迫近,逼近,靠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轻视,看不起不薄今人爱占人(土地)贫瘠薄田五十顷与“厚”
43、相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6浅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31、泊停船戏为六绝二国志诸葛凫传诗经小曼陈情表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恬静,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32、博宽广,广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换取,讨取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促织33、步行走,步行(专指不借车马徒步行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秦晋崂之战促织阿房宫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促织韩非子前赤壁赋兼葭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脚步,步伐故天子一陛步,皆关民命举足两次为一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34、栽裁衣服,剪裁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同“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决唯大王裁其罪35、
44、苍深绿色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灰白色兼葭苍苍,白露为霜36、操拿着大王来何操?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从事,担任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掌握,控制,操作津人操舟若神操守,品德虽贾人,有贤操37、草草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在草问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初稿.尻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结草:报恩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8、策计策,策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归而求救国之策竹制的马鞭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拄着拐杖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9、曾曾经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竟,竟然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此儿
45、当及其曾祖40、差差别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鸿门宴苏武传促织列子黄帝汉书张汤传苏武传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陈情表廉颇蔺相如列传过秦论指南录后序过秦论归去来兮辞训俭示康琵琶行(并序)»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前赤壁赋晋书史记萧相国世家差错,错误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稍微地,比较地吴公差强人意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41、尝品尝尝之而甘于口试探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副词,曾经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吾尝终日而思矣42、长长(与“短”相对)溯河从之,道阻且长方首长胫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擅长敢问夫子恶乎长?长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
46、月而长终一直,经常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生长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增长,成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年长的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列在首位的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沛公曰:“孰与君少长?”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长久的,久远的后汉书吴汉传阿房宫赋荀子荣辱权术心术过秦论项脊轩志劝学兼葭促织过秦论孟子二章前赤壁赋秋水种树郭橐驼传谏太宗十思疏兰亭集序训俭示康石钟山记鸿门宴«师说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O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43、超一跃而上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遥远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平原忽兮路超远超过听言则远超于上圣
47、44、朝朝拜,朝见,上朝先轸朝,问秦囚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问执此以朝使朝拜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朝代(朝廷)逮奉圣朝,沐浴消化早晨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45、陈琵琶行(并序)»秦晋崂之战促织国殛十渐不克终疏秦晋能之战项脊轩志过秦论陈情表阿房宫赋苏武传过秦论陈情表苏武传兰亭集序孙子兵法军争训俭示黄州快哉亭记何取于水也?孟子陈列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陈述陈情表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陈旧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通“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勿击堂堂之陈46、称声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周号称,称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称颂,赞许仲尼亟称于水,曰:“水
48、哉,水哉!适合,符合,相称称心快意,几家能够称量度而取长,称而取重47、诚确实,的确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诚既勇兮又以武此为宰相厅事诚隘真心,真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如果,果真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48、出出,出来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出去,外出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与妻书商君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国殛训俭示康陈情表谏太宗十思疏鸿门宴左忠毅公逸事训俭示康逃出果以富得罪出亡拿出,交纳因山己虫,纳比笼中促织产生,发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出现,显露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古之圣人超出,超过其出人也远矣出任,调任予出官二年出兵,出征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使流出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49、除台阶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去掉,清除草屐,背筐,手长镶,为除不洁者,引入指南录后序«师说琵琶行(并序)»秦晋能之战苏武传苏武传左忠毅公逸事授官。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一】【志存高远踏新程 脚踏实地创未来】开学第一课 -文字稿
- 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苏教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18 数形结合思想 青岛版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2025年学习雷锋精神六十二周年主题活动方案 汇编3份
- Unit 4 Position Lesson 1 The Magic Show(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5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2025年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1套
- 2025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车位买卖合同模板电子版
- AI创作指令合集系列之-教案写作指令
- 关于投资协议书范本5篇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知识考试题库150题(含答案)
- 2025年上海市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打包16套无答案)
- 2024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更新要点课件
- 《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8语期末】芜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025年浙江省金华义乌市人社局招聘雇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老年痴呆患者护理课件
- 铁路安全警示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