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合作社_第1页
农业专业合作社_第2页
农业专业合作社_第3页
农业专业合作社_第4页
农业专业合作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视角下的研究评述摘要:本文针对之前学者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和国内理论、动因、组织、影响因素四个方面,最后作出简要评述。我国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较多反应政策、性质、地位与作用、影响因素等方面,应注重合作社制度变迁与安排、经济效益、国外形式与国内实践结合、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研究。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影响因素简要评述自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世纪早期在美国出现后,国内外针对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根据美国商业组织的基本法律形式的表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生产者合作社”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营销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和供应合作社。我国20世纪末期针对农民专

2、业合作社的研究逐渐大规模增加,也形成一些理论和成就。针对其定义我国最普遍公认的是2006年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解释,即:“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资源结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分类总结和评述。1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视角1.1 西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20世纪早期学术界影响力最高的农业合作社理论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学派和市场竞争标尺

3、学派。前者的主要代表人物萨皮诺(AaronSapiro)主张按照产品类别来组建专业合作社,并使其成为合法的单一产品垄断组织,这样便会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和纠正不公平贸易条件;后者的主要代表人物艾德温G诺斯(EdwinGNourse)认为合作社具有充当“市场竞争标尺”的功能,生产者可以依据这一功能来衡量其它从事销售行业企业的竞争程度如何。西方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研究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但对于农业合作社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合作社是对“农场的延伸”(即纵向一体化模式);二是认为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投资所有者企业变体(即(Investor-owedFirms,简写为I

4、OFs);三是认为农业合作社是由生产者的联合行动而存在的一种联盟形式(即横向联合模式)。针对三种具体模式研究本文借鉴刘洁(2011)对20世纪40-80年代末农业合作社研究的理论整理(见表1)。表120世纪40-80年代农民合作社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视角视角优/Emelianoff(1942)、农场的延合作社理论框成员企业为从缺点:个别模Robotka(1957)、伸(纵向协架、均衡分析纵向协调中获型缺陷Phillips(1953)调)和边际分析益的一种联合Enke(1945)、独立的企新古典理论、追求成员利益缺点:缺少稳Helmberger&业(IOFs的合作社模型构最大化的企业态均衡

5、Hoos(1962)变体)建Kaarlehto(1955)、农场主的优点:假设更Ohm(1956)、联盟(横向均衡分析和边益冲突的一种加贴近实际Trifon(1961)联合)际分析横向联合资料来源:对刘洁(2011),农民合作社契约选择与运营绩效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的文献资料整理所得。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化、多元化,形成了把合作社视为“企业观点”的延伸,“联盟观点”的延伸,以及“契约集观点”的延伸,本文借鉴刘洁(2011)对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合作社研究的理论整理(见表2)。表2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合作社研究的理论拓展/Sexton(1990)、“

6、企业观新古典理论、合作社的目标是社缺点:模型Feinermanetc.(1991)、点”的延产业组织理会福利最大化;能假设条件的Tennbakk(l995)伸论够促进市场竞争限制Zusman(1992)、Fulton“联盟观新古典理论、合作社是成员非同缺点:忽略&Vercammen(l995)、点”的延博弈理论质性,其行为是不了组织内部Alback&Schultz(1998)、伸向参与者讨价还价结构和决策Hendrikse(1998)的过程,而非单纯特征的目标最优化过程Eilers&Hanf(l999)、“契约集代理理论、交合作社是一组契约优点:治理Hendrikse&

7、amp;Veerman观点”的易成本理论、关系的集合,治理结构的研究(2001)、Hendrikse&延伸不完全契约结构和投资决策方一打开“黑Bijman(2002)理论回后其独特性箱”之谜资料来源:对刘洁(2011),农民合作社契约选择与运营绩效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的文献整理所得。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民国时期,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民生主义之实现则是依靠建立合作社,当时的合作社是三民主义之“民生”主张需要,是基于“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基础。陈岩松(1953)先生对民国合作研究所得,基于工资制度的弊端,需发扬工农民主制,促使劳资合作,惟有合作社能解决

8、问题。他认为合作社分为两类:区域性及专业性,区域性应与行政组织合一,专业性合作社对于城市专一经营一种业务,对于农村则是多种经营。陈果夫(1952)对三民主义与合作社关系的论述,“民生主义的内涵,为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欲求达到这两项目的阶梯,胥惟合作是赖。故合作运动,亦可以说是革命运动。”建国后到1955年,我国合作社发展相对稳定,之后开始进入大跃进,形成农村供销合作社、城市消费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渔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针对农业合作社来看,其演进过程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四个阶段(见表3)。表3我国人民公社的演进1互助组1952个体分散经营与四个或五个农户组

