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_第1页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 得不说,“微博” “微信” “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 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 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更在教育领域产生 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不超过140字的微博, 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 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

2、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 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 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 甚至辅助教 学。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 逐渐地“风光不在” ,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 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 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 通更加迅速、便捷。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 “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 ,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 者和传播者; 在教育领域, 来自一线

3、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 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 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 、“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 播范围广、 接受程度高、 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 共同特点, 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 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

4、解都各有不同。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 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 教学目标单纯集中, 重视学习情境、资源、 活动的创设,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

5、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 ,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 频道开播后得到教 师的普遍认可, 资源的积累最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 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 的微视频”的“微课程” (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 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 、“微视频” 的研究, 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 有的是教案式, 有的是视频式; 课程结构较为松散, 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 应用领域有待扩充;

6、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 扩充性不够。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国内, 有高校学者、 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 “微型课程” 、“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 不尽相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 将其定义为: 基于学 校资源、 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 “短”、 “小”、 “精”、 “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 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在教育领域,许多e-Learnin

7、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 应将其纳入学 校的课程体系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 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 为主要呈现方式, 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 资源有机结合体。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 用方便等诸多优点。他认为, 微课最初是 “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的简称, 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 是由微教案、 微课件、 微练习、 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

8、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 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微 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有研究者认为, 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 使其更加得本土化, 更为国 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 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 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 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 微小课程, 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 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 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 更是一

9、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 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三、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 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 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 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 “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 ,在认真分析教师、 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 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 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 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

10、信息化教学专题” “精彩导入” “合作学习” “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 用效益和辐射效应。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微课)征集评选 活动”的通知,要求教师在选题设计和拍摄制作视频时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 节,以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为核心内容, 同时提交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 素材课件、 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 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短短三个月的征集 期间就收到近1000位教师提交的各类参赛微课作品1700多节。2012年3月,佛山市又启 动了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

11、作品大赛 (活动网站为: ),该活动已成经佛山教育信息化的口碑 项目。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在区域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的定义、内涵、组成、分类、特 点、建设途径和流程、应用方式;从区域层面统筹“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多个核心 环节, 并进行整体研究、 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与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开发集上报、管 理、点播、交流、研讨、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区域性微课管理平台, 已在实践应 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 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 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

12、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 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 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 天津市小 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 资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的问题,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张宝君老师主持的 天津市小学 “习 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 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 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 网络微 课程并推广应用,提高学生、教师、家长的写字能力和鉴赏能力,传承中华文化。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 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 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 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 “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 提供了很多样例, 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 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 评价标准、 设计策略、 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 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 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 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四、结束语从不同层面、 不同区域的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