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风险和调控问题分析_第1页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风险和调控问题分析_第2页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风险和调控问题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风险和调控问题分析    一、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   (一)通货膨胀率继续上行的风险   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结构性与输入性特征,与货币政策无关,即通胀的发生机制不是来自国内货币供给过度所引发的总需求膨胀,而是因为人地关系长期紧张所引发的以粮食为中心的食品价格长期上涨趋势,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坚持以货币紧缩政策来治理通胀的人总在说“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这话没错,但过度的货币供给不是发生在国内,而是发生在国外,是因为美欧国家用金融衍生工具创造了巨量的准货币形态的衍生金融产品,才造成了

2、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这个源头堵不住,输入性通胀就防不胜防。如果硬性地要用货币紧缩来抑制通胀,被紧缩住的只能是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胀,这已经为自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的效果所证明。   输入型通胀,是一国的外部产品供应商通过提价行动从进口国分割出一部分收入。而对进口国来说,如果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进口商品使用者就可以把这部分因进口价格提升所增加的生产成本,通过提价行动向国内市场转嫁。这个变化过程就是进口价格提升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是升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提升的价格传导过程。而若国内市场不景气,这个价格传导过程就会被国内的市场需求萎缩所压抑,从而转变为使

3、用进口产品的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与工资增长停滞。   从今年下半年通胀形势看,在5月8月份的物价“翘尾”因素消失后,9月份以后通胀率有可能强劲反弹,原因还是会来自粮价的上涨和初级产品输入方面。   首先,粮价是食品价格的核心,粮价涨,食品价格就会跟着涨,而自2006年第四季度通胀抬头,就是自粮价上涨开始的。根据农业部2008年初的统计,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了0.4%,夏粮播面增加了1%,则秋粮应减少了0.5%,而秋粮占到全年粮食产量的80%。今年入汛以来,洪涝灾害多于往年,而且上半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已超过20%,这三方面因素都可能导致秋粮平产或减产,甚至在增

4、产的背景下粮价仍然上升。   其次,输入型通胀会更严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显著上涨发生在2007年7月份以后,这与2007年7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直接联系的,正是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把大量原停留在金融市场的国际资本驱赶到了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由此导致了国际性的资产价格通缩与商品价格通胀。次贷危机爆发一年后已可以看清,后续的危机会更猛烈,在此已不需用大量资料数据来说明。   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时候,必须把握住一个关键点国际资本的运动轨迹和趋势。长期以来,国际金融资本活动的主要领域包括股市、债市、楼市和衍生金融产品在内的金融市场,美欧金融市场容纳的国际金融资本量都是以数十万

5、亿美元计。在以前的金融风暴中,例如拉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等,国际金融资本都是从这些边缘金融市场向美欧中心金融市场回流。在本次次贷危机爆发后,则首次出现了从美欧中心金融市场流向商品期货市场和新兴金融市场的情况,这才有了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暴涨,以及中国这样的国家有巨额“热钱”流入的情况。次贷危机到目前还远未结束,如果还会朝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则国际金融资本的运动方向就不是向金融市场回归,而是以更大的幅度流出,其流入的方向会延续一年以来的方向,即一是流向商品期货市场,一是以“热钱”方式流向中国等发展形势好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国内的粮价上涨和国际的输入型通胀在下半年都会更

6、严重,因此CPI上涨率在9月份后可能反弹至10%,而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则可能比目前更明显,这就对政府如何实现“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目标造成了更大难度。   (二)国际热钱更大规模流入和由此产生的巨大货币流动性风险   目前美欧金融市场容纳的国际资本额大约在百万亿美元上下,即使流出110也在10万亿美元之数,实际可能会远高于10万亿美元的规模。但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一直以来所容纳的资金不过万亿美元,再流入一倍,再把石油等商品价格拉高一倍可能也就到了各国经济承受力的极限,所以更多的、高达十万亿美元以上的国际资本就只能在货币市场进行利差、汇差投机交易,以及到经济增长状态尚好的发展中国

