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试行)_第1页
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试行)_第2页
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试行)_第3页
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试行)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和强化全省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编制及其管理组织工作,促进三化联动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四川省村庄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特制订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新农村综合体,是指按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原则组织起来的,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能够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是新型城乡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本办法所称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

2、,是指对划定为新农村综合体的区域所编制的总体规划和新村(聚居点)详细规划。第三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延伸、细化和补充,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调控空间资源、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全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及其管理组织工作,应当遵守本办法。第四条 编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一切从当地农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综合体的发展目标与实施战略,促进综合体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五条 编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应

3、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六条 组织开展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之前,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对县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数量、类型、位置和范围展开研究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的研究报告应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补充内容,同时作为编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的依据。新编制或修编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当包含全域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内容。第七条 镇乡人民政府负责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的编制组织工作。跨镇乡的新农村综合体,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工作。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

4、划编制组织工作应当符合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要求。县人民政府及其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组织和编制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与技术指导工作。第八条 规划中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大问题,应当进行专题研究。第九条 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当地村民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意见,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其他涉及区域发展、保护和利用的相关规划相衔接。涉及特殊用地及其设施时,应当听取其主管部门的意见。对有关部门和机关提出的意见的采纳结果,应当作为新农村综

5、合体建设规划报批材料的组成部分。第十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报送审批之前,须经相关区域村民大会和镇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专家会议,对上报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成果进行审查,并将审查意见报送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经县级城乡规划委员会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指定为全省试点的新农村综合体,其建设规划成果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批准后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予以公布并组织实施。第十二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批准实施之后,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进行修编或调整的,须经村民大会和镇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

6、通过,由镇乡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核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提出修编或调整的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当就修编或调整的内容和理由做出具体说明,必要时应附原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第十三条 按核准内容重新编制完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应当按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要求重新组织报批。第十四条 承担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第三章内容要求第十五条 编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前,应当认真解读上位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要求,深入细致地展开现状调查与基础研究工作。编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应当着眼于增强综合体对周边农村地区辐射带

7、动能力,要有利于促进相关区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十六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为十年,同时可以对远期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规划具体期限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和区域相关规划的要求。第十七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应当符合以人为本、分类指导、集约发展和突出特色的原则。第十八条 编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应当以生产发展和村民增收为核心,以区域空间的合理、高效利用为重点,按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涉及综合体发展的产业、土地、交通、环保,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新村(聚居点)建设等相关内容进行统筹安排。第十九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中涉及

8、区域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区域协调,以及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应严格执行的规定性内容。第二十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当包括区域和新村(聚居点)两个部分。其中区域部分应达到总体规划深度,新村(聚居点)部分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综合体总体规划应当以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研究确定综合体的定位、目标和发展策略,相应完成综合体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以及新村(聚居点)组织体系与综合防灾等规划内容。新村(聚居点)详细规划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职能、布局和建设标准,在用地评定的

9、基础上,合理组织用地及其空间形态,完成新村(聚居点)建筑、道路、竖向、绿地景观,以及管线工程与综合防灾等规划内容,并相应完成各类农房建筑的方案设计。第四章成果表达第二十一条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件和图纸两部分。其中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两个部分,规划图纸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和新村(聚居点)详细规划两个部分。规划文本主要针对总体规划部分,文本应包含法律地位、管理要求、内容重点和强制性规定等基本内容。规划说明书应按照完成的规划内容,分总体规划和新村(聚居点)详细规划两个部分,对规划成果进行详实而明了的解释说明。规划图纸按总体规划和新村(聚居点)详细规划两个部分对应于相应的文本和说明书内容,是规划

10、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规划文件具有同等法定效力。第二十二条 规模较大、跨行政区较多,或发展背景比较复杂的综合体,宜针对具体情况组织专题研究,并形成相应的专题研究报告。第二十三条规划文本宜采用以下表达方式进行组织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综合体总体发展战略第三章主导产业及其空间布局第四章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第五章新村(聚居点)组织体系第六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第七章综合防灾第八章附则第二十四条 规划说明书宜采用以下表达方式进行组织第一部分 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二、自然环境三、社会经济四、产业状况五、村落建设六、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现状第二部分 综合体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一、区域发展及地缘关系分析

