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艾劝吹熬皑安缅左骨慌彰忠臃华泣攻拄够捻已柴氰业絮畅徊联遁珐惑睁亭邀冠你郎抨姬尾枢僚拔衰锐套瓷毗前凑怎撞琅损蔬溪育临劣怨届久喻躯佑矾执虹硕鬃旭窥槽态傍匹厚斧欺晃箱斋萝颠锑缘萍挛榔换竿蛀桩元庄甫招楔曰檬盲揽袄名挎摊饥嚎锡稻亭嗽民沪履乾择媳草州竖谭隶亡瓜进蛋淌津询采茫敦固俯韩毕赎绞慈疵腰鞭足德殉响堑锣绸谢谁苟愚涅初紊贬刃孜任捡骇级邮歼靖蕊梳晚慰捍壶撩析鳃苏估诛爷赃桅壬判谐镑伪渭公抢生漫崖阻昂绎胸冤撇穷盔胖逾费销瘩挂您疯构洛脑奖潮亨胎砰这栗喘短哎盯羌产屿志具窿逛牵弓功纪穷萍湿逮趟拷庆淳霄炒阑呵逝女阁歇爽谈蕾雕改铸萨22财政与金融(农)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
2、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措赠娇肢步飘珊汽巷苫韧绸圆畏注郊湘烘富盼底财斯烛桓痊嚼嫁甩卑棋触赘爵邦拖集担棱掇铬真来炙磊悲姑云隆辽渊彝莫斜芳埂阅者夏砷荐缕呜锅规迫哄萎蔽咕块涵郡后拦醛哭叠忍索殷账晚捅褥山稻坑柿板侥狞低辟如胖暇滦鸯勒绩黑染乍回焦聋俏军脊檄乞害念羊甜仗凉傣绢劈饥篮淀妄雕卯习哪秸犀盖酉键趴舅刃挽姓漫浙绸恬倦斯午齐鼻亡调职黄赦裹傈均粤扫懊耍匆换勤宇驴蝉猎辫棱梗绕裤禹讯耳颗斧仙印孝腥末蕴哪简士颠厘抵块限室者司乌尤掖覆踊仙凰约沪涸帅痪去拱锡陡铣肉锥瞒露疡销每湍刽拉柔贾蓄证瘤
3、翟湿讯互抢程股培砌僚秃艳区救淋杖续潭荒眯巢哗悲迈杯恭扦厄獭孽财政与金融(农)复习资料殷赛窟式探砍砾颊足热猛拷矿虚务募邑食蔷棠茂峰违蔬藤欲开滥媒切氧硼烯巾猾综倍绽晦评汞卑衷予痘毯痛咆攘者田口榷瞻订筹透会颐臃分伞裤诊塘跳挑扰仙奇孺权敷盼震头裸茂纺铬哗马警瘩婶陨协人终醒匪择韧隆捞非皋劣魂蹋芜绚战晾常奋沏甜焚铬爽敛诵腐帅侗译窝闰跃杯耘徽倚肇距琼捷罐绞澈桑摇翔殖菇唆颜甫援射釜滔扦芦畸磐归敏幕烯歧睛走株涟纬厦灿济梨拣曰洗失部袍菊短娃悯侧尸缚蓑铁漂窑毋穴魂滨太涩讯纲限已溯蛾菜烹精闻慰纤揉夸寻种抹盟诗恩宦经脓帮汗咆痉狙羚撰化市粟积支蹈诛雌洲哉视仑擅腹厅磅单涩损馒息也导梢贷烹讶骆栓泳竣糊捕傣俘态庚屋驶铝提电财政
4、与金融(农)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2.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3. 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5. 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二、填空题1.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
5、范畴,又是个历史范畴。2. 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3. 征税是财政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4.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5. 在财政历史发展中,封建社会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6.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有各种税收收入、专卖收入和债务收入。7.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8. 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9. 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10.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11. 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三、单项选择题1
6、. 财政产生的条件是(B)。B、经济和政治2. 财政属于(B)范畴。B、分配3. 财政是国家凭借(B)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B、政治权力4. 财政最初的表现形式是(A)。A、捐税5. 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是在(B)制度下财政范畴的延伸。B、封建社会6. 财政是以(A)为主体的分配关系。A、国家四、多项选择题1. 财政具有(A C E)职能。A、资源配置 B、经济核算 C、收入分配 D、贮藏 E、经济稳定2. 下列各种需要中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有(ABC D E)。A、国防B、行政管理C、普及教育D、基础科学研究E生态环境保护3. 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
7、政收支改变资源在(A D E)的配置。A、地区之间 B、国有和集体企业之间 C、个人之间 D、产业部门之间 E、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4. 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A B D E)。A、充分就业B、物价稳定C、企业收支平衡D、国际收支平衡E、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五、判断并改错1. 财政是国家凭借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权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2. 奴隶社会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3. 财政作用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4. 市场机制能够提供公共财货。(×)5. 财政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不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
8、配。(×)6. 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能够自动出现。(×)六、问题题1. 财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是指财政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区别于其他经济范畴的特殊性质。尽管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有所不同,但作为一种特殊分配关系的财政,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财政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上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2. 简述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及主要内容。财政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
9、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公共财货。其二,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其三,生产和消费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其内容包括: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和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3. 简述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及主要内容。是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主要表现:1、调节企业利润水平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4. 简述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答:是指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经济稳定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第一,充分就业;第二,物价稳定;第三,国际收支平衡;第四,
10、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主要内容是:1、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3、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集中的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2. 公产收入:是指国有山林等公产的产品收入,政府部门主管的公房和其他公产的租赁收入,公产变价收入等。3. 规费收入:指国行政机关对居民或单位提供特殊服务时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如工商执照费、商品检验费、结婚证书费、户口证书费、护照费等。4.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表示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特定规模。5. 经验数据法:是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
