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公路村道工程技术标准_0621165458818_第1页
甘肃省农村公路村道工程技术标准_0621165458818_第2页
甘肃省农村公路村道工程技术标准_0621165458818_第3页
甘肃省农村公路村道工程技术标准_0621165458818_第4页
甘肃省农村公路村道工程技术标准_06211654588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甘肃省农村公路村道工程技术标准(2006年7月24日甘公发200656号文发布) 甘 肃 省 公 路 局前 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给农村公路建设新变化、新要求、新任务、新内涵。为了贯彻交通部2006年交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农村公路的全面发展,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这一个历史性转变。结合“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对甘肃省交通厅和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甘交规划2002227号文发布的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依据是交通部2006年1月27日颁布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和2004年7月

2、12日发布农村公路设计指导意见,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对农村公路中村道的技术标准按照交通部有关要求和我省的实际进行了细化,并规定了村道的最低标准。由于县道和乡道都要按照等级公路建设,执行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本次修订的标准中不再包括。本标准由省交通厅负责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省交通厅,以便修订时参考。 - 1 -目 录 1 总则1.0.1适用范围1 1.0.2村道等级的选用1 1.0.3环境保护1 1.0.4指导原则1 2 一般规定2.0.1设计车辆6 2.0.2设计速度6 2.0.3公路用地“6 2.0.4村道建筑限界7 2.0.5抗震设防7 3 路线3.0.1路

3、线设计的基本要求8 3.0.2行车道宽度8 3.0.3路肩8 3.0.4错车道9 3.0.5视距9 3.0.6直线9 3.0.7平曲线半径9 3.0.8平曲线超高10 3.0.9平曲线加宽10 3.0.10超高加宽缓和段11 3.0.11回头曲线11 3.0.12纵坡11 3.0.13纵坡长度12 - 2 -3.0.14平均纵坡“12 3.0.15高原纵坡13 3.0.16合成纵坡13 3.0.17竖曲线13 3.0.18竖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14 4 路基4.0.1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14 4.0.2路基宽度14 4.0.3路基横断面15 4.0.4路基高度“15 4.0.5路基压实15 4.0

4、.6路基防护16 4.0.7路基排水16 5 路面5.0.1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16 5.0.2标准轴载16 5.0.3路面结构组成及其类型17 5.0.4路拱坡度17 5.0.5路面排水18 6 桥涵6.0.1桥涵设计的基本要求18 6.0.2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8 6.0.3桥面净空19 6.0.4车辆荷载标准19 6.0.5村道的桥涵分类和标准跨径19 7 隧道7.0.1隧道设计的基本要求19 - 3 -7.0.2隧道净空20 7.0.3隧道防水和排水“20 8 路线交叉8.0.1村道与公路平面交叉20 8.0.2村道与管线等交叉21 9 沿线设施9.0.1交通安全设施22 9.0.2交通管

5、理设施22 9.0.3候车厅设置22 9.0.4绿化22 - 4 -1 总 则 1.0.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村道。村道是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不属于乡道以上(含乡道)的乡与村、村与村之间的公路,并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400辆以下。受限路段的乡道可参照本标准执行。1.0.2 总体要求村道建设应尽量利用旧路,因地制宜,经济适用,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结合农田灌溉完善桥涵防护排水及安全设施。1.0.3 村道等级的选用村道等级应根据村道发展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一条公路,可根据自然条件、交通量等情况

6、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重要村道可选用部颁四级以上等级公路标准。一般村道按本工程技术标准执行。村道远景设计年限为810年,等级公路按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1.0.4 环境保护村道分布面广,总规模大,和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村道建设必须重视环境保护,与当地扶贫开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及资源利用等相结合,做出环境影响及保护说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 5 -2 一般规定2.0.1 设计车辆本标准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如表2.0.1。表2.0.1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2.0.2 设计速度 一般采用20km/h的设计速度;受限路段采用10km/h的设

