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1页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2页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3页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4页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专业班级: 15级药学(本 科) 学 号: 324116319310087 姓 名: 曾 联系方式: 152402 目 录摘要 2 引言 3正文 41 绪论41.1血液疾病的简介 41.2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 42 阿司匹林常见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52.1阿司匹林解热抗炎的作用机制 52.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机制 53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评价 63.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局限性 63.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势64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相关问题74.1对胃肠道的损害74.2引起哮喘疾病74.3阿司匹林的抵

2、抗作用75结论8参考文献9致谢10摘 要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以及从而引发的血栓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死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治疗抗心肌缺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抗血小板的治疗。大约上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被研究发现。经过临床医学的研究统计以及循证医学的大量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相关统计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机率。对于抗血小板的作用阿司匹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方法:本文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将对阿司匹林目前的主要临床应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综述,以更好的发挥阿司匹林的药物价

3、值,提供个性化,规范化的治疗抗血小板的措施,为临床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机制ABSTRACT: Object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latelet adhesion, aggregation, and consequent thrombosis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esis of unstable angina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

4、he treatment of anti-myocardial ischemia is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he 1970s, the role of aspirin antiplatelet was studied. A large amount of evidence from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as shown that aspirin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

5、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atistics show that aspir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robability. The role of antiplatelet aspirin has been decades of history. Methods:This article will su

6、mmarize the ma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aspirin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drug value of aspirin,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antiplatelet measur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to play a greater role.KEY WORDS:aspirin; antiplatelet; mechanism of action 引 言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

7、用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治疗头痛的方法为将柳树叶进行熬煮。具有消炎镇痛,抗高热的功效1 。大约在200年以前,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随着科学的发展,1859年成功进行了化学合成反应,越来越多应用水杨酸对炎症与疼痛进行治疗。但水杨酸为酸性物质,会刺激胃肠道,而后经过1898年德国拜尔公司霍夫曼化学家的乙酰化,成功的减低了水杨酸的酸性,于是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便成功合成问世。随后阿司匹林便投入了工业生产,据相关文献报道,目前每年阿司匹林的全球产量大约为5万吨。同时其抗血小板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

8、的治疗和预防中去。1979年,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脑血栓的再发药物获得美国FDA的批准。1979年阿司匹林的适应症已经扩大到对于心肌梗塞的预防再发方面。1958年,我国首次投入生产。根据统计数据表明,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再发的首要药物2。 阿司匹林从发现开始便已风靡全球,是最为经典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至今已有百年的时间,已成为使用最多,用药时间最长的药物。其优点还包括不会产生药物的依赖性。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预防脑血栓以及心脏病等血液疾病。同时也对感冒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关节红肿疼痛具有缓解的疗效3。阿司匹林的作用较多,疗效较好,但其具体的作用

9、机制却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对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阐述。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医学家Vane认为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成,尤其是血栓素A2(TXA2),阿司匹林从而对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起到抑制作用。Roth等对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的乙酰化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TXA2作了进一步阐述。在形成血栓的部位,如果血小板被活化则同时会有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的情况出现。花生四烯酸从细胞膜磷脂中释放,然后随着环氧化酶的作用,此脂肪酸会转化为特别不稳定的前列腺素G2/H2,在特异的血栓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血小板会产生TXA2,TXA2是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的,极易诱导血小板的释

10、放和聚集4。相关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的小剂量可以抑制TXA2的产生,然而却使PGI2的合成不受任何影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使前列腺素的合成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乙酰化从而导致失活。因此血小板中的TXA2生成相对减少,具有抗血小板的聚集以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正文1绪论1.1血液疾病的简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就目前来讲,血液系统疾病主要可以划分成出凝血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红细胞疾病。此疾病的划分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在临床生化以及形态学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早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血液病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对造血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血液发生异常现象。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引起血液病的因

