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下册医疗与公共卫生(五):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_第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下册医疗与公共卫生(五):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_第2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下册医疗与公共卫生(五):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_第3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下册医疗与公共卫生(五):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_第4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下册医疗与公共卫生(五):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旦大学本专题全文引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经济与社会生活”出版社,何成刚主编),经何成刚老师授权发布。内容仅供参考,如引用,请以实际出版物为准。诚挚感谢何老师对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的大力支持!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专题六医疗与公共卫生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一)现代社会的疾病1. 营养失衡与慢性病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食物结构。随着农业和种植业技术的改进,以及哥伦布航海大发现而导致的作物交换,意味着食品的数量和供养的人口增多。但某一地区居民的饮食仍然依赖该地区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食物种类过丁集中和单一,意味着营养品种的缺乏,其结果是营养失衡。朱秀敏营养均衡与现代疾病(载微量元素

2、与健康研究2005年第5期)一文指出,营养失衡会使人体有六大生理系统功能失去平衡,即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系统,给人体健康造成多方面伤害。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主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26页)认为,在南美洲、非洲和南欧的穷人,以及印度、埃及和中东那些从事玉米耕种的人们常成为玉米红斑病的受害者,该病以腹泻、皮炎、痴呆为特征,最终死亡人数占受害者总人数的70%虽然此病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主要原因是缺乏维生素PP(即烟酸,也称作维生素R)。并不是玉米缺乏这种抗糙皮病维生素,而是玉米中的维生素PP存在一种化学键,使得维生素PP不能被

3、人体所吸收。孟启和张大庆在大众医学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43页)认为,与玉米红斑病相类似,脚气病也是一种与食物有关的疾病。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业洲以稻米为主要粮食的地区。稻米的外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i,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却尽力去掉稻米外皮,使稻米更加好吃、具有更长的储藏期。传统的手工碾制稻米方法去掉了米糠,却使许多人产生“十”和“湿”型脚气病的神经和心血管症状,尤其是那些本身就缺乏维生素Bi的母亲所喂养的婴幼儿,极易患上婴幼儿脚气病。此外,还比如由维生素C(抗坏血酸)缺乏引起的坏血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导致的宵少年儿童发育不良问题等,都是典型的营养缺乏导致的疾

4、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下降,但营养失衡则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在当代,营养过剩给人们带来了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脑中风、痈风、不孕、脂肪肝等疾病。全球因肥胖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同期全球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的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白分点,6-17岁儿童宵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5.

5、1和4.3个白分点。超重肥胖问题凸显。朱秀敏营养均衡与现代疾病(载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年第5期)一文认为,造成肥胖病,先天性因素(遗传)约占30%后天性因素(环境)约占70%目前我们还无法改变遗传因素,但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去影响它,环境因素中合理的膳食和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预防肥胖病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的介绍,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朱秀敏营养均衡与现代疾病(载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年第5期)一文认为,心脑血管疾病都有着多基因的遗传背景,是许多内外

6、环境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复杂疾病,这也决定了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和防治的困难性与复杂性。综合众多的临床检测结果发现,高血压与患者体内钠高钾低和镁、钙不足及硒、钻、铭等元素缺乏有关;各种心脏病与镁、钾、钻、硒、铭、钥、铜等不足及镉、铅过量有关;脑血管病与患者体内缺乏铭、硒、锌、铁、镁等元素有关。2. 工业化与疾病农业发展的明显结果之一,即将饮食集中在主要的农作物上,是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生活但乂对健康付出重大代价的一件事情。同样可以说,近代化和不断发展的工业革命,为进一步的人口爆炸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普遍的不健康和某些特有的新疾病。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主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

7、007年,第28贞)指出,矽肺病(煤矿工人的尘肺)使许多矿工折寿;褐肺病(棉尘肺)成为棉纺工人的祸根;白肺病(石棉肺),则使那些参加石棉加工的人感染;暴露于铅的作业则带来铅中蠹;磷蠹性颌疳是暴露于含磷物质的火柴制作工的职业危险;来自石材、打火石和沙石的粉尘则导致硅肺或称“磨工病”。工业化进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污染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葛燕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探讨(载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第9期)一文认为,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可引发多种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肺炎疾病等等,特别是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此类疾病发病率高达3