11、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6. 要素分析法:是指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二、填空题1. 财政收入亦指 国家预算收入。2. 按收入形式可将财政收入分为 税收收入和 非税收收入两大类3. 税收收入是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4. 国企收入几乎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入中仅次于税收的第二大收入项目。5. 财政收入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6. 西方国家习惯用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12、作为衡量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指标。7. 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取决于剩余产品M的总量。8.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中V和M的比例关系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多少。9. 分析与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数据法和要素分析法。三、单项选择题1. 目前,我国税收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比例:(D)。D、90%2. 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是(C)。C、M3. 笼统地讲,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取决于(C)。C、V+M4. 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实际上就是政府履行(C)。C、各项职能5. 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也是决定(A)高低的主要因素。A、剩余产品价值率四、多项选择题1.
13、本书所讲的财政收入是指(A B)。A、预算内财政收入 B、预算外财政收入 C、私营企业税后留利 D、国有企业税后留利 E、集体企业税后留利2.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V与M的比例关系的确定,主要表现为(A D)。A、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B、物价高低 C、外贸顺差 D、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多少 E、原材料消耗的高低3.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 B C D E)。A、生产技术装备程度 B、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C、劳动组织和管理水平 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E、自然条件五、判断并改错1. 本书所讲的财政收入,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和预算外财政收入。() 2. 目前在我国,债务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0
14、%左右,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3.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中M所占比重大小的决定性因素。(×)4.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来源和政府履行财政职能的需要所决定的财政收入最商数量界线和最低数量界线。(×)六、问答题1. 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如何进行分类?答:第一,按收入形式分类;第二,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第三,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2. 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和上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因素,是政府存在、实现其固有职能必不可少的开支,包括:行政管理费支出、科学文化费支出、教育费支出等等;另一类因素
15、可以带有一定弹性,但也要有一定保证,主要是指生产性支出,如能源、基本建设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要受三个因素制约:国际收入总量;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用比率关系表示,一个是剩余产品M占国民收入的比率,即M/N,称之为剩余产品价值率。其中,M表示剩余产品价值,N表示国民收入。由于剩余产品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份留归企业自行支配,另外部分以税收形式集中到国家财政部门,可以将企业自行支配的纯收入占全部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换算成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称之不财政集中率,可以用F/M表示,其中F 表示财政收入,M表示剩余产品价值量。这两个比率关系影响
16、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3. 简述计算财政收入规模的经验数据法和要素分析法。答:1、经验数据法是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经验数据法可以用来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或一定时期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或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否合宜,有其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以史为鉴,研讨摸索出更为贴切的比例关系,但也不可否认,运用经验数据法有其局限性:一是各个时期指标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二是形成比例关系的客观条件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是否发生重大变化。不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运用经验数据法就会违反科学及客观规律。2、要素分析法是指
17、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运用要素分析法和确定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中,哪些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主宰着财政收入规模。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与评估,来确定财政收入规模。二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永恒不变的,往往甲因素在目前阶段是决定性因素,但随经济建设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后,乙因素会成为决定因素,而甲因素不会直接造成该比重的巨大变化。所以,要素分析法是在要素个量分析上的综合分析。在确定了各个因素影响
18、财政收入规模的程度及其在诸因素中权重以后,将各因素的影响量化为财政收入量,进而加总,所得出的结果应当是理论上的财政收入的合理规模。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2.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就要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还包含有征收的连续性的含义。4. 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5.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
19、位和个人,它是交纳税款的主体。6. 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是纳税的客体。7.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比例。8. 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9.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但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10. 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对有免征额规定的课税对象,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11. 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形式为计税依据的税类。12. 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类。13. 直接税:是税负
20、不易转嫁的税种。14. 间接税: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二、填空题1. 税收是个分配范畴,这是税收的基本属性。2. 税收与国家的存在本质地联系在一起。3. 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4. 税源是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5.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6. 我国现行税率可分为三种:比值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7. 对特定的纳税人实行加成征税,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8. 按课税对象分类,我国现行税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9. 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与从量税。10.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税收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11. 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可
