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圆的认识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圆的认识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圆的认识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圆的认识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圆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圆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根底上进展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才能,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根底。 教学目的: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才能。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如今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严密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

3、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络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根底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翻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翻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假设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

4、: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老师不否认。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

5、: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假设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间隔 都相等。 点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量数据,然后指导学生看数据,找规律,归纳出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才能。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

6、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间隔 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都相等。 师:答复非常正确。板书 点评:让学生回味知识,强化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4、动手操作,认识直径。 师 :请同学们沿着对折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来,观察后答复,画出的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通过圆心吗? 生:两端在圆上,通过圆心。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答复,并说出道理。 生:在同一个圆里,可以

7、画出无数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所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相等,所以,同一个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 师:很好。板书 点评:学生有了这种推理才能,难能可贵。 5、回忆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讨论答复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答复都

8、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答复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答复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才能高一些。 点评:老师这种指导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才能,开展学生的智力。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 、2题。 三、画圆。 1、尝试画圆。 师:你们会画圆了吗?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不凭借圆形物体。学生操作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假设画出来了,请答复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说出画圆的根据。 生1:画出来了,是凭手圈出来的,没有什么根据。 生2:没有画出来。 生3:画出来了,我是先在白纸中间点一点,把棉线的一端固定在这一点上,把捆着

9、铅笔头的另一端放在白纸上,拉直棉线转动一圈,铅笔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一个圆。根据是:圆心到圆上的间隔 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点是圆心,棉线长是半径,铅笔头留下的痕迹便是圆。 师:后一个同学画得对,道理说得好,不会的同学不要紧,请注意看老师示范。 点评: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根据,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标准画圆的步骤。 老师以圆规画圆为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画法:1、定圆心;2、定半径;3、画圆。在画圆的同时标出圆心和半径。 3、学生练习画圆,画半径为2.5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圆各一个,并说清画法和根据。 4、学生分组讨论:圆的位置、

10、大小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答,略。 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怎样?请同学们课后讨论,答复这个问题。 点评:课堂小结,延伸课外。既注重了本节学习任务的落实,又注重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欲望。 五、目的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 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程度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之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

11、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的明确,做到了老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完毕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老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详细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究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才能上。

12、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假设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折痕一样长,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才能。例如:老师让学生答复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 6、课堂教学构造严密,层次清楚,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13、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进步学生的写作程度,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 7、根底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稳固。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才能,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开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进步。 一般说来,“老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老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