8、0%fc右。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称,每年死于大气污染大约有300万人数,在死亡人数中占比为5%陈鹏等在论述PM2.5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载吉林医学2014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当前大气污染主要成分的PM2.5可引起血活中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提升血液黏稠度,进而导致血液的供氧量下降,同时,PM2.5十扰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其对血管内皮的物理性损伤引起血管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加重心肌缺氧。所以,PM2.5是引发心血管疾病中心肌缺血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张悟民等在农业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载环境保护1997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城乡工业迅速发展,工业“

9、三废”的排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加重了中国农业环境的污染。同时,某些地区,森林不断被砍伐,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和矿产资源,加剧水土流失;有蠹金届元素污染,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农业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被污染的食物链摄入体内,有蠹物质在人体内蓄积,使人体的活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导致或诱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甚至中蠹死亡,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受到严重威胁。3. 当代传染病(1)艾滋病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征”(AIDS)。由于HIV损害免疫系统,病人常常成为各种疾病的受害者,例如肺炎肺囊虫病、结核病,以及其他传染病。然而,艾滋病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虽然一个人从感染后到发病可能花上10

10、年或更长时间,但到目前为止随之而来似乎都是一成不变的致命结局。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主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30页)认为,由于这样一种时间上的间歇,要对疾病的传播做出预测是困难的,因此,各种方案必须依靠评估。不幸的是,甚至将遥遥领先最乐观的方案也暗示将有几白万人死于艾滋病。有人甚至预言,根据总死亡数排名,该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最大杀手。(2)疯牛病1985年,英国爆发了疯牛病,即牛的海绵状脑病,到1993年初,英国的“疯牛病”流行达到高峰,每周有一千多头牛患病。1996年英,国政府首次承认疯牛病可以以新型克雅氏症,俗称“人类疯牛病”的形式传染给人类。1997年,英

11、国患病牛的总数超过16万头,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至2002年,疫情已蔓延至25个国家和地区。孟启和张大庆在大众医学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53页)指出,自80年代起于英国和欧洲各国流行的疯牛病,正是由于畜牧业的工业化,本来届于食草动物的牛羊,却被大量使用羊等动物骨粉作饲料,而这些饲料可能含有致病的蠹蛋白。人食用了患疯牛病的牛肉及其制品,即会患克雅氏病。到目前为止,是什么原因导致动物及人体产生这种具有传染性的蠹蛋白(即肮病蠹),所谓的“慢病蠹”究竟是否存在,尚为悬:案。孟启和张大庆认为,目前,疯牛病的发生和传播已经有所控制,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2002年初,伦敦

12、皇家科学技术和医学学院流行病家做出最坏的预测,英国在未来80年时间内将有15万人因食用疯牛病感染的牛羊肉而死亡,在“后疯牛病时期”仍需要深入研究,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和政策,以及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孙业军疯牛病研究进展(载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第5期)一文认为疯牛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BSE的暴发和流行不仅给英国和欧洲的养牛业及其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3)埃博拉病蠹病埃博拉病蠹病以往称埃博拉出血热。目前国内统称为埃博拉出血热,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将埃博拉出血热更名为埃博拉病蠹病。该病是埃博拉病蠹感染所

13、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90%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2013年12月,地处西非的几内业开始出现埃博拉病蠹病暴发疫情,随后在利比里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业等西非国家相继暴发。曾谷城埃博拉病蠹研究进展(载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年第2期)一文指出,埃博拉病蠹是能够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一种高致病率及高致死率病蠹。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目前发现埃博拉病蠹主要通过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方式感染,致死率为25吩90%其中扎伊尔种届的感染性和致死率最强,可以达90%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很短,可持续221天。现有证据认为出现症状后的患者才具有

14、传染性。先期症状为突然出现发热、乏力、肌肉疼痈、头痈和咽喉痈症状。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症状。出血症状可能出现在发病4-5天后,包括出血性结膜炎、牙龈出血、呕血、血便、血尿等症状。晚期患者会出现嗜睡、无尿、呼吸促迫、休克及多器官衰竭症状。面对如此高传播率、高死亡率的病蠹,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能有效防治埃博拉出血热的药物和疫苗投入使用。(二)现代医疗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1. 临床医学的建立与发展现代临床医学是伴随着19世纪早期“医院医学”的出现而诞生的。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主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45页)认为,大约在1800年,随着新型