7、家寻找牟利机会。   目前不管用什么方法测算,在中国的外汇收入中热钱的规模也超过了一半,今年上半年则不低于23,如果今年下半年在美欧金融市场爆发新的更大危机,则下半年流入中国的热钱可能达到5000亿8000亿美元,全年新增外汇储备则可能超万亿美元。   以前许多人坚持认为,热钱流入是为了炒中国的股市和地产,这样的热钱肯定有,但应该不是主体。热钱流入的主体首先是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势增长背景,其次还是看好中国的利差与汇差这两方面盈利因素。自今年初至6月末,人民币已经升值了7%,人民币的基本利率也比美国高出两个多百分点,合计已高达9%以上,而美国股市上半年已下跌了11%,上市公司盈

8、利率下降了13%,如此若在年初把美国股市的钱抽出来转换成人民币存款,减亏增盈已超过20%了。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国际热钱的流入可能会长期持续与长期驻留,因为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经济衰退与世界经济衰退,可能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情景一样,走出一个大“L”型曲线。如果真出现了这种趋势,国际热钱的流入至少在中期即35年内会随次债危机的深化而持续,年度流入规模可能在5000亿10000亿美元,此后热钱的流入规模虽然会回落,但由于美欧中心金融市场长期萧条,则可能在中国长期驻留,并渗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热钱流入的风险从长期看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对短期与长期经济运行都会产生巨

9、大影响的,则是如何控制由此所带来的巨大货币流动性增长问题。如果在未来35年内热钱流入加正常外汇收入使年均外汇储备增加额达到1万亿美元,则央行相应投放的基础货币就会高达6万亿人民币以上,经货币乘数放大后进入货币市场,年均新增货币供给总额就高达25万亿元,而经济增长所能吸纳的年度新增货币量只在10万亿元上下,年度货币对冲操作规模就在15万亿元左右,这对央行的挑战是巨大的。   由于利率已被证明是热钱流入的主要诱发因素,所以自年初以来央行控制货币流动性的手段就集中在央票和准备金率这两个方面,但使用这两种工具都有各自的问题。央票的弊端在于政府会由此而背上沉重的亏损包袱,一年期央票的利率为4%

10、,而美国2年期国债的利率只有2.5%,比中国央行28天正回购利率的3.2%还低,若人民币年均升值3%,则央票年均亏损率应不低于5%,如果要求用央票收回15万亿元的货币流动性,央行的亏损就会高达750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中国财政收入总额的15%。   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问题在于,随着准备金率的提升,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必然不断减少,在收紧商业银行放贷能力的同时,也必然造成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目前的存贷款利率水平相差80%,若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至20%,则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水平就得打个八折,降至60%,而A股银行的平均营业费用比率接近50%,所以用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货币流动性的

11、做法也不是无限的,这个边界就是商业银行的平均盈亏边界,20%可能就是上限了,再提高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就会被挤垮,因为像工商银行这样的大银行,其营业费用比率在30%上下,而中小银行的费用比率则普遍高得多。今年年初以来,中小企业普遍出现融资困难,不仅与央行的持续紧缩货币有关,恐怕也与更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在准备金率提升后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发生亏损,从而不愿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关。   (三)生产过剩的风险   本文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出现的所谓“内外失衡”,是外部失衡掩盖了内部失衡,如果中国市场化改革没有深入到产权阶段而不断拉开了收入分配差距,就不会产

12、生日益增长的庞大国内储蓄,就不可能通过庞大的投资活动而形成日益增长的产能,也不可能出现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新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供给过剩向供给不足型经济的转变,基本上吸纳了中国的剩余产品,使中国的物质形态的产品过剩转变为价值形态的外汇储备过剩,从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传统意义上生产过剩危机的出现。但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地产、股市和金融衍生产品等资产泡沫的一个个破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金融商品交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物质产品的过程趋于萎缩甚至可能中断,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就会“水落石出”。   这个矛盾将集中表现为当外需萎缩导致贸易顺差缩减的时期到来后,由于国内的分配矛盾,中国无法找到有效的途径提振内需,但5年以来庞大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又在不断释放,这个过程就会极大地压低投资者意愿,从而使5年以来一直引领中国需求增长、且在需求中始终扮演主体角色的投资需求明显萎缩,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