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层预建混合架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分析_第1页
二五层预建混合架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分析_第2页
二五层预建混合架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分析_第3页
二五层预建混合架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分析_第4页
二五层预建混合架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个层预建混合架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摘要:混合框架的独特功能,其中包括最小的结构损伤时,受到地震荷载的恢复能力,是结合使用温和的钢筋和无粘结预应力的建立预制梁和预制柱之间的连接的结果。通过按照层间位移和楼板加速度的验收标准,本文介绍了一种多层次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的二个五层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混合框架建筑。这两个建筑的设计和分析,建立于基于位移和基于力的用于预制原型建筑的抗震结构体系的设计解决方案进行60%的处理,这样分析模型可以使用按试验数据验证。尽管在设计基础剪力墙时有40%的不同,这两个建筑物仍满足验收准则,输入运动强度小于或等于设计级地震。对于输入运动,相当于1.5倍的地震强度,采用了基于

2、位移的原则的建筑设计没有满足层间位移限值,而力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合格性能。解释域: 10.1061/ASCE0733-94452007133:111489数据库主题词:混凝土、预制、抗震分析、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建筑规范、混合方法。简介:框架概念:混合框架的概念用与从单跨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和多层高预制混凝土柱中构建抗弯矩。如图1-a中,显示了一个典型的混合框架的详细说明,其中梁、柱采用无粘结后张预应力与低碳钢钢筋分别通过中间靠上的预制接口和梁的底面连接。在后张力之前,梁端与柱面和管壳之间的钢筋的预制接口充满了抗缩水泥纤维砂浆。在接口的灌浆确保预制构件之间的连续性,而管的注浆可以加固,有助于

3、混合式框架的刚度,强度和滞回耗能。低碳钢钢筋粘结在界面附近短长度以减少非弹性应变累积,避免过早断裂。摩擦机制是在为整个预制连接界面剪力做基础。使用温和的钢和预应力钢的组合,当与一个设计于抵抗同一时刻的整体式混凝土框架连接相比时,可以在预制连接处提供力矩电阻,以减少混合帧的滞回耗能能力。过去十年中的混合框架研究,包括了实验验证,使用组件和结构级别测试。最近,混合框架已在少数几栋建筑中应用,其中包括在旧金山的一个39层的公寓大楼。益处:在柱和梁之间的预制接口无粘结钢筋的使用协助了集中在梁端的弯曲和非弹性的运动。因此,当混合框架受到非弹性横向变形,梁只会有极小的结构损害和裂痕,这是已经被验证过的。此

4、外,无粘结后张预应力筋的非线性弹性响应和无粘结后张预应力筋低碳钢的滞回性能将使混合框架消耗能量,并尽量减少残余位移。宽度跨列的后张预应力筋减少梁柱节点的主拉应力。主拉应力的减少表明,与等效单片混凝土框架节点相比,可以减少抗剪强度。混合式框架建筑选择双预制混合框架建筑在本文中做分析研究,旨在研究使用基于力的和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在一个基于性能的框架内的低层混合框架设计的结果。如图1-b,混合式框架结构为原型建筑的50%,60%规模。因此,只有混合框架建筑中只包括在原型地震框架中的四个。这些对原型建筑结构的修整,与用于修建严格的预制地震构造系统测试过的建筑的程序一致。随着这些修整,构件尺寸、构件

5、力、基底剪力、质量、应力、加速度、和时间在建筑模型和圆形建筑间可取。图2显示了混合框架标准的双混合建筑的建筑平面图和正视图,其中包括在正交方向上,作为主要的抗侧力系统的两个相同的一个方向的地震框架的和一个预制墙系统。在框架方向的响应方面,对这些建筑进行了分析研究。预制抗震建筑使用相同的配置,但有四个不同的预制框架连接,包括下三层的混合连接和上两层的预应力连接。第一个混合框架建筑,被采用一种预制抗震建筑采用过的,基于直接位移的设计方法,而标出和清晰地说明。在DBD法中,建筑物的设计有一个目标位移和基本响应模式的有效期,其中该有效期间是使用结构与目标位移和有效质量的割线刚度定义的有效期间。通过根据

