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_第1页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_第2页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_第3页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_第4页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一、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及汽车需求增长的国际格局汽车产业的全球化集中体现在特征上:一是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

2、的全球化产品。二是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大规模重组,形成了“6+3”的格局,9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汽车企业在全球的大规模重组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从汽车产销量的地理分布看,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市场疲软,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形势看好。在亚洲I,韩国、泰国和中国等以其良好的成长性和巨大的潜力,继续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亮点。据预测,从2002年到201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增加1100万辆,亚太地区将新增7百万辆以上,占到65%,而其中将有一半来自中国。二

3、、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变化中国汽车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2002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325辆,比2001年同期增长38.49%,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2001年同期增涨37.1%,完成工业增加值1515亿元,同比增长60.94%。汽车消费成为拉动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轿车由于企业进入和竞争激烈,销量

4、前3位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占总销量的53.4%,比2001年前3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6.8个百分点;其他各类汽车的生产集中度总体来讲较之2001年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4大集团汽车生产能力在30万-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尽管如此,与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直接影响,一是促使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最终达到合理价位;二是竞争领域不断扩展,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质量、性能,而且涉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市场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三是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将成为竞争焦点。通过充分而

5、有效的竞争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势不可挡,并将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空间、投资机会与盈利前景预测未来时期随着影响中国汽车需求市场的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汽车合资企业不断在全球同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对未来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预计今后10年15年中国将成长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推动了国内汽车业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热潮。预计今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角逐将更加激烈,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依托跨国公司迅速扩张,将进一步加速各类整车和零部

6、件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市场格局剧烈变化,投资并购机会将不断涌现。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高于国际水平,随着产品价格的下降,这极可能降低行业利润率,但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费用也有较大下降空间,利润总额等总量指标可能保持,甚至有可能提高。国家进一步降低一些税费,将为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提供降价空间,如果产销规模能随降价得到有效扩大,规模效应将发挥出来,会使行业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同时,零部件进口关税的下降,将使一些厂家进口成本有所下降,对采用进口部件较多的中高档产品影响更加明显。我国汽车行业中的轿车工业发展最为迅速,不仅产量的增长高于整个汽车行业产品产量的增长,技术进步的步伐

7、也大大加快。从全行业来看,轿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企业的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取向1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1)预计今后10到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水平与汽车普及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中国2002年的人均GDP是7972元,按官方汇率计算折合910多美元,而按世界银行测算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则接近4000美元。在一些发达城市、东南沿海相当多的地区,人均GDP按官方汇率计算也达到四五千美元,呈现明显的即将进入汽车社会的特征。预计中国将在未来10年-15年成长成为年销量达到1700万辆的全球最大汽车市

8、场。(2)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汽车产业是波及范围最广和波及效果最大的产业。对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玻璃、涂料等原材料工业,铸、锻、热、焊、冲压、机加工、油漆、电镀、试验、检测等设备制造业,机械、电子、电器、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配套产品和零部件,公路建设、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都会产生巨大需求,从而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预计今后10年每年GDP增量,有1/7至1/6由汽车产业提供。(3)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汽车的制造中心。中国已初步形成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这是中国汽车产业新发展的起点。此外,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还有如下优势:一是大国

9、的市场优势;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配套能力。预计在今后10到15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2 .中国今后发展汽车产业的政策取向(1)创造积极而充分的、有利于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竞争环境。应鼓励各种类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进入,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给予不同性质的企业以平等的市场竞争机会,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过程,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结构,带动我国汽车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提高。(2)改制、重组是新时期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的基本政策取向。在开放、竞争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汽车企业的改制与重组。在改制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解决普遍存在

10、的企业办社会、人员过多、债务负担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进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重组可以在以下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整合汽车资源,以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汽车工业资产利用率;二是进一步加强与汽车跨国公司的多方面合作;三是推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四是对不同类型的汽车产品采取不同的重组战略;五是在强调放松进入限制的同时,要大力排除退出障碍;六是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产业重组。(3)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开放中逐步融入全球汽车制造分工体系。改变汽车产业链配置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的思路,分阶段地逐步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并逐步向高段

11、领域挺进。在整车上有进有出,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部分产品;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多层次性以生产中低级别的轿车作为未来时期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点,逐步实现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占领周边发展中国家;同时要利用现有的劳动力优势,扶植国内有条件的零部件厂商要尽快向全球供应商的角色转变。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2002年中国汽车产业面对加进WTO后的冲击,发展迅速。但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在加进WTO后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产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进世界汽车产业体系。通过使自身全面融进世界汽车产业体

