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个人所得税基本原理的基_第1页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个人所得税基本原理的基_第2页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个人所得税基本原理的基_第3页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个人所得税基本原理的基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中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个人所得: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个人所得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悉中国个人所得税法上居民和非居民纳税人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悉中国个人所得税法上居民和非居民纳税人的身份确认标准和他们相应的纳税义务范围,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的身份确认标准和他们相应的纳税义务范围,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范围和适用税率,各项所得的应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确定计算,以范围和适用税率,各项所得的应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确定计算,以及相应的课税方式。认识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及相应的

2、课税方式。认识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改革的趋向。改革的趋向。 本章教学阅读参考文献本章教学阅读参考文献: 1. 廖益新主编廖益新主编国际税法学国际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年版,第三章章 2. 各国税制比较研究课题组编著各国税制比较研究课题组编著个人所得税制国际比较个人所得税制国际比较,中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年版。 3. 赵复元,赵复元,“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综述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综述”,经济研究参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年第55期。期。 4. 杨斌,杨斌,“西方模式个人所得税的不可行和中国式个人所得税的制西方模式

3、个人所得税的不可行和中国式个人所得税的制度设计度设计”,管理世界管理世界2002年第年第7期。期。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的各种所得或收益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的各种所得或收益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各国的所得税制度,就其课税模式来说,大体可以分为综合所得税。各国的所得税制度,就其课税模式来说,大体可以分为综合所得税制(所得税制(general pattern of income taxation)、分类所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schedular or classified pattern of income taxation)和分类与综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所得税制(亦称混

4、合所得税制合相结合所得税制(亦称混合所得税制 mixed pattern of income taxation)三类。)三类。 上述三类所得税制模式的主要特点。上述三类所得税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属于比较典型的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属于比较典型的分类所得税制模式。 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经过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经过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将原先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将原先对个人所得分别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所得分别征收的个人所得税(1980年)、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年)、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得税(1986年)和个人收入调节税(年)和个人收入调节税(

5、1986年)三个税种,内外两套年)三个税种,内外两套个人所得税制合并统一的结果。个人所得税制合并统一的结果。 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主要法律渊源: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主要法律渊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过,1993年年10月第一次修正;月第一次修正;1999年年8月第二次修正;月第二次修正;2005年年10月月第三次修正第三次修正; 2007年年6月第四次修正;月第四次修正;2007年年12月第五次修正)月第五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1994年

6、年1月国务院月国务院发布,发布,2005年年12月第一次修正;月第一次修正;2008年年2月第二次修正)月第二次修正) 3.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1999年国年国务院)务院) 4. 重要的财税部门行政规章:重要的财税部门行政规章:(1)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税发(国税发1994089号);号);(2)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财税字1994020号);号);(3)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国税发(国

7、税发199743号);号);(4)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财税(财税200091号)。号)。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纳税义务范围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纳税义务范围一、居民纳税人及其纳税义务范围一、居民纳税人及其纳税义务范围(一)居民纳税人身份的确认(一)居民纳税人身份的确认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确认居民和非居民身份问题上兼采用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确认居民和非居民身份问题上兼采用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税法税法第第1条第条第1款规定,款规定,“在中国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

8、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1.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实施条例实施条例第第2条)条)所谓习惯性居住,是判定纳税义务人是居民或非居民的一个法律意所谓习惯性居住,是判定纳税义务人是居民或非居民的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居住地,义上的标准,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的

9、居住地,如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而在中国境外居住的,在其原因如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而在中国境外居住的,在其原因消除之后,必须回到中国境内居住的个人,则中国即为该纳税人消除之后,必须回到中国境内居住的个人,则中国即为该纳税人习惯性居住地。(国家税务总局习惯性居住地。(国家税务总局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定,国税发【,国税发【1994】089号)号)2. 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年的个人。 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365天的个人。临时离境的,天的个人。临时离境的,不扣减天数。所谓临时

10、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离境不超过不扣减天数。所谓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日或者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日的离境。(实施条例实施条例第第3条第条第1、2款)。纳税年度是指公历年度款)。纳税年度是指公历年度1月月1日起至日起至12月月31日止。日止。(二)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范围(二)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范围 根据根据税法税法第第1条规定,符合上述住所标准或居住时间标准的居条规定,符合上述住所标准或居住时间标准的居民纳税人,原则上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全部所得,向中国民纳税人,原则上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全部所得,向中国