6、等效粘滞阻尼将滞回作用作为示范,使用适当的设计位移谱和目标位移确定其有效期。通过假设一个位移分布测定的基本模式的有效质量和有效期来确定建筑物的有效刚度。最后,通过用目标位移和有效刚度相乘来计算基底剪力。DBD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地方。利用设计预制抗震的经验,计算每个抗震框架的基底剪力是587 kN。以地震学委员会和基于性能的抗震工程特设委员会所,这基于14.5%的等效粘性阻尼和2.5%的目标层间位移。因为这个基底剪力与预制抗震测试楼的抗震框架中的基底剪力相当,在下三层预制的梁、柱的尺寸和混合框架连接细节与预制抗震测试楼相同。在抗震框架上两层运用了预制抗震测试楼中的预应力连接,将其换成了HFB1

7、中的等效混合连接。第二个建筑,简称HFB2,根据目前实际使用的设计规范,使用基于力的设计方法建成。每个HFB2中抗震框架的设计基底剪力为979 kN,这是来自一个原形建筑的为10,849 kN的基底剪力,这个基地剪力是由0.44s和8s的阻力得到的。因此,如图1-b原形建筑的设计方案,HFB1和HFB2应该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因其HFB1比HFB2少40%的基地剪力。应该注意的是,HFB2中的设计基底剪力受地震系数限制。如果没有这种限制,HFB2中的基于代码的设计基底剪力应是1232 kN,这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考虑是因为它违反了推荐实施规程。虽然没有将其使用到常规设计,当第一次运用其结

8、构中的动力模型时,每个抗震框架的设计基底剪力都降低到了769 kN。因此,使用这个时期的实际评估可能会导致HFB1的基地剪力只比HFB2小24%。对于这两个建筑物的设计,土壤条件被假定是非常致密的土壤或软岩,因其剪切波速是在366762 m/ s的范围内,这个范围被UBC和IBC所确定。表1和表2分析了双杂交框架建筑中构件尺寸,材料属性,和连接细节。标出HFB1和HFB2的尺寸,这样当梁低端受力最大时,它们承受相似的在内部梁柱节点的剪应力。HFB1和HFB2中的混合连接设计遵循了Stanton and Nakaki以及Celik and Sritharan指南中的建议,其中包括在软钢钢筋和后张

9、钢之间的设计边际贡献率应取0.45比0.55的要求。这个要求确保了在连接中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力,从而使混合建筑物可以在地震后恢复。在两栋建筑的设计中有指定的材料属性。然而,预制抗震建筑中防震框架中测定过的材料性能在两栋建筑的分析中被使用,因此用于模仿混合连接的设想可以在预制抗震建筑测试数据中被验证。如同预制抗震建筑一样,两栋混合建筑运用了地震框架里每层楼板与梁之间16 X形钢板连接和立柱和底座之间的混合连接。楼层上被水平加速度所引起的惯性力,伴随附加能量耗散的可能性,被设计用来通过灵活的x-plate连接转移。然而,像在Vernu and Sritharan里论证的一样板的刚度和强度均足够高,因

10、此它们没有承受任何非常大的非弹性作用或者是预制抗震建筑中显著的反应。分析模型:对两栋建筑的分析,二维模型利用计算机程序Ruaumoko来制作,并且一个模型里都有一个抗震框架。在一系列地震框架中,模拟了基于销的虚拟柱。通过在虚拟柱的表面上大规模的震动和用双线性对柱和地震框架之间的非弹性轴流弹簧进行建模,分析了地板连接的影响。这些弹簧元件的受力变形反应通过用一个X板而单独地去加大在地震框架的平面响应方向横向变形。表1中包括了弹簧元件的主要性能。预制墙系统的从重力柱到平面弯曲横向承载力没有包括在分析模型中,除了研究中的验证部分。对于验证的研究,平行连接的旋转弹簧在虚拟柱的底部被用来为了模拟重力柱的弯

11、矩响应和经受平面弯曲墙体系统的一半。(弹性性能详见表1。)与之前论证的一样,在Ruaumoko模型中的梁柱分别被梁柱单元代表,而弹簧节点位置的双旋转弹簧模拟了梁柱和柱底部的混合连接(详见图1-4-b)。模拟每个混合连接的双弹簧的用处是用来分别代表低碳钢和预变形钢的瞬间作用。弹簧的力矩-旋转响应源自用于研究Celik and Sritharan中的程序。在这个程序里,一种混合连接的瞬间电阻在通过计算加固钢的应力-应变反应、由于间隙产生的后张肌腱伸长和由于约束效应产生的混凝土强度的增大而被确定。改进后的塔克达的滞后作用和双线性弹性模型被用来定义分别代表强化和加固的旋转弹簧的循环行为。使用双循环模型