7、计速度。 按不同设计速度设计的各路段长度不宜过短,一般可在23km范围公路用地村道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高填深挖路段,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或因防风固沙需要种植多行林带时,应根据计算或实际情况确定用地范围。村道用地范围还应包括必要的服务、安全、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等工程的用地范围。2.0.4 村道建筑限界村道建筑限界横向为行车道宽度加两侧向宽度(即两侧路肩宽度),公路净高一般采用4.5m,受限路段不低于3.5m。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 - 6 - 图2.0.4图中:W行

8、车道宽度;L侧向宽度,村道侧向宽度即路肩宽度;H净空高度;E建筑界限顶角宽度;当L1m时,E=L;当L1m时,E=L;2.0.5 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等于0.10、0.15、0.20、0.30地区村道的大中型构造物应进行抗震设计,路基和小型构造物可采用简易设防。3 路 线3.0.1 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村道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和功能,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保持线形均衡性,进行不同方案的比选,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路线设计中,对公路的平、纵、横三个方面应进行综合设计,保证路线的整体协调,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并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

9、 7 -路线应尽可能避免穿过地质不良地区。路线设计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方便农(牧)民出行,依法保护环境、保护古迹。3.0.2 行车道宽度村道的行车道宽度,一般规定如表3.0.2。表3.0.2 村道行车道宽度3.0.3 路肩村道的路肩宽度,一般规定如表3.0.3。表3.0.3 村道的路肩宽度在路肩上设置路用设施时,不得侵入公路的建筑限界以错车道村道路基宽度为4.5m时,应在适当距离视距村道在平曲线和竖曲线上的停车和会车视距,不应小于表3.0.5的规定。表3.0.5 村道停车与超车视距- 8 -直线路段,应根据路线所处地段的地形、地物、驾驶人员的视觉、心理状态以及保证行车安全等

10、合理布设。直线与曲线长度的比例应合理选用。 3.0.7 平曲线半径村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规定于表3.0.7。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径。当受到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表列极限最小半径。位于平坡或下坡的长直线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的曲线,如必须采用时,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表3.0.7 村道最小平曲线半径当平曲线半径小于表3.0.7规定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的横坡度按设计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村道的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8%。在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宜大于6%。当超高横坡度的计算值小于路拱坡度时,应

11、设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 3.0.9 平曲线加宽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1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规定如表3.0.9;单车道路面加宽值按表列数值的二分之一采用。对通行大型货车较多的村道,可采用第2类加宽。一般村道可采用第1类加宽。 - 9 -表3.0.9 平曲线加宽3.0.10 超高加宽缓和段村道可不设缓和曲线,用直线径相连接。但应设超高加宽缓和段,其长度规定如表3.0.10。表3.0.10 村道超高加宽缓和段最小长度3.0.11 回头曲线村道回头曲线各部分的极限指标规定如表3.0.11。表3.0.11 回头曲线极限指标村道的最大纵坡,不应大于表3.0.12的规定。表3.0

12、.12 村道最大纵坡村道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 - 10 -3.0.13 纵坡长度村道纵坡的最小坡长规定如表3.0.131。表3.0.131 村道最小坡长村道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规定如表3.0.132。表3.0.132 村道纵坡长度限制3.0.14 平均纵坡村道连续坡段的平均纵坡大于6%时,应在不长于2km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其长度不应小于40m。 3.0.15 高原纵坡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村道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3.0.15的规定折减。 - 11 -表3.0.15 高原纵坡折减值3.0.16 合成坡度在设有超

13、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过表3.0.16的规定。冬季路面有积雪或结冰的地区、自然横坡较陡的傍山路段、非汽车交通比率高的路段,这些特殊地区的村道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表3.0.16 合成坡度3.0.17 竖曲线村道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规定如表3.0.17。表3.0.17 村道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3.0.18 竖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宜包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应稍- 12 -长于竖曲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插入小半径平曲线或将这些顶点作为反向曲线的转向点。4 路 基4.0.1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

14、求村道路基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水文和材料情况等)并结合施工方案进行设计,应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应采取拦截或排出路基以外的措施,并结合路面排水,做好综合排水设计,形成必要而有效的排水系统。修筑路基取土和弃土时,应符合环保要求,宜将取土坑、弃土堆加以处理,减少弃土侵占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通过特殊地质、水文条件地带的路基,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特别设计。4.0.2 路基宽度村道路基宽度为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村道路基宽度,一般规定如表4.0.2。表4.0.2 村道路基宽度4.0.3 路基横断面村道路基横断面一般规定