11、二、相关政策及支持力度分析三、生态环境及其承载力分析四、产业基础与发展条件分析五、相关设施系统性建设分析六、新村(聚居点)建设分析第三部分规划总则一、规划范围二、规划期限三、规划依据四、指导思想五、规划原则第四部分发展战略一、总体定位二、发展目标三、发展策略第五部分综合体总体规划一、综合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二、主导产业及其空间布局规划三、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四、新村(聚居点)体系规划五、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六、综合防灾规划第六部分新村(聚居点)详细规划一、用地及建筑布局规划二、道路及竖向规划三、市政工程规划四、风貌景观规划五、综合防灾规划六、农房建筑方案设计第七部分相关指标及实施

12、措施建议一、综合体用地统计表二、综合体建设用地统计表三、综合体建设投资估算表四、新村(聚居点)公共设施配建情况汇总表五、新村(聚居点)经济技术指标汇总表六、新村(聚居点)建设投资估算七、建设时序与实施措施建议第二十五条规划图纸宜包括以下内容:一、综合体总体规划部分(一)区位关系分析图(二)综合现状图(比例1:5000 1:20000 )(三)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图(比例1:5000 1:20000 )(四)主导产业布局规划图(比例1:5000 1:20000 )(五)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比例 1:5000 1:20000 )(六)新村(聚居点)体系规划图(比例1:5000 1:20000

13、 )(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图(比例1: 5000 1:20000 )(八)综合防灾规划图(比例1:5000 1:20000 )二、新村(聚居点)详细规划部分(一)综合现状图(比例 1:500 1 :1000 )(二)用地及建筑布局规划图(比例 1 :500 1 :1000 )(三)道路及竖向规划图(比例1:500 1:1000 )(四)风貌及景观规划图(比例1:500 1:1000 )(五)市政工程规划图(比例1:500 1 :1000 )(六)综合防灾规划图(比例1:500 1 :1000 )(七)农房建筑方案设计图(比例:1:50 1:200 )(八)新村(聚居点)鸟瞰图和农

14、房建筑效果图第二十六条 在规定内容不缺项的情况下,可根据规划编制的具体情况增加必要的分析图或其他规划图纸,或对规划图纸进行拆分表达。第二十七条规划图纸必须在规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绘制。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1 总 则1.1为明确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内容及其深度要求,增强编制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根据中华人民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相关要求,特制订本导则。1.2

15、本导则适用于省内已明确为新农村综合体的区域及其内部的新村(聚居点)。未明确为新农村综合体的区域,以及未包含在新农村综合体内的其他新村(聚居点),可参照本导则编制村域规划及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1.3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综合体的发展目标、实施战略和空间布局,系统安排综合体内部的产业、设施、生态、环保和新村(聚居点)建设及综合防灾等各项工作,促进综合体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1.4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应当以下列内容为主要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二)建设部县

16、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等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三)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 ;(四)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 ;(五)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六)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水力、电力、旅游、交通、林业、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七)当地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或新农村示范片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八)与综合体规划有关的其他政策、文件及基础资料。1.5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区域协

17、调、城乡统筹的思路展开工作,并符合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把满足当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发展需要作为规划的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二)因地制宜。在深入研究本地综合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组织模式,促进新农村综合体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三)集约发展。合理利用区域空间,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综合体的聚居度及其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四)突出特色。深入展开研究工作,保护区域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综合体产业组织和聚居点建设,努力塑造各具风貌特色的综合体空间景观。1.6

18、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应当以增强综合体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为总体目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新村(聚居点)建设及聚居度等分项目标,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四川省关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相关要求确定。1.7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应当按照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或其补充研究报告明确的范围展开编制工作。1.8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为十年, 可以对远期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2 综合体总体规划2.1城乡用地分类及其统计综合体城乡用地分类采用大类、 中类和小类相结合的3 级体系。其中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新农村综合体城

19、乡用地共分为2 大类、 9 中类、 11 小类。新农村综合体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类别代码大类别名称内容中类小类类H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区域建设用地公用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采矿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等H1城乡居民点建设用镇、乡、新村(聚居点)和其他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地H14村庄建设中心村、基层村、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用地H2区域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管道运输等区域交通运输设施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不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货运站以及港口客运码头H21铁路用地铁路编组站、线路等用地H22公路用地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与村道及附属