9、成,以自出现新的形式:季节性和年社会化大生产不常年性互助形式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资料与劳动同闲置劳烦情况时关系,生产决策由农户独立做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在私有基础上,土地归初级社将总收入扣除生日益变成互助合成员所有,只作价入股,统产费用、税金、公积金和作运动继续前的重要环节进一经营,归私有的耕畜和大中农具归合作社有偿使用公益金之后,剩余以劳动报酬和土地等生产资料报酬的形式分给成员初级社和互助基础上形成组以公有、集中经营为特征,除自留地其他土地归集体无偿使用,农民靠统一身份的劳动取得收入虽然扩大和深化了合作社规模,但是失去了自愿原则和退社自由政府组建人民公是政权的基层组织和农村基由于按照出勤次数

10、以公社体制,为推进重层单位,实现“政社合一”,分制分配,但效率低下,业发展提供金资公社为农村全部财广的主人,政府直接参与经营与统购、统销农业增长缓慢,存在较大波动1953年末1956年初1958年资料来源:件希亮(2010),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历史变迁、利益分析与空间扩展中文献整理所得。20世纪80年代小岗村“大包干”之后,我国掀起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热潮。林毅夫(1988,1990)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变革,并进行了经验研究。邓小平(1993)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至于第二次飞跃,从长期来看,他认为仍然是集体化、集约化。接着形成了股份合

11、作制,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的内涵和拓宽了外延。康德瑁和卢晓媚(1994)认为股份合作制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产物,呈现一种混合经济形态,兼具有集体所有制、股份制和合作制三重属性。2006年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后形成了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多个法律法规文件,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理论。从国内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发展研究发现,国外研究比较早期和完善,主要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更多偏重于理论,在实践中研究其经济效果,比较具有说服性和推广型。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还主要是从政策发展角度进行分析,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研究过程,且起步较晚,研究处于初级阶段。2 .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动

12、因在国外研究方面,形成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两个学派。新古典经济学家是从如何应对市场失灵的层面来解释合作社的产生。其中Veerman(2001)认为由于农产品投资的专用性一般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季节、气候、自然灾害等条件比较依赖,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或者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和相对力量不均,交易对方会利用这些专用性资产来谋利,此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会容易出现形成。新制度经济学家则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合作社产生动因。Ollila和Nilsson(1997)指出相对于独立的农户来说,合作社不仅有较强的规模经济和竞争力,同时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风险,克服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频率,从

13、而获得更大、更稳定的收益,这样形成利益诱导模式的农民合作社。在国内方面,大多研究都是从合作社主体农户的角度进行分析动因。学者黄祖辉(2000)从理论上说明了农民合作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分散性和分散经营的家庭特征,在农村家庭联产经营承包基础上,政府和市场引导和推动农民的合作,形成一种合作制度和组织体系,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交易和管理成本。马彦丽(2007)考虑农户生产规模小、存在普遍兼业现象,以及农户间的异质性强等特征,她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应若平(2006)通过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易协调机制、自主治理机制、利益集团机制,描述我国农民

14、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从而把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学者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路径进行探析,其中刘婷(2011)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分析内生和外生力量如何联结起来共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指出不同区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行动者,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不同的形成路径。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成因的研究,国外两个学派分别从市场失灵和交易成本来研究,是从本质成因来解释其原因的。国内则是主要从农业制度和政策的变迁,以及主体农户追求利益和降低风险的角度进行分析,更多是从实践中总结原因的逆推方法来研究成因。3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研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研究较多,

15、大多从形成模式、组织程度、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模式的研究。李瑛(2011)按不同标准对农业合作模式进行分类,按合作主体分类,分城市产业资本与土地的结合、农民互助合作社、城市消费资金与土地的联合;按组织形式分类,分契约式合作、会员型合作、入股型合作;按发起主体分类,分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村精英带动型、专家学者带动型、政府带动型。生秀东(2007)运用事前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概念,通过交易费用的仔细划分,重新解释了“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不断演进的现象。二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研究。张晓山(2006)分析中指出由于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展中

16、国现代农业需要创新基本经营制度,发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联结方式。在特色农产品流通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研究,胡云涛(2009)指出外部企业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是对等关系,目前农民合作组织在特色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实施农产品可追溯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三是针对农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规模的研究。刘靖(2012)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研究,指出合作社资产规模大于200万元的样本存在显著规模经济,最佳社员规模为150176人;小于200万元的样本不存在规模经济,最佳社员规模为68100人;样本合作社均具有总体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品范围经济,特定产品规模经济和产品互补性各不相同。伊藤顺一等(20

17、11)对合作社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用日均劳动收入测算,得出合作社对小规模农户效果明显,对大规模农户效果不显著。四是关于农民合作社组织范围的研究。应瑞瑶(2004)认为合作社变革有其内部问题,也有其外部因素,合作社外延在扩大而内涵在减少。我国针对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合作社研究近些年较多,也不断形成一些理论和经验,一些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进形成了实证性分析。4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对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种是定性理论分析。夏英(1999)把影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制度因素、利益因

18、素、权利因素、业缘因素(即产业和技术因素)以及地缘和情缘因素五个方面。张晓山等(2001)认为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低下的原因是部门垄断、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体制创新等。黄祖辉等(2002)指出影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分为产品特性因素、生产集群因素、合作成员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尤其是制度环境因素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较强的重要性。寇平君等(2004)认为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八个原因:小规模家庭生产经营方式与观念的制约、农业的弱质性、农产品流通体系、政府管理行为失当、乡镇企业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土地制度、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及政策制度管理的约束。另一种是定量模型分析。