12、系,中国汽车产业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就长远来看,中国汽车产业也必将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并且逐步进步其在世界汽车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一、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体态势1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体规模2002年,中国汽车产业全年累计生产汽车32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8%;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7.1%.其中轿车产销均突破百万辆,分别达109万辆和112.6万辆,比2001年分别增长55%和56%.商用汽车的增长也很可观。汽车产业经济效益大幅度进步,完成产业增加值1515亿元,同比增长28.7%;完成销售收进6465亿元,同比增长30

13、.8%;完成利润总额431亿元,同比增长60.94%.汽车消费成为拉动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气力。从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量看,已经居于世界第5位,2004年可能进进第4位。其中,轿车产量居于世界第8位。但是也要看到,世界第5位的生产规模与世界第1和第2位相差甚远。2001年居于世界第1位的美国汽车产量为1142万辆,居世界第2位的日本汽车产量为977万辆。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中国汽车产业产量中以CKD、SKD方式组装的汽车在增加。2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规模世界汽车产业体系已形成了所谓“6+3”的格式。即通用、福特、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本田、宝马、雪铁龙等几大团体进

14、行全球化生产。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仍然是分散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从控股关系来说,固然有几十家汽车厂已经分别进进了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团体,但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产业组织结构还是比较分散的。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团体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进步了8个百分点。中国轿车销量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它们的销量占总销量的55.23%,比2001年前3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产业的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汽车团体生产能力在30万一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尽管如此,与世界级

15、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在世界大汽车公司中排名较后的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为250万辆。就亚洲而言,中国也缺乏有影响力的汽车企业。就某些车型而言,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又是相当大的。例如,一汽、东风团体的中、重型卡车,生产能力和规模在世界上居于前列。2002年一汽团体的中、重型卡车销售量突破20万辆居世界第1位。一汽解放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改造,形成世界卡车生产基地。中国的大客车、“皮卡”车、微型车的生产规模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大的。中国的大汽车公司专业化程度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仍然较低。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仍然主要是围绕某一团体发展的,规模较小,尚未形

16、成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团体。2002年这一情况有了较大变化。中国主要汽车公司开始按照车型组织专业化的汽车公司,例如,中国第一汽车团体公司以原第一汽车制造厂主体专业厂为基础组建了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中、重型载重车的生产、销售,资产总额191亿元。中国的大汽车公司开始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独立出往,发展成为面向全行业的企业。例如,东风汽车公司把车桥厂独立出来,成立了东风车桥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车桥生产。3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中国汽车产业的商用汽车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经验,与世界先进水平有510年的差距。在产品系列化基础上,中国汽车产业企业已经可以做到每年都推出大量的

17、新产品。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例,从2000年到2001年完成了新产品申报1215个。中国汽车产业企业已经能够进行某些轿车车身的开发设计,但尚不具有成熟的、较高水平的整体轿车开发能力。中国主要轿车生产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主要承担的是把跨国公司的车型本土化的工作,对某些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升级改进能力,并且参加了某些联合设计。由于没有完整的轿车自主开发能力,中国的主要轿车产品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中国汽车产业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很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以汽车发动机为例,中

18、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最先进发动机排放只能达到欧2标准,而发达国家则已经是欧4标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批量生产的发动机只相当于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2001年中国进口的各类汽车发动机为246087台,大大超过了汽车进口数目。需要指出的是,在决定21世纪国际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技术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制方面,从政府支持的研究开发角度看,中国汽车产业几乎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处于同一水平上。假如能够把握好产业化层面的竞争路径,中国汽车产业可能在发动机研制方面实现跨越。4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随着中国加进WTO,各个企业都加大了促销力度。2001年整个汽车行业的销售用度增速高出销售收进,增长近2

19、0个百分点。中国汽车企业在销售维修体系方面的建设也在加速。中国的大汽车生产企业已经在全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销售系统。尽管如此,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中国汽车企业的销售服务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国际上围绕汽车销售发展起来的信贷、金融、保险、租赁已经相当完善,发达国家大汽车团体都具有相当强的这方面的实力,而中国汽车企业在这些方面才刚起步。到目前为止,汽车的分销、售后服务,包括维修、汽车市场、汽车租赁、销售等方面手段比较单一,汽车分期付款也就是融资性的销售手段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国内很多品牌汽车的产销与售后服务是脱节的。部分厂家与其经销商的关系不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而是基本上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了经销商,经销