20、设施用地H23港口用地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 包括码头作业区、 辅助生产区等用地H24机场用地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 航站区等用地,不包括净空控制范围用地类别代码大类别名称内容中类小类类H25管道运输运输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地下管道运输规定的地面控制范围内的用地应按其地面用地实际用途归类H3区域公用为区域服务的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区域性能源设施、水工设施、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殡葬设施、环设施用地卫设施、排水设施等用地H4特殊用地特殊性质的用地H41军事用地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设施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和军民共用设施等用地H42安保用地监狱、拘留所、劳改场

21、所和安全保卫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公安局用地H5采矿用地采矿、采石、采沙、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H6其它建设除以上之外的建设用地,包括边境口岸和风景名胜用地区、森林公园等的管理及服务设施等用地E非建设用水域、农林用地及其它非建设用地等地E1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沟渠、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E11自然水域河流、湖泊、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E12水库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不小于10 万 m3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E13坑塘沟渠蓄水量小于 10 万 m3的坑塘水面和人工修建用于引、排、灌的渠道E2农林生产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农用地村道路等用地E3其它

22、非建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不用于畜牧设用地业的草地等用地综合体城乡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统计。具体统计工作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计算单位为公顷(ha)。城乡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图纸比例尺确定。1:10000 以上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 :5000 至 1:10000其中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 1:5000 以下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现状(年度)规划(年度)用地代号用地名称面积比例人均面积比例人均( ha)( %)2( ha)( %)2(M/ 人)(M/ 人)H 建设用地H1H2H3H4H5H6E 非建设用地E1E2E3总用地1

23、001002.2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综合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结合当地林业发展、环境保护、地质地貌、灾害类型分布等相关信息,综合确定区域空间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保护利用思路,并相应提出内部土地利用的控制目标,以及相应的类型、方式、强度和控制措施等。综合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对现状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评价,提出保留、调整和结构优化意见,提出综合体空间组织方式及其结构模式;(二)按照城乡用地分类的规定,对内部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组织形态进行重新安排,分别确定各类用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比例,提出各类用地的使用方式和建设强度控制要求;综合体空

24、间发展战略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符合区域经济社会与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二)结构清晰,各项功能空间安排合理、规模适当;(三)强化对综合体主导产业及基本功能空间的配置,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四)建立有序的土地利用与开发建设秩序,平衡保护和建设的需要,维护综合体固有的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格局;(五)为综合体的长远发展留有空间余地。2.3主导产业及其空间布局规划综合体产业布局规划应当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 并按照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组织农林生产用地,以利形成产业融合互动、劳动力充分就业、农业产业多功能开发的空间格局。综合体产业布局规划应包括以下主

25、要内容:(一)分析现状产业分布及发展状况,确定规划期限内综合体的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二)实施内部产业发展分区,落实各区空间范围和主导产业;(三)合理组织各类农林产业用地,安排产业优先发展区域和特色产业基地,配置相应的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和商贸中心。(四)提出促进综合体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综合体产业布局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与综合体地形地貌和水资源分布等基本条件相适应;(二)有利于优化和改善综合体自然生态状况;(三)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进程,为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四)生产用地布局与综合体道路交通、供水供电设施,以及新村(聚居

26、点)体系建设等工作相互协调。2.4 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综合体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当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业、环保等专项规划为依据,在充分掌握当地历史背景、文化遗存分布、自然景观特征和民居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确定规划目标,划定各类保护控制范围,构建建设用地和各类非建设用地相得益彰的空间格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序保护体系与合理利用系统。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生态建设与人居环境保护1、分析现状自然生态及环境质量情况,确定规划期限内综合体的生态建设目标与环境保护重点;2、确定需要保护、抚育和营造的林地及其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其他需

