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第一波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美国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波是20世纪60至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他们自己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2、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他们自己则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因奉行改革开放的国策而使自己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反过来,中国因国际产业转移而带来的高速经济发展和强大国力又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作为吸纳国际产业转移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吸收的主要是直接投资建厂的绿地投资,占世界绿地投资的四分之一,占发展中国家绿地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比如,家
3、用电器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靠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和出口中,外资企业销售收入达2600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在于市场和成本。跨国公司看中中国巨大且成长性好的市场、大量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才以及广阔的经济增长前景。特别是中国高成长性的大市场,对跨国公司吸引力空前提高,不少企业的投资目标正在由过去的加工组装和出口导向为主,转向在中国销售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际产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等途径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中国通过引进外资承接了大量国际产
4、业转移。跨国投资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投资方式是新设投资,即所谓的“绿地投资”,另一种投资方式是跨国并购。跨国投资是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引进外资的规模日益增加,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到2007年底,中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62万家,合同外资金额 1万35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662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调整,它们着重于发展耗能低、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保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品牌、营销、产品设计等产业链高端
5、部分的控制,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部分大规模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与此同时,中国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恰好满足了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在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增强与中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增大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目前,国际产业转移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方兴未艾,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预计到2010年,全球外包市场将
6、达20万亿美元,是1993年的四倍,是当前跨国公司产值的五倍。国际数据公司预计,美国IT业转移到海外的职位比例,将从2003的5%上升至2007年的23%。中国在市场、成本、发展前景、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并将维持相当长时期,这有利于中国扩大吸纳国际产业转移。随着以信息、新能源与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国际产业分工与转移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近年来也呈现出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广东承接轻工业产业的加工贸易方式,到承接资本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华东沿海和环渤海地区吸引外资规模成倍增长,再到加入世界贸易
7、组织后,中国进一步增强了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 目前,中国已进入承接产业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具体表现为如下特点: 承接产业转移进入新的高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为主,随着国际跨国公司的大批进驻,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多。从2002年开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及以IT、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产品设计、研发和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转移加快,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尤其以美、欧、日为主。 承接产业由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2007年-2008年,在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制造企业3
8、63家,所占比重超过七成。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承接区域正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东部地区由于近年来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承接产业的重点区域正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拓展。 承接产业转
9、移方式趋向多样化。近年来,随着股权限制的不断开放,并购、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逐步成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东部地区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引人注目;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生产能力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将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转移和自身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际生产能力转移步入新阶段近些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据初步统计
10、分析的数字,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的规模几年前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这大体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 主要发达国家中,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例如,日本的出口额中,出口给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20上升到1999年的29。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给国外子公司以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从1989年的57增至1999年的68。90的美国公司中,其公司内部业务中至少有一项被外包。在美国企业中,业务外包到海外的比例2003年为5,2007年将提高到23。同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之间的出口比例也在上升。 国际生
11、产能力转移的发展趋势第一,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测试活动,向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从1986年的27增至1997年的43。第二,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引人注目。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第三,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
12、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生产能力的转移速度和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强了。第四,生产能力转移既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就机遇而言,生产能力的转移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以现有的能力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的可能。这种转移还有利于在发展中国家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外国企业的帮助下学习工艺和产品创新技能,逐步升级制造能力,促使产业快速成长。 但是,生产能力的转移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
13、问题:(1)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2)国外企业或本地关联企业与国内的产业关联松散,容易变成出口飞地。(3)在技术、零配件、市场和合作关系上,外国企业或本地企业严重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则对其活动强加限制,如阻止后者在其他市场销售等。(4)对跨国公司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研究表明,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依附于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 我国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能力的分布很不平衡。接受
14、发达国家转移来的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常集中。譬如,2000年,前5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78;前10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总额的92。其中,我国是最大的受惠者,大体上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28。据分析,我国出口增长中有65是来自全球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伙伴的外包。这10个最大的接受国主要是东亚国家,或者是与美国、欧盟建立了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发展中国家。相反,那些与主要发达国家联系少、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差、政局动荡、政策多变的国家,则极少能够参与到这一进程中。 20多年来,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我国能够积极有效地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