20、商主要收益靠厂家按销量给予的年终返利、奖励及新车销售的装饰、美容、保险等相应服务。中国的汽车经销商往往只注重销售网点和营业厅的建设,对于维修服务投进相应较少。代理商经销网点功能更为单一,很多汽车生产企业不得不重新构筑另一套维修站、维修配件交易网。经销商销车功能与维修服务功能分离,直接影响汽车生产企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5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的制造能力从生产规模上来说,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逐步逼近国际汽车产业企业的最低经济规模。但是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为人均3辆,而1993年世界主要汽车公司人均产量:克莱斯勒24.75辆、福特18.33辆、通用10.38辆、丰田32.93

21、辆。较低的生产率,在很多领域抵消了中国汽车产业低廉劳动力的上风。中国汽车产业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引进车型国产化的努力迅速进步。相当一批引进车型在刚推向市场时,国产化率达40%左右。20世纪80年代一个引进车型国产化率从40%到80%,需78年,现在只需34年。中国汽车产业企业零部件配套能力有了较大进步。在中低附加值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由于民营企业进进较多,对市场反应能力也在迅速增强。由于中国汽车产业企业与国际大汽车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合资,在主要汽车生产厂,主要生产制造环节的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较大进步。相当多的合资企业生产线装备是按照跨国公司生产标准引进的。有些企业还引进了柔性焊接生产线。由于合资

22、企业要按照跨国公司要求组织生产,进进跨国公司的全球治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保证产品水平、质量的关键设备、工艺、治理制度等方面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6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新产品投进市场速度加快,对产品的排放要求日益严格。北京市已经实行欧2排放标准,国家也对排放达到欧2标准的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由于政府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汽车产品技术要求进步,使中国汽车市场上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拿到中国的产品,要落后于国际市场23代,现在则要拿出与国际市场同步推出的产品。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在轿车领域。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加速进

23、进轿车产业。跨国公司在2002年大规模进进中国轿车产业,跨国公司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二、中国汽车产业全面融进国际汽车产业体系1世界汽车产业巨头大举进进中国2002年随着中国政府落实加进WTO的有关承诺,世界汽车产业巨头加速进进中国。一汽与丰田、马自达公司联手;东风与日产全面合作,提升了与PSA的合作层次。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与北京汽车控股公司合资。进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初始投资规模都比较大。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和起亚汽车公司分别计划在2005年和2006年向合资企业投资4.3亿美元和3亿美元。目前,世界汽车产业前15名轿车生产商已全部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已经进进中国的跨国公司都在原有规模上扩大了投资,增加

24、产量。广州本田预计其2004年生产能力将翻两番达24万辆,而日产汽车和东风汽车的合资企业也将于2006年将产量进步到55万辆。本田和丰田公司都把占领中国汽车市场10%的份额作为其战略目标。主机厂进进中国的同时,跨国公司团体内的汽车零部件厂也加速进进中国市场。世界上尽大部分著名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已经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进进了中国。丰田、大众、通用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拥有几十家至上百家汽车零部件厂。随着本田公司进进中国,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也在广州成立,年产发动机12万一24万台。跨国公司加速进进中国汽车产业,使中国汽车产业重组不断加速。2002年,发生了中国汽车产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天津汽

25、车公司并进一汽,使丰田与一汽携手。东风与日产成立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团体分别携手23家跨国公司组成的大团体,初步形成中国汽车产业新的“3+9”的产业格式。即一汽、东风、上汽3大团体加上广州本田、重庆长安、安徽奇瑞、沈阳华晨、南京菲亚特、浙江吉祥、哈飞、昌河和江铃汽车9个独立骨干轿车企业。在“3+9”中,一汽、东风、上汽3大汽车团体的产量约占全国汽车产量的50%,另外9个独立生产商的汽车产量合计约占全国的40%.“3+9”的汽车产量已占到全国的90%.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团体为主,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的吞并重组,将在21世纪初使中国汽车产业产业组织结构趋于公道。2中国汽车产

