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道 路施 工 图 设 计 说 明 1 概述1.1 工程区位南川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兼有盆地和高原特点,拟建项目位于南川区大观镇新区,总面积87平方公里,近2.6万人口,15个行政村。距南川城区18公里,距重庆主城区仅半小时车程,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大观镇被重庆市列为“经济百强镇”,已纳入到重庆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战略框架中。水江镇位于南川东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城区26公里,分别与涪陵、武隆等区县接壤,进入乌江、长江航线,交通四通八达。乐村通灵山产权式酒店工程位于水江镇,幅员面积233平方公里。本项目位于水江镇乐村森林公园通灵山,是进入通灵山产权酒店的重

2、要出入通道。根据建设单位工作进度安排,结合建设单位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我院于2014年4月完成了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1.2 设计依据(1)我院与建设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2)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布置图(3)建设单位提供的1:500地形图(4)建设单位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中间成果资料)(5)其他相关资料1.3 设计遵循的规范(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 (DBJ50-064-2007)(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193-2012)(4)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BJ50-078-2008)(5)城镇道路工

3、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169-2011)(7)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7632012)(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3)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2 建设条件2.1 现状交通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乐村通灵山产权式酒店工程交通十分便利,距城区26公里,分别与涪

4、陵、武隆等区县接壤,距乌江、长江航线仅80公里,川湘公路贯穿全境;渝湘高速公路在水江设有互通式立交出口;南涪铁路将穿越境内,并设有客站和货运站;南涪高速公路也将起于水江。镇内形成了村村社社通公路的交通网络。2.2地形地貌根据现场踏勘调查,拟建项目区地形地貌相对较为复杂,地形高差起伏较大,高程基本介于1360m1405m之间,最大相对高差约45m。 2.3 气象水文据南川区气象局资料表明:南川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38.5mm,2003年最大降水量1348.6mm,2005年7月12日最大日降雨量386.9mm,且年降雨量多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平均气温17.

5、4,年平均绝对湿度17.7mm,年均相对湿度79%,气候温暖湿润。2.4 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根据现场调查,项目范围内暂未发现断层、构造破碎带,也未发现滑坡、危岩、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附录A的划分标准,拟建场地所在的南川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4主要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表道路等级城市支路设计车速20km/h车辆荷载城-B级路幅宽度10.5 m净空要求4.5m设计年限10年停车视距20m最小圆曲线半径25m最小平曲线长度42.11m最大纵坡12%最小坡长60m最小竖曲线半径230m(凹曲线),2

6、30m(凸曲线)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抗震设防标准基本烈度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5 工程设计本次我院承担的道路总长284.542米,为城市支路,标准路幅宽9.5米,沿线根据地形地貌在K0+080K0+140、K0+175K0+270左侧设置衡重式挡墙,在K0+080K0+130右侧设置仰斜式挡墙,其余无其他重要的结构物。5.1 设计原则根据项目的特点,本次设计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以下设计原则:·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充分注重道路的交通服务功能。· 遵从功能合理,结构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道路设计,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畅通。

7、3;结合道路沿线建筑布局及建筑竖向设计,合理确定道路竖向,利于与道路两侧建筑物衔接。· 根据道路沿线地形地势,避免对现状构筑物的影响及避免边坡大开挖。·合理设置结构物,避免工程投资浪费。5.2 主要控制因素² 既有道路。道路设计时应尽量与既有道路顺接,尽量减少对既有道路交通产生影响。² 沿线待建建筑物的布局。根据建筑平面布局,道路设计时应尽量与沿线待建建筑物顺畅衔接。² 地形、地貌。根据调查,道路沿线地形地貌相对较为复杂,路线选择时应尽量与现状地形地貌相结合,避免大开大挖。5.3 平面设计拟建项目为城市支路,起点K0+000与既有道路相交,坐标

8、(X=3234699.414,Y=437313.466),平面线形沿着既有山势由南向北进行布线,终点K0+284.542位于小区售楼部处,与小区车库入口顺接,坐标(X=3234479.102,Y=437366.441),道路全长284.542米,全线共设置4处平曲线,圆曲线半径分别为55米、35米、90米、25米,未设置缓和曲线,最小平曲线长42.11米。各平曲线要素均满足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5.4纵断面设计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及现场踏勘情况,在充分尊重建筑布局及竖向高程的前提下,结合既有道路标高,以节约土石方、满足道路排水要求为原则,以现行规范为依据,对本项目进行纵断面设计,力求道路纵