11、素较为复杂,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以及免疫,污染,遗传等等各种原因均有可能会引起血液病发病。临床上认为凡涉及到造血系统的病理生理的疾病均属与血液病的范畴。目前对冠心病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抗血小板的治疗。血小板是一种由骨髓巨核细胞包浆产生的碎片,并不具有细胞核,一般在血液循环中的生存周期为10天左右。在正常人的体内,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会一直处于未激发的状态,但如果血管出现损伤或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破裂后,其基质出现裸露,活化因子出现,血小板便会出现并发挥作用。众所周知,发生心脏疾病的首要病理改变便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发生血栓。因此对于治疗急性冠脉病症的最

12、重要的措施便是对抗血小板的治疗。随着抗血栓疾病领域的不断研究与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应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典型的抗血小板药物至今仍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经过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具有解热消炎的作用,对风湿性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抵抗作用。同时,阿司匹林对血栓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阻塞性血栓具有较为明显的减小作用。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预防作用。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治疗痛风,出血热,急性肺炎,腹泻以及糖尿病等也具有优秀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结肠癌的发病,对已患

13、结肠癌的患者还可以有效延长其生命5。同时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在直肠癌,胃肠癌以及食管癌的患病率会有所下降6。还有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阻滞艾滋病毒的繁衍,为艾滋病的治疗研究提供帮助。在2012年4月19日的科学(Scinec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讲到研究人员已在小鼠身上证实水杨酸可以直接激活AMP激酶,通过调控细胞的ATP水平,转而促进了小鼠体内的脂肪燃烧,那就是说明至今为止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在体内分解出的水杨酸是目前第二种证实可以直接激活AMP激酶,调控细胞能量供应的化合物,也是当前对阿司匹林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目前生产阿司匹林的国家以及厂商较多,据统计,阿司匹林每年的产量可以达到

14、5万吨之多。其中阿司匹林的主要生产国为美国,每年约生产2万多吨,孟山都为其主要的生产厂家。我国由1958年开始生产,近年来的产量也不断增加7。32阿司匹林常见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2.1阿司匹林解热抗炎的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机能来发挥作用。阿司匹林的解热抗炎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针对阿司匹林的解热抗炎作用机理也有较多研究。最早的研究认为,阿司匹林通过对几种关键酶的抑制作用,使其不能发挥酶活性从而起到解热镇痛的作用。但也有研究报道,阿司匹林主要为抑制细胞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 ,COX),从而直接导致前列腺素(Prostaglan

15、din,PG)的合成受到抑制,起到镇痛抗炎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即使PG浓度较高,在许多动物研究中也并没有兴奋伤害性的感觉产生。因此在COX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作用机理8。阿司匹林对下丘脑的一些激素的表达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怀疑其可以在神经内分泌的途径中发挥作用。关于阿司匹林的解热抗炎的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更为具体详细的研究9。2.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机制 上世纪60年代末,英国的医学家Vane认为通过阻滞前列腺素(PG)的生成,尤其是抑制血栓素A2(TXA2)的作用,阿司匹林可以对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起到抑制作用。Roth等学者对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的乙酰化血小板环氧化酶,通过

16、作用其某一位点,抑制TXA2出现作了进一步阐述10。在形成血栓的部位,如果血小板被活化则同时会有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的情况出现。花生四烯酸从细胞膜磷脂中释放,然后随着环氧化酶的作用,此脂肪酸会转化为特别不稳定的前列腺素G2/H2,在特异的血栓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血小板会产生TXA2,TXA2是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的,极易诱导血小板的释放和聚集11。相关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的小剂量可以抑制TXA2的产生,然而却使PGI2的合成不受任何影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使前列腺素的合成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乙酰化从而导致失活。因此血小板中的TXA2生成相对减少,具有抗血小板的聚集以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17、43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评价3.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局限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只能对TXA2引起的血小板凝集起到抑制作用,而对于其他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则毫无作用。认为阿司匹林在抵抗血小板凝集方面的药效方面并不够强。尤其如果患者吸烟,注射肾上腺素或者儿茶酚胺增加时,会极大削弱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12。如果冠心病患者体内儿茶酚分泌增加,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受肾上腺素激活。与此同时凝血酶也会大大增加,对血小板进一步激活。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由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并无作用13。由于冠心病人常常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同样会促进血小板的凝集。使血栓和血小板凝