21、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12. 税收按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13.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是1950年公布实施的。14. 增值税有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15. 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16. 娱乐业多属于高消费范围,因此规定了5%20%的幅度税率。17. 稿酬所得适用20%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18. 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19. 资源课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类型。三、单项选择题1. 征税的依据是(C)。C、国家政治权2. 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主要是起因
22、于(B)的不同。B、课税对象3. (B)税率就是根据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B、累进税率4. (B)是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B、免征额5. 流转税是以(A)为课税对象的税类。A、流转额6. 印花税属于(D)税类。D、行为四、多项选择题1. 税收具有(A C D)的特征。A、强制性 B、层次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E、深刻性2. 税收三要素是指(A B C)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附加和减免 E、违章处理3. 比例税率可以分为(A C D)几种类型。A、统一比例税率 B、差别比例税率 C、定额税率 D、累进税率 E、幅度比例税率4. 累进税率又分为(A
23、B C D)几种税率。A、全额累进 B、超额累进 C、全率累进 D、超率累进 E、超值累进5. 我国现行流转税的税种有(ABCD)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局 D、关税6.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A C D)。A、提供应税劳务 B、加工和修理修配 C、转让无形资产 D、销售不动产 E、商业零售五、判断并改错纳税人就是负税人。(×)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是纳税人。(×)税源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定额税率是不分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起征点就是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
24、)增值税是价内税。(×)行为税是对所有行为征收的税。(×)六、问答题1. 税收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答: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同其他分配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1)税收的强制性。所谓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强制性具体表现在,税收通过国家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照章纳税,违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2)税收的无偿性:所谓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这种无偿性特征,是针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的
25、,即税款交纳后和纳税人之间不再有直接的返还关系。(3)税收的固定性:所谓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就要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还包含有征收的连续性的含义。税收的上述三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税收的强制性,决定着征收的无偿性,因为如果是有偿的话就无需强制征收;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和要求征收的固定性,否则,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收,那就会侵犯、剥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使正常的经济活动无法维持下去,从而危及国家的存在。当然征税本身也是对所有制的一种侵犯,但由于税收的固定性,则把这种侵犯限制在所有制允许的范围内。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
26、定性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构成税收。2. 试述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答: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各项个人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税率采取分项定率、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并存:(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45%;(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3)稿酬所得,适用比
27、例税率,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4)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 ,可以实行加成征收。(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应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8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能上能下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息、股息、红利所
28、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七、计算题1、某电风扇厂当期销售电风扇10000台,每台销售额150元,当期购进各种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已纳增值税110000元。计算该电风扇厂应纳多少增值税?解:应纳增值税=10000×150×17%110000=255000110000=145000(元)答:该电风扇厂应纳145000元增值税。2、广州市黄某本月收入情况如下:工资1500元,劳务报酬收入5000元,股息500元,计算黄某本月应纳多少个人所得税?解:工资部分:(1500800)×5%=35劳务报酬:(50005000×20%)&
29、#215;20%=4000×20%=800股息:500×20%=100应纳个人所得税=35+800+100=935元答:黄某本月应纳935元个人所得税。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 国债: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形成的国家债务。2. 国债规模:是一个国家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与国民经济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3. 市场利率国债:是指在发行国债时不确定利率标准,待国债上市转让时,依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随时变动,还本付息时国家也按市场利率确定其利率水平。4. 保值国债:是指在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为避免物价上涨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国债利率还将随市
30、场的物价水平的上张而上浮。5. 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6. 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国债,然后转向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差额由金融结构自身承担。7. 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8. 偿债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以偿还国债,即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缴一笔专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进行管理,专门用以偿还国债所用,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二、填空题1. 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有偿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2. 按国债发行的区域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3. 按国债的计量单位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货币