19、石敏俊等(2004)、郭红东等(2004)张广胜等(2007)都用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他们认为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受到户主的文化水平、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和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张广胜指出农户文化程度和农村贫富差距与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而有关部门提供的服务以及现有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的需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是有些学者从合作社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朱红根等(2008)基于对江西省385户稻作经营大户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认为户主文化程度、经营规模、农产品价格感知情况、稻作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程度、农田低于自然风险能力等对

20、农户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影响显著;户主年龄、家庭人口数、种植历史、有无借贷、地理位置、当地农产品流通渠道发育程度对农户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影响不显著。郭红东(2009)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浙江省农民专业社的调查数据,他们认为物质资本资源对合作社成长的影响最大,组织资本资源也有较大影响,而人力资本资源对当前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归纳起来,朱艳(2009)认为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产业因素、社员因素、合作社内部组织结构和制度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合作社的制度环境因素、政府因素和宏观经济体制因素。5 .简要评述从规模和质量上看,我

21、国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研究是基于成熟经济学基础很早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理论,现在这些理论成为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国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比较完善,针对合作社的经济效果实证研究较多,对于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合作社的性质、发展历程、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合作社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因此,国内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变迁、制度安排等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二是对具体合作社的经济性效益研究较少,这样就不能更直观反映合作社的经济作用;三是目前较多地介绍国外农民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但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方面尚显不

22、足;四是大多集中于政策和法规制度上讨论,缺乏理论深层次分析和创新性研究。参考文献1陈岩松.合作讲话虹.台北:正中书局,1953.2陈果夫.陈果夫先生文集(第二册)M.政治经济,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52:344.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4郭红东,楼栋,胡卓红,林迪.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一一基于浙江省部5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9,(08):24-31.5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行为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05):10-16.6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对浙江

23、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03):13-21.7胡云涛,贺盛瑜,杨哈.特色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农业合作组织J.农村经济,2009,(12):127-129.8康德王官,卢晓媚.股份合作制论述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4,(02):28-34,41.9寇平君.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八大原因J.农业经济,2004,(02):7-8.10李瑛.论不同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255-256.1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刘洁.农民专业合作社契约选择与运营绩

24、效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13-19.13刘婷.不同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路径探析一一基于ANTW角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02):16-25.14刘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69-114.15生秀东.订单农业的契约困境和组织形式的演进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35-40.16石敏俊,金少胜.中国农民需要合作组织吗?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35-44.17件希亮.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历史变迁、利益分析与空间扩展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

25、010:41-42.18伊藤顺一,包宗顺,苏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果分析一一以南京市西瓜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1,(05):2-14.1应瑞瑶.论农业合作社的演进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J.经济学研究,2004,(01):13-18.19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6,(08):4-10.20张广胜,周娟,周密.农民对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一基于沈阳市200个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68-74.21张晓山,罗远信,国鲁来.两种组织资源的碰撞与对接一四川射洪棉花协会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07):1

26、7-23.22朱红根,陈昭玖,翁贞林,刘小春.稻作经营大户对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385个农户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71-79.23朱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及变迁的探索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9:30-32.24Alback,S.,Schultz,C.,1998,"OntheRelativeAdvantageofCooperative”,EconomicLetters,Vol.59,No.2,pp.397-401.25Eliers,C.,Hanf,C.H.,1999,aContractsbetweenFarmersandFa

27、rmersProcessingCooperatives:APrincipalagentApproachforthePotatoStarchIndustry"”,Galizzi,G.,VenturiniL.InVertiealRelationshipandCoordinationintheFoodSystemHeidelbergPhysicapp.267-284.26Emelianoff,I.V.,1942,aEconomicTheoryofCooperation:EconomicStructureofCooperativeOrganization",Michigan:Edw

28、ardsBrothers,Inc,ReprintedbytheCenterforCooperativesUniversityofCalifornia1995.27Enke,S.,1945'ConsumerCooperativesandEconomicEfficiency”,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35,No.l,pp.148-155.28Feinerman,E.,Falkovitz,M.,1991,"AnAgriculturalMultipurposeServiceCooperativeParetoOptimality,Price-taxSolu

29、tion,andStability”,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No.15,pp.95-114.29Helmberger,P.G”Hoos,S.,1962,“CooperativeEnterpriseandOrganizationTheory",JournalofFarmEconomics,Vol.44,pp.275-290.30Hendrikse,G.W.J.,1998,aScreening,CompetitionandtheChoiceoftheCooperativeasanOrganizationalForm”,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Vol.49,No.2,pp.202-217.31Hendrikse,G.W.J.,VeermanC.P,2001a,aMarketingCooperatives:AnIncompleteContractingPerspective",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Vol.52,No.1,pp.53-64.32Hendrikse,G.W.J.,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