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复习课精品课件_第1页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复习课精品课件_第2页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复习课精品课件_第3页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复习课精品课件_第4页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复习课精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习课复习课第二章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一. .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 二二. .化学能与电能化学能与电能 三三.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 化学键的形成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形成要放出能量。2、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一、化学能与热能一、化学能与热能具体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形式 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化学键的断裂

2、和形成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放出能量反应放出能量 EA EB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吸收能量反应吸收能量 反应物反应物 生成物生成物 化学反应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化学反应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 (吸收总能量(吸收总能量E1)(放出总能量)(放出总能量E2) 当当E1 E2 反应吸收能量反应吸收能量 当当E1 E2 反应放出能量反应放出能量3、常见的放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3、叫放热反应) (1)所有的燃烧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 (3)大多数的化合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4)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 4、常见的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 (1)晶体)晶体Ba(OH)28H2O+NH4Cl的反应的反应 Ba(OH)2 8H2O +2NH4Cl= BaCl2+2NH3+10H2O (2)大多数的分解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3)以)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化学能与热能一、化学能与热能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下

4、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1)液态水汽化)液态水汽化 (2)高温锻烧石灰石)高温锻烧石灰石 (3)浓)浓H2SO4稀释(稀

5、释(4)KClO3分解制分解制O2 (5)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A、C (2) (4) 3、拆开、拆开1molH-H键、键、 1molN N键分别需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 946KJ,形成形成 1molN-H键需放出能量键需放出能量391KJ,则,则1molN2生成生成NH3需需 热量热量 KJ 。(不考虑可逆反应)。(不考虑可逆反应)放出放出92答案:放出、放出、92KJ 解释:解释:N2+3H2 2NH3 生成生成2molNH3形成形成6molN-H键时要放出键时要放出6molX391KJ/mol=2346KJ能量能量, 拆开拆开1mo

6、lN N键和键和3molH-H键时要吸收的键时要吸收的总能量为总能量为946kJ+3molX436KJ/mol=2254KJ,整个过程表现为放出热量为整个过程表现为放出热量为2346KJ-2254KJ=92KJ定义定义: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构成条件: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两极一液一连线判断:判断:正负极和电子流向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工作原理工作原理: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使化学能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使化学能转变成电能转变成电能应应用用分析常见、简单电池工作

7、原理。分析常见、简单电池工作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判断溶液判断溶液pH变化。变化。原电池原电池(从从活泼性比较活泼性比较、电子得失、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氧化还原反应等多角度判断)等多角度判断)设计简单电池。设计简单电池。 电极反应式电极反应式: 铜铜.锌锌.稀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组成的原电池负极负极(Zn): Zn -2e- = Zn2+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 正极正极(Cu): 2H+2e- = H2 (还原反应)(还原反应) 注注: 得失电子相等得失电子相等, 总反应式总反应式: 两式相加两式相加 2H+ Zn= H2 + Zn

8、2+ 或或 Zn+ H2SO4=ZnSO4+H2 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形成条件原电池形成条件: 两种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碳棒”)作电极。)作电极。 其中其中较活泼金属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正极一般不参与属(或非金属)为正极(正极一般不参与电极反应,只起导电作用)。电极反应,只起导电作用)。 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参与反应)参与反应) 形成闭合电路形成闭合电路 能自发地发

9、生氧化还原反应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两极一液一连线两极一液一连线ZnCuCuZnCu1.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水果水果C.D.G2、 已知空气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锌片:锌片:Zn + 2OH2e= ZnO + H2O 石墨:石墨:1/2O2+H2O + 2e = 2OH 据此据此判断:锌片是判断:锌片是( )A 负极,并被氧化负极,并被氧化 B 负极,并被还原负极,并被还原 C 正极,并被氧化正极,并被氧化 D 正极,并被还原正极,并被还原A 3 3、CuCu、FeFe作两极,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的作两极,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中

