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代谢、尿的生成与排出 神经系统 内分泌、生殖与泌乳第七单元代谢第一节能量代谢一、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基础代谢。所谓基本生命活动条件是:清醒,肌肉处于安静状态;最适于该动物的外界环境温度;消化道内空虚,基础代谢是在清醒、静卧、空腹12h以上、室温保持在20-25的条件下测定的。二、静止能f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静止能量代谢。第二节体温一、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1、辐射散热2、对流散热3、传导散热4、蒸发散热5、热喘呼吸6、其他散热方式二、动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基本调节方式(1)外周温度感受器广泛分布在皮肤、
2、黏膜和内脏中,包括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2)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指分布于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下丘脑等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可分为两类神经元;热敏神经元、冷敏神经元。2、效应器3、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第八单元尿的生成与排出尿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健康动物的尿液多呈淡黄或黄色透明状,但马、骡和驴的尿液因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和黏液,故常呈现黏性而较混浊。食肉动物尿呈酸性,食草动物的尿呈碱性。一、有效滤过压的概念1、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肾小囊的
3、脏上皮细胞层所组成。但总厚度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超1um。2.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二、影响原尿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滤过膜通透性的变化(二)有效滤过压的变化(三肾脏血流量终尿量一般仅为原尿量的1%左右。对Na+的重吸收原尿中的Na+有96%99%都被重吸收其中近球小管对Na+的重吸收率最大。2,对CI-的重吸收第三节尿生成的调节一、抗利尿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抗利尿激素(AnH)也称血管升压素。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产生抗利尿作用。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
4、化,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就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减少尿量,以保留机体内的水分。当动物大量饮用清水后,机体内水分过多,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则减少,导致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量减少,使体内多余的水分随尿排出。这种因大量饮用清水而引起的尿量增加,叫做水利尿。当体内血容量减少时,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人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减少尿量。二、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醛固酮"保Na+
5、'排K-"作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可刺激醛固酮的分泌。肾素进人血液后,可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使之成为血管紧张素,后者可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经肺循环时,转换为血管紧张素II,具有很强的缩血管活性,可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并可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醛固酮。每当肾素一血管紧张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时,醛固酮在血液中的浓度也伴随增加第四节尿的排放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存在是尿被浓缩的基本条件。尿被浓缩和稀释的程度,在正常情况下,是按照机体内水盐代谢的情况,由抗利尿激素调控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而决定的。排尿反射:肾脏中尿的生成是连续不断
6、的,生成的尿液经输尿管输人膀胧内暂时贮存。当膀肤内贮存的尿液逐渐增多,使其内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产生反射性排尿,把贮存的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在正常情况下,当尿液在膀胧内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胧内压升高,膀眺平滑肌受到牵张,致使平滑肌内的牵张感受器兴奋,冲动主要沿盆神经传人到脊髓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进而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层高级中枢,产生排尿欲。是否立即排尿,则主要由大脑皮层控制。第九单元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规律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一、维传导兴奋具有如下特征1、完整性神经纤维必须保持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完整才能传导冲动。2、绝缘性3、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从受刺激的部位开始沿
7、着纤维向两端叫做传导的双向性。4、不衰减性神经纤维在传导冲动时,不论传导距离多长,其冲动的大小、频率和速不变,称为传导的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能够长时间地传导冲动,不易疲劳。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纤维越粗,传导速度越快。有髓纤维的传导谏度和直径成正比。三、突触的种类、突触传递机理及基本特征(二)突触的基本结构1、化学性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首先分成许多小支,每个小支的末端膨大呈球状,称突触小体。突触处两神经元的细胞膜并不融合,两者之间有一间隙,称为突触间隙。突触小体构成的突触间隙的膜称突触前膜,另一神经元的胞膜构成的突触间隙的另一侧膜称突触后膜。2、电突触神经元之间除了以化学
8、性突触连接外,还有一种连接方式,称缝隙连接,两层膜之间的间隙仅2-3nm。其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内无突触小泡,也无神经递质。(三)突触传递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叫做突触传递。1、化学性突触的传递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此时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加大,Ca2+由突触间隙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小体,导致小泡内所含的化学递质以量子式释放的形式释放出来,到达突触间隙。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这种后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动作电位传至轴
9、突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膜主要对Na十的通透性升高,Na十内流,使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递质扩散到后膜并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主要对C1-的通透性升高,使后膜两侧的极化加深,即呈现超极化。此超极化电位叫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五、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一)神经递质1、外周递质外周递质由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合成,包括乙酞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嘌呤类或肤类等。全部植物性神经的节
