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1页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2页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3页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4页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住宅楼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评价资质:证书编号: 项目负责: 主要编写: 审 核: 总工程师: 总 经 理: *公司二一一年五月目 录1 前 言11.1项目由来11.2目的与任务11.2.1评估目的11.2.2评估任务11.3评估依据22 评估工作概述32.1工程概况和用地情况32.1.1项目区地理位置与交通32.1.2工程概况与用地范围32.2以往地质工作程度32.3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42.3.1工作方法52.3.2完成的工作量52.4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的确定62.4.1评估范围62.4.2评估级别的确定63 地质环境条件93.1气象水文93.1.1气象93.1.2水文93.2地

2、形地貌103.3地层岩性103.3.1区域地层岩性103.3.2评估区地层岩性123.4地质构造133.5水文地质条件133.6工程地质条件143.7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15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64.1评估方法164.1.1评价方法164.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量化指标164.2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64.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84.4小结18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95.1预测评估方法195.2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195.2.1拟建工程特点195.2.2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195.3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215.4小结21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22

3、6.1综合评估的方法226.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226.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226.4小结237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248 结论与建议258.1结论258.2建议258.3说明26附 图:顺序号 图名 比例尺 图 号0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 1:2000 0102 AA'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 1:2000 02-103 BB'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 1:2000 02-21 前 言1.1项目由来*住宅楼建设用地位于*县 *镇 新街,省道*线与*河右岸之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4、)以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地资发2004240号文)的精神,受*县 *镇 人民政府的委托,*公司承担了该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1.2目的与任务1.2.1评估目的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建设用地及其影响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特征,分析预测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综合评估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并针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灾害防治依据。1.2.2评估任务(1)查明建设用地及其一定影响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

5、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结合评估区内的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内在联系。(2)对评估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调查,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稳定状态、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分析其成因机制,划定各已有地质灾害点的危险区范围,查明各地质灾害点造成的损失,评估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3)依据项目类型、规模、施工特点等,预测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分析是否诱发或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划定各预测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区范围,预测危害对象、危害程度

6、,评估预测的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 (4)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对建设用地范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5)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1.3评估依据本次评估工作主要依据有:(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3)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8号);(4)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5)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7、估技术要求(试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行业标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02452004);(7)评估委托书。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82 评估工作概述2.1工程概况和用地情况2.1.1项目区地理位置与交通*住宅楼建设用地位于*县 *镇 新街,省道*线与*河 右岸之间,地理位置东径*,北纬*。*县位于*,交通便利。图2-1 评估区交通位置图2.1.2工程概况与用地范围建设用地西侧靠近省道*线及斜坡,东侧紧临*河,北端与南端顺*河 河流方向。拟建建筑物包括嘉和名居及怡兴楼,其工程规模与特征分别为:嘉和名居:长度34m,宽度7m,总用地面积247.9m2,建筑基底面

8、积206.81 m2,总建筑面积1436m2,层数为六层,砖混结构,拟采用基础形式为挖孔桩基础;怡兴楼:长度55m,宽度7m,总用地面积393.7m2,建筑基底面积327.53 m2,总建筑面积2310m2,层数为六层,砖混结构,拟采用基础形式为挖孔桩基础。*住宅楼住宅楼建设用地平面形态呈长条形,长轴方向顺*河 河道,长度约175m,宽度约10m,用地面积约1750m2,用地范围地理坐标:东径106°4622.0-106°4624.7,北纬32°0356.7-32°0402.1。照片2-1 建设用地范围2.2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评估区前人工作主要成果有:1、

9、已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报告阐述了评估区地层层序、岩性、接触关系、沉积建造、以及褶皱、断裂的分布特征,可作为本次评估工作的地质基础。2、已完成了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报告基本查明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动态特征、水质及资源等,可作为本次评估工作的基础水文地质资料。3、已完成了1:10万*县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及1:10万*县 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区划报告,报告阐述了该区域内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条件,主要诱发因素,圈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遵循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划分了高、中、低三个级别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其成果对分析评估区是否具有地质灾害的发育条件

