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概论_第1页
预防医学概论_第2页
预防医学概论_第3页
预防医学概论_第4页
预防医学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一)预防医学的概念概念:预防医学是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不良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现代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一一基础医学的任务是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运动规律及认识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规律。它主要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临床医学一一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由疾

2、病状态向健康转化。它主要研究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预防医学一一预防医学的任务是防止健康状态向疾病转化。它主要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康复医学一一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健康所应有的功能。(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公共卫生:2 .工业革命时代3 .第一次卫生革命4 .第二次卫生革命二、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 .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探索改善和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有利因素的措施和原则等。2 .研究各种疾病、健康状况或生理特征在不同时间、人群、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动规律,探讨病因,了解疾病及健

3、康状况的消长变化情况,以便提出当前及今后医疗卫生工作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3 .研究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并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使预防医学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达到预防疾病、增进激昂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卫生学:研究人类生活、劳动所处的外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改善生活、劳动条件、增进健康。流行病学: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围绕时间、空间、人群间的各种特征,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制定、评价防治对策及措施的科学。这是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带头学科。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医学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为调查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及

4、预测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手段。环境医学社会医学社区医学三、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方法2 .实验研究方法 .现场实验 .实验室研究3 .临床观察方法4 .统计学方法四、健康促进与疾病控制(一)疾病的三级预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WHO提出了新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躯体健康是指机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三个方面。社会适应能力已包括三个方面:.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健康问题:个体所表

5、现出的非健康状态,具体地说就是疾病、伤害、亚健康状态或健康缺陷等。亚健康: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生活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既不完全健康,但又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和程度。疾病:当机体受到病原生物、物理、化学等有害物质侵袭以及社会、心理压力时,机体内部环境平衡失调,适应和应激能力下降,导致全身、局部或器官的功能失常或结构损害。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其发生、发展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的整个过程为疾病的自然史。疾病的自然史分为四个阶段: .病理发生期:此期虽然未发病,但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已作用于人体; .症状发生前期:从疾病发生

6、到出现最初症状或体征; .临床期:机体出现形态或功能上的明显异常,从而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病人个体可有轻、中、重不同的临床表现。 .结局:疾病可以发展至缓解、痊愈、伤残或死亡。1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2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预防)3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二)公共卫生措施公共卫生措施一般包括四大类措施: .预防性卫生服务,包括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免疫接种等;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包括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和监测、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控制、职业卫生与安全、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服务等; .健康促进包括改变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促进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减少精神紧张和社会压力等; .卫生

7、服务研究包括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改进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统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制定卫生法规、卫生机构管理研究、医学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等。(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极其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公共性、国际性和社会危害严重性等特点,因此对该类事件的应对与防控策略是预防医学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五、预防医学的特点1 .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个人与群体,主要是群体。2 .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是健康人群和无症状患者。3 .预防医学以研究人体健康

8、与环境的关系为主(包括人工作、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4 .预防医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相补充的方法。5 .预防医学采用的对策产生效应时间多是在疾病/传染病可能发生/流行之前。采取积极的对策其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六、医学模式在人类发展和医疗发展经历中出现的几种主要的医学模式。1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2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 .生物医学模式5 .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为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囊括了有关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全部因素。产生的背景:人类年龄谱、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不断

9、深入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医学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它深刻地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要性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人类生存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 .概念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给环境下的定义: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的作用。2 .分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自然环境分为: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并未受到人为

10、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存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二、构成环境的因素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1 .生物因素2 .化学因素3 .物理因素环境中物理因素可分为自然环境中物理因素和人为的物理因素。4 .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水平、风俗习惯、文教卫生等。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一个

11、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复杂的功能系统。1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包括有以下的基本结构:生产者:.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微生物。消费者:.一级消费者一草食动物; .二级消费者一小型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一大型肉食动物。分解者: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无机物:最终形成环境中的简单物质。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三项主要功能。这是生态系统能够得以存在、发展和演替的基础。(1)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通过食物关系,即食物链和食物网实

12、现的。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一种以另一种为食,彼此形成的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或各生物的位置称为营养级。能量的流动的特点: .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生态金字塔是指把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有机体的生物量、能量及个体数量按营养级的顺序排列起来所绘成的图形。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物质循环(3)信息联系3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这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基本包括三个方面:结

13、构平衡、功能平衡和输出输入物质数量平衡。生态域值:生态失调:生态危机:第二节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三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的概念及环境污染的原因1 .概念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2 .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的原因分为: .自然污染 .人为污染二、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能进入环境并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为环境污染物。1 .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

14、其它污染2 .污染物的种类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三类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1 .概念环境污染物的变迁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后,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发生迁移、转化、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下发生形态改变或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2 .环境的自净作用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后,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作用,最终使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达到自然净化,是生态系统不至于遭到破坏,这一过程称为环境