15、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理检查、病理解剖和统计学的引入,医院逐渐地不再是主要的慈善、照顾和康复之地,它已转化为延绵至今的医疗权威机构。巴黎开创的新型解剖和临床的方法,不仅基于演示教室而且基于大型的公共医院,在大医院里可以直接获得丰富的经验。“临床医学”成为医学的中心。张大庆在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6-108贞)中认为,法国大革命以后,医院从既照料病人,乂收容乞丐、孤儿、老弱者等社会不幸者的慈善机构,逐渐转变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中心。法国通过立法,建立起新型的以医院为核心的医学教育体系和医院服务体系。在医院,外科与内科获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尸体解剖得到法律的许可,从

16、而逐步形成了以病理解剖为基础、以物理诊断为特征的医院医学。19世纪30年代一40年代,巴黎成为世界医学的中心,一批批学生从欧洲和北美涌向巴黎。伦敦、费城和维也纳引进巴黎的医院医学模式,很快也成为本国的医学中心。医院医学摆脱了单凭经验诊治病人的束缚,以更为客观的物理诊断为工具,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2. 预防医学的建立与发展预防医学是从预防观点出发,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消除人体内外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因素和利用有益的因素,从而达到防止疾病发生、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劳动能力,延长人类寿命的目的。张大庆主编医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年,第83页)认为

17、,预防疾病的思想和措施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阿拉伯以及中国的医学中,那时人们已经注意到天气、土壤、饮食、生活习俗、居住条件等生活环境以及心理、情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但是这些思想仅仅是直观的和零散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16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思想上的变革引起了人们对预防医学及其社会性的关注。张大萍、甄橙主编(中外医学史纲要(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5页)认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是从18世纪开始的,首先是在海军和陆军内提倡的,因为当时只有在军队范围内,才有可能对受伤和生病的士兵进行监督、观察和进行疾病的统计,所以18世纪预防医学开始于各国陆海军的军医。孟启、

18、张大庆在大众医学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200-201页)中指出,进入18世纪下半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和北美出现了工业化、都市化的热潮。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城市和大工业中心迅速形成,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骤增。随之而来的是拥挤的居住条件、恶劣的工作环境、肮脏的街道、周期性的饥饿、营养不良和食品污染以及流行病的广泛蔓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在工人阶级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出于维护自身生存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也开始把兴办公共设施、建设城市供水排水系统、改善街道住宅,注重劳动卫生和实行防疫措施等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推动了现代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建立。张大萍、甄橙

19、主编(中外医学史纲要(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3页)认为,纵观整个18世纪,预防医学已有某些改进,但实施范围很有限。至U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先进的社会事业家,从事工人阶级生产、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促成卫生设施的建立。他们搜集并公布了有关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状况的真实材料。孟启、张大庆在大众医学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201页)中认为,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了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法国

20、在19世纪初也成立了一批国家卫生机构。欧美的其他国家也先后采取了相应措施。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卫生研究机构,如1885年在柏林、罗马和巴黎成立了卫生研究所;1891年成立了李斯特研究所;1899年建立利物浦和伦敦热带病学校。这些机构在广泛开展卫生保健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实验研究方法在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领域中的价值,从而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形成和独立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建立。3. 公共卫生学的建立与发展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结核、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等)的预防、监控和

21、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公共卫生维系着全体人民的健康,是以大众为对象的。公共卫生并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的。孟启、张大庆在大众医学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202-204页)中认为,17世纪,公共卫生作为一种专门知识,在医学领域里占有了一席之地。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在19世纪,卫生学成为预防医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关注学校卫生问题。从1890年起,伦敦教育委员会制订规划,委派官员