11、政府承担缴纳个人所得税义务。政府承担缴纳个人所得税义务。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居住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居住1年以上年以上5年以下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年以下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国境外的所得,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支付的部分纳税。但居住超过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支付的部分纳税。但居住超过5年的个年的个人,从第人,从第6年起,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全部所得纳税。(年起,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全部所得纳税。(实实施条例施条例第第6条)条)二、非居民纳税人及其纳税义务范围二、非居民纳税人

12、及其纳税义务范围 (一)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概念(一)非居民纳税义务人的概念非居民纳税人是指除居民纳税人以外的个人,具体包括在中国境内无住非居民纳税人是指除居民纳税人以外的个人,具体包括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个人,或者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境内所又不居住个人,或者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境内居住不满居住不满365天的个人。天的个人。(二)非居民个人的纳税义务范围二)非居民个人的纳税义务范围 原则上非居民个人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对中国政府负有缴原则上非居民个人仅就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对中国政府负有缴纳个人所得税义务。纳个人所得税义务。 但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一

13、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但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居住不超过90日的非居民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又境外雇主日的非居民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又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部分,免于缴纳个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部分,免于缴纳个人所得税。(人所得税。(实施条例实施条例第第7条。)条。) 关于有关所得是否系由在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认定问题。关于有关所得是否系由在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认定问题。(三)所得来源地的认定(三)所得来源地的认定1. 劳务所得:劳务提供地(劳务履行地)(条例第劳

14、务所得:劳务提供地(劳务履行地)(条例第5条条1款款1项)项)2. 投资所得(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分配支付公司所在地(第投资所得(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分配支付公司所在地(第5条条1款款5项)项)3. 特许权使用费:权利使用地(条例第特许权使用费:权利使用地(条例第5条条1款款4项)项)4. 财产租赁所得:财产使用地(条例第财产租赁所得:财产使用地(条例第5条条1款款2项)项)5. 财产转让所得:财产所在地(条例第财产转让所得:财产所在地(条例第5条条1款款3项)项) 确定所得来源地的税法意义:确定所得来源地的税法意义: (1)确定非居民个人的有关所得的纳税义务;)确定非居民个人的有关所

15、得的纳税义务; (2)关系居民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和征收。(居民)关系居民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和征收。(居民个人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所得,原则上应分别计算纳税(条例第个人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所得,原则上应分别计算纳税(条例第31条)条)第二节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与税率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与税率 一、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一、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中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应税所得分为中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应税所得分为11项(项(实实施条例施条例第第8条)条) :1. 工资、薪金所得(非独立劳务所得);工资、薪金所得(非独立劳务所得);2. 个

16、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营业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营业所得);3. 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营业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营业所得);4. 劳务报酬所得(独立劳务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独立劳务所得);5. 稿酬所得(独立劳务所得);稿酬所得(独立劳务所得);6.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投资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投资所得);7.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投资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投资所得);8. 财产租赁所得(投资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投资所得);9. 财产转让所得(财产收益);财产转让所得(财产收益);10. 偶然所得;偶然所得;11. 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

17、的其他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二、个人所得税税率二、个人所得税税率1. 工资、薪金所得采取工资、薪金所得采取按月合并计算征税按月合并计算征税,适用,适用545的的9级超级超额累进税率。额累进税率。2. 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实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实行按年按年计算征税,分月预缴计算征税,分月预缴/分次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方式分次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方式课税,适用课税,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的超额累进税率。3. 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股息、利息、红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股息、利息、红利所得

18、、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原则上实行原则上实行按次计算征税按次计算征税,适用,适用20的比例税率。的比例税率。 其中对稿酬所得,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其中对稿酬所得,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税法税法第第3条)条) 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税(应税所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税(应税所得额超过得额超过20000元至元至50000元的部分,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应税元的部分,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应税所得额超过所得额超过50000元的部分,按应纳税额加征十成。)(元的部分,按