18、集进一步发展。3.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势 阿司匹林可以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起到不可逆的效果,抑制TXA2诱发血小板激活。其药效时间较长。同时阿司匹林较为安全,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药物。服用后出现的副作用较小,可对血管起到额外的扩张作用14。由于阿司匹林较长的历史,临床医生对阿司匹林的药效均较为熟悉,对药物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凝集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4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相关问题4.1对胃肠道的损害 阿司匹林会引起胃溃疡,胃出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胃穿孔等现象。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完全阐明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损伤机制。主要认为阿司匹林会影响胃肠道的防御机能。阿司匹林小分

19、子药物会穿过胃肠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对细胞粘膜的屏障进行破坏,从而对胃肠黏膜产生损伤作用。其次阿司匹林会对胃肠道的COX-1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产生前列腺素。由于前列腺素对血液管道的扩张,胃肠黏膜血流的增大起到重要的作用,会促进胃肠道分泌粘液以及产生磷酸氢盐。因此前列腺素合成受到干扰时会极大降低胃肠黏膜的自我保护作用。阿司匹林由于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再一方面也会降低机体的止血功能,机体会出现出血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威胁生命。4.2引起哮喘疾病有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一定时间后会出现哮喘的病症,临床上称其为阿司匹林哮喘。据相关文献统计,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病率大约为2%-3

20、%,且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曾有学者认为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能会对阿司匹林产生过敏反应,但经过抗原皮试检验发现其为阴性,血清的IgE并未出现升高的现象,因此不可能出现过敏症状。现在较为普遍的观点为阿司匹林会对气道环氧化酶产生抑制作用,前列腺素的合成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支气管的扩张减弱。经研究,花生四烯酸在一些酶的作用下会产生较多的白细胞三烯,会极大的刺激支气管收缩,由此而引起哮喘。由阿司匹林引起的哮喘一般会发病剧烈,同时会引起荨麻疹,黏膜充血以及神经性血管水肿等并发症。过敏反应常常会较为剧烈,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对于有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应该慎重小心。4.3阿司匹林的

21、抵抗作用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十分明显,但是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无论是常规剂量还是加大剂量,阿司匹林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的生成,对于抵抗血小板的凝集作用方面也并不十分明显,称之为阿司匹林抗性。一般学者将阿司匹林的抵抗分为3种类型,分别研究其临床机制。其中第一种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并不能出现良好的抵抗血小板的作用,但是体外实验证明其可以抑制血栓素的形成,对于血小板的聚集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第二种则为无论服用还是体外实验发现阿司匹林均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血栓素的合成也并无明显的地址作用。第三种为口服阿司匹林会出现血栓素合成受到抑制的现象,但极小剂量的胶原便可引起血小板发生聚集。目前关于阿司匹林的

22、抵抗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主要发生在以下几方面。如果患者出现吸烟或者精神较为紧张时,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从而血小板的聚集会大大提高,阿司匹林的抵抗症状便会由此出现。同时由于环氧化酶的基因变异以及多态性会使其对阿司匹林出现药物不敏感性,不同个体由于基因的表达而产生对药物的反应同样有所差异。当然也存在对患者使用的剂量不足,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代谢率又较高。阿司匹林对COX-2的抑制作用较弱,如果有炎症因素的作用,COX-2的表达会大大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会重新恢复。对于阿司匹林的抵抗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抵抗血小板药物也逐渐上市,收到临床治疗的肯定与广泛使用。如氯吡

23、格雷,三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等等。对于药物的联合使用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血小板的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保障。105结论综上所述,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措施中,抗血小板的治疗时较为重要的举措之一。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较为经典的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至今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阿司匹林同样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会对胃肠道造成损伤,引起患者哮喘以及出血的危险,除此之外,阿司匹林也有药物抵抗作用。因此要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措施。选择较为恰当的药物以及药物的剂量,对药物的疗效以及用药后反应要注意密切观察。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注意对治疗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随着对阿司匹林的不断研究发现,相信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作用也会越来完善,减少患者发生其他病症的风险,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参考文献1霍志军, 王金鑫等.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监测和机制研究J. 世界临床药物, 2016, v.37;No.290(02): 124-1282李晓利, 范利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