9、坡合理、行车顺畅。本项目起点设计高程Hs=1366.67米,终点设计高程Hs=1392.80米,全线共设置4个变坡点,坡度及坡长依次为:坡度:3.0%,坡长:13米;(与既有道路顺接)坡度:12%,坡长:100米;坡度:3%,坡长:60米;坡度:12%,坡长:95.486米;坡度:3%,坡长:16.056米;以上各条道路纵断面指标均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5.5 横断面设计根据建筑布局,结合建设单位意见,本项目标准路幅宽10.5米,具体路幅分配如下: 10.5米=3.0米(人行道)+7.0米(车行道)+0.5米(土路肩)本项目道路车行道路拱横坡为双向坡,坡度采用2.0%,人行道横坡采用2.0%的

10、反坡,土路肩坡度采用3%。5.6 超高加宽5.6.1超高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结合拟建道路的设计车速,本次设计将在圆曲线半径小于70米处的曲线外侧设置超高,超高横坡2.0%,超高旋转轴采用绕路基中线旋转(同设计高程位置),超高过渡按线性渐变,渐变率小于1/50。其中超高缓和段长15米。加宽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需在圆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50米处设置加宽。本次设计根据规范要求,按照小型汽车类型在拟建项目各圆曲线内侧进行加宽,其加宽值分别为0.78米、0.9米、1.2米、1.2米,其中加宽缓和段分别长为15米和20米。5.7 路基工程l 压实度为保证路面结

11、构稳定,路基压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次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将拟建项目路基压实度提高一个标准进行控制,其路基压实度必须符合下表要求:路基压实度标准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道路类别压实度()填方0-30支路9530-809580-15094>15092零填方及挖方0-309530-8095l 路基边坡设计由于本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结合建设单位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中间成果),对道路路基边坡进行如下设计: 1)填方路段边坡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结合相关工程经验,当填方边坡高度H8米时,边坡坡率采用1:1.5; 当填方边坡高度8H16米时,边坡坡率采用1:1.75;当填方边坡高度H>

12、16米时,边坡坡率采用1:2.0,边坡每8米为一级,每级之间设置2.0米宽的护坡道。当地面横坡缓于1:5时,路堤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但应清除地表腐植土及树皮草根等(本次设计暂按0.5米计量),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路堤填筑前须在斜坡表面上开挖12米宽的台阶,做成坡度为2%4%的反向横坡,以防路基滑动而影响其稳定性。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小于90%。零填挖路基,应清除表层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并采用翻挖压实或换填等技术措施处理。2)挖方路段

13、边坡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地质勘察资料,结合挖方边坡高度,本次挖方边坡坡率采用1:1.0,边坡每8米为一级,每级之间设置2.0米宽的护坡道。同时,本次设计本着 “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美化环境”的原则,待路基边坡形成后,为美化环境,设计考虑在拟建道路两侧边坡采用撒结缕草籽进行防护,在固土护坡的同时又能有效增加道路绿化率。由于本次路基边坡设计仅根据地质勘察资料中间成果进行,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提供正式的地质勘察资料,施工单位应将本次设计成果与正式地勘资料进行仔细核对,若有不一致的地方,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设计及监理,切勿盲目施工。l 特殊路基设计1)软弱地基根据现场踏勘,道路沿线局部路段存在少量的软弱路

14、基,若不进行处理,将出现不均匀沉降等病害现象。对软弱路基深度大于2.0米路段,采用抛块片石挤淤的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强度,块片石排淤层应高于水面或淤泥层1m,且应碾压密实,块片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从路堤的中间向两边扩展,由高处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为50cm ,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对软弱路基深度小于2.0米路段,采用挖除换填的方式进行处理。即采用开沟放水晒干,清除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低洼处水田和塘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晾干路基后,铺筑级配砂砾石垫层,并逐层回填路基,分层碾压密实。以上软弱路基处理的相关工程量以现场实际发生为