15、末期,利用日元以及亚洲“四小龙”货币升值、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出去的大好时机,我国积极吸收这种生产能力的转移,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沿海地区因此而逐步形成了世界水平的加工贸易基地。 从国际生产能力转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影响来看,比较突出的有利影响表现在:第一,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企业生产技术档次不断上升。如在半导体行业,已经有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10家芯片公司。我国自己的半导体制造公司的技术进步也很快。从贸易结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总进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0.8提高到了2002年的28。第二,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企业开始摆脱依赖的角
16、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这表明通过示范和学习效应,一些国内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做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者,也在向自主性的国际生产努力。 从目前我国接受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所从事的这一段生产链,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二是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工成本也开始升高。这样,低成本的优势就不能充分体现。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限制了一些不很依赖劳动和土地的产业扩大投资。这样,高技术产业更有可能投资于较发达的国家。四是跨国企业凭借着造型新颖、技术先进的产品赚取高额利润;而依靠贴牌定制的“中国制造”往往只有1至
17、2的利润。这就限制了我国企业进一步升级的潜力。五是制造业配套能力差,出口加工区往往是出口飞地,与国内经济关联差。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接受国和受益者,一方面,我国面临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譬如,印度最近两年就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随着转移来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譬如,对外出口,这些产品的销售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压力;对内销售,这些产品将对国内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挤出压力等。 因此,如何将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转移和自身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经济尤其是外经贸未来的发展
18、,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向相伴随而建立的这种生产基地能否进一步整合出新的竞争优势。为了更多地利用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有利之处,促进产业成长和提高竞争力,应在制度环境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宋泓)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有以下三大主要特征:一是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也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和新重点;二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正由传统的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发展;三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
19、越多,包括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等。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产业向中国进行转移的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了原有的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外,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正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一种新的主要方式。由此,我们既要注重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样也要关注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当然,我们还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契机,以此来推进调整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和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随着中国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相信将有更多的投资和企业会流向中国。确实,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进程中,
20、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绩。那么,当前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呈现怎样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呢?我们认为,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有以下三大主要特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成为新的重点首先,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1998年至2002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且所占比重逐年增长。2002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比1998年增长50.3%。由此可见,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较多的广东来看,1979年至2002年广东省累计吸引外资124
21、9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68.3%,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房地产业及建筑业占16.1%,可见外商在广东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由于缺乏严格的产业准入限制,正逐渐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其次,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按2001年科技部有关部门统计,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达450亿美元的规模,仅次于美、
22、日、德、法、韩、英,超过意大利,排行第7位。据来自广东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03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50亿元,相当于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的总和。东莞IT产业产值800多亿元,占工业总值1574亿元的一半以上。再次,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外商对服务业直接投资的项目个数由1998年的1634个增长到2002年的3418个,增长了1倍多,使其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数的比重紧随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这表明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36家欧盟国家在华投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尽管欧盟企业对华产业转移的首选行业仍是制造业,但回答今后将投资
23、制造业的企业比重仅占66.2%,比已经投资制造业的企业比重降低了14.5个百分点,因而可以认为欧盟企业在制造业对华转移的比重将会明显下降;在现有企业中投资邮电通讯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企业比重仅为3%,但今后将选择该行业投资的企业比重却高达57.4%,可见与电信服务和交通运输有关的服务业转移将出现快速增长;迄今为止欧盟企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微乎其微,但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47.1%的企业认为金融保险业将成为优先选择的投资领域之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以东部为主,向中西部延伸东部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因近年来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快
24、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部地区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已越来越不现实。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家鼓励东部外资企业到西部再投资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多。虽然现阶段西部地区在产业配套等方面与东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完全适应所有跨国公司投资的要求,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2720.783,-23.68,-0.86%)、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而且,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投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也为承接东部外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已成为西部地区
25、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再投资主要有如下四种具体形式:一是东部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到西部投资;二是设在东部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到西部投资;三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四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影响、带动其他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由于西部一些地区较东部和中部地区环境容量大,一些国际高耗能产业正在快速向西部能源富集区转移。长期以来,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出口一直在西部工业经济和外贸出口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支撑着西部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现在,西部高耗能产品已和东部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实现对接,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内蒙古和宁夏。但从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等角度