26、业与国际汽车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在合资较少的载重车制造领域,中国汽车企业开始全面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合资成立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包括日产全系列乘用车和东风的重、中、轻型卡车及客车;东风团体与日产的全面合作,为其载重汽车产品高水平、高速度发展创造了条件;上海汽车公司与通用、日产合资生产重型卡车。外国企业开始进进汽车制造装备、销售、维修服务、咨询、研究开发等领域。东风与日本大阪机工株式会社合作生产系列适应高速、高性能生产的卧式加工中心,可以满足中国汽车产业大批量零部件柔性加工的需要。加进WTO前,中国汽车企业的销售渠道是不对进口汽车开放的。加进WTO后,出现了

27、合资的汽车销售企业。为企业进行战略咨询的外国公司也进进了中国汽车产业。政府有关部分即将推出汽车金融机构治理办法。国内主要汽车生产厂商和福特、大众、通用等国际巨头都已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成立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申请,汽车金融开放已进进倒计时。2002年,进进中国的跨国公司一般都承诺或者已经开始在合资企业中建立研究开发中心。3中国汽车企业在跨国公司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的区域性制造中心。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进进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占领中国汽车市场。21世纪初,跨国公司开始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部署中的区域性制造中心。其典型代表是,本田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广州汽车团体合资在广州设立

28、了本田专门向亚洲I、欧洲出口产品的加工生产基地,产品100%出口。上海通用已经开始大量向菲律宾出口别克GL8,向加拿大出口发动机,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发达国家出口大排量的汽油发动机。中国作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基地,初露端倪。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汽车并出口销售到其他国家地区,促使中国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进一步进步。汽车零部件以较大规模进进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早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潮流。跨国公司通过零部件全球化采购,降低本钱,减少风险,降低技术开发投进规模。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生产的汽车零部件正在加速进进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例如,福特公司2002年4月在上海建立了采购中心,20

29、03年有看在中国采购10亿美元的零部件,用于福特在欧洲和北美的市场。在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的合作中,日产承诺将上海、十堰、襄樊等地汽车零部件供给商纳进其全球采购体系。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越来越多的汽车产业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设在中国,标志着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断进步。2002年根据沃尔沃公司的全球战略,欧洲I、北美、亚洲是其3大战略重点。沃尔沃公司决定其亚洲地区总部设在中国,意味着沃尔沃公司在亚洲立足于中国发展。2002年12月18日,德尔福、霍尼韦尔等8家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通过了上海市外经委和外资委的认定,获得了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认定书。跨国公司在2002

30、年纷纷公布了他们在中国的战略目标。丰田、本田公司把占领10%的中国市场作为其战略目标。日产计划2004年在中国销售30万辆汽车。大众和通用则把中国市场作为他们最重要的利润之一,力图保持已经具有的上风。比较晚进进中国市场的马自达公司也公布,中国事其“新千年计划的重要部分”。中国汽车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中国汽车企业利用国际汽车产业体系中的专业设计公司,为自己开发新产品。例如,上海汇众汽车有限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合作,聘请10多位汽车专家,并且吸纳国内来自各大汽车厂的研究开发人才,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载货车。长安汽车公司与意大利一家著名汽车设计商合作,开发具有自主

31、知识产权的MPV新车型。民营汽车生产企业吉祥团体请意大利汽车项目团体、大宇国际株式会社帮助设计一系列轿车新产品。中国汽车企业也开始进行全球采购。例如,上海汽车团体建立了所属企业共用件联合采购制,组织企业按照同一品质规范,参与全球零部件采购。陕西汽车厂通过全球采购,以性能优良的发动机装备新车型,使其重型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成为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汽车企业不仅在整车开发方面利用国际资源,在汽车零部件开发方面更是如此。2001年,民营企业浙江万向团体在国外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公司,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使该团体获得了海外市场运作和技术开发的能力。一汽汽车研究所与德国FEV公

32、司合作开发CA6DE系列柴油机,使中国汽车产业柴油机有了新突破。中国低廉的技术人力资本开始得到利用。跨国公司进进中国,除了占领中国市场之外,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重组自己的竞争上风也是重要原因。但是,20世纪跨国公司主要着眼于利用中国生产线上的劳动力,21世纪,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开始利用技术人才为自己进行产品开发。通用汽车公司不仅利用与上汽合建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为上海通用服务,同时也给通用北美部分提供技术服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母公司的某些技术开发项目拿到中国来做。合资方式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投资是单向的,即外国企业向中国汽车产业投资。2002年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向外国企业投资