10、前纤维、绝大部分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雄、全部躯体运动神经以及支配汗腺和舒血管平滑肌的交感神经纤维,所释放的递质都是乙酰胆碱。凡是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都称为胆碱能纤维。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这类纤维又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2、中枢递质(1)乙酰胆碱(2)单胺类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多巴胺(3)氨基酸类(4)肤类其中较重要的是P物质和脑啡吠。P物质见于脊髓背根神经节内,是第一级传人神经元的末梢。尤其是痛觉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P物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二)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够与特定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递质等)
11、结合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殊分子。神经递质必须先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激动剂。如果受体事先被某种药物结合,则递质很难再与受体结合,于是递质就不能发挥其作用。这种与受体结合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叫做受体阻断剂或颉颃剂。1、肾上腺素能受体凡是能与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称之为肾上腺素能受体。2、胆碱能受体凡是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叫做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另一种叫做烟碱型受体(N受体)。第二节神经反射一、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特点1、非条件反射
12、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它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且有固定的反射途径。非条件反射比较恒定,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2、条件反射是动物在出生后的生活过程中,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它没有固定的反射途径,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或消失。二、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为: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必须反复多次结合。无关激必须出现在非条件刺激之前或同时;条件刺激的生理程度比非条件刺激要弱。三、条件反射的消退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在给予条件刺激时,再不伴以非条件刺激强化,久而久之,原来的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不
13、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感受器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较多。1、适宜刺激2、感受器的阐值及其换能作用3、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冲动发的频率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5、对比现象与后作用6、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二、感觉传入的基本途径浅感觉传导路主要传导皮肤和黏膜的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冲动,先交叉后前行。深感觉传导路主要传导肌腱、关节等的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的冲动。先前行后交叉。因此,在脊髓半离断的情况下,浅感觉的障碍发生在离断对侧,而深感觉的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三、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是感觉
14、传导的接替站。来自全身各种感觉的传导通路(除嗅觉外),均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然后投射到大脑皮质。根据丘脑各核团向大脑皮质投射纤维特征的不同,感觉投射系统可分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反射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包括两类: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肌紧张与健反射骨骼肌被牵拉时,肌肉内的肌梭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冲动传人脊髓后,引起被牵拉发生反射性收缩,叫做骨骼肌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存在于骨骼肌肉,是维持动物姿势最基本的反射,一般又可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三、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1、.屈肌反射以伤害性刺激施
15、予一侧后肢的下部,就可引起该肢屈曲,这种现象叫做屈肌反射。2、对侧伸肌反射在屈肌反射过程中,如果刺激很强,除本侧肢体发生屈曲外,同时引起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这种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叫做对侧伸肌反射。四、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骨骼肌活动的最高中枢,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来实现的。(一)锥体系统锥体系统是指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至脊髓的传导束。锥体系统是大脑皮质后行控制躯体运动的直接通路。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延髓锥体穿到对侧而后行,其余部分则后行到脊髓才穿到对侧,这两部分都与脊髓的腹角运动神经元接触。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到达脑干,分别与支配头面部肌肉的运
16、动神经元相接触。(二)锥体外系统皮质下某些核团有后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由于其通路在延髓锥体之外,故叫做锥体外系统。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特征(1)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从胸部第1至腰部第2或第3节段)侧角,经相应的腹根传出,通过白交通支进人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的起源比较分散,其中一部分起自脑干有关的副交感神经核,另一部分起自脊髓荐部相当于侧角的部位。(2)植物性神经纤维离开中枢后,不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而是先终止于神经节并更换神经元,再发出轴突到达效应器官。(3)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效应器发生反应的潜伏期长。刺激停止后,其作用
17、仍可几秒或几分钟。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效应器活动时,其潜伏期短。刺激停止,作用持续时间也短。第十单元内分泌第一节概述由内分泌腺体或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扩散到相应的细胞调节其生理功能的过程,称为内分泌。由内分泌腺体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且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三、激素的分类激素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和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四、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1、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2、激素的高效生物活性3、协同作用或颉颃作用4、允许作用五、激素的作用机制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2、类固醉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第三节垂体激素一、腺垂体