26、看,高耗能产业的前景可能不太乐观。与此同时,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中部地区正越来越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五大方式目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和手段有如下五种:一是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如许多地区采取税收优惠、征地优惠、信贷支持、简化投资程序、设立投资促进机构、放松行业准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配套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等措施来吸引外资。二是设立各种形式的园区。如许多地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EPZs)等各种形式的园区,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其中,出口加工区包括多种形态的“特殊政策区”,比如国内自由贸易地带
27、、免关税区、自由投资区、离岸加工区等。三是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我国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福建等东部省市非常注重根据本地优势,改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实施关联计划,培育产业集群,通过形成产业集群环境吸引外资流入,促使FDI流入和产业集群形成良性互动。四是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通过直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或将吸收FDI与技术引进有机结合起来,或通过产学研结合努力强化本土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素质,避免形成对外方企业的过度依赖。在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培养自己的跨国公司。五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如通过采取加入WTO多边框架、加强与欧盟的合
28、作、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开展中、日、韩合作、加强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新特点“二战”以来,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有三次: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
29、”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目前仍在进行中,也显示出如下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首先,世界对外投资总额可以大致反映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1980年至1985年国际产业转移平均规模为1400亿美元左右,到2002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5000亿美元以上。全球化也带动了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9.3%提高到2002年的22.3%。世界直接投资存量从1980年的
30、5600亿美元猛增到2003年的8.2万亿美元,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3%。这段时期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也不断加快。1980年至1985年世界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8%,1985年至1989年为33.1%,1990年至1995年为35.7%,19952000年为38%,2002年达到40%。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其次,主要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不断上升。据初步统计,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规模早已超过8000亿美元,这大体上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主要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不断上升。据美
31、国商务部统计,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海外,结果是近年来美国制造业产值不断下降,其占GDP比重由二战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业比重从最高时的35%降到目前的10%左右。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层次不断提高首先,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占国际产业转移(以国际投资总额表示)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46%提高到5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实施本土化战略,争夺当地人才,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研发机构转移至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其次,服务业转移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开始进行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
32、,服务业转移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旅游、物流、金融、保险和咨询等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服务业国际转移主要表现为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配套转移(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将服务业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服务贸易等。目前,发达国家对国外服务业投资已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日趋多样首先,产业链开始分解转移,生产外包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控制并专注于研发、营销和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或“头脑产业”,将处于附
33、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制造、装配等环节或“躯干产业”大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将产业链高端的非核心环节(如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营销、物流等)以外包的形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伴随这一进程,非股权参与的生产外包(包括“贴牌生产”)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方式。据国际数据公司预计,美国IT产业转移到海外的职位比例,将从2003年的5%飙升至2007年的23%。预计到2010年,全球外包市场将达20万亿美元,为1993年的4倍。其次,产业链整体转移不断增多。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随着市场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国际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
34、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或组团式转移,以形成产业的群体和网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跨国公司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带动力量。由此,促使现代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全球生产体系或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凸显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再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但本轮国际产业转移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了原有的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外,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越来越多。国际间接投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规模已经超过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据统计,1995年至2001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直接投资年增长速度为8%,而相应
35、的间接投资年增长速度为15%。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日益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1995年至2001年证券投资规模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2%上升至2001年的75%以上,并有继续上升的态势。1995年跨国兼并金额为2000多亿美元,2001年达到3500亿美元左右,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企业收购和兼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这种方式。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首先,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
36、已由1991年的51%上升到2000年的56%,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跨国公司已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国际投资额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科研开发的90%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它们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其次,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生力军。跨国公司一直是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或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国际产业转移的任务,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生力量。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西
