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公民行为研究述评_第1页
群体公民行为研究述评_第2页
群体公民行为研究述评_第3页
群体公民行为研究述评_第4页
群体公民行为研究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群体公民行为研究述评         <TABLE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PADDING-BOTTOM: 10px; LINE-HEIGHT: 22px; PADDING-TOP: 10px"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2、60;    border=0>                                                 &#

3、160;    自从1983年Organ正式提出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概念以来,因其“积极主动、帮助同事、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具体表现形式(BatemanOrgan,1983;Smith,Or-gan,Near,1983;Organ,1988),非常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作和绩效,而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组织环境日趋复杂,资源流动不断加快,竞争强度日益增大,现代企业要在此背景下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持续地进行经营管理的创新

4、,以提升企业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实践证明,把拥有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员工组成团队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CohenBailey,1997)。可以预言,工作群体或团队将是未来企业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将成为组织中重要的社会单元。工作团队的绩效水平将直接导致组织绩效水平的高低,其重要性程度将大大超过单个员工。因此,计算机应用论文仅仅关注单个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理论界域实践领域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关注企业中的工作群体,关注群体层次的组织公民行为群体公民行为( Group Citizenship Behavior,GCB)。群体公民行为是工作群体作为整体所表现

5、出来的,有利于促进整个组织总体目标实现的一种角色外行为。已有研究表明,群体公民行为能够有效地提升员工个体、工作群体绩效和整个企业组织的绩效水平,显著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水平,增加员工的个体组织公民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离职意向,减少离职率。一、群体公民行为的概念辨析1群体公民行为与个体组织公民行为虽然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点,如:都是一种角色外行为,都得不到组织的正式薪酬体系的直接或明确的回报,都能促进组织的有效发展等,但是,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首先,在行为的实施主体上,群体公民行为式工作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它不同于个体组织公民行为的实施

6、主体为员工个体( EhrhartNaumann,2004)。这是群体公民行为与个体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单独一个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不是群体公民行为。其次,群体公民行为不是群体中所有成员个体组织公民行为的平均水平。群体公民行为是对群体标准行为模式的知觉,因而其关注点应放在“外国文明史论文群体作为整体是如何被知觉的”上面,而不是放在每个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上,第子,群体公民行为具有个体组织公民行为所不具备的“社会规范作用”。群体公民行为是一种群体现象,能够发展成为种群体规范,从而影响群体成员的工作行为与态度( SchnakeDumler2003),其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绩效水平,而且能够帮助

7、群体成员判断哪些行为是合乎规范的。第四,群体公民行为群体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群体现象,与情境高度相关。比如,在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就更容易将自己识别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从而为了维持自己作为群体成员的地位,而对周围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更加敏感,更倾向于遵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2群体公民行为的概念内涵在已有的群体公民行为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分别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对群体层面组织公民行为进行了探讨,并分别赋予其特定的名称。总结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概包括:群体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EhrhartNaumann,2004;Karam& Kwantes,2006),团队组织公民行为(Koys,200

8、1;Pearce& He出ik,2004),医学论文公司公民行为(Podsakoff,Ahearne,M acKenzie,1997;SchnakeDumler,2003),群体公民行为( Chen,Lam,SchaubroeckNaumann,2002;Chen,Lam,NaumannSchaubroeck,2005)等。经过分析,虽然以往研究中的对组织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的界定均具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与情境性,但也存在其不合理、不全面之处。总结上述概念基础上,我们根据相关文献对群体公民行为作如下定义:群体公民行为是指工作群体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促进整个组织总体目标实现的,用于支持

9、本群体及其成员、本群体所在组织、组织内其他工作群体及其成员以及组织外部利益相关公众的一种角色外行为。这个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群体公民行为的实施主体是工作群体,而不是群体成员,群体成员的个体组织公民行为的总和与平均水平都不是群体公民行为;第二,群体公民行为实施的目的是促进整个组织总体目标的实现,不管这种目的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第三,群体公民行为的实施客体包括本群体,本群体内的成员、本群体所在的组织、组织内的其他群体、组织内其他群体的成员、组织外部利益相关公众六个方面;第四,这种行为是一种角色外行为,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得不到组织的正式薪酬体系的直接或明确的同报,但是却能促进组织的有效发展

10、。二、群体公民行为对组织的积极效应中等教育论文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只有当一种行为或现象能够显著的影响企业组织的绩效水平以及员工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时,才能被我们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而已有的研究则直接或间接地证实了群体公民行为对组织绩效、员工行为与态度的显著相关关系。1群体公民行为与组织绩效群体公民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绩效水平的提升,这已经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到证实。Organ早在1988年就曾指出,组织公民行为的跨时间或跨个体积累能够提高组织效能。George和Bettenhausen( 1990)则最早探讨了群体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与群体效能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群体的亲社会行为与群体的销售业

11、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Fhrhart,Bliese和Thomas( 2006)则以军队这种特殊群体为样本,研究了群体层次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助人行为与四个军队效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群体的助人行为与四个效能指标都存在显著关系,而且在控制了群体过程(群体凝聚力、冲突和领导效能)的影响后,助人行为依然对三个效能指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我国学者则以高科技组织的知识工作团队为研究对象,开题报告论文探讨了群体层次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效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群体层次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绩效和团队成员的满意度均产生积极影响,并且会通过群体效能感这个中介变量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武欣,吴志明,张德,2007)。