15、的自净。环境的自净作用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完成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学作用生物转化: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在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代谢产生复杂的变化过程。经过生物转化作用后,大部分污染物的毒性降低,这一过程称为解毒。但也有少数的污染物经过生物转化作用后成为毒性更强的有害物,这一过程称为增度。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或生物浓缩。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逐级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的程度均用浓缩系数来表示。(浓集系数=Cb/Ce砥=生物体内的浓度Ce=环境中的浓度)一次污染物:由污染

16、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其环境和化学性状都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和排泄1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为吸收。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1)呼吸道大气中的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粉尘、烟、雾)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特点:影响气态有害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2)消化道水和食物被污染后污染物主要经消化道进入机体。特点:影响污染物在消化道

17、吸收的因素:(3)皮肤特点: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化学污染物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皮肤屏障。影响污染物经皮肤吸收的因素:2 .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的转运和分布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特殊屏障贮存库的作用环境化学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某些部位直接发挥毒作用,这些部位为靶部位。化学污染物的浓度或毒作用可在体内逐渐增加成为蓄积。蓄积分为:物质蓄积:机体与某些毒物持续接触后,在其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中毒物的浓度逐渐增多的现象。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些毒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都逐渐积累,出现中毒的病理征象。3 .环境

18、中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进入体内的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的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被称为生物转化。污染物在人体中的转化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氧化还原水解第二阶段:结合反应这是人体的主要解毒方式。4 .环境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排出经肾排出经肝胆排出经肺排出经其它途径排出(二)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作用的特点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特点:1 .广泛性2 .多样性3 .复杂性4 .长期性(三)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主要因素1 .毒性2 .剂量或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引起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

19、-效应关系:暴露剂量与个体表现出来的效应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最高容许浓度:在此浓度下生活与工作不仅不引起任何病理改变和急性中毒,而且经过长期接触后也不会引起慢性中毒。3 .作用持续时间蓄积分为:.物质蓄积:机体与某些毒物持续接触后,在其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中毒物的浓度逐渐增多的现象。物质蓄积的量与化学污染物的摄入量、作用时间和生物半衰期有关。生物半衰期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功能蓄积: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不在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在靶器官或靶组织上产生的功能改变可逐渐累及,从而导致机体对该物质反应性增强,功能或生化代谢改变加重,最

20、终造成器官或组织损害称为功能蓄积。4 .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5 .个体因素高敏感人群(高危人群):指因个体因素不同而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者。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主要危害1 .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2 .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污染物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这是由于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物质蓄积)或由于毒物对机体微小损害的逐渐累积(机能蓄积)所致。慢性作用包括慢性中毒和慢性非特异影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是指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

21、、代谢、结合、效应起干扰作用的外来化学物。这类化学物对动物(包括人)的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睾丸酮等具有显著的干扰效应,在临床表现以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某些癌症高发为特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影响机体的正常分泌功能及引发内分泌相关肿瘤的作用机制包括: .模拟雌激素功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呈现出抗激素样作用; .模拟雄激素功能与雄激素结合,表现出抗雄激素样作用; .与性激素结合蛋白结合; .模拟甲状腺激素功能与芳煌受体Z合,增强外周甲状腺素T4的代谢; .基因毒性和氧化致癌作用。3 .远期危害一一致突变致癌致畸致突变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根本的改变为突变。致

22、癌致畸(致胚胎毒)是指在妊娠期接触外界环境因素而引起后代畸形的作用。致畸:受精卵在发育的早期接触某种化学物质影响了器官分化发育导致形成流产、畸形儿。致胚胎毒: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毒物作用于胚胎发育的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器官,使器官发育迟缓,产生退行性改变。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六、人体对污染物的反应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功能、代谢及形态上发生病理性改变的慢性过程。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显出疾病的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调节:机能代偿:失代偿:第四节环境污染的防制第二章地方病地方病概述一、地方病的定义地方病是指具有较严格地方区域性特征的一类疾病。(具有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

23、它们是由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的独特的致病因素所决定的。二、地方病分类根据引起地方病的原因将地方病分为:1 .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指由于病区外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食物等进入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所致的疾病。2 .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生物源性地方病)这类地方病的病因为生物病原体即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这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地方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需要特定的媒介、中间宿主和宿主动物,其生存繁殖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人进入这种环境也可以感染上此类疾病。如血吸虫病、鼠疫等。3 .病因不明的地方病有些地方病的病因至今还未搞明确。三、地方病区的基