12、的预制连接和结合用来确保混合框架的滞回耗能和自复位能力。为了说明弯曲裂纹的影响,梁柱单元的瞬时惯性取代了为开裂混凝土洁面的一小部分。以预制抗震建筑的试验观察和保洛伊和普里斯特利中的建议为基础,第一层的柱及其他层的柱和梁分别取Ig, and 0.5Ig。如图5-a显示,像HFB1的第一层那样的梁末端的单调矩旋转包络,而如图5-b显示上述2种类型的旋转弹簧的假定响应。此外,图5-c中显示了HFB1模型中的侧向荷载,包括它的恢复能力,当模型受到了±0.5, ±1.5, 和 ±2.5%的循环顶漂移,这通过记录基底剪切力而得。在漂移周期为±2.5%时等效黏性阻尼是

13、15.5%,这相当于设计时计算中假定的等效黏性阻尼。混合框架模型的理想状态确定为缝隙开口的影响在预制接口中充分地被模拟。然而,这其中也有模型的局限性。和用于模型混凝土和钢框架结构的梁柱单元一样,混合结构模型也不考虑由于列间距离的增加造成的帧伸长。此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并不直接估计临界连接区的应力和应变。性能化评估:在四级地震作用下对混合式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作出了评估。在每一级的地震强度上,建筑的破坏程度用最大瞬态位移角,最大残余层间位移,最大地面加速度,和最大的塑性转动确定数据,其中层间位移角的定义是相对层间位移除以层高。建筑物的可接受性能由对层间位移和地面加速度最大值与极限值决定。相当于四级的

14、地震强度和短暂的层间位移角的极限值按照地震学委员会的要求定义。然而,可接受地面加速度通过采用非结构构件设计的IBC建议被定义。关于地震危害性的更多细节,相应的输入地面运动,层间位移角以及水平加速度的限值如下。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委员会的附录G和I和被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特设小组委员会修订过的的附录I一致,四级地震强度被确定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如图6)。这四个等级分别与设计水平地震的22%, 50%, 100%, 和150%对应,这要求有一个没有近源效应的影响的高地震带的土壤类型。这四个等级的地震特点是频繁,偶尔,稀少,最大化,平均回流周期为25, 72, 250800, 和

15、8002500年。根据地震委员会提出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当带有传统结构体系的建筑地面运动兼容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时,可能会有因为结构和非结构构件所产生的生产操作,可占用,生命安全甚至倒塌的危险性。在最低限度下,混合框架建筑被认为是有抗这四级地震的性能。输入地震动:两组地震输入运动都被用来对HFB1和HFB2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第一组包括四个短时兼容地震运动的组合,而第二组则包括过去地震中的八个输入运动。第一组输入动作是为了让其跟着在预制抗震建筑中采用过的程序,并且可以测定用短时间输入运动在结构抗震性能测试中的有效性。用从小到大的地震输入运动的强段,1.5倍的短时地面运动兼容一、二、三

16、、四级地震可以提前从预制抗震建筑中计算出来。用1.5倍一级地震作为目标谱的原因是这个目标谱在之前被地震学委员会定义为相当于一级地震的强度,后来才按如图6所示的缩减为三分之二。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新老目标谱分别为一级和1.5倍的一级。图7显示短时地震动频谱兼容在由斯里塔兰中得出为1.5倍一级地震,二级地震,三级地震和四级地震。有两个地面运动为四级地震分别为四级地震a和四级地震b。原来用来产生短期地面运动的为1.5倍一级地震、二级地震、三级地震、四级地震a和四级地震b的原始运动分别记录在1974霍利斯特、1971圣费尔南多、1940帝王谷、1993北岭和1978塔巴斯地震中。使用短的强的部分通过乘

17、以原始运动的傅立叶振幅与加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谱的原始运动之间频率比。计算机程序SHAPE用来达到此目的。更多的输入记录的描述和用于创建短时间输入运动的过程包括在1999年的Sritharan et al.和2002年的Sritharan et al.中。表3列出了不同组合的短时间的地面运动所使用的混合框架建筑的分析。如图7所示,每个记录组合分析作为一个约为13.30的记录零加速度的序列。 测试此程序的每个地震段的建筑物的自由振动响应。此外,通过用渐进的方式捕捉损坏程度,连续序列的记录结果提供了一个在每个地震段的末端的建筑物损坏的现实估计,尽管是用了短时间的记录。表4提供了八个长时输入运动的用于