22、和医生对小学新人学的儿童进行体检,并逐渐开展了定期复查。20世纪初,许多学校陆续设立了保健护理站、诊疗所和校医院,对儿童的眼、耳、鼻、喉、齿等器官的病症进行预防和诊治。学校的取暖、照明和通风等条件也逐渐改善。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场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4. 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发展医疗保健制度是社会利益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国家通过其实现将一部分社会财富用于社会低收入阶层,保障他们的基本健康需求,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保护他们作为基本劳动力的作用。孟启、张大庆在大众医学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216页)中指出,医学是

23、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在所有的西方国家中,都没有让医疗完全的市场化,政府都承担相当比例的医疗服务。虽然医疗费用可通过商业或互助保险系统来分摊,但医疗保健对大多数人还是巨大的负担,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必须由国家的福利予以解决。政府向穷人提供医疗服务,一方面是为了得到他们的选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他们对政治的不满和维持社会的稳定。1942年,英国发表的比弗里奇报告中提出了“国家福利”的概念,报告主张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无论是因病、受伤,还是老年、失业,都能获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其中目标之一就是政府应为所有的人提供可以利用的卫生服务。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在不同国家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过程。早期

24、这种医疗服务大部分由教会提供,19世纪以后,在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王振国、张大庆主编:中外医学史(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219-220页)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在国家机关中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起逐步扩大到全体国家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机关退休人员。194卜2010年,全国卫生机构总数从3670个发展到93.7万个。2010年统计,全国共有医院2091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835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着手建立和健全县(旗、自治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25、形成了以县级卫生机构为中心的县、公社(乡)、大队(村)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级保健网经历了整顿、建设、改革、发展、提高的过程,在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计划免疫、卫生宣传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初级保健计划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三)国际卫生合作组织1.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该法得到26

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每年的4月7日也就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同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代涛、韦潇、郭岩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政策类型及其特点(载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是主权国家的集合体,其本质上是国家间多边合作的一种有效和固定的组织形态。全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所有国家加强合作和协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这为国际组织,尤其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不仅仅是在组织法的规定下以特定形式确立的国家问多边合作的模

27、式,也正在逐步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加强合作、强调一致性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制全球性卫生规则和制度。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凌驾于各国之上的立法机构,把全球性的规则和制度条约化、政策化是协调各国关系活动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承担着全球性健康相关条约、规则和制度创立者的角色,其政策正是把全球性策略固定下来,达到各方共同认可、共同执行的有效模式。如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制定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限制烟草的全球性公约,标志着烟草控制已经达成由国内立法控制扩大到国际法上的共识。二是监督和履行全球性卫生行动。目前国际社会虽然没有一个强制执行的国际法律规则和对所

28、有国家都有管辖权的司法机构,但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都通过订立公约、缔约协定,帮助和督促各国履行公约和协定,并通过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球性规则付诸实施。如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对国际卫生条例进行修订后,明确要求各国在评估后24小时内通报可能造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拓展了关注领域,不断更新健康理念,但其政策形式和内容却未跟上这种变化,技术指导性政策多,方向性、理念性、创新性的政策少,效力和影响力也较弱。同时,世界卫生组织通常缺乏有效监督手段,难以评估政策效果。在筹集政策基金时,自愿捐款按照投入者的意愿流向指定的

29、领域,也影响了政策重点的选择。苏静静和张大庆在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载国际政治研究2016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中国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从1945年的创议到1948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历时整整三年。中国在此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卷入国际卫生机制中,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其相对有限的政治资源努力地参与国际卫生机制的创建、组织和设计。2. 国际红十字会受南丁格尔的影响,1864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国际红十字会的创始人是瑞士银行家、慈善家杜南(1828-1910年)。张大萍、甄橙主编(中外医学史纲要(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6页)指出,1859年夏,31岁的杜南从阿尔及利业回法国的途中,遇到法国、意大利与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激战。杜南途经此地,看到双方伤亡的战士很多,横尸遍野,无人救护,于是,他便考虑成立一个组织,救济这些伤员。1862年他写下了对这场战争的回忆录,并捐出钱款,成立红十字会。因为瑞士的国旗是红底白十字,于是他挑选白底红十字图案作为标志,以后这个标志就成为国际红十字会的统一标志。1863年10月召开了第一次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会议,有14个国家,3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第二年召开了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