18、激素1、生长激素(GH)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则会造成巨人症。成年时期GH分泌过多会出现肢端肥大症。2、催乳素(PRL.):促进乳腺的发动并维持泌乳。3、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两种。LH和FSH在调节动物生殖活动方面,具有协同作用。4、促甲状腺激素(TSH)是糖蛋白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其作用主要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6、促黑色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使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二、神经垂体激素:神经垂体激素包括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
19、经元产生。第三节垂体激素第四节甲状腺激素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1)蛋白质代谢: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多种酶的生成。(2)糖代谢: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和肝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从而升高血糖浓度(3)脂肪代谢: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脂肪酸氧化,对胆固醉的分解作用强于合成作用。2、对产热和组织教化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可使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3、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索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成熟,特别是对脑和骨骼的育尤为重要。胚胎时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使动物脑神经发育受阻,智力低下,同时长骨生长停滞,身材矮
20、小,表现为呆小症。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动物出现不安、易激动、失眠多梦及肌肉颇动等;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动表现出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嗜睡等症状。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第五节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一、甲状旁腺激素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二、降钙素有降低血钙的功能第六节肾上腺激素一、肾上腺皮质激素(一)糖皮质激素1.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是调节体内糖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可促进糖原异生,减少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有显著的升
21、血糖作用;促进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肉的蛋白分解,抑制其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另外,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肾小球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促进水的排出。(2)参与应激反应:ACTH和糖皮质激素是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切除肾上腺皮质的动物,应激反应显著降低。(3)其他功能在血管系统,糖皮质激素通过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来保持血管的紧张性和维持血压,同时可降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利于血容量的维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多种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搪皮质激素还可增加血液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而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减少。(二)盐皮质
22、激素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并分泌的盐皮质激素主要包括醛固酮、11一去氧皮质酮、11一去皮质醇,其中以醛固酮的生物活性最高。盐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是对肾有保钠、保水和排钾作用,进而影响细胞外液和循环血量的相对稳定。此外,盐皮质激素能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二、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1、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七节胰岛激素一、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既促进蛋白质合成,又抑制蛋白质分解的作用。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脂肪的分解和脂肪酸的氧化,使血液酮体增多;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合成。第十一单元生殖与泌乳第一节概述一、生殖器官和副性征性腺除产生生殖细胞外,还具有内分泌的功能。二、性成熟与体成熟1.性成熟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和副性征基本发育完全,雌、雄个体开始生成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2.初情期雌性动物第一次出现发情表现并排卵的时期,称为初情期。3、性季节终年多次发情,如牛、猪等。季节性多次发情,如马、绵羊、猫等。季节性单次发情,如犬、熊等。全年单周期发情,如水貂三、性周期雌性动物性成熟后,其生殖系统的形态、功能以及性行为均呈周期性变化,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保质期检测标准与试题及答案
- 2025《标准劳动合同》
- 2025年中小学后勤人员聘用合同
- 药理学药物的剂量反应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5电子产品购销合同》
-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四史专题教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数控机床》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科技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博士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性别与媒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华住会酒店员工手册
-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单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T-HNMES 11-2023 盾构机选型设计生产协同制造规范
- 成人住院患者跌倒评估与预防(团体标准)解读
- 华为商务礼仪课件内部
- (完整版)作文格子纸模板
- 课后习题详解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 第13章 实战案例-钻石数据分析与预测
-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题库
- 【课件】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