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成药可以放在西药房_第1页
哪些中成药可以放在西药房_第2页
哪些中成药可以放在西药房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探讨中成药的管理与合理应用:吴锦秀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10中药专转【摘要】我在见习中发现有些医院中成药是归属于中药房,有些医院是归属于西药房。医师处方中有的是单独开的,有的是和西药开具在同一张处方当中。近年来,中成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很多医者、尤其普通群众心中成了完全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丹近年来有关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人们对中成药标准使用的高度重视。在此我就个人想法探讨一下如何更好的管理和使用中成药。【关键词】中成药,管理,使用什么是中成药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以中草药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和工艺制成一定剂型,供医生处方或患者购用的药品,包括丸、散、膏、丹等剂型。

2、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1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成药主要是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中的各种丸剂、散剂、冲剂等等,这便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广义的中成药,它除包括狭义中成药的概念外,还包括一切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中药药材。中成药的分类中成药源于方剂,故其分类方法大部分也都是沿用方剂的分类法,从有方剂之始,大抵有按,、,_,2,3、组成分类、按成效分类、按病症分类、按剂型分类、按笔圆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等万法。1按组成分类法按组成分类法主要根据中成药处方中组成单位的性质、数量等特点来分类的。此法源于素问至真要

3、大论:“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低,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即“大、小、缓、急、奇、偶、复”,

4、后人将“复”易为“重”,并正式把它定名为“七方”,但迄今未找到按此分类的医书,严格来说“七方”也只是制方之说。确切以组成分类的书籍要推明代施沛的祖剂,其首冠煮灵二方,次载伊咿汤夜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现代使用此法分类者较少。2按成效分类法按成效分类法主要是根据中成药整个组方的成效特点进行分类的。该法始于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其后张景岳的“旧八阵”及程钟龄医学心悟中的“新八法”皆为成效分类法的代表,至汪昂的医方解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成效分类法,他将药物分为22剂。20世纪90年代初的实用中成药按成效分类将中成药分为18类。200

5、2版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又将药物按成效分为22类。2009年版的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也是按此法分类。由此可见,按成效分类中成药法方兴未艾,其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这种方法符合中医传统理论;其次概念比较清楚,便于数学和临床:再次基于西药多以成效分类的特点,也使其便于基于西药多以成效分类的特点,也使其便于与西药接轨。但与此同时,种类众多的中成药与此同时,种类众多的中成药与此同时,种类众多的中成药也因其成效的多样性而存在药物不便归类的问题,如传统著名中成药适合按中成药功用分类没问题,可也有许多中成药不适合按中成药功用分类,特别是许多名优新中成药不适合按此种分类方法。3按病症分类法以病症分类

6、中成药,是以病症分类方剂的沿用,也可能是最古老的方剂分类方法了。此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在其之后,汉代伤寒杂病论、唐代外治秘要、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普济方直至清代张氏医通等皆沿袭此法。其中我国第一部中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中成药分类为:治诸风、治伤寒、治一切气、治痰饮、治诸虚和治痼冷、治积热和治泻痢、治眼目疾、治咽喉口齿和治杂病、治疮肿伤折、治妇人诸疾、治小儿诸疾等10类为应用此法的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籍。直至今日病症分类法仍被广泛使用,如国家药监局组织编写的国家中成药医学分类标准汇编。4按剂型分类法按剂型分类法多为中药成药制剂手册所采用,如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主编的中药成药制剂手册就

7、是按丸、散、膏、丹、酒、露、茶、锭、其他等将中成药分为10类。这种分类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突出中成药剂型特点,清楚反映我国中成药剂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益于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其不足之处在于其使用的局限性,一般必须配合其他分类方法以补其不足。5按笔画分类法中成药的笔画分类法是受国外药典英文子母分类法的启发而产生,如中国药典就是以笔画来分类中成药的。该方法简单清晰,没有功用或病症分类法的归类交叉问题,方便使用,利于检索。但也存在着专业性较差,不能反映功能相近中成药之间的联系的问题。,46按给药途径分类法传统中成药的给药途径主要以口服为主,所以口服给药途径占绝对优势。现代开发中成药新品种,还考虑了其