37、欧的中小跨国公司占世界中小跨国公司总数的60%左右,它们中约有70%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或具备技术专长。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首先,区域内部的国际产业转移迅速增长。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迅速增长,并超过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点。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区域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大特色,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区和欧盟区是国际产业转移最为明显的经济区域。如1994年至2001年之间APEC成员对区域内的直接投资规模年增长为15.24%,至2001年APEC成员对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增加至2000亿左右。其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在
38、东亚特别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亚,特别是中国。2000年,前5个最大的承接国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78%,前10个最大的承接国承接了总额的92%,其中中国是最大的承接者,大约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28%。东亚和东南亚是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东亚和东南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5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1年的886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引资的比重从1998年的47%提高到2001年的55%。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计,到2005年,发达国家所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由1970年的86%下降至67.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则从1970年的
39、10.3%上升至30.6%,其中东亚与东南亚国家将占有19.2%。这一变化意味着世界制造产业的转移方向仍然是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在美、日、欧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中国成为国际产业的主要流入地。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由于中国入世等因素带来的推动作用,外国直接投资不断流入中国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2002年中国接受外资达到55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流入国。随着中国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投资和企业流向中国。(李佐军)看点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呈现三大主要特征。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
40、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和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二战”以来,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有三次: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
41、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目前仍在进行中,也显示出如下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层次不断提高;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日趋多样;四是跨
42、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五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编余国际产业转移对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中国经济增长的深远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迅速转移,不仅体现在以制造业为主和逐渐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而且也体现在这种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已渗透到中国各大区域内。在一定程度上,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正在影响着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国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投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原有的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外,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正成为向中国进行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一种新的主要方式。在我们看到
43、国际产业转移对提升中国产业升级及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时,也应当看到,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已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跨国并购中国诸多行业龙头企业也成为一种新趋势。因而,我们应当密切关注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亚夫一、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各国或地区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的阶梯状差异,并按高低不同呈阶梯状排列。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国家间
44、、地区间是梯度转移的,一国或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或地区,成为其他国家(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就是产业结构在国家间、地区间的梯度转移规律。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双方都有利,是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跨国产业转移使先进国家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升级;后进国家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
45、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必要趋势。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国际经济协作与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产业一轮又一轮不断跨国转移的过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必须把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融入世界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大潮中,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一系列问题。在加入WTO后,在我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经济协作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我国制造业实际状况,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
46、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循环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制造业逐步走出国门、向国外投资和进行产业转移也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互动阶段。从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从产业引进和产业外移两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我国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的重点不仅仅是引进产业,更要利用产业转移规律和契机向外转移部分产业,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应是“产业双向转移”:一方面,产
47、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我国承接高产业梯度国家的转移;另一方面,我国逐渐在扩大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这意味着在国际产业转移领域,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并非是单一的引进模式,而是承接和转移并重的、双向的产业转移。二、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一)我国消费结构转换期带来的市场“相对饱和”现象对产业转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跨国公司积极向我国转移某些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衡、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一直是以“短缺经济”形态存在的。改革开放后,人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居
48、民消费层次、消费结构迅速升级,消费品市场的迅速扩张成为各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诱因。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已有了很大提高,市场形态也经历了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大多数制造业产品的供求已达到供过于求,“内需不足”的影响开始在许多行业逐步显现。实际上,除了因为我国住房、教育、医疗同步改革而导致的居民预期消费谨慎、储蓄增加等因素外,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换过渡期也是造成“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由于原来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三大件”在城镇的需求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汽车等高档商品由于大多数居民尚未达到相应的收入水平而暂不能成为普及性商品。
49、这种由消费结构转型而带来的市场“相对饱和”现象会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一定消极影响,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以数量和速度求发展的空间会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吸引国外产业、技术、资金的转移的主要思路是“以市场换技术”,这种内需不足导致的市场饱和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占领和扩大市场为着眼点的国外跨国公司的转移。但其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从长期来看,这种消费结构转型引起的需求结构的升级,也会诱致国外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转移中更关注适应当前市场需要的科技含量更高的产业的转移,从面又有利于我国制造业通过承接先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二)资源紧张成为我国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重要约束条