18、评价混合式框架建筑的性能的详细信息。这些输入运动的原始记录源于在UBC中所定义的土壤剖面类型SC。记录IM-d和IM-f的原始运动的驻地土壤类型的分类不可用。被认为有深冲冲积土的这些位置,可以归类于土壤剖面类型SD。然而,根据光谱的相似性可以在三级地震和四级地震中得到的光谱形状(如图6),这些记录在预制建筑分析的使用是合理的。如详细的表4,原始记录的议案进行缩放,这样他们的光谱在一个主周期范围内的目标光谱。图8A说明确定合适的时间范围和im-c使一个eq-iii地震原始输入运动代表的比例因子的方法。在这个图中,规模因素是这样选择的,5%阻尼加速度反应谱的比例输入运动谱会谱坐标大于或等于70%的

19、eq-iii坐标内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范围的建筑。施加在谱坐标70%的限制,与建议,建议由地震委员会1999选择特定地点的地面运动的动态分析一致,而对于建筑的主导周期范围是利用弹性和有效的计算采用Pushover分析的结果在下一节介绍的建筑周期定义。鉴于HfB2弹性期低于hfb1,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范围的下限为与对应的HfB2弹性基本周期。有效性控制的hfb1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范围的上限,在建筑的有效期计算使用割线刚度计算按公式1参见插图图8a。在每一种情况下,割线刚度以屋顶漂移即定义,平均层间框架漂移T有效=T弹/(K弹/K割线)1/2在telasticelastic基本段的建设;建筑从结果中推

20、估计kelasticelastic刚度;与建筑在接受漂移极限pushover结果估计ksecantsecant刚度吻合。请注意,在动态分析中,最大瞬时漂移很少超过可接受的漂移范围。因此,平均漂移是等同于接受确定ksecant漂移时。用于图8a的eq-iii强度,在100%规模的建筑,主周期范围为1.183.77 S。8a和b描述加速度的所有修改过的长时间地震动反应谱列在表4中。由于混合建筑的分析,在60%个规模进行间步长和加速所有输入动作列举在表3和4的人分别修正的1.67和0.6的比例因子。这些改性阳离子进行建筑分析. 实施限制性的限制,在所有的地震水平的残余漂移是必要的,因为调查的目的是比

21、较双混合框架建筑的地震反应。层间位移角限值下面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作为接受的极限的评估建筑性能在地震烈度为四级:最大瞬态漂移0.5% eq-ii EQ-I,1.5%,2.5%和3.8% eq-iii,eq-iv;最大残余漂移再0.1% eq-ii EQ-I,0.3%,0.5%和0.75% eq-iii,eq-iv.这些限制的基础在年美国蓝皮书地震学委员会1999给出考虑恢复性质的混合框架指导选择。虽然这是没有必要设置一个严格的残余位移限制的地震,预计将导致近倒塌地板加速度限制非结构构件,可固定在地板的预制建筑地震响应时损坏,一套楼层加速度限制被强加。这些限制是使用通等人的建议。2003、ICC 2

22、000提供估算设计力量必须锚不同类型非结构构件的地震条件下的。根据国际商会2000,设计地震力锚-ing非结构性的元素从公式2确定的建筑物, 在fpseismic设计力在非结构构件的重心;apnonstructural元放大系数从1变化到2.50;sdsdesign光谱响应在短周期;非结构构件的wpweight;在非结构构件连接点结构的结构zheight;相对于基hroof高度;rpnonstructural元反应修正系数不同,由公式3合并后一个变量来解释用于结构构件尺寸的比例因子在afpermissible楼层加速度;和规模因素,这是0.60的hfb1和HfB2。预期主要反应从第一模式,公式