27、要进行生态恢复的区域;3、划定水源保护区和水域、大气、噪声控制区的范围和相应的检验监测点;4、确定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设施、转运设施、处理设施,以及其他环保设施的类型和空间位置;5、提出综合体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二)历史文化保护与景观风貌营造1、落实现状文物、传统建筑和院落、古树名木,以及其他保护对象的保护控制范围,相应提出保护管理措施;2、合理确定综合体风貌分区,对各风貌区的空间景观、绿化组织、建筑布局和风格体量提出控制要求;3、选择并确定内部景观轴线及其主要节点,提出相应的设计指导意见和建设控制要求;4、对大拆大建、盲目改造地貌景观、采用缺乏文化基础的建筑形式等破坏文化氛围和

28、景观风貌的行为提出禁止性规定。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生态建设与人居环境保护1、与综合体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分布状况相适应;2、有利于优化和改善综合体自然生态状况,形成有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体系;3、与综合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形成既有利于生态建设、又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果林、花木林和其他经济林,有利于依托生态条件的改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4、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布置监测点、控制综合体总体环境质量。固体废弃物宜进行资源化和综合利用。设置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时,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二)历史文化保护与景

29、观风貌营造1、在详细展开专项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严格保护文物类建筑,保护有特点的民居、村寨和乡土建筑及其风貌;2、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包括保护对象本体及其环境在内的一体化保护方案,确保历史文化及其典型景观得到有力保护;3、在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及其典型景观价值的基础上,适度组织旅游服务或其他利用工作,使历史文化与典型景观成为开展文化教育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积极因素;4、提出相应的分区保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新建建筑及其相关建设活动,确保综合体建设项目在选址、性质、功能、规模、体量,以及色彩与风格等方面与历

30、史文化及风貌景观保护同步。2.5 新村(聚居点)体系规划综合体新村(聚居点)体系规划应当以当地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根据综合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现状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合理确定内部新村(聚居点)的数量、规模、等级、职能及其区域布局形态,形成有序的聚居系统,为提高综合体人口聚居度、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奠定基础。根据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综合体内部的新村(聚居点)可按特大型(大于1000人)、大型( 601 1000人)、中型( 201 600人)和小型( 50 200 人)四级进行组织。条件较好的综合体,可按特大型、大型和中型三级进行组织。综合体

31、新村(聚居点)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按照全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相关规定和当地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聚居度指标;(二)按照综合体地貌特征、交通环境、产业发展分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和灾害防治的要求等因素,结合现状居民点的分布与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综合体内部新村(聚居点)的数量以及各新村(聚居点)的人口规模和选址位置;(三)根据综合体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的需要,结合现状居民点的规模与设施配置状况,合理确定各新村(聚居点)的中心村、基层村等级。原则上承担中心村职能的新村(聚居点)应符合交通便利、位置适中且人口规模在 600 人以上的要求。(四)根据综合体内部产业分区及其空间

32、布局的要求,落实各新村(聚居点)的种植、养殖、加工、手工制作和旅游接待等职能,形成有序的分工协作体系。具体新村(聚居点)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以确定的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总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可从下表所列级别中选取。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50-6060-8080-100100-120120-1502(M/ 人)(二)新规划的新村(聚居点),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按表中第三级确定;建设用地偏紧时,可按第二级确定。(三)依托已有居民点建设新村(聚居点)时,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以现状建设用地的人均水平为基础,并按下表的规定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现状人

33、均建设用地水允许选择的人均建设允许调整幅度2用地级别2平( M/ 人)(M/ 人)50一、二+52050.1-60一、二+01560.1-80二、三+01080.1-100二、三、四±010100.1-120三、四-0 15120.1-150四、五-0 20150五减至 150 以内综合体新村(聚居点)布点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确保选址安全。避让地震活动断层、现阶段技术经济条件下难以治理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和其他灾害影响区,选择安全地段作为新村建设的用地。(二)根据平坝、丘陵、山地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按照方便生活、有利于自然生态保护的原则,合理确定新村(聚居

34、点)的位置、规模、等级和职能。(三)便于和区域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设施的布局相结合。(四)充分考虑耕作半径的要求,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结合农业生产力布局安排新村(聚集点),达到有利于生产组织、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五)新村建设原则上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所有权范围内,尽量避免跨行政区域选址新建。当生产生存条件灭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在现阶段无法得到有效治理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无法支撑时,可考虑异地安置或重建。(六)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居民的意见和要求。2.6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综合体道路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主要道路1 、