10、具有指导性。4、由*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完成的*县 *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县 *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县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由*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县 *镇 嘉和名居建筑方案设计、*县 *镇 怡兴楼建筑方案设计报告。上述成果为开展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2.3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方法主要是充分收集、分析和利用前人相关工作成果资料、并对建设场地及影响范围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环境调查。我单位接受委托后,于2011年4月8日-16日对建设用地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搜集了相关资料,紧接着进入室内资料整理、分析及报告图件的编制工作。本次评估

11、工作资料收集充分,提交的报告内容资料齐全,基本满足本次评估工作要求。图2-2 评估工作程序框图2.3.1工作方法资料搜集:充分搜集项目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与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环境条件等相关基础资料;实地调查:在充分收集与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地质测绘的方法,以点为主,点面结合,全面控制,对评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环境调查。野外调查工作采用1:1000地形图为调查手图,各调查点采用手持式GPS定位,现场观测描述与数码相机照像相结合的方式。2.3.2完成的工作量本次评估工作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下表: 表2-1 评估工作完成

12、工作量表项 目单 位工 作 量资料收集份6份调查面积km 20.43km2GPS定位点4处照片拍摄张18图纸制作张3评估报告份42.4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的确定2.4.1评估范围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本次评估工作在充分收集与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根据建设用地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来源及其影响范围,确定评估范围如下:(1)建设用地北端与南端顺*河 河流方向,该两端及其延伸方向均处于*河 河流岸坡,无危险性来源或危

13、险性来源小,建设用地沿北端及南端各外延50m作为该侧评估边界; (2)建设用地东侧为*河 低漫滩与河谷,无危险性来源或危险性来源小,以*河 河谷作为该侧评估边界;(3)建设用地西侧靠近省道*线与山脚斜坡,根据建设用地可能遭受的危险性来源或影响范围,沿建设用地向西扩展至该侧斜坡第一斜坡带作为评估边界。据此,本次评估范围为由东径*、北纬*所构成的范围,评估面积0.11km2。2.4.2评估级别的确定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中“评估技术要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的确定是由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结合工程建设项目重要性综合确定的。(1)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地形与地貌条件复杂程度:本

14、次评估对象位于*县 *镇 新街,地形上处于省道*线与*河 之间的河流岸坡地带,评估区地貌类型为中低山斜坡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地形地貌类型较简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据现场实地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差。工程地质条件:评估区地质构造简单;建设用地人工填土厚度较大,岩性与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小,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目前评估区内的人类工程活动以民房建设为主,其次为农耕作业,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相对轻微,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小。综合评判,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表2-2 地质环境条件复

15、杂程度分类表复 杂中 等简 单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3.地质、构造简单,岩相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不良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差4.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良好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2)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16、本次评估对象为*住宅楼建设用地,用地面积约1750m2,拟建建筑物6-7层,砖混结构,拟采用基础形式为挖孔桩基础,为小型民用建筑,建设项目重要性类型属一般建设项目。表2-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项目类型项 目 类 别重要建设项目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港口码头、电力工程、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较重要建设项目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一般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

17、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3)评估级别按建设项目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以及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划分标准,本次评估评估级别应划定为三级。表2-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估分级项目重要性复 杂中 等简 单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一级一级较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建设项目二级三级三级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对*县 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4.6亿元。地震共造成*县 2人死亡、91人受伤,同时导致多处交通中断,地质灾害险情加剧。地震后全县境

18、内出现大量岩体松动、地面开裂的现象,在*县 震前登记在册的49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地震引起险情加剧的有22处,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73处。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8号)之“在国务院灾后重建规划范围的51个县(市)内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要按一级评估开展工作”之精神,*县 为重灾区,故确定本次评估级别为一级。3 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3.1.1气象*县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区,具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山上山下气候差异悬殊。评估区*镇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夏无

19、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常有春、夏旱发生,盛夏多暴雨,灾害性气候出现频繁,往往旱、涝、风、雹交替出现。年平均气温15,最高38.2,最低-7.4;年平均降水量1194mm,年最大降水量1755mm,年最小降水量908.7mm;日最大降水量为800mm,小时降水量均值为37mm;降雨集中于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7%;无霜期235天,日照时数1350小时。2010年进入汛期以来,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强降雨天气。其中*县 分别于7月17日、7月24日及8月21日发生持续强降雨,尤以“8.21”降雨量最大及持续时间最长,造成的洪水灾害最为严重,小时降