8、他的给药途径及其相关机型,如鼻腔给药、头皮给药、口腔给药、穴位给药、静脉滴注等等。虽然至今还未见有书籍按此方法分类,但是考虑此法能方便人们了解中成药的丰富品种,适应广阔患者对中成药多层次及多样化的需求,满足医药市场供给的优点,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分类方法。中成药临床应用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今年来,有不少中成药引起毒性反应或过敏反应,如朱砂安神丸口服可引起口腔炎、蛋尿白及严重的药源性肠炎;黑锡丹久服可致久服可致严重铅中毒;牛黄解毒片口服可引起过敏性血小板减少、过敏性膀胱炎和过敏性皮炎;口服羚翘解毒丸或银翘解毒丸可引起严重的过敏,.5性休克等。论其原因:1使用辨病而不辩证当前,中成药的使用在中西医院

9、均非常普遍,其在使用过程中,某药治疗某病的特指性很强,对“证”的辨识和分析很少,这在西医院的中成药应用中尤其突出。如感冒清热冲剂使用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则不对证;小儿感冒口服液适用于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则不适用。中成药的应用不只是“对病”治疗,更重要的是“对症”治疗,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药物才有效,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延误病情。给患者带来经济损失及精神负担。2联合用药的不合理不少中西药物的联用缺中西医的结合在低层次的使用中多数仅仅表达在中西药的联合应用。乏长期临床观察和科研报告等的验证,其临床应用多在经验层次,这便容易产生中西药物不合理联用的情况。如含钙离子的肾骨胶囊与酸性药物

10、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同服可产生钙离子络合物,使其溶解度下降,肠道难以吸收,从而降低药效;而壮骨伸筋胶囊成分中有洋金花,与强心昔类药物合用,洋金花所含的莫若烷类生物碱有松弛平滑肌、减慢胃肠蠕动的作用,使机体对强心昔类药物的吸收和蓄积增加,加之心衰病人对强心昔的作用敏感,易引起中毒反应。这些都应该在临床高度重视。3无视中成药的毒副作用长期以来,中药、中成药一直被认为是纯天然药物,对人体毒副作用极小,甚或无毒。这种观点在普通人群中是根深蒂固的。有的临床医生受传统观念影响,经常给患者开出超量或超长时间服用的中成药物。中成药是讲究剂量的,如果用量过小则效力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药力太猛,克伐人体

11、正气。如治疗心血管病的麝香保心丸,内含蟾赊等毒性物质,正确的服用剂量为每日1丸,如果服用剂量过大,一定会给患者带来麻烦。以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为例,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中成药,既能缓解患者心绞痛等不适症状,又无硝酸酯类药物头痛的不良反应深受心血管科医生青睐,往往给患者长期服用。然而细究其药物组成,两种药物中均含有冰片类药物,长期使用会伤人正气,令患者气血损伤,故实不宜长期使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1病症结合。对“证”下药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是近年来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诊疗手段,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辩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表现中判断病变的

12、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中成药是根据各种病症研制的,各有其适应证。必须根据病人的症状适当选用,才能有的放矢。2药证相符。提高疗效清代名医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药证之间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与针对性,严格地讲,每一味经典药都应该有与它相对应的运用指征。用此药必有此证,见此证必用此药,无此证必去此药。药与证的相互对应即是药证相应。3掌握中成药的剂量与服用方法中成药往往是由汤剂改变剂型而成,从古今中成药使用的状况来看,确定中成药的剂量的方法大致有三种:1按剂型的习惯剂量使用;2将汤剂剂量按一定比例换算后作为成药剂量

13、;3对成药进行药效学研究后确定新剂量。剂量是药效的物质基础,且任何药物都有着一定的量效关系;但由于目前对中药的量效关系的研究不够,而中药在常用量、最小中毒量和最小致死量之间的范围较宽,许多中成药给出的也并非是最正确治疗量。因此,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及相关研究资料使用。此外,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补气药宜晨起空腹服用,滋阴安神药宜睡前服用;病情危急,攻伐峻烈药物当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慢性病丸药缓治,可长期坚持服药取效。4掌握中药禁忌,严格控制有毒中药的使用“十八反十九畏”是中药长期应用积累的经验,中医当熟悉掌握。讨论:中成药是一类特殊的中药,要合理管理和使用。1全面注重中成药的质量。严格执行中成药与西药分开制度加强中、西药分开性理制度,可以杜绝中、西药合开,也是中西药随意联用的有效手段。建议医院建立急诊中成药专柜,和西药严格分开。加强药品的安全性监测。反复强化中药有毒副作用的观念,加大对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