35、通达综合体内规模在600 人以上的新村(聚居点);2 、形成干路网络并与临近县、省(国)道公路相连;3 、连接综合体各产业发展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其他主要设施;4 、路面宽度宜为 7-9 米,其转弯半径不宜小于 20m ,道路纵坡宜控制在 6% 以内,用地条件不允许时,局部地段可设置为 8% 。(二)次要道路1 、通达综合体内规模在200 人以上的新村(聚居点);2 、形成次路网络,并与综合体主要道路网相连;3 、通往田间地块,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及农产品运输;4、路面宽度宜为 5-7 米,其转弯半径不宜小于 15m ,道路纵坡宜控制在 8% 以内,用地条件不允许时,局部地段可设置为 10% ,但

36、坡长不宜过长。5、每 200-300米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地段设置会车场。综合体给水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生产用水1、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地形地面和水源特征规划灌溉渠、山平塘、石河堰和提灌站等各类水利设施系统,为满足农业生产用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基础。2、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量水技术规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的要求。(二)生活用水1、根据水源、地形条件,针对综合体内部新村(聚居点)布局进行生活给水系统规划。2、规划内容包括用水量预测、给水管网和给水设施布局等。3、生活用水量可按新村生活用水标准计算。4、给水处理设

37、施宜选择在交通便捷以及供电安全可靠的地方,同时应避让不良地质构造地区。综合体排水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农田排水1 、农田排水工程组织应符合国家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与排放1 、根据地形条件,针对综合体内部新村(聚居点)布局进行生活污水系统规划。2 、污水量可按平均日用水量的 75 90 进行计算。3 、综合体内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应综合污水受纳体位置、地形、沼气利用、新村(聚居点)布局等因素合理确定其位置、规模。综合体供电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根据区域农网升级改造规划,针对综合体内部新村(聚居点)和产业布局的特征进行规划。(二)规划内容

38、包括负荷预测、中高压电网、变配电设施布局等。其中人均生活用电量指标宜按300 1000kwh/ (人 ·年)计算,生产用电量应按产业的类型和规模来确定。(三)中高压电网的线路走向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路径做到短捷、顺直,减少同道路、河流、铁路等的交叉,避免跨越建筑物,同时应有利于生产生活。(四)架空电力线路跨越或接近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的规定。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的35-500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规划走廊宽度,应根据下表的规定, 合理选定:线路电压高压线走线路电压高压线走等级 (kV)廊宽度 (m)等级 (kV)廊宽度 (m

39、)50060-7566 、11015-2533035-453512-2022030-40(五)变配电设施应选址在便于进出线、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段,同时应有良好的地质条件,能够避开断层、滑坡、塌陷区、溶洞地带、山区风口和易发生滚石场所等不良地质构造。综合体电信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电信系统规划内容应包括固定电话用户预测、通讯线路、电信设施布局等内容。(二)固定电话安装规划普及率应按 1-1.2 门/ 户计算,有线电视用户应按 1 线/ 户的入户率标准进行规划。(三)通讯线路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敷设。路径做到短捷、顺直,同时应有利于生产生活。(四)电信设施应靠近负荷中心,

40、便于进出线,同时应有良好的地质条件,避开断层、滑坡、塌陷区、溶洞地带、山区风口和易发生滚石场所等不良地质构造,并不得影响新村景观风貌及总体布局。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依托交通便利、 位置适中、人口规模在 600 人以上的新村 (聚居点 )布局,便于服务周边地区及流动人群。(二)综合体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包括以下类型和功能:1、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能够保证村两委正常开展工作、集中处理村级事务、定期讨论重大事项;能够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实现村两委办公和管理社会事务的功能;能够开展党员活动、现代远程教育,保证农村党员、干部接受教

41、育和正常开展活动,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中心。2、便民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代理代办、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与乡(镇)定期延伸服务相衔接,及时为群众提供办理户口迁移、计划生育、优抚救助、宅基地审批等基础服务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能够提供招商引资、专合组织服务以及劳务就业、土地流转、农产品价格、市场营销等信息服务,发挥便民服务中心的信息窗口作用,成为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的场所。3、农民培训中心。能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务工农民技能等专业培训;能够开展农村专合组织经常性活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能够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专题讲座、就业技能培训、现场咨询问答和科普宣