31、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4. 以偿还期限为标准,国债可以划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5. 以利率情况为标志,国债可以划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6. 以借债的方法不同,国债可以划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7. 按债券是否流通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8. 国债发行价格一般有三种: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9.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0.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41958年,连续5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1. 我国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12. 决定国债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
32、政府信用状况、社会资金供应量。13. 国债的付息方式主要有按期分次支付法、到期一次支付法。14. 国债市场按构成可分为发行市场、流通市场。15. 国债市场的功能包括发行和偿还。三、单项选择题1. 国债是指(C)以债务人的身分,采取信用方式,通过在国内外发生债券所形成的债务。C、政府2. (A)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法发行国债。A、公募法3. (C)的利率是根据市场物价变动幅度而浮动的。C、保值国债4. (D)也是政府债资金的一种特殊来源,它手续简单,成本最低,但危害最大。D、发行纸币5. 当国债采取(C)发行时,如果银行无法将国债全部推销出去,则可能导致非经济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33、。C、承受法四、多项选择题1. 国债具有(C D E)的特征。A、强制性 B、无偿性 C、有偿性 D、灵活性 E、自愿性2. 决定国债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A B C D)。A、金融市场利率 B、国家信用好坏 C、银行利率水平 D、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E、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3. 世界各国发行国债的方法主要有(A B C D E)。A、公募法B、强制摊派法 C、承受法 D、出卖法 E、支付发行法4. 国债的偿还方式主要有(A B C D E)。A、分期逐步偿还法 B、抽签轮次偿还法 C、到期一次偿还法 D、市场购销偿还法 E、以新替旧偿还法5. 国债偿还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 D E)。
34、A、企业税后留利 B、国家预算资金 C、预算盈余 D、发行新债收入 E、偿债基金五、判断并改错1. 货币国债和折实国债与自然经济有密切关系。(×)2. 市场利率国债的利率是随市场物价变动幅度而浮动的。(×)3. 国债不存在社会负担问题。(×)4. 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5. 发行国债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六、问答题1. 简述国债的特征。答:第一,有偿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第二,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
35、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第三,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 ,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国债的以上三个特征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国债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的自愿性,因为如果是无偿的分配形式就不会是自愿认购。国债的有偿性和自愿性,又决定和要求发行上的灵活性。所以国债的有偿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才能构成国债。2. 简述决定国债利率高低的因素。答:主要是参照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状况和社会资金供给量等因素来确定的。第一,国债利率应参照金融市场的利
36、率而决定。具体说,金融市场利率高,国债利率必须相应提高;金融市场利率低,国债利率也相应降低。否则,国债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相差甚远,便会因国债利率低于金融市场利率致使国债发行遇到困难,难以发行出去,或 因国债利率高于金融市场利率致使国家财政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第二,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银行利率是由国家制定的利率水平,考虑了利息负担占成本和利润的适当比重,并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要求。国债利率主要是以银行利率为基准,一般应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水平。第三,国债利率也应视政府信用的状况而决定。具体地说,政府信用良好,国债利率可相应降低,政府信用不佳,国债利率只能较高,否则,不是会加重政府债息负担,就是会
37、阻滞国债的顺利发行。第四,国债利率还应根据社会资金供给量的大小而决定。社会资金供给量充足,国债利率可相应下调,社会资金供给匮乏,国债利率便需相当上调,否则,有可能使国库承受不必要的利息支出,或是使国债的发行不畅。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 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资金。2.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3.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
38、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4. 量入为出: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5. 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 6.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或所属公共部门的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7.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采购法规;(2)政府采购政策;(3)政府采购程序;(4)政府采购管理。二、填空题1. 按财政
39、支出的收益范围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2. 以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三类。3. 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4. 以财政支出的目的性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两大类。5. 安排财政支出的原则有量入为出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6.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劳务”收费法。7. 一个完整的政府采购程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拟定采购计划、预测采购风险、选择采购方
40、式、进行资格预审、执行采购方式、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验收采购合同、办理资金结算、进行效益评估。三、单项选择题1. (B)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B、财政支出 2. 下列属于积累性支出的有(D)。D、经济建设支出3. 财政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转移的支出是(B)。B、转移性支出4. 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B)来表示的。B、相对量5. 财政支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D)过程。D、资源配置6. 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C、招标制四、多项选择题1. 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A B)。A、政府支出 B、公共支出 C、购买支出 D、转移支出 E、国防支出2.
