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_第1页
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_第2页
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_第3页
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_第4页
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 的形象。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呢?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 先来分析一下“木”字。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 术特征。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 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

2、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6)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 暗示的颜色性。7)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 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几乎是一字千里。思路: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一一“木叶”成为古诗意象。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 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质疑)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解疑)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举例、比较:“高树”一一满树叶子、

3、饱满“高木”一一叶子越来越少、空阔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具体阐释:“树叶”一一“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 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木叶,木,有“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让人 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比较分析:“树”一一褐绿色,与叶接近“木”一一微黄色,干燥举例阐述:“木叶”一一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 朗清秋的气息。“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黄叶”一一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启、o“落木”一一比“木叶”更空阔,洗尽

4、绵密之意。第7段:小结一一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干 里。(总结)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 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 第二部分,说明了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一分析“木”的暗示性一结论: 一字千里。第二一三课时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 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教学过程: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

5、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 什么不同?1、吴均的答柳悻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 “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 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 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 “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 一类的意象各有什 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

6、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课文诗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彳来服兮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都是秋季;都有“秋风扫 落叶”的意境;“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 的清秋

7、的气息;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树”、“绿叶”、“落叶” 一类的意象都是树叶茂密的感 觉;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色彩上是 “湿绿”的特点。小结:“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 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树叶” 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 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 意境就用一 “树”字直接表达了;“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 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 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 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

8、疏朗的”、“空旷的”, 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 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 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 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 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 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 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说“木叶”这篇课文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 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

9、”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 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 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是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 重点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全文表面 上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属于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 识,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 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 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 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

10、等的对话者,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 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 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这种体 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 手段虽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 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 求。笔者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较为薄弱,所以要比较好地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 一定的困难。为了能使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通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 本意,笔者选择了 “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

11、线组织教学”的教 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 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 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 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进 而循着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 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然而学生给出的反馈是,一是觉得没意思,二是觉得思路不清晰。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反思,笔者不能也 不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的趣味横生,首先笔者不具

12、备这样的能力;其 次,语文课应该有它本身那种语文味,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语 文味的敏感性,换句话说笔者不能为了迎合学生把课设计的没有语 文味。第二个问题,笔者想主要还是出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近年 来因为教师对教材钻研地更深了,所以对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特别 在意,觉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对于文本 的理解将会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进去多少非文本的让学生感兴 趣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其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读文本,那么就谈不 上上好这节课,尤其是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这节课来说,笔者给 了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看书,接下来通过探寻“木”的两 个艺术特征再次回归到文本,但是这个环节总有些粗糙,粗糙在哪 呢?一是给的时间少,二是问题问得不够吸引学生,等于说笔者只给 学生两次阅读文本的机会。还有一个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这 篇课文引用的诗歌特别多,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