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盛康镇中心小学张晓琳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与同学合作读好文中的对话。(16自然段,9-16自然段)2、 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3、联系全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

2、因。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在上课之前,我想和同学们谈一谈真心话,什么真心话呢?(你每天早早起床,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到校学习是为了什么?)大家说的都很好,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目的,有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他也树立了自己读书的目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2、齐读课题(师板书,崛,并解释中华、崛起的意思,解释课题的意思)二、新课呈现1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知道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板书问好?)2、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读得这么认真,那相信课文里生字词也难不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先自己读

3、一读。3、点生读,解释帝国主义、租界的意思。(课件)4、字词大家掌握得非常好,相信在理解课文的时候一定是如虎添翼,那你们知道了为什么周恩来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吗?(点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你从哪儿能看出来中华不振呢?课文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中华不振呢?5、点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把相关句子画下来。6、生回答问题: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谁说“中华不振”?周恩来理解吗?三、引生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周恩来不解“中华不振”。1、生自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伯父的心情。2、男女分解色度对话。3、齐读第6自然段。3、周恩来和伯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从哪感

4、受到的?(紧扣“打破沙锅问到底”和第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好问,爱动脑。紧抓伯父说的话,体会伯父当时心情。)4、重点研读以下两处:A出示:“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自由读指名读。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可能会说:“担心”担心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无奈”为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愤怒”怎么愤怒?-用愤怒的心情读。“沉重”为什么?读出沉重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读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师:那是为什么呀?生:中华不振。过渡:是的,因为不理解,所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同学闯进了外国租界地,他亲眼看

5、到了什么?“那我们就去看看租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三、深入7-8自然段,感悟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重点品析:A、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抓“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感悟中华不振。)小结:在中国的土地上,有那么一片繁华的地方,但却不是我们中国的,而是外国人的租界地。租界地以外的中国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指名)是呀,一百年前的中国多落后呀!中华不振呀!B、只见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抓“衣衫褴褛、哭诉得意扬扬”感悟中华不振。通

6、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小结:因为中华落后,百姓生活潦倒,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处处受欺辱。为什么这个洋人轧死了人还敢得意洋洋呢?他心里在想什么?(谁敢拿我怎么样?)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呀!师:“发生了什么事呢?衣衫褴褛的妇女为何而哭诉?在我们的印象中出了事故出了车祸要找谁呀?找谁帮我们解决呢?”C、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抓:不但不解。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感受中华不振。)句子导读: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遇到坏人要找谁呀?找谁帮助我们呢

7、?”可是巡警帮助那个可怜的妇女了吗?这是怎样的社会啊?连中国的巡警局也不给中国人撑腰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请再读本句(生1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读(生4)小结:看到这不公平场面,你心情如何?(预测:气愤,愤怒)把这样的心情用声音读由来吧。(3)学生感情读句子。给予评价。3、同学们,我听到了你们对这位妇女的同情,听由了你们的愤怒。那么围观的中国人心情怎样?生读句子,感悟中华不振。4、课件由示句子,点生读,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8、一学生齐答:没有!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一一生齐答:中华不振啊!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一幕,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一一请同学们看这一则材料:补充课外资料,深入感悟中华不振。资料:(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课件)(二)生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的丧权辱国的南京

9、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等历史资料及图片。5、听到这,你想说什么?(预测:非常气愤,生气)过渡:看,这就是租借,没有公道的租界。周恩来亲眼目睹租界的一切,真正的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板书:体会中华不振)8、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四、学9-1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坚定决心。1、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2、学生汇报。4、激情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会周恩来的坚定决心。小结:这9个字是他一生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啊!5、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过渡:周恩来是这样说

10、的,也是这样做。留学回来后,周恩来和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总理。他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我们中国在几代国家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现在我们中国蒸蒸日上。在逢勃发展时代里,你为什么而学习?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在逢勃发展的时代里,你而学习?2、推荐课外书: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中华不振疑惑不解见妇女受欺侮体会中华不振爱国忧民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远大志向落花生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

11、有好处的人。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由做人的道理。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生的写作特点。三、教学准备幻灯片表格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1、同学们,有兴趣猜谜语吗?课件由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花生有关的课文:15落花生(师板书课题、作者,生齐读)学生质疑:(1)花生为什么是落花生介绍花

12、生: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它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落花生”。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说到这儿,有没有同学有疑问?(2)我们的资料袋上写的作者的笔名不是落花生,而是落华生啊!。因为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3)堂堂一个大作家怎么取一个农作物为笔名啊?为什么一个大作家会取这么一个笔名啊?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参加一下他们家的收获节吧。看看能不能在这收获节上找到答案。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

13、生字尝尝吩咐便宜石榴半亩茅亭榨油分辨收获可贵爱慕体面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2、学生自读,汇报。(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3、看看这四件事情分别在哪些段落(文章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部分就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板书),我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四、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1、默读第一

14、自然段,并质疑。(教师引导:为什么文中说“居然”收获了?写生了什么?说明了什么?)2、自主探究3、交流点拨:一是因为我家后园是块荒地;二是因为是我们姐弟几个种的,我们年龄小,没有经验;三是因为收获的时间短(没过几个月)。写生了大家惊喜的心情,也说明了花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带着惊喜读一读吧!)五、精读重点:品词析句,深刻体悟过渡:花生收获了,那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过收获节吧!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了些什么?1.学生读文,自学课文3-15自然段。思考:(1)我们兄弟姐妹是怎样评论花生的?父亲又是怎样说的?(2)父亲几次议论花生?(3)父亲通过花生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2,教师引