20、雨量达到243mm,降雨持续时间10小时左右。3.1.2水文*县 境内水系众多,主要河流为*河 、*河与*河(图3-1)。评估区主要河流为*河 ,发源于玉泉九根树,流域面积2347.4Km2,县内河道长121.7Km,天然落差1346m,河道比降11.1。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其最大支流赶场河(明月江)发源于铁船山南麓木竹垭,于*镇 注入*河 ,全长95.8Km,它在北部山区切割较深,而南部切割相对较浅,属典型山区河流,具猛涨猛落的特点。其在*县 出口处多年平均迳流量为17.1亿m3。评估区图3-1 *县 水系分部图照片3-1 *河 概貌3.2地形地貌区域上地形地貌为区内地形总体上北高南低,一般海

21、拔1300-2000m,最高点*山海拔达2507m。县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丘陵河谷及平坝仅占5%。由于县境内河流切割深度较大,因此河谷多较狭窄,呈“V”形谷。地貌形态可大致分为中深切割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和浅、中切割剥蚀(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两个大类,其中前者主要表现为块状山、断块山、褶皱山及单斜山,分布于工作区北部,后者表现为单面山、似单面山、桌状山等,区内的居民点多分布于河谷阶地、斜坡台地等较为平缓、开阔的区域。评估区*县 *镇 属中低山斜坡地貌与*河 河流阶地地貌,陡坎、斜坡、河谷、河流阶地等构成了评估区主要地貌景观。建设用地南北端均为*河 岸坡与阶地,紧靠省

22、道*线,地势平缓,相对高差低于5m;建设用地东侧靠近*河 低漫滩与河谷,距离河流岸坡(阶地)前缘1-3m;建设用地西侧为省道*线、斜坡与坡脚陡坎:该侧斜坡上缓下陡,上部总体坡度13-20°,底部坡脚较陡,为省道*线内侧切坡形成的局部陡坎,坎高约15-20m,陡坎坡度60-70°。照片3-2 建设用地东侧阶地与河谷、西侧S101、斜坡与坡脚陡坎地貌照片3-3 建设用地西侧斜坡地貌 3.3地层岩性3.3.1区域地层岩性*县 区域内出露元古界、古生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的地层。表3-1 *县 地层岩性简表时 代地层名称

23、代号编 号界系统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主要是漫滩及级阶地冲积物。更新统Qp北部为冰碛泥砾:南部为、级基座阶地冲积物。中生界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阁组Kjh浅灰色厚层块状细粒含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及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汉阳铺组Kh青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粒含钙质长石石英砂岩、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呈不等厚韵律式互层。剑门关组Kj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青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粒含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2p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紫灰色钙质细粉砂岩。上段砂岩夹层较多,下段砂岩夹层较少。遂宁组J2sn以棕红色泥岩为主,顶部夹中至薄层粉砂岩;底部有一层泥质粉砂岩。中统沙溪庙组J2

24、s紫色夹灰绿色泥岩为主,夹68层块状长石石英中细粒砂岩。千佛岩组J2q杂色粉砂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下统白田坝组J1b页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夹煤层,底部为石英质砾岩。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下段以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砾岩、页岩及薄煤层;上段为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炭质页岩及煤层。中统雷口坡组T2l中厚层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致密灰岩。嘉陵江组T2j上部为灰岩、白云岩;中部为巨厚层灰质角砾岩;下部为泥质灰岩夹页岩;底部为巨厚层灰质角砾岩。下统铜街子组T1t为红灰色泥质灰岩与浅灰色灰岩互层,夹紫色页岩,底部为灰质角砾岩。飞仙关组T1f第一段为中层状泥岩夹薄层灰岩及灰质页

25、岩;第二段为紫色灰质页岩与泥质灰岩互层,夹薄层状灰岩;第三段为厚层鲕状灰岩,顶、底部夹薄层泥质灰岩;第四段为紫红色灰质页岩、炭质页岩。古生界二叠系上统P2下部吴家坪组以燧石灰岩为主,底部有很薄的页岩及煤。上部长兴组、大隆组为灰岩、硅质岩及页岩、炭质页岩,厚度及岩相变化较大。下统P1底部梁山组为砂岩、页岩及煤线,厚度薄而不稳定(030米)。下部栖霞组以厚层灰岩为主,部分含沥青质。上部茅口组为厚层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志留系S黄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及薄层粉砂岩。奥陶系O厚层状灰岩及页岩、砂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寒武系中统陡坡寺组2d上部白云质灰岩夹砂质灰岩、砂岩、页岩,下部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白