42、传等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文化体育中心。能够提供群众看书、读报和休闲的基本条件,能够开展农民书画展、棋牌比赛、农民运动会、歌舞比赛、民间艺术展演、电影放映,以及其他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形成积极健康的文明风尚。5、卫生计生中心。能够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农村人员健康档案;乡(镇)卫生院医生能够定期到村巡诊,开展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流行病预防,以及计划生育药具发放、优生指导、生殖保健等服务;能够配备电脑办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费用报销工作,能够为群

43、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计划生育服务;能够满足和方便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看病就医的需要。6、综治调解中心。能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和法律援助、普法教育,及时处理村内治安事件,调解民间的矛盾和纠纷,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邻里和谐,维护社会稳定。7、农家购物中心。能够形成日用品和农资销售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百货、食品、图书等日常生活消费品供应服务,为农民提供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小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工具,满足农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8、以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相互结合布置。(三)具有旅游功能、发展条件较好、或规模较大的综合体,应在区分内部新

44、村(聚居点)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建中小学校、幼托、养老、邮政、金融服务网点、农贸市场、特色商品市场,以及宾馆、饭店、茶室、棋牌和游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四)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公共服务设施类型中心村基层村村级行政管理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计生站综合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农民培训中心体育场地中心广场基点校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金融网点农资供应农贸市场特色市场旅游服务设施必设,可设2.7综合防灾规划综合体防灾规划应当遵循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的类型、特征、强度和时空分布状况,确定本地综合防灾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防治重点,并对内部空间的使用方式、使用强

45、度、防护措施等内容提出要求。综合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根据自然灾害的类型、强度和发生频率,确定各类灾害的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以及其灾害影响的具体范围。(二)按照灾害的影响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分别提出避让、治理、限制土地使用方式和使用强度的相关规定,提出安全距离控制要求和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法。(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标准、规范的要求,明确不同灾害类型的设防标准,以及相应建(筑)筑物和工程设施的建设标准。(四)明确提出应急疏散通道、消防通道、物资储备点、特勤消防站、备用变电站和疏散场地的设置要求,以及相应防灾指挥中心、医疗救护中心的类型、位置和等级建设要求,提出建立防灾和应急救

46、援机制的相关建议。综合防灾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各专业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二)以权威部门认定的最新技术资料作为技术依据;(三)按照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的思路展开规划。无法准确界定灾害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地段,应避免作为新村建设用地,避免作为重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或建立吸引游客的活动区。(四)采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法(五)应急疏散通道、疏散场地、备用变电站等设施的建设,以及防灾指挥中心和医疗救护中心等应急救援机构的建立,应与综合体正常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有机结合。2.8图纸表达区位关系图反映综合体在市、县域行政区中的地理位置,表达综合体与

47、周边地区在交通关系、空间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内容。综合现状图(比例1 :5000 1:20000 )反映综合体地形地貌、规划范围及其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反映现状土地利用、河流水系和主要产业的分布情况,反映现状道路、管线、居民点、市政环卫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等内容;反映综合体内部用地的适宜性及其综合评价内容。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图(比例1 :5000 1:20000 )反映综合体总体空间组织及其结构模式,注明综合体内部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各类保护用地的构成情况;综合反映内部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新村(聚居点)建设的总体情况。主导产业布局规划图(比例1:5000 1 :2

48、0000 )反映内部产业分区情况以及各区的范围、主导产业、发展途径及其与周边经济区的关系;标明产业优先发展的区域和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相应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商贸中心的空间位置。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比例 1:5000 1:20000 )标明林地保护、恢复、培育和改造的区域;标明水源保护区和水域、大气、噪声控制区范围,明确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设施、转运设施、处理设施和其他环保设施的空间位置;标明文物、传统建筑和院落、古树名木,以及其他保护对象的控制范围;反映内部风貌分区,标明各区空间景观、建筑布局和风格控制的总体要求;标明景观轴线及其主要节点的建设控制要求。2.8.6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图(比例1:5000 1:20000 )反映综合体对外交通组织方式和内部道路的等级、走向、建设标准,明确相关交通设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