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四川攀枝花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四川攀枝花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四川攀枝花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四川攀枝花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攀枝花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第卷(选择题,共18分)一、(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针砭(bin)   告罄(qìng)     锲而不舍(qì)B、狼藉(jí)     颛顼(x)       鳞次栉比(zhì)C、剽悍(pio)   炽热(zhì)      戛然而止(j

2、iá)D、菡萏(hán)    谒见(yè)       压轴大戏(zhóu)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攀枝花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闻对我们很感兴趣。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次运动会开幕式。C、提高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D、通过这次集中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0多年来,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探险家不畏冰山阻挡,不畏风暴严寒,前仆后继地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B、自然科学

3、领域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等着科学家们去破解。C、课文里的诗意童年令我们心驰神往。D、“倡导全民读书,打造书香钢城”的活动在我市开展得如火如荼。4、对下面这首诗解说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归园田居(其三)            

4、;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5、0;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

6、污的志愿。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56题。(6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5、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A、邴原少孤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B、欲书可耳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7、        C、童子苟有志     苟富贵,无相忘            D、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6、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一冬之间”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择其善者而从之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0;   C、无丝竹之乱耳       D、无怀氏之民欤 第卷(非选择题,共102分)三、(24分)7、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

9、#160;                                                 &

10、#160;                                          (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 愚公移山                                                 &

12、#160;                                                 &

13、#160;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

14、160;                                                 &#

15、160;                                    8、古诗(词)文默写。(分,每空1分,10题选作8题)(1)        &#

16、160;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2)问渠哪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3)黄梅时节家家雨,         

17、60;            。(赵师秀约客)(4)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5)           

18、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7)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8)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9)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10)无限山河泪,。(夏完淳别云间)    9、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2分)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滋滋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搏。”     

19、; 改为                      改为      10、某某学校校园文化墙上写了一首诗:(2分,每题 1分)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请仔细阅读这首诗,完成下列两题。(1)指出这首诗所歌咏的人物。      &

20、#160;       (2)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与这个人物有关的故事或典故。(不超过10个字)11、下面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2010上海世博会”会徽标识,请从构形或主色调角度说明该标识的其中一个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3分)四、现代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小题。(12分)常人的眼睛能感知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识别红、橙、黄、绿、蓝、靛、紫,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过渡色,总共约有60种。那么,动物的感色能力又如何呢?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牛、羊、马、狗、

21、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在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西班牙斗牛场上,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原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其实因为斗篷在公牛眼前不断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种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狗不能分辨颜色,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有趣的是,斑马虽然是色盲,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

22、,黑白条可以引起注意,因为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斑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安全逃脱。鸟类则不然。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辨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空中飞行的虫子,能够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试想,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多数水生动物都具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以后,改用

23、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力。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据悉,蜻蜓对色的视觉感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色、蓝色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楚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1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24、#160;                      ,说明顺序是              。(2分)13、用“”给段分层。(3分)            14、段中加点字“大多

25、数”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6、60;      15、从段看,鸟的辨色能力有何作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

27、#160;                                                 &

28、#160;                         16、段说明了什么生活现象?(2分)                     &

29、#160;                                                 &

30、#160;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6分)草屋的声音(有改动)赵伟平史

31、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移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掠过。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

32、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完最后一片庄稼,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

33、。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住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有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其中东北角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角则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

34、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这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满世界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发出

35、的种种声音!17、作者说,“草屋无言”,却又说能“聆听”到“草屋的声音”。说说你对“聆听”的理解。(2分)                                         &

36、#160;                 18、结合全文内容,从四个方面概括作者“聆听”到了哪些“声音”。(4分)                          &

37、#160;                            19、请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赏析段末尾“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一句的妙处。(4分)             

38、60;                                           20、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段的作用。(2分)  

39、60;                                                 

40、60;    2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4分)                                        

41、60;                   五、(50分)22、写作。以“带着        ,一路前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内容(如理想、自信、尊严、感动、感恩、挫折、伤痛、遗憾、微笑、眼泪、鲜花等),补足题目,然后将完整的题目抄写在正文前;(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卷面整洁,字数600字左右;(4)

4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攀枝花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一、12分,每题3分。   1、B   2、C   3、A   4、A  二、6分,每题3分。    5、B   6、D三、24分7、翻译。共9分,每题3分。(1)(他)曾经送给我一枚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泛舟游赤壁。(2)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面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潭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8、共8分,每空1分,10题选做8题。(1)海日生残夜        (2)为有源头活水来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