26、云质灰岩。下统孔明硐组1k上部浅灰色中层白云质灰岩偶夹砂页岩,下部石英砂岩夹细砾岩及黄灰色页岩。郭家坝组1ga) 沙滩段(1g1):灰色薄层状粉砂岩夹页岩、炭质页岩,偶夹砂岩及透镜状灰岩。b) 仙女洞段(1g2):灰色厚层鲕状灰岩、砂质灰岩夹页岩、泥质灰岩。c) 阎王碥段(1g3):细砂岩、页岩互层,顶部为块状石英岩夹细砾岩及黄灰色页岩。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底部为砂岩、砾岩;下部以厚层白云岩为主,具葡萄状构造;中部有砂岩、页岩;上部以硅质白云岩为主。元古界火地垭群上两组Pts下段以绢云母板岩为主,夹结晶灰岩、白云岩、片岩;上段以石英板岩为主夹片岩。深变质处多成混合岩。麻窝子组Ptm灰白色块状

27、致密白云岩为主,夹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上部夹板岩、片岩。大理岩化普遍,岩相变化复杂。3.3.2评估区地层岩性根据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表明,评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dl+el)、冲洪积层(Q4al+pl)、以及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基岩(K1j),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根据拟建场地勘察报告,省道*线路基在拟建场地段属半挖半填路基,公路内侧切坡形成的岩块、岩屑就地填筑于公路外侧河流岸坡,故拟建场地西侧(靠公路侧)厚度较小,约0.5m,场地东侧(靠*河 侧)厚度大,一般为7-8m,覆盖于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互层状粉砂质泥岩

28、与泥质粉砂岩之上。(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dl+el):以粉质粘土为主,褐黄色,稍湿,可塑,含强-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碎石,分布于斜坡地带浅表层,厚度较小。(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漂卵石土(Q4al+pl):灰色,级配较差,卵石粒径一般6-12cm,含粒径20-30cm漂石,漂卵石呈次圆-次棱角状,含量60-70%,母岩以中风化砂岩为主,充填物主要为砂土,稍密,主要分布于*河 低漫滩与河谷中,局部地段河谷见基岩出露,故覆盖厚度较小。(4)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互层状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K1j):棕红色,粉砂质结构与泥质结构,中-薄层状,岩体层理发育,岩层产状350

29、6;18°。 照片3-4 道路与河流岸坡人工填土 照片3-5 互层状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3.4地质构造*县 位于扬子地台北缘,跨川中坳陷区和扬子地台北缘坳陷褶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区内北部地区元古代基底是燕山运动块状上升经侵蚀而出露地表的,具明显的地槽特征,其南、北缘逆冲于盖层之上,形成一东西向地垒构造;南部沉积岩为盖层,具明显的地台型特征。区域内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其基底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如上两复背斜和中子山复向斜),盖层褶皱则表现为微向南偏转的不对称短轴状或线状褶皱和宽缓的褶皱(如新场向斜、新观背斜、新华向斜和龙凤场背斜组合),基底边缘褶皱较为

30、强烈。区内断裂有两期:吕梁期和燕山期。两期断裂均集中于上升基底构造的南、北缘与盖层的接触带,又以南缘一侧特别发育。两期断裂走向均为北东东南西西向,与基底褶皱线方向一致。吕梁期断裂因岩浆充填而不甚明显,燕山期断裂较明显,且显示出对吕梁期断裂的继承性。区内较典型的燕山期断裂有滥柴坝逆断层、大河坝逆断层和庙垭断裂等。盖层中除与基底边缘有与基底性质和方向一致的小断裂外,一般断裂不发育。*县 构造特征及其分布详见*县 区域地质构造略图(图3-2)。图3-2 *县 区域地质构造略图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本区地震烈度为度,最大震级为5级,无已知震中分布

31、。3.5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等划分,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孔隙水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中地下水类型以潜水为主,主要埋藏于河流阶地、低漫滩与河床漂卵石层中,由于其透水性、富水性均较强,具备统一潜水面,地下水一般较丰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流沿线两侧基岩裂隙水径流补给,具有地下水径流较短、就近补给排泄、受季节性影响变化幅度较大等动态特征,排泄于沟谷河流或径流补给其他含水层。(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孔隙水斜坡地带分布的残坡积层粘性土,厚度较小,透水性较弱,地下水类型以包气带水为主,一般不具备统一潜水面,水量贫乏