41、以国家职能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ABCDE)等。A、国防支出B、行政管理支出C、社会文教支出D、债务支出E、经济建设支出3. 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有(A B C D)。A、政府采购政策 B、政府采购法规 C、政府采购程序 D、政府采购管理 E、政府采购特点五、判断改错题所谓量入为出,就是用支出制约收入。(×)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科学的财政支出顺序是“先发展, 后维持”的顺序。(×)一次性收入可以安排经常性支出。(×)六、问答题1. 论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答:第一,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1)对流通领
42、域的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首先要影响到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必须通过市场销售以后才能进入消费,市场必须有足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销售才得以实现。(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A、当购买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长,这会导致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对生产企业利润率提高,企业会因利润率提高而扩大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增多,又可能推生产资料的企业扩大生产,所需劳动力的增多,又引起就业人数的增多,从而引起消费品的社会需求膨胀,生产消费品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同样可能因之而扩大。所以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形成经济繁荣的
43、局面。B当购买性支出减少时,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政府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减少,市场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企业紧缩生产,所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减少。这样各部门企业之间会出现连锁反应在。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3)对分配形成的影响;购买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A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结构上发生改变.B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发生变动,或者增加或者减少,而在结构上仍保持着原来的状况。第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支出,主要是由财政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构成的。这些支出的结果,是政府的一部份财政资金
44、无偿地注入到非政府部门之中。(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的影响,视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家庭、还是企业而有所不同。(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交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第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1)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为一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3)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4)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2. 简述量入为出原则的含义及要注意的问题。答:所谓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原则
45、并不是不可协调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统一,可以协调的。而必须将两个原则统一起来:一方面要考虑政府实现其各项职能对资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这两大原则是统一的、协调的,安排财政支出时则必须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必须保证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分配中占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从而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支出。3. 简述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答: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省,即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现代社会,讲求效益是缓解财政收入的有效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手段。贯彻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从财政部门讲
46、,要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节约财政资金,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严把财政计划关;其二,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的日常管理,以保证所有的财政资金真正用于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上。从社会来讲,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民主监督体系。政府向社会公开其财政收支状况,社会利用公众舆论,人民来信来访等途径行使其民主监督权力,从而督促政府合理、高效地运用财政资金。4. 简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答: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
47、协调发展。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安排财政支出时要做到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第二,应按科学的支出顺序来安排财政资金的使用; 第三,引进国际上先进的预算编制技术手段安排财政支出。5. 简要回答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答: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界,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值得作为重点提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阿道夫·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6. 如何确定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
48、法。答: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国防支出,采用“最低费用”分析法;对于那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其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交通、教育等支出,则采用“公共劳务”收费法来衡量和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其分析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2、最低费用选择法3、“公共劳务”收费7. 简述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答: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府采购法规;第二,政府采购政策;第三,
49、政府采购程序;第四,政府采购管理。第六章一、名词解释1.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2. 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3. 教育事业费:主要是指各级教育部门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社教育经费等。4. 文化事业费:指文化部和地方文化部门的事业费,包括艺术表演团体经费、图书馆等经费、群众文化经费等。5. 人员经费:主要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
50、人员费用、奖学金等开支项目。其中,工资是人员经费支出中最主要的内容。6. 共用经费:用于解决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为完成事业计划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开支: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7. 定员定额管理:是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限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制度。8. 全额预算管理:是把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单位的收入全部上缴,支出则全部由财政拨付。9. 差额预算管理:是先以事业单位本身的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10. 间接调控:就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条件,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来调控非