24、本特征发生化学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病区,发生生物源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疫区。其基本特征为:1 .地方病病区(疫区)内该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地区,或在非地方病地区内无该病发生,即有地域的特异性。2 .病(疫)区居住的人群均可患病,一般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3 .非病(疫)区迁入的健康人与病区居民同样生活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同样的疾病,而且发病率往往高于当地居民。原因:.机体对致病因子的敏感性;.机体的适应性较差;.机体的免疫状况。4 .离开病(疫)区病人,病情逐渐减轻或自愈,而离开病(疫)区的健康人(除处于潜伏期外)不患病。5 .病(疫)区内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与人类相似的

25、地方病。四、地方病的流行规律6 .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流行规律地区:人群:7 .自然疫源性地方病与其它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样其发生和流行是由三个环节决定的,即病原体、媒介、宿主。.病原体:.宿主:.媒介:五、地方病的监测与防治(一)监测1 .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连续监测地方病的消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预防措施,为控制和消灭地方病提供科学依据。2 .通过经常性监测提供地方病的动态变化的信息资料,做出预测预报。3 .通过监测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价以提高防治效果。(二)防治主要为一级防治第三章生产环境与健康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生产劳动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人类为了改造自然、创造物

26、质财富、自身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生产劳动就是要在一定的生产环境中,从事一定的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自然的生产环境如田地、森林等。生产环境按生产过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车间、矿井、办公一、职业性有害因素1 .定义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人们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2.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根据其性质分为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过程即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以及加工生产的全过程)化学性因素生产性毒物(职业性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性因素异常的气象条件:异常气压:辐射:生产性噪声和振动:生物性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涉及针对生产工艺

27、流程的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作业者操作体位和劳动方式、以及智力和体力劳动比例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个别器官或系统的过度紧张(4)职业性紧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的大自然环境等。)厂房建筑结构、空气的流动、采光、照明、安全防护等。二、职业性损害职业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可以造成的健康损害包括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和职业性外伤。第二节职业性损害概述一、职业病的概念(一)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

28、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二)范围和种类2002年再次修订了职业病的范围,在新颁布的职业病目录中规定了10大类115种职业病,卫生部同时发布了六个相关的法规。(三)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病因很多,涉及机体的各系统,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1 .病因明确2 .有明确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3 .发病有群体性4 .职业病一般较难治愈,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良好。(四)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诊断职业病应根据三方面的资料:1 .职业史:2 .生产环境的调查:3 .临床表现: .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的结果。二、工作有

29、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一)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或病情加重,这类疾病称为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二)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1 .工作有关疾病属于多因素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只是这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2 .在某些职业人群中发病率增高,但在非职业人群中也发生着这类疾病。.有些工作有关疾病是由非职业因素直接引起,职业因素只是作为诱发或加重的因素,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使已患的疾病加重。(三)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三、职业性工伤职业性外伤是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使人

30、体组织构成或功能受到损伤,并使受伤人员立即中断功能作用的一切伤亡。四、职业性损害的预防和控制职业性损害的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人、职业有害因素的存在以及职业有害因素作用的条件。职业病的防治就是根据这三项采取措施来防治。1 .对人: .就业前的健康检查职业禁忌症:指人不适合从事某种作业的疾病、解剖、生理状态。在此状态下如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导致原有病情加重,或诱发某些疾病,或对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易感性,甚至有时可能影响子代健康。 .定期健康检查 .职业病的普查建立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健康教育自我保健2 .对职业有害因素:根据国家的卫生标准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有害因素,控制职业有害

31、因素的作用条件。第四章食品与健康第一节概述一、食源性疾病1 .概念由于食品污染而造成的人体的损害称为食源性病害。食源性病害包括急性短期效益的食源性疾病和慢性长期效应的食源性危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病原体进入人体,以致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这一定义明确了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因素:食物是疾病的传播媒介;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临床表现是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特征。食源性危害是指食物中污染的有害物质引起的拮抗代谢、拮抗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致突变、致癌、致畸等潜在性的对健康的损害。2 .特征(1)经食物传播(2)暴发性(3)散发性(4)流行性(5)地区性3

32、.危险因素食源性病害是由食品污染而引起的。按照污染食物的危险因素的性质分为:(1)生物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放射性因素:二、食物中毒的概述1 .食物中毒的定义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称为“有毒食物”,是指可食状态、正常数量、经口摄入而使健康人发病的食物。2 .食物中毒的发病特征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不同,症状各异,但其发病有以下共同特点:(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2)中毒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大多为急性胃肠炎症状。病程较短。(3)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食用了某种同样的有毒食品。未食者不发病。发病范围一般局限。(4)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3 .食物中毒的分类食物中毒按引起中毒的病原物种类分为四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摄入被致病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2)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指由于摄入含有有毒成分的动植物性食品引起的中毒。(3)化学性食物中毒指食用了化学性有毒食物引起的中毒。(4)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指食用被产毒真菌污染并产生大量霉菌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中毒。4 .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1)食物中毒的报告:1)法定报告人与法定接收单位2)报告时限:3)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