32、,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条件弱,以蒸发排泄为主,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小,其主要表现为对土体重度的影响。评估区斜坡未见泉点出露,表明该类地下水较为贫乏。(3) 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互层状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K1j)裂隙水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基岩为弱含水层,裂隙发育较差,地下水赋存条件差,道路沿线未见泉点出露,水量贫乏。3.6工程地质条件据区域地质资料与现场调查分析显示:评估区工程地质岩组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岩组与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极软岩-软岩岩组两类。(1)第四系松散岩类岩组松散岩类岩组主要包括第四系人工填筑土、残坡积粉质粘土及冲洪积漂卵石土。人工填筑土主要分布于省道*线与*河 岸坡地

33、带,由公路切坡及填方形成的岩块、岩屑构成,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承载力相对较低,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残坡积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斜坡地带浅表层,一般厚度较小,承载力相对偏低,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冲洪积漂卵石土主要分布于*河 低漫滩与河谷中,力学性质相对较好,可满足一般民用建筑的承载力需求,但分布厚度较小,厚度不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较差。(2)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极软岩-软岩岩组评估区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互层状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岩性与岩相较单一,中-薄层状构造,岩石力学强度相对第四系松散岩组较大,裂隙发育较差,基本能满足工程建设地基强度需求,为本区房屋建设的主要地基持力层。评估区地质构

34、造简单,无断裂构造通过,褶皱不发育,岩体裂隙发育较差,岩体结构类型属层状结构,根据岩层产状与边坡坡向的关系分析,边坡结构类型属切向坡,利于坡体稳定(见图3-3),故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图3-3 岩层产状与坡向关系赤平投影图3.7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评估区内主要人类活动表现为民房建设与农田耕作。民房建设主要集中在*镇 新街省道*线两侧,在建或已建为一般民用建筑;农田耕作分布于评估区内较为平缓的斜坡地形上。人类工程活动规模较小,强度总体较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 照片3-6 民房建设 照片3-7 民房建设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评估方法4.1.1评价方法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5、技术要求,通过现场调查和结合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查明评估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数量、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划定危险区,调查和判断各地质灾害点的灾情,即各地质灾害点对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的危害,在此基础上逐一评估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4.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量化指标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394号令)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函(国办函200537号)关于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标准的制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见表4-1。表4-1 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级别灾 情险 情危险性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6、受威胁需转移人数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大大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威胁需转移人数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中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受威胁需转移人数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中等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受威胁需转移人数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小4.2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根据地面调查,建设

37、用地顺*河 河谷的两端及其延伸方向,呈条带状处于*河 岸坡(阶地)与省道*线之间,未见明显地物与地面变形迹象,地质灾害不发育(见图4-1)。图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顺建设用地长度方向)建设用地东侧紧临*河 ,除洪水期间可能受到河水冲刷及侧蚀作用影响外,地质灾害不发育。建设用地西侧即为省道*线,并靠近坡脚陡坎与斜坡:根据地面调查,该侧斜坡上缓下陡,上部总体坡度13-20°,地表植被发育,水土保持良好,未见明显的地物与地面变形迹象;斜坡底部坡脚较陡,为省道*线内侧切坡形成的局部陡坎,坎高约15-20m,陡坎坡度60-70°,根据岩层产状与边坡坡向的关系分析,边坡结构

38、类型属切向坡,坡体结构本身有利于坡体稳定,且根据地面调查显示,在建设用地地段的公路沿线未见崩塌落石现象。故地质灾害不发育(见图4-2)。图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垂直于建设用地长度方向)4.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综上所述,评估范围内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4.4小结评估区内地形相对平缓,地貌形态单一,经实地调查,评估区内未见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灾害发育。评估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评估结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5.1预测评估方法预测评估方法为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特征和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等相关资料,分析

39、工程建设可能对地质环境条件带来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对工程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评估必须在对地质环境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因素等激发下,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的地质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5.2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5.2.1拟建工程特点本次评估对象为*住宅楼建设用地,用地面积约1750m2,拟建建筑物6-7层,砖混结构,拟采用基础形式为挖孔桩基础,为小型民用建筑。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以民房建设及农耕作