10、:原电池中:CuCu作作_极极, , FeFe作作_极极电极反应式是:负极电极反应式是:负极_ 正极正极_总反应式是总反应式是_正正负负Fe-2eFe-2e- -=Fe=Fe2+2+2H2H+ +2e+2e- -=H=H2 2Fe+HFe+H2 2SOSO4 4=FeSO=FeSO4 4+H+H2 2或或Fe+2HFe+2H+ += = Fe2+ +H2 例:把例: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相连时,a为负极;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相连时,电流由由d到到c;a、c相连时,相连时,c极上

11、产生大量气极上产生大量气泡;泡;b、d相连时,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原电池原理的应用5.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判断金属的活泼性acdb4、如图装置,电流表、如图装置,电流表G发生偏转,同时发生偏转,同时A极极逐渐变粗,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则则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哪一组应是下列各组中的哪一组( ) A、A是锌,是锌,B是铜,是铜,C为稀为稀H2SO4 B、A是铜,是铜,B是锌,是锌,C为稀硫酸为稀硫酸 C、A是铁,是铁,B是银,是银,C为为

12、AgNO3溶液溶液 D、A是银,是银,B是铁,是铁,C为为AgNO3溶液溶液 A CABD5.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 B 铜片质量减少铜片质量减少 C C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 D 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D6. 6. 用锌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用锌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增大的是(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增大的是( ) A A 加热加热 B B 不用稀硫酸,改用不用稀硫酸,改用98%98%的浓

13、硫酸的浓硫酸 C C 滴加少量滴加少量CuSOCuSO4 4溶液溶液 D D 不用锌片,改用锌粉不用锌片,改用锌粉B B1、 概念:概念: 浓度常用浓度常用molL-1,时间常用,时间常用s或或min。3 、单位:、单位: 2、表达式:、表达式:ct三、化学反应速率三、化学反应速率 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表示mol/(Lmin)或或mol/(Ls) 注意注意:1、在同一反应体系中用不同的物在同一反应体系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数值是可以不同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数值是可以不同

14、的,但是这些数值都表示的,但是这些数值都表示 反应速反应速率。因此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必须说明用率。因此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来做标准。哪种物质来做标准。 2、用同一反应体系中用同一反应体系中不同物质不同物质表示表示同同一速率一速率时,其时,其数值比数值比一定一定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3、化学反应速率均用化学反应速率均用 值来表示值来表示.且表示的是且表示的是 速率而不是速率而不是 速率速率.同一个同一个等于等于正正平均平均瞬时瞬时 比较反应的快慢比较反应的快慢,应取同一参照物应取同一参照物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

15、率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内因内因外因外因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主要)温度、浓度、压强、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催化剂等4、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浓浓 度:度:温温 度:度:催化剂:催化剂:浓度大,反应速率快浓度大,反应速率快 温度高,反应速率快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固体的表面积固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大,反应速率快表面积大,反应速率快 压强(气体)压强(气体) :压强大,压强大, 反应速率快反应速率快5、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

16、应,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时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到的限度。v反应限度的特点:反应限度的特点:逆逆等等动动定定变变:可逆反应可逆反应:v v正正 = =v v逆逆 :v正正 =v逆逆 0:平衡时,各组分:平衡时,各组分浓度浓度保持恒定保持恒定:条件改变,平衡移动:条件改变,平衡移动其中其中“等等”和和“定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关键关键例:例: N2 + 3H2 2NH3高温、高压高温、高

17、压 催化剂催化剂任何化学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化学反任何化学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化学反应限度不同。应限度不同。交流交流研讨研讨化学平衡的标志:化学平衡的标志:反应速率反应时间v正v逆正逆 正正逆逆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练习:练习: 反应反应 A + 3B = 2C + 2D 在四种不同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1)v(A)=0.3mol/Ls (2)v(B)=0.6mol/Ls (3)v(C)=0.2mol/Ls (4)v(D)=0.45mol/Ls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1)(4)(

18、2)(3) 比较反应的快慢比较反应的快慢,应取同一参照物且应取同一参照物且单位相同单位相同例例题题.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 =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 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B. 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C. 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D.单位时间内生成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X,同时生成,同时生成2n molYE.E.单位时间内生成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Z,同时生成,同时生成2n molYB练习:练习: 1、在、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反应: 3A(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