23、3增加了可接受的楼层加速度为楼层高度增加,产生可接受的最大地面加速度在楼顶水平等。由于高振型的影响,对低层的经验加速度为那些在楼顶记录高水平是可能的,这是见证了在出版社建立测试普莱斯利等人。1999。因此,在任何楼层的可接受的加速度为:从公式3的建筑物的屋顶水平确定,应在非结构构件的设计确认。对于地震的四层楼层加速度限制使用公式3定义,假设非结构构件的弹性响应。价值观的SDS EQ-I,eq-ii,eq-iii,和eq-iv按抗震工程特设小组2003的年美国性能的建议2.16,4.80,9.81,和14.72 m/s2。包括0.6的比例因子,允许第五层加速度4.33 m/s2 EQ-I,9.6

24、1 m/s2 eq-ii,19.65 m/s2 eq-iii,和29.47 m/s2 eq-iv.全面建设分析,这些价值观应该分别为2.60、5.77 m/s2,11.79,和17.68 m/s2,。结果通过比较从框架模型分析了发展与取得的按建筑拟动力试验数据的hfb1,建模步骤进行验证。使用运动输入和从出版社建立测试质量和粘性阻尼参。9a和B比较测得的侧向位移,在第三楼的混合框架和库中按建筑与这些分析从HFB1模型得到的这个框架的时刻。值得注意的是,该出版社拟动力试验的建立是使用0.75eq-i即0.5eq-i,1.5eq-iEQ-I,eq-ii,和eq-iii-m进行的,这是一个修改后的e

25、q-iii普莱斯利等人的形式。斯里塔兰et al.,1999。2002。在实验和分析结果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9a和B证实,用于建立hfb1和HfB2模型的程序是令人满意的。在连接级别的混合模型斯里塔兰Celik和验证可以发现2004。作为表征的侧向荷载行为的第一步,两者混合结构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图10比较了反应得到的两个模型采用底部剪力由建筑物自重和顶板位移受到建筑高度即归一,屋顶漂移或平均层间位移。增加的刚度和强度HfB2此图明显。由于增加了刚度,对HfB2基本周期为0.25 s小于获得的hfb1见表1。从这两个建筑的静力弹塑性反应的一个有趣的观察开始响应非线性在约3.8毫米的位移相同

26、尽管使用不同方法设计的混合式建筑。此外,选定的层间位移限值都包含在图10中。在这一阶段的测试,据报道,一些温和的钢筋断裂发生在混合连接的方法,在框架的抗侧力造成一些微不足道的损失,但没有迹象表明,框架就在这个水平巷道塌陷。经过短时间段的所有地震被认为是造成-信息和远低于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两个建筑的残余漂移。恢复性能的混合框架系统被认为是责任可能在两幢楼最小残余漂移。图12显示的是,2楼的最大加速度明显低于可接受的所有短时间地面运动的限制。由于增加了灵活性,hfb1建筑通常产生较低的楼层最大交流celerations比HfB2建筑。然而,在组合1的eq-iv水平地面运动和组合4、引起较大的地面加

27、速度在HFB1比HfB2 EQ-I平地莫,说明建筑重新依赖输入运动的频率内容的变化。图13比较了最大瞬态层间位移得到的两个建筑物时受到长时间的震动im-a到IM-H代表四地震强度水平。正如先前看到的短时间的运动,无论是建筑物产生可接受的每性能方面的层间位移到eq-iii水平运动。在eq-iv水平运动,瞬时在取得im-f和im-g运动HFB1 terstory漂移分别为5.75和5.46%,分别。这些价值观,这是显著地大于3.8%的可接受的限度和最大帧漂移运动观察时间短,提高控制点对HFB1满意的性能eq-iv水平运动。所有eq-iv水平运动,最大层间位移的瞬态HfB2建筑均等于或低于可接受的位

28、移限值。图13中,分析结果也强调了对输入地震频率内容的依赖性。例如,在eq-iv水平,以im-f产生最大层间位移需求的hfb1和最小的层间位移需求的反应而在HfB2,建筑物的最大层间漂移是相似的,等于可接受的极限时,他们受到的IM-H运动。对于建筑在eq-iv超过交流回路层间位移的限制是可能的,但这发生的力具有较大的基底剪力设计建筑HfB2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图14显示了所有长时间的输入运动的代表eq-iv级地震的EQ-I和接受能限制下的两个建筑模型产生的最大地面加速度。正如先前在图12中看到的持续时间短的钼- tions,hfb1建筑通常产生较低的楼层最大加速度比建筑和既有建筑满足HfB2设置