50、件中国拥有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数量大,有许多自然资源从总量上来说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数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用量大的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质量差,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相当突出。同时,中国内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并且生产、生活用水浪费较多,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也很不平衡,地区间无论是在资源数量上还是在资源质量上
51、都差异很大。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自然资源是很稀缺的。而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受着自然资源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也间接地对与该部门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部门产生连锁影响。我国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一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我国部分企业向外进行转移,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占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三)劳动力素质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提高,高级技工等熟练劳动力存在较大缺口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还很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造成高智力、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级劳动力稀缺,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严重过剩。由于长
52、期以来我国在教育上片面注重高学历教育,忽视了高级技工的培养,造成高级技工严重不足。由于缺少大量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精密性、精细性、精确性不足成了“中国制造”的“硬伤”。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加快,高科技产业日益增多,国标产业转移层次提高,国外移入产业对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般性“工人”已不能适应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制造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高级技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时期的技术工人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专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这种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技工供求明显失衡。尤其是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工人最为稀缺,以至于许多
53、城市以高薪聘请高级技工不可得而同时却存在大批所谓“剩余劳动力”。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目前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占11.04%.劳动力供给数量大,素质低,一方面给就业带来很大压力,另一方面给我国制造业吸引产业转移和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困难。(四)实施SA8000标准认证和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从2004年起,欧美国家已强制实行SA8000标准认证。SA8000标准认证是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工、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通过要求政府和企业有道德的采购
54、活动手段来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SA8000机制的启动,对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影响很大。事实上,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产品,都已受到SA8000标准的影响。这虽然有利于敦促我国制造业企业向关注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企业利润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必然会增大企业的发展成本,对我国劳动力传统优势有一定冲击,从而对我国制造业吸引产业转移造成很大影响。另外,2006年9月15日起国家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纺织品、钢材的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下调2-8个百分点,生物医药等技
55、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退税率则有所提高。调整出口退税率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弱化资源类产业的出口导向倾向,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总的来看,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的生产、出口压力在逐步加大,这些产业应密切关注国际投资环境尤其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变化,适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五)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工业高速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负面效应之一。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2006年9月的洞庭湖附近水
56、域,砷超标10倍;同年9月甘肃徽县的铅污染事件致使900多名儿童血液中铅含量超标,其中62名儿童被确诊重度铅中毒;2006年11月四川泸州市的川南电厂燃油泄露,污染长江。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称,近年来伴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也出现了污染排放总量的持续增长。2006年上半年,中国没有完成既定的环保目标,主要污染物(COD、二氧化硫等)的排放量不降反增。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发展及广泛传播,人们对“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此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和科学的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再单纯以GDP增长
57、为唯一目标,更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等系统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国外转移的产业要更多地考虑资源消耗、技术含量、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因素,跨国公司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将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注重环境保持和生态效益也已成为各国的普遍需求和主要潮流,因此,我国制造业向国外进行产业转移也必须考虑到东道国的环保需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才能树立我国企业和品牌的良好形象,在当地站稳脚跟。这会对我国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和向外实施产业转移两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六)跨国公司发育不够,缺乏竞争力强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我国跨国公司大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
58、代以后建立起来的,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跨国公司起步晚、经营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扩张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国有企业较多存在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通病,造成企业产品质量差、技术进步缓慢、国有资产流失、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而民营企业又由于起步时间短、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等原因起步维艰,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大型名牌企业,但总体来说仍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从两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在引进国外产业转移时,国内企业由于技术、资金、管理、产品质量、生产规模等方面的问题无法承接一些对这方面有较高要求的产业,从而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在向外进行产业转移时,同样由于国内企业竞争力水平还无法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无法“走出去”或走出去之后“走不好”,从而在跨国投资、产业转移、市场扩张等方面遇到很大困难。三、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转移的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开发管理新理念
- 2023年答案能源管理基础体系知识试题
- 金融行业高效办公用品招标
- 市场营销授权产品推广策略
- 共享服务器租赁合同范本
- 认识钟表课件大约几时
- 艺术区工作室租赁合同
- 雨水管道铺设施工合同
- 市政工程EPC合同管理策略
- 高端定制服装店设计师聘用书
- 论通信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策略与技巧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试题-综合阅读(人教版PEP)含答案
- GB/T 18451.2-2003风力发电机组功率特性试验
- GB/T 12613.2-2011滑动轴承卷制轴套第2部分:外径和内径的检测数据
- 2020年三级综合医院现场评审纪律要求
- GB 19079.1-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第1部分:游泳场所
- GA 1517-2018金银珠宝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要求
- 新能源简介课件
- 文印室行为规范及日常工作注意事项课件
- 欧派衣柜培训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综合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