19、应纳税额加征十成。)(条例条例第第11条)条)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表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表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表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表第三节第三节 应税所得额的确定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一、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一、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的确定 应税所得额每月工薪收入额标准费用扣除额(应税所得额每月工薪收入额标准费用扣除额(2000元)元) 以下以下4类人员可适用附加减除费用标准类人员可适用附加减除费用标准2800元:元:条例条例第第28条)条) (1)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工作的外籍人员;)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工作的外籍人员;

20、 (2)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外)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外籍专家;籍专家; (3)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受雇取得工薪所得的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受雇取得工薪所得的个人 (4)国家财税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人员。)国家财税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人员。 个人同时在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单位取得工薪收入的,应将同个人同时在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单位取得工薪收入的,应将同项所得合并后减除标准费用扣除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项所得合并后减除标准费用扣除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条例条例第第39条)。条)。 居民个人同时有来源于中

21、国境内和境外的工薪所得,应就境内和境外居民个人同时有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工薪所得,应就境内和境外来源工薪收入分别扣除标准费用扣除额计算其应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来源工薪收入分别扣除标准费用扣除额计算其应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条例条例第第31条)条)个人工薪所得来源地的识别,原则上应以个人任职、受雇履行劳务的个人工薪所得来源地的识别,原则上应以个人任职、受雇履行劳务的地点为其所得来源地标志。地点为其所得来源地标志。 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的工薪所得的来源地确定问题。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的工薪所得的来源地确定问题。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应税所得额

22、的确定 应税所得额每个纳税年度收入总额(成本应税所得额每个纳税年度收入总额(成本+费用费用+损失)损失) 收入总额指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所收入总额指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所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财产出租或转让收入、利息收入、其他业务收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财产出租或转让收入、利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入和营业外收入。 成本、费用指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分配成本、费用指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分配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损失是指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23、、财务费用;损失是指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有关成本、费用和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有关成本、费用和损失允许列支从当年度收入总额中扣除的范围、内容和标准,具体规损失允许列支从当年度收入总额中扣除的范围、内容和标准,具体规定在定在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试行)国税发【国税发【97】43号号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和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和损失后的余额,作为投资者个人的生产、经营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损失后的余额,作为投资者个人的生产、经营所得,比

24、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和适用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和适用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关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第第4条)条) 纳税人未依照规定设置帐簿、不能提供准确收入、费用凭证、不能正纳税人未依照规定设置帐簿、不能提供准确收入、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核定应税所得率或定额征收确计算应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核定应税所得率或定额征收等合理方式计算征收。等合理方式计算征收。三、承包、承租经营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三、承包、承租经营应税所得额的确定 应税所

25、得额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必要费用应税所得额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必要费用 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人按照承包、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人按照承包、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收入;必要费用是指按月减除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收入;必要费用是指按月减除2000元。元。 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应同项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应同项所得合并计算应税所得额。所得合并计算应税所得额。四、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和财产租赁收入的应税所得额确定四、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和财产租赁收入的应税所得额确

26、定 上述四项应税收入,实行上述四项应税收入,实行按次征税按次征税,纳税人每次收入不超过,纳税人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元的,减除费用,减除费用800元;每次收入超过元;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以上的,减除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税所得额。两个或余额为应税所得额。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取得同一项收入两个以上个人共同取得同一项收入的,应对的,应对每个人分得的收入分别减除费用后计算应税所得额。每个人分得的收入分别减除费用后计算应税所得额。 每次收入的含义:每次收入的含义:(1)劳务报酬:属于)劳务报酬:属于一次性收入一次性收入的,以个人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的,以个人取得该项收

27、入为一次;属于于同一事物(务)项目连续性收入同一事物(务)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所谓所谓“同一事物(务)项目同一事物(务)项目”,是指,是指条例条例第第8条条1款款4项中列举的各项中列举的各应税劳务项目。应税劳务项目。 个人兼有不同劳务项目的报酬,应分别扣除费用计算应税所得额。个人兼有不同劳务项目的报酬,应分别扣除费用计算应税所得额。(2)稿酬所得:以)稿酬所得:以每次出版、发表作品每次出版、发表作品所取得的收入为一次。所取得的收入为一次。预付稿酬、分笔支付稿酬、加印稿酬、连载稿酬、再版稿酬、两处发表预付稿酬、分笔支付稿酬、加印稿酬、连载