29、楼层加速度的验收标准。然而,从分析得到的地面加速度通常较高,较短的持续时间运动的限制。较低的楼层加速度得到短时间的运动下,被认为是由于重新了高频旋回在他们的内容。为了说明差异在两反应的建立方面,表5比较最大的塑性转角试验出现长时间地震动作用下在首层梁端以及在柱脚即在位置G图2b确定。当连接只有在线性响应范围在一个特定的位置,相应的塑性抽动旋转记录为零。总体而言,最大的塑性旋转记录在列的基础是大于那些在束端。平均获得的值显示不同的地震最大柱塑性旋转,大约是15%比一楼梁发现平均塑性转动结束。此外,最大的塑性转角记录HfB2一般低于hfb1记录。虽然最大的塑性转动记录在任何位置HfB2是50100

30、%范围的hfb1的相应值,最大塑性转动HfB2平均为70%的记录在HFB1。由于减少了设计基底剪力,可以预见的是,hfb1建筑将经历较大的累积损伤比HfB2。措施,可以反映使用参数,如塑性旋转在梁柱连接界面或塑料应变在温和的钢筋应包括在建筑物的性能评价。由于这方面知识的不足,尤其是对混合连接,对层间位移和地面加速度峰值主要是用来评估本文的两预制混合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性能。然而,累积塑性转动,OC发生的外部框架连接在建筑物的一楼进行两建筑利用重新获得的eq-iv运动变化im-f和im-h.这些累积的旋转,分别为2.96和0.85拉德hfb1楼和0.68和0.60拉德HfB2建筑,这证实了预期的低损

31、伤累积在HfB2预制连接。需要注意的是,该频率的输入运动的显着影响的累积塑性转动频率的建筑的重要内容。对于im-f,交流-累积塑性旋转两楼相差超过四倍,而产生的COM比喻累积旋转在建筑IM-H输入运动。结论本文分析了60%个尺度下的混合框架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了一五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第一个建筑是使用一个直接位移为基础的设计方法,而二楼是建立从一个基于力的方法,按照目前的设计实践。设计基底剪力的第一楼是40%低于二楼这样的横向强度和刚度两建筑物均明显不同。然而,设计基底剪力hfb1 24%低于HfB2当第一模式期间发现从动态分析模型HfB2,而不是基于代码的估计,是用来估计设计基底剪力。以下

32、的分析建模过程的验证,既有建筑进行几次短时间的地震输入运动与加速度、反应谱对应的地震强度四级比较长。使用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 这2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性能极限运动在地震输入下强度接近或低于设计水平地震动。因此,力为基础的方法,在设计规范的单片混凝土特殊的时刻框架和普莱斯利2002描述的直接位移设计是可以接受的程序设计的原型五-层的混合框架建筑,以产生可接受的性能,在设计水平地震;(2) 在eq-iv,建设基于基于力的产生可接受的性能的方法。然而,建筑德签署根据位移方法不满意,因为它导致更高的最大瞬态层间位移比3.8%本研究认为可接受的限制。性能的基础上构建的基于位移的设计可以通过

33、去签约的eq-iv谱在3.8%目标漂移的改进;(3) 对混合连接滞回耗能和recentering能力相结合而产生的残余漂移可以忽略所有的震动,从而满足最大残余层间位移是没有问题的;(4) 确定为建设存在下面的所有输入可接受范围的最大地面加速度。根据建筑物的反应,它似乎在本文中介绍的地面加速度的限制,为四级的地震是令人满意的;(5) 整体的混合建筑设计的基于位移的方法经历了大的塑性旋转。当这些值在柱脚和第一层梁端进行比较,最大的塑料旋转实验受到建筑设计力法平均大约是那些记录在建筑设计基础的位移法70%;(6) 短时间的地震运动,一般产生的预期趋势的建筑行为令人满意。明显的差异在建筑物的响应的短期

34、和长时间的运动,短时间运动的人在发现地板加速度均比发现对于长时间运动和较小的明显;(7) 这两eq-iv水平运动的影响,塑性累积旋转外部混合框架连接在一楼,有较高的hfb1比为HfB2建筑。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量化的可接受的累积损伤参数,如塑性旋转,使这些参数也可以被包括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价的混合框架建筑。这是公认的,本文的重点是建立满意的分析模型从预制混合框架建筑;制定比较混合框架结构响应采用DBD和FBD法设计了一种方法和展示方法;低层为混合框架建筑设计到一个较低的基底剪力比实践当前代码所需的预期业绩。因此,地震地面运动被用作主要的变量。为了推广上面提出的结论,类似的研究,涉及变量,如建筑高