33、。上汽团体持股韩国大宇10%,开了中国汽车产业进进世界汽车资本市场的先河,标志着中国汽车企业开始积极主动地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上海通用作为一家合资企业以50%的股权重组烟台大宇,创造了国内汽车吞并的新模式。合资方式也由双方变成了多方。五菱、上汽团体、通用汽车公司共同组成了新的汽车公司;东风、广州、本田共同组成了本田的汽车出口基地。合资企业中有些实际上是外资占有控股地位。如“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占25%股份,江苏悦达汽车公司占25%股份,韩国起亚汽车公司占50%股份。目前,已形成了中国3大汽车公司分别与多家跨国公司合作的局面。三、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汽车产业体系中的

34、地位及其融进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1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汽车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根据中国汽车产品进出口计算中国汽车产业贸易竞争指数:2000年为-0.7,2001年为-0.77,2002年为-0.85.中国汽车产业仍然是一个基本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从产业规模、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看,中国汽车产业也是一个整体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汽车产业仍然是一个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产业。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从整体看位于加工制造环节,尽管与单纯搞组装的国家相比,处于较高层次,但是仍然属于比较低的层次。中国汽车产业有着巨大的、迅速发展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

35、,完整的、较强的制造业配套能力,较强的、较完备的技术开发体系,中国汽车产业可以在21世纪取得比较迅速的发展,规模、技术水平、竞争力都具有迅速进步的条件与可能。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对跨国公司有着较大的依靠,但由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具有种种有利条件,中国汽车产业有可能终极成为具有独立开发能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经过一段较高速度的增长,2010年前后,中国汽车产业可看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基地之一,其后逐步成为全球商用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成为面向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的商用汽车、中低档轿车的主要供给者,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某些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中心。2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汽车产业体系中的发展趋势中国汽车

36、产业加速融进世界汽车产业体系。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企业投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进进跨国公司的系统之内,中国的大汽车企业也必将与跨国公司更加紧密地进行合作。跨国公司不仅在整车生产领域的吞并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吞并重组中,也将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汽车企业销售体系的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将进一步进步。中国汽车产业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的相互依存必将日益紧密。国外汽车厂商和中国汽车企业战略结盟的方式更趋灵活开放。中国汽车企业与跨国公司将长期全面合作,又全面竞争。双方上风互补,共同开发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分享利益。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

37、世界发展最迅速的新兴市场。到2010年中国轿车的需求年增长率将保持11%13%的速度。随着中国逐步降低关税,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轿车价格还会以较快速度降低,进进轿车消费领域的人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中国汽车市场不断扩大带来的利益。中国汽车产业的零部件将更多地进进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系统,中国汽车产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某些整车产品的重要加工生产基地。跨国公司通过把生产制造转移到中国,获得本钱上风,分散生产经营风险。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汽车分工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上风:中国汽车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日本工人的1/101/15;在商用车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在某些劳动力密集的汽车零部

38、件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在大批量生产的普及性轿车生产方面可看有一定竞争力;在技术开发方面也具有低本钱的上风;对于中国的汽车市场,中国企业非常熟悉,跨国公司具有技术上风,具有全球生产、经销的上风。中国汽车企业在世界汽车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将逐步进步。在汽车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劳动力、技术诸要素中,中国最需要的是技术,由于中国汽车产业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大技术差距,因此向中国转移技术,不会对跨国公司形成威胁。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环节,中国汽车产业实力的增强,可以使跨国公司更加有效地利用在中国获得的低廉劳动力,获得国际竞争力。随着中国汽车产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逐步获得,跨国公司对中国技术

39、人才的利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外溢效果,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技术开发能力,中国汽车产业的繁荣吸引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高级人才,中国汽车企业在世界汽车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会逐步进步。由跨国公司设计,中国企业生产的模式会逐步改变。一是转为中国企业参加设计;二是以中国企业设计职员为主进行设计;三是跨国公司把某些设计开发工作委托给中国的设计职员,但是跨国公司把握核心技术;四是中国汽车企业开发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较高水平的产品。这一过程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假如中国汽车企业能够捉住汽车产业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这一过程还可以大大缩短。总之,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的开发设计能力将逐步进步,终极将形成整个汽车企业与跨国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分工合作。四、政策建议1加速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2002年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经超过电子产业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气力。目前,在轿车消费方面仍然存在着中间环节收费过多、过滥的情况。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及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政府有必要尽快推出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地方在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时,也要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状况,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免对汽车需求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2在政府支持下对汽车产业重大共用技术项目进行攻关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制造能力超前于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