28、稿酬、再版稿酬、两处发表(3)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一项特许权的一次许可使用取得的收)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一项特许权的一次许可使用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入为一次。(4)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除适用上述)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除适用上述定额和定率费用扣除标准外,纳税人在出租财产过程中缴纳的税定额和定率费用扣除标准外,纳税人在出租财产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教育费附金、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教育费附加,允许从租金收入中扣除;纳税人负担的有关出租财产实际开加,允许从租金收入中扣除;纳税人负担的有关出租财产实

29、际开支的修缮费用,在能够提供有效、准确凭证的条件下,准予每次支的修缮费用,在能够提供有效、准确凭证的条件下,准予每次按按800元限额扣除,一次扣除不完的,准许在下一次收入中继续扣元限额扣除,一次扣除不完的,准许在下一次收入中继续扣除,直至扣完为止。(除,直至扣完为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税国税发【发【94】089号,第号,第6项)项)五、财产转让应税所得额的确定五、财产转让应税所得额的确定 应税所得额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应税所得额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 财产原值的确定:财产原值的确定: 合理费用合理费用六、股息、利息

30、、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应税所得额六、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应税所得额上述三种应税所得项目,采取按次计算征税原则,以每次取得的上述三种应税所得项目,采取按次计算征税原则,以每次取得的收入额为应税所得额,不扣除任何成本费用。收入额为应税所得额,不扣除任何成本费用。第四节第四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与征收管理应纳税额的计算与征收管理一、工薪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一、工薪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当月工薪应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当月工薪应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 关于雇主为雇员负担个人所得税款的应纳税额计算问题。关于雇主为雇员负担个人所得税款的应纳税额计算问题。

31、(1)雇主全额为雇员负担税款情形下应纳税额的计算:)雇主全额为雇员负担税款情形下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应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 (1税率)税率)应纳税额应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雇主为雇员负担部分税款情形下应纳税额的计算:)雇主为雇员负担部分税款情形下应纳税额的计算:如果雇主为雇员负担某一固定税额的税款如果雇主为雇员负担某一固定税额的税款应税所得额雇员取得的工薪收入雇主代雇员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应税所得额雇员取得的工薪收入雇主代雇员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标准如果雇主为雇员负担一定比例的工

32、薪收入应纳的税款或一定比例的实际如果雇主为雇员负担一定比例的工薪收入应纳的税款或一定比例的实际应纳税款应纳税款应税所得额(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工薪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应税所得额(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工薪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算扣除数雇主负担比例)雇主负担比例)(1税率税率雇主负担比例)雇主负担比例)应纳税额应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 关于不满关于不满1个月的工薪所得应纳税款的计算问题。个月的工薪所得应纳税款的计算问题。应纳税额(当月工薪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当月工薪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当月实际在华居留天数实际在

33、华居留天数/当月天数当月天数3. 境内工作不满全月的个人由境内、境外雇主分别支付工薪的应纳税款境内工作不满全月的个人由境内、境外雇主分别支付工薪的应纳税款计算问题。计算问题。当月应纳税额按当月境内外工薪总额计算的税额当月应纳税额按当月境内外工薪总额计算的税额(1当月境外支付当月境外支付工薪工薪/当月工薪总额当月工薪总额当月境外工作天数当月境外工作天数/当月天数)当月天数)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1. 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全年应税所得额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总

34、额全年应税所得额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应纳税额全年应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全年应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全年应税所得额全年收入总额必要费用额(全年应税所得额全年收入总额必要费用额(200012)应纳税额全年应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全年应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三、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计算三、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计算四、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应纳税额计算四、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应纳税额计算五、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

35、理五、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以源泉扣缴为主,申报缴纳为辅以源泉扣缴为主,申报缴纳为辅第五节第五节 中国个人所得税制的问题与改革中国个人所得税制的问题与改革一、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存在的问题(一)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存在的问题1. 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与个人所得税立法宗旨矛盾分类所得税制模式与个人所得税立法宗旨矛盾中国个人所得税立法宗旨:主要政策目的是调节个人收入水平,促进中国个人所得税立法宗旨:主要政策目的是调节个人收入水平,促进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缓解社会成员贫富悬殊矛盾,控制社会消费基金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缓解社会成员贫富悬殊矛盾,控制社