15、读:姐姐说一女生读,哥哥说一男生读,“我”说一齐读3 .指名汇报:谈到花生的好处,兄妹们是怎样认为的?(味美榨油便宜)(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父亲又有什么见解呢?)4 .由示课件:第十自然段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指名读。1 .老师提问(1)花生有一样最可贵的是什么?(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质)读相关语句(2)谈花生,为什么要说到桃子、石榴、苹果上去呢?(通过对比,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不好看,却朴实无华,默默地给人们带来好处。)(3)小组讨论,完成表格(由示课件:表格),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花牛桃子石榴苹果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桂在枝头外表矮矮地长在地上鲜红嫩绿印象要挖

16、由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3)汇报学习情况(小结:由此看由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格。板书)2 .学习第十二、十三自然段(1)过渡语:课文读到这,同学们,父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哪句话明确告诉我们了?(由示课件“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是父亲第二次议论花生,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父亲是在教育孩子们做有用的人(板书),不求虚名,默默奉献。)(2)过渡:少年的许地山也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他说(由示课件:第十三自然段)生齐读(对,这就是父亲对他们的)一一希望。(这是父亲第三次议论花生,父亲说一一生齐读)理解“体面”及句子的意思。(讲体面有没有错?关键

17、是不能一一只讲体面)引读第十三自然段(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人要做不要做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无闻做着奉献的人,你知道有哪些人吗?(清洁工、风雨中的送报人、老师、工人等等,他们都像落花生一样,不图虚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切切实实为大家服务。)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六、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从哪个字可以看由,幼小的我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EQ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

18、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七、拓展练习(由示课件)人们常常从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这叫“借物喻人”(板书)。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点拨:扫帚一留得一身脏,换来万人春;春蚕一吐尽蚕丝为人类;蜡烛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铅笔一它一再掏由“心”来工作的特点,写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煤炭一燃烧自己,给别人光和热;石灰一粉身碎骨为人类;粉笔一耗尽自己,给人类带来知识和力量。)板书设计:

19、15落花生许地山主借次种、收、尝、议花生物分喻明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人做有用的人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说的。(板书:周恩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读一下课题。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查生字情况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对生字的预习情况。吵嚷惩处巡警轧死撑腰训斥模范帝国主义列强振兴中华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疑惑不解衣衫褴褛师:其中一些红色字是必须掌握的,你觉得哪一个字容易写错

20、,想要提醒大家?(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来学写一个字:嚷、巡、惩、铿、锵等)2 、师:生字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事让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师: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生: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了中国人遭受欺凌.三、理解第16段:耳闻“中华不振”师: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他们

21、说了什么呢?找3位同学分角色(伯父、周恩来、陈述部分)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部分):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遭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师: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生:外国租界地。师: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呢?“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弱国,并在弱国划分一些地方作为他们自己的领域,在那里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2、不受弱国的管制,同时不允许弱国人进入。(设计思路:在此处初步认识租界,在第二部分课文学习中还要进一步认识“租界”这个世界。)师: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租界地玩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师: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生:“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三、重点研读第7、8段:目睹“中华不振”1 、解读第7段师过渡:周恩来从伯父那里听到了“在中华不振”(板书:耳闻),为什么伯父会说这么说呢?您不让我去租借地,那租界地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去

23、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偷偷地去了那里。请大家大声地读第7、8段,看一看租界里是个什么情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边读边用笔画出来。师:租界里是什么样子的?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从这里可以看出租界地怎么样?生: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灯红酒绿、热闹非凡2 、解读第8段(1)师:究竟周恩来在这里看到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此句)生回答:“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师: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啊?生:妇女很可怜。一个“

24、衣衫褴褛”,“哭诉”,一个“得意洋洋”地“站”着。师:这两个人站在一起怎么样?(你预感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来读一读这句?(重点指导读出“衣衫褴褛”、“得意洋洋”)教师范读。(2)师:原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随机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分析妇女的不幸,读由同情。师:同学们,这个妇女可怜,不仅仅是因为她衣衫褴褛,更是因为生:她的亲人死于横祸。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妇女的亲人有可能是什么人?她在哭诉着什么呢?师:你感觉这个妇女怎么样?生:很可

25、怜,我很同情她。师:你能读一读这一句吗?我听出了你对这个妇女充满了怜悯之情。分析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读生愤怒。师:此时这个妇女最盼望的是什么?生: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师:但是中国巡警这么做了吗?是怎么做的?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啊?生:中国巡警太可恶了,中国人竟然不帮助中国人。纵容洋人。欺软怕硬。师:你能不能把你对巡警的愤怒读出来?谁再来读读这句?(指导朗读:重读“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会这么做?生:因为这是在外国租界地,中国人说了不算,一切要听外国人的。中国太弱了,只能遭受外国的欺辱

26、。分析洋人的可恨,读生恨和愤怒。师:此时轧死人的洋人干什么去了?生: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师:你觉得洋人此时心里会怎么想?生:不就轧死个中国人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师:看到洋人这个样子,你有什么感受?(愤怒,很想揍他一顿)你能把你的愤愤不平读出来吗?指名读,自己读,齐读。(课件由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师:为什么洋人会这么逍遥法外呢?生:因为在这里他们洋人至上。中国太弱小了,任人欺负。分析围观的中国人,读生无奈。师:如果你当时就在那里,目睹了这一切,你打算怎么做?但是当时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打抱不平、声张正义了吗?他们怎么做的?(由示课件:“围观的中国人”一句。重点讲授“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无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无奈和隐忍的怒火?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没有站出来替妇女评理?带着感受,读该句。指名读,同桌互读。(3)引导、提升理解:“中华不振”。师: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