40、业为主,强度总体不大。拟建建筑物基础形式为挖孔桩基础,一般无深挖高填现象,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5.2.2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1)建设用地因工程加载引发河流岸坡溜滑失稳灾害的危险性预测根据现场调查结合拟建场地勘察报告,建设用地东侧河流岸坡为省道*线半挖半填路基施工时形成的人工岸坡,坡顶距河床高度约15m,坡度35-40°,具一定的临空条件。第四系覆盖层以人工填土为主,填土层最小厚度约0.5m,分布于建设用地西侧(靠公路侧),最大厚度7-8m,分布于建设用地东侧(靠*河 侧),覆盖层以下即为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互层状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坡度35-5

41、5°(见图5-1)。拟建*住宅楼住宅楼为6-7层民用建筑,建筑荷载相对较大,若建筑荷载施加在上部人工填土层之上,极易引发河流岸坡沿基覆面产生溜滑失稳而危及建筑物及人员安全。拟建*住宅楼住宅楼拟采用的基础形式为挖孔桩基础,若选择中风化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将建筑物荷载传递至基岩上,则引发河流岸坡溜滑失稳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建议在桩基础设计时,选择中风化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基在满足竖向承载力的前提下需兼顾抗滑作用,采用抗滑型桩基础方案。图5-1 工程建设加载引发河流岸坡溜滑失稳灾害的危险性预测剖面示意图(2)建设用地在桩孔开挖过程中引发浅土体溜滑灾害的危险性预测建设项目拟采用的基础

42、形式为挖孔桩基础,未进行大面积或大范围的基坑开挖,桩孔开挖一般未形成连续的临空面,因此建设用地在桩孔开挖过程中引发浅层土体溜滑灾害的危险性小。建议在桩孔开挖时采取间隔开挖的方式,并严格按相关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3)建设用地在桩孔开挖过程中引发孔壁失稳垮塌灾害的危险性预测根据建设用地地层岩性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结合规模与荷载等特点,挖孔桩需穿越第四系覆盖层。由于第四系覆盖层人工填土结构松散,固结程度差,在桩孔开挖过程中易产生孔壁失稳垮塌灾害,危及施工人员安全。且建设用地北端临近已有民房,根据预计桩孔开挖深度及覆盖层抗剪强度,预测孔壁失稳垮塌影响范围为建设用地范围外沿约7-8m,孔壁失稳垮塌后

43、易造成临近已有民房基础失效而影响建筑物及人员安全。因此,在桩孔开挖过程中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护壁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及临近建筑物安全。鉴于桩孔开挖可能引发的孔壁失稳垮塌灾害影响范围较小,潜在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潜在威胁人数较少,危险性小。图5-2 挖孔桩在桩孔开挖过程中引发孔壁失稳垮塌灾害的危险性预测(4)建设用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建设用地加剧已有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小。5.3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建设用地可能遭受已有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小。5.4小结拟建*住宅楼住宅楼拟采用的基础形式为挖孔桩基础,若选择中风化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将

44、建筑物荷载传递至基岩上,则引发河流岸坡溜滑失稳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建设项目桩孔开挖一般未形成连续的临空面,因此建设用地在桩孔开挖过程中引发浅层土体溜滑灾害的危险性小;建设用地在桩孔开挖过程中,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护壁措施,易引发孔壁失稳垮塌灾害而危及施工人员及临近已有建筑物的安全,鉴于桩孔开挖可能引发的孔壁失稳垮塌灾害影响范围较小,潜在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潜在威胁人数较少,危险性小;评估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工程建设加剧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可能遭受已有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小。因此,综合分析认为,地质灾害预测评估为危险性小。8 结论与建议26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6.1综合评估的方法根据地质

45、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结合评估区建设用地分布情况,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各区段内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及危害程度,确定判断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迹相异”的原则,采取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并根据地质灾害危险分区、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6.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精神,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级评判按照表6-1进行。表6-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危险性分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危

46、险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小弱发育危害小据前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论为危险性小,故综合评估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区,见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6.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经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与综合评估,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区。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中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划分(表6-2),评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为适宜。表62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 分 级 说 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基本适宜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