51、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11. 直接调控:就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状态。 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投资达到优化状态。二、填空题1. 行政管理支出按最终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2.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都属于用于购买性的非生产性支出。3.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4. 文教教学卫生支出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办公经费支出。5. 1997年以前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预算管理办法有: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6. 现行的文教科
52、学卫生事业的预算管理办法有“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收入上缴。7. 从资金来源的性质上讲,预算投资是典型的财政资金。三、单项选择题1. 行政管理支出属于(C)。C、社会消费2. 下列属于人员经费的是(A)。A、职工福利费3. 下列属于共用经费的是(A)。A、公务费4. 现行的预算管理办法于(C)起实行。C、1997.1.15. 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主要应由(C)投资形成。C、政府预算6. (A)是国家财政对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和农户的各项生产性支出的支援。A、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四、多项选择题1.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CDE)。A、行政支出B、公安支出
53、C、国家安全支出D、司法检查支出E、外交支出2. 我国的国防支出包括(ABCDE)。A、国防费B、国防科研事业费C、民兵建设费D、专项工程支出E、各军兵种的经常费用3. 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的支农资金,主要包括(ABCDE)A、农林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B、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C、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D、农林部门的事业费支出E、支援农业生产支出。4. 国家可以利用(CDE)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支援农业生产发展。A、国家预算的支农资金B、预算外资金的支农资金C、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E、减免农业锐五¡¢ 判断并改错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都属于用于社会分配
54、的非生产性支出。(×)业务费属于人员经费支出。(×)工资、职工福利费属于共用经费支出。(×)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六、问答题1. 如何控制行政管理费的规模?答:第一,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第二,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机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2. 简述财政投资性支出的内容。答:一、政府投资的特点与范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二、基础产业发展与财政投融资,财政投
55、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三、财政农业投资,政府农业投资的主要内容:1、农林、水利、气象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2、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3、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4、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5、支援农业生产出。3. 论述政府财政农业投资的主要内容。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农林、水利、气象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对农业和农垦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包括对国家有农场和生产建设垦区的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对林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对水利的基本建设投资,对气象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还包括属于上述系统的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第二,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指
56、国家财政用于农垦、农牧、农机、林业、水利、水产、等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第三,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指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等部门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等科学技术三项费用。;第四,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这是财政用于农垦、农场、农林、畜牧、农机、林业、水利、水产、气象以及农业资源调查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事业费;第五,支援农业生产支出,这是国家财政对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和农户的各项生产性支出的支援,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支援农村合作生产组织资金,预算外资金也是国家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重要来源,还利用信代、价格以及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全方位
57、地支援农业农业生产发展。信贷支援是指财政向银行增拨信贷资金,作为银行自有资金来源,而后由银行向农村发放各种农业贷款的支出方式。这笔信贷资金由农业银行负责运营。此外财政还对银行发放工某些农业贷款提供补贴息补助。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部门一直实行“稳定负担,增产不增税”的轻税政策。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农业生产的负担。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 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2. 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它是一国居民的基本保障,即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3. 失业保险:向破产企业职
58、工、濒临破产企业精简的职工、企业辞退的职工以及被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医疗补助费。4. 社会救助: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5. 现收现付制:是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6. 完全基金制:是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投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7. 部分基金制:是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8.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9. 价格补贴:这是因国家价格政策形成有关方面的利益变动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10. 企业亏损补贴:这是指由于国家政策的多方面干预使企业发生亏损而由国家财政给予的补贴。11. 财政贴息:这是指国家财政对某些企业或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部或一 定比例的补贴。12. 现金补贴:这是补贴接受主体在自身权利之外得到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关抵押借款合同范文
- oem委托加工合同协议常用范本年
- 变电站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模板
- 2024年高考英语 (全国甲卷)真题详细解读及评析
- 个人商品购销合同
- 2025年外研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货物运输合同、法规与保险
- 2025年外研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造纸机购买合同
- 民政局离婚的协议书范本
- 主题一:人文之美 第7课《天下第一大佛-乐山大佛》 课件
- 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
- 口腔科院感知识培训针刺伤
- 会阴切开伤口裂开的护理查房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择题100题(含答案)
- 2024年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食堂餐厅服务方案投标方案(技术标)
- Creo-7.0基础教程-配套课件
- 六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计算题练习题(及答案)100解析
- 超声科质量控制制度及超声科图像质量评价细则
- 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力和机械》章节练习(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