12、2群体公民行为与员工的行为     <TABLE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PADDING-BOTTOM: 10px; LINE-HEIGHT: 22px; PADDING-TOP: 10px"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6%" align=center    

13、 border=0>               员工的个体组织公民行为方面,Bommer,Miles和Crover( 2003)研究发现,工作群体中同事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一个工作群体中,如果某位员工的同事们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组织公民                  

14、60;                    员工的个体组织公民行为方面,Bommer,Miles和Crover( 2003)研究发现,工作群体中同事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一个工作群体中,如果某位员工的同事们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组织公民行为,那么该员工也倾向于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组织公民行为8)。而群体公民行为是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所实施的组织公民行为,其必然会形成一种氛围,这种氛围

15、会促进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吴志明,武欣(2006)便遵从这一思路,分别将同事的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感受到的组织公民行为规范作为社会规范,测量了社会规范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发现这两种社会规范对组织公民行为都具有显著影响。而在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的工作任务绩效关系方面,早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个体组织公民行为能够促进个体的任务绩效水平,从而我们可以推导出,群体公民行为形成一种氛同能够提升员工的个体组织公民行为水平,而员工的个体组织公民水平又可以提升其工作任务绩效。3群体公民行为与员工的态度群体公民行为对员工态度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水平,艺术论文以及降低离职意愿上。Tepper

16、等(2004)的研究发现当上司较少滥用职权时,同事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另外,从以往有关于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离职意向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个组织中具有离职意向的员工所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数量与质量均显著的低于不具有离职意向的员工( Chen,HuiSego,1998),也就是说表现出较少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倾向于具有离职意向,群体公民行为与员工的离职意向是存在一个反向的相关关系的,一个群体的组织公民行为越多,那么其成员的离职意向就越低,反之亦然。因为首先,群体公民行为会影响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水平,而员工的组织公民水平又是预测其离职意向的一个重要指

17、标( Chen et al,1998),已经有研究(Chen e,d,2005)表明,群体公民行为能够通过个作用于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进而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向;其次,群体公民行为有一种“社会规范”或者“组织文化氛嗣”的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影响员工的认知方式,最终对员工的行为起到影响作用,使其减少离开群体或组织的意愿(Salancik&Pfeffer,1978)。三、群体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开发、培育策略初探鉴于群体公民行为与组织和员工个体行为与态度的较强相关关系,档案管理论文群体公民行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培育策略开始进入很多研究者的视野。总结已有研究,大概包括以下五个因素对群体公民行为

18、的影响最为强烈,相关的策略措施也应该主要在此基础上开发。1领导行为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关系导向型领导( Chen et al,2002;Martin et al,2007)、支持型领导(Euwem et al,2007)、服务型领导(Ehrhart,2004)以及领导对工作群体的支持行为(Chen et al,2005)对群体公民行为的显著正向影响作用,能够促进群体公民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而任务导向型领导( Salam et al,1996;Martin et a1,2007)和命令型领导( Euwem et al,2007)则对群体公民行为具有显著地负向影响,会阻碍群体公民行为的产生与发展IQ”

19、,。、因此作为组织或群体的领导者,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任务导向”与“命令型”风格,然后采取相应的行为,如:关注与支持员工,关注与支持工作群体,培养自己服务员工的意识与行为等,从而形成能够促进群体公民行为的领导风格。根据相关领导理论,有利于群体公民行为形成与发展的领导应该基本具备以下能力或行为方式:(1)关注员工,清楚地表达对团队成员的期望和关心,其它管理论文表示自己的信任并获得信任;(2)经常并善于与员工沟通,通过沟通联合与动员团队成员一起和谐的工作;(3)像乐队指挥激发音乐家的热情一样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4)通过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如员工对于成就、归属、被认同、自尊的需要等,来鼓舞员工,

20、启发员工的灵感,促进员工的思考与潜能发挥;(5)关注与帮助员工提升自我,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获得权力、声望与金钱等。(6)避免工作分工过于细化,将工作的关注点放在工作群体而非个体上;(7)避免对员工过多的批评,以免伤害到员工的自尊等。2程序公正氛围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近几年才有学者考察它与组织公民行为及群体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程序公正氛同是从组织中群体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是指工作群体关于自己受到的待遇的知觉,这种知觉产生于与程序公正有关的组织政策、实践和程序( Naumann&Bennett,2000)。中国文学论文由这个定义可知程序公正氛围是一个群体层次的变量。而且已有研究证明它要比分配公正更能影响群体成员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认知( Brockner,2002)。Ehrhart( 2004)探讨了程序公正氛围和领导行为对群体公民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程序公正氛围和领导行为都与群体公民行为显著相关,而且,程序公正氛围对领导行为与群体组织公民行之间的关系起一定的中介作用。Chen et al (2005)也证明了程序公正氛同与群体公民行为之间得显著正相关关系。培育程序公正氛嗣应将关注点放在企业的政策措施、薪酬发放、绩效评估、人员调配等员工:普遍比较关注的领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保证这些工作的程序公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