15、如图4.0.3。其行车道和路肩部分的宽度应按本标准3.0.2、3.0.3条的规定采用。 - 13 -4.0.4 路基高度村道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要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致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路基设计标高应为路基边缘高度,在设置超高加宽路段,则为设置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高度。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0.5m以上。村道一般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15。4.0.5 路基压实村道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4.0.5的要求。表4.0.5 村道路基压实度- 14 -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 4.0

16、.6 路基防护村道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情况,采取有效的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和保证路基稳定。4.0.7 路基排水村道应根据沿线的降水、地质植被及当地水利、集雨设施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边坡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桥涵配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及其边坡的稳定。5 路 面5.0.1 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村道路面应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使用功能、当地材料及自然条件,结合路基进行综合设计,做到经济、适用。村道路面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满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村道的行车道(包括错车道)均应铺设路面。 5.0.2 标准轴载村道路

17、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5.0.3 路面结构组成及其类型村道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与垫层组成。面层一般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也可采用砖(块石)路面。基层、垫层一般可采用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填隙碎石、天然砂砾石等或其他适宜的当地材料铺筑。路面结构层厚度原则上不应小于表5.0.3规定的厚度值。 - 15 -表5.0.3 各类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村道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按表5.0.5规定的数值采用。路肩横向坡度一般应比路面横向坡度大1%2%。表5.0.5 路拱坡度村道应根据当地路面水与路面的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及时将路面水排出,保证行车安全

18、。村道路面排水一般由路拱坡度、路肩横坡 - 16 -和边沟排水组成。6 桥 涵6.0.1 桥涵设计的基本要求村道桥涵设计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各项技术指标、车辆及人群荷载的计算以及渡口码头的设计等,除桥涵设计洪水频率、桥面净空、车辆荷载外,均按现行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相关章节条文中的四级公路标准执行。6.0.2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村道永久性桥涵设计洪水频率,一般规定如表6.0.2。表6.0.2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村道的交通在容许有限度的洪水中断时,可修建漫水桥和过水路面。漫水桥和过水路面的设计洪水频率,应根据容许阻断交通的时间长短和对上下游的农田、城镇、村庄的影响以及泥砂淤塞桥孔、上游河床的淤高

19、等因素确定。6.0.3 桥面净空村道上桥面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2.0.4条关于村道建筑限界的规定。大桥的侧向宽度可提高等级。中、小桥和涵洞宜与路基同宽。人行道的宽度为0.75m至1m。村道上不设人行道的桥梁及桥头引道,应设置栏杆和安全带。小桥和涵洞可仅设缘石或栏杆。6.0.4 车辆荷载标准村道新建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级。 - 17 -原有利用的桥涵设计汽车荷载可采用公路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荷载效应的0.7倍。6.0.5 村道的桥涵分类和标准跨径村道的桥涵分类和标准跨径均执行现行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7 隧 道 7.0.1 隧道设计的基本要求村道应以路线为主,尽量避免隧道。当

20、必须设置隧道时,应注意以下要求:村道隧道必须根据隧道所处地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情况,综合考虑运营和施工条件,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村道上的短隧道的线形及其与公路的衔接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特长及长、中隧道位置,原则上应根据路线走向综合考虑。当隧道线形为曲线时,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隧道洞口的连接线应与隧道线形相配合。隧道隧道净空村道隧道净空应符合本标准2.0.4条的规定。村道隧道一般应按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修建,行车道宽度一般采用m。特殊情况只能设单车道时,其行车道宽度可采用4.5m,并视其长短在隧道隧道防水和排水隧道应根据“以排为主,防、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对地 - 18 -表水和地下水做妥善处理,保证行车安全及隧道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8 路线交叉8.0.1 村道与公路平面交叉村道与公路平面交叉的形式,应根据交通量大小及交叉口地形等情况选定。平面交叉路线应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平面交叉点前后各交叉公路的停车视距长度所构成的三角形范围管线等与村道交叉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