36、会消费基金的过分增长。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并非开征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立法目标。的过分增长。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并非开征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立法目标。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来源和性质的所得适用不同的课税标准和征税方法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来源和性质的所得适用不同的课税标准和征税方法,不能全面、完整体现纳税人的真实负担能力,在征管工作水平和效率,不能全面、完整体现纳税人的真实负担能力,在征管工作水平和效率不高的条件下,必然造成所得种类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纳税不高的条件下,必然造成所得种类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纳税少、税负轻,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纳税多、税负重少、税负轻,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

37、纳税人却纳税多、税负重的结果。这与税法追求的课税公目标和量能课税原则相悖。的结果。这与税法追求的课税公目标和量能课税原则相悖。2. 分类所得税制难以避免制度漏洞,容易提供各种逃避税机会。分类所得税制难以避免制度漏洞,容易提供各种逃避税机会。3. 实行分类税制难以设计合理的个人生计费用扣除标准,无法根据实实行分类税制难以设计合理的个人生计费用扣除标准,无法根据实际通货膨胀情况进行相应的指数化调整,不能更好体现所得税的量纳际通货膨胀情况进行相应的指数化调整,不能更好体现所得税的量纳课税原则。课税原则。(二)现行税制下存在纳税人税负不均衡问题二)现行税制下存在纳税人税负不均衡问题1. 纳税人不同的应

38、税所得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对同样性质的应税所纳税人不同的应税所得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对同样性质的应税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由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对得适用不同的税率。由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对11项应税所得设计项应税所得设计适用三种税率,累计税率有二种,累计税率与比例税率共存,难以适用三种税率,累计税率有二种,累计税率与比例税率共存,难以实现税负均衡。实现税负均衡。2.费用扣除分别不同的应税所得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扣除两种简单方法,费用扣除分别不同的应税所得项目采用定额和定率扣除两种简单方法,未能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婚否、子女、疾病、教育),造成纳未能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婚否、子女、疾病、教育),

39、造成纳税人实际税负难以均衡,有悖社会公平原则。税人实际税负难以均衡,有悖社会公平原则。3.纳税单位设计仅限于个人,没有家庭联合申报和夫妻联合申报纳税制纳税单位设计仅限于个人,没有家庭联合申报和夫妻联合申报纳税制度,不能根据家庭实际不同情况规定适当的宽免、扣除等标准,不度,不能根据家庭实际不同情况规定适当的宽免、扣除等标准,不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化这一立法宗旨。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化这一立法宗旨。(三)居民身份的确认标准不合理,容易为纳税人规避在中国承担居民(三)居民身份的确认标准不合理,容易为纳税人规避在中国承担居民纳税义务纳税义务1. “习惯性居住习惯性居住”概念模糊。概念模糊。2. 临

40、时离境规定容易为纳税人操纵控制,产生不合理的法律结果。临时离境规定容易为纳税人操纵控制,产生不合理的法律结果。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一)明确认识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政策目标和立法宗旨(一)明确认识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政策目标和立法宗旨(二)改革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以便最(二)改革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模式,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以便最终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终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三)明确个人所得税法上的住所概念内涵,改变现行的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三)明确个人所得税法上的住所概念内涵,改变现行的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满居住

41、满365天标准,采取天标准,采取183天标准,废除临时离境概念,按个人实际在境内天标准,废除临时离境概念,按个人实际在境内停留天数计算。改变居住停留天数计算。改变居住5年期限可以重新计算的规定,规定纳税人的居住年期限可以重新计算的规定,规定纳税人的居住天数的计算可以综合考虑前一年度和后一年度的居留天数进行折算的方法。天数的计算可以综合考虑前一年度和后一年度的居留天数进行折算的方法。(四)扩大个人应税所得的范围,将证券交易所得、附加福利等纳入应税所(四)扩大个人应税所得的范围,将证券交易所得、附加福利等纳入应税所得范围。得范围。(五)优化税率设计(五)优化税率设计(六)改革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方法,采用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相结合的方(六)改革费用扣除项目和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