35、度和土壤类型可能是必要的。致谢所有的个人和组织,结合本文的研究报道,值得个人的感谢和应答。作者要感谢米兰达教授,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提供一些地面运动数据,而其余的地面运动数据进行向下从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的网站加载后,美国。特别要感谢的nakaki傲慢集团,Inc.,加州nakaki苏珊娜女士,谁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为两混合框架结构的设计。符号注明Af=地面加速度;Ap=非结构单元的放大系数12.50;Fp=无侧混凝土强度;fc=后张肌腱后损失的初始应力;fpi=后张肌腱屈服强度;fpy=轻度钢筋的极限强度;fsu=低强度钢的屈服强度;h=基础结构顶板高度;Ip=非结构构件重

36、要性系数是1或1.5;Kelastic=从Pushover结果估计建筑弹性刚度;Ksecant=从可接受的漂移极限pushover结果估计建筑割线刚度;RP=非结构单元的反应修正系数从1到5;S=比例因子;SDS=短周期设计谱响应;TELASTIC=建筑弹性基础期;Wp=非结构因素权重;Z=在非结构元素附着点高度和结构;=界面旋转。参考文献:Carr, A. J. (2003). RUAUMOKOInelastic dynamic analysis program, Univ. of Canterbury,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Celik, O., and S

37、ritharan, S. (2004). “An evaluation of seismic design guidelines proposed for precast concrete hybrid frame systems.” ISU-ERI-Ames Rep. No. ERI-04425, Iowa State Univ., Ames, Iowa, 83198. Collins, R. H. (1999). “Design of a precast concrete building for seismic loading.” MSc thesis, Univ. of Washing

38、ton, Seattle, 37235. Conley, J., Sritharan, S., and Priestley, M. J. N. (2002). “Precast seismic structural systems PRESSS-3: The five-story precast test building, Vol. 3-1: Wall direction response.” Report No. SSRP-99/19, Univ.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Earth Mechanics. (1998). “SHAPE.” Computer pr

39、ogram, Fountain Val- ley, Calif. Englekirk, R. E. (2002). “Design-construction of the paramountA 39-story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apartment building.” PCI J., 47(4), 5671.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 (ICC). (2000).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Va., 331377.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

40、cials (ICBO). (1997). Uniform building code, Whittier, Calif., Vol. 2, 1338.Nakaki, S. D., Stanton, J. F., and Sritharan, S. (1999). “An overview of the PRESSS five-story precast test building.” PCI J., 44(2), 2639. Pampanin, S., Priestley, M. J. N., and Sritharan, S. (2000). “The five- story precas

41、t test building, PRESSS Phase-3, Vol. 3-4, Frame direc- tion response.” Report No. SSRP-2000/08, Univ. of California, San Diego.Pampanin, S., Priestley, M. J. N., and Sritharan, S. (2001). “Analytical modeling of seismic behavior of precast concrete ductile frame connection.” J. Earthquake Eng., 5(3

42、), 329367.Paulay, T., and Priestly, M. J. N. (1992).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masonry buildings, Wiley, New York, 142163. Priestley, M. J. N. (2002). “Direct 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of precast/prestressed concrete buildings.” PCI J., 47(6), 6779.Priestley, M. J. N., Sritharan, S.,

43、 Conley, J. R., and Pampanin, S. (1999). “Preliminary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from the PRESSS five-story precast concrete test building.” PCI J., 44(6), 4267.Seismology Committee. (1999). Recommended lateral force requirements and commentary (Blue book), 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

44、a 􏰀SEAOC􏰁, Calif., 327421.Sritharan, S. (2002). “Performance of four jointed precast frame systems under simulated seismic loading.” Proc., 7th National Conf. on Earth- quake Engineering, Boston, Paper No. 264.Sritharan, S., Igarashi, A., Priestley, M. J. N., and Seible, F. (1999).

45、 “Test design of the PRESSS five-story precast concrete building.” Proc. 68th SEAOC Annual Convention, Santa Barbara, Calif., 255261. Sritharan, S., and Ingham, J. M. (2003). “Application of strut-and-tie concepts to concrete bridge joints in seismic regions.” PCI J., 48(4), 6689.Sritharan, S., Pampanin,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