15、准。2)半填半挖路基半填半挖交界处易出现不均匀沉降而引起地面开裂。对于路基填挖交界处,应在挖方路槽底部超挖80cm后回填压实,压实度需不小于95%,路堤部分采用加筋土工格栅处理。纵向填挖交界过渡段长度为10m(短边),采用透水性填料填筑。l 防护工程1)本工程K0+080K0+140、K0+175K0+270段左侧为既有道路,拟建道路左侧无放坡条件,本次设计考虑采用衡重式挡墙进行支护。挡墙面坡为1:0.1,挡墙基础嵌入岩层中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同时应满足岩石基础襟边宽度不小于1.5m和地基承载力的要求。2)本工程K0+080K0+130段右侧现状地面线较陡,无放坡条件,本次设计考虑采用仰斜

16、式挡墙进行支护。仰斜式挡墙面坡为1:0.3,挡墙基础嵌入路堑边沟以下岩层中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同时应满足岩石基础襟边宽度不小于1.5m和地基承载力的要求。3)K0+140K0+175段道路左侧为既有道路,右侧为待建的房屋用地,道路两侧均无放坡条件,考虑到两侧都修建挡墙时,挡墙之间间隙较小,两挡墙衡重台以下的路基回填土不易压实,本次设计考虑本段道路路基采用M7.5砂浆砌Mu30片石回填。4)衡重式挡墙和仰斜式挡墙采用C20片石混凝土现浇,片石含量为20%。片石混凝土中掺入的片石和浆砌片石中的片石均应采用未风化且不易风化的石料,其强度不应低于30MPa。l 道路排水为保证道路路基稳定,本次设计

17、考虑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挖方坡顶以外5米处设置截水沟,在填方坡脚设置临时排水边沟,将路基地表水排出路基范围之外,具体工程量以现场实际发生为准。同时,本次设计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道路K0+159.19处设置D400的钢筋混凝土管涵,保证道路排水畅通。5.8 路面工程根据拟建项目的交通量、交通组成,结合当地筑路材料,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对拟建项目进行路面设计。本次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基准期为10年。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1)要求,路面设计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以设计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来计算结构层厚度,并对沥青混

18、凝土面层和半刚性材料基层、底基层进行层底拉应力验算,具体路面结构组合如下:道路等级:城市支路路面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准轴载:BZZ-100设计年限: 10年车行道结构组合设计如下:上面层: 4CM细粒式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下面层: 6CM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稀浆封层:0.7CM改性乳化沥青基层:20CM 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5 CM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人行道结构:环保透水砖20CM×10CM×5CM 3C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10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3)5.9 交叉口竖向设计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本项目起点与既有道路

19、平面交叉,为保证交叉口处行车安全舒适、排水顺畅,设计考虑对该平面交叉口进行相应的竖向设计。5.10无障碍设计为方便残疾人出行,本项目全线进行了盲道和无障碍设计。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0.6m,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达到无障碍设施位置。指引残疾人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提示盲道,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应连续设置,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颜色宜为黄色。除盲道外还应设置缘石坡道,凡被路缘石横断开的地方要毫无遗漏地设置缘石坡道,构成全线无障碍。5.

20、11道路附属设施5.11.1 路缘石、路边石预制路缘石采用预制C30砼,路边石为C25砼。路缘石、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和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5.11.2 土路肩由于受用地条件限制,为保证路基稳定,本次设计结合建设单位意见,考虑在道路右侧设置0.5米的土路肩,土路肩横坡为3%,采用C30混凝土。5.11.3人行道铺砌 人行道铺装采用环保透水砖,其表面不得有峰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砖表面必须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

21、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5.11.4 人行(防撞)栏杆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由于本项目道路纵坡较大,为保证行人安全,设计考虑在道路左侧人行道的外侧设置人行栏杆,并在人行道内侧(靠近车行道处)设置防撞栏杆,从而保证行车安全。6 施工要点6.1路基工程l 路基填料要求路基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以上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宜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度。路基填料最小

22、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6.04.03.02.010101525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并用小型打夯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l 路基填筑要求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

23、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口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当管道位于路基范围内时,其沟槽的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有关规定,且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不得用压路机压实。当管道结构顶面至路床的覆土厚度不大于50cm时,应对管道结构进行加固。当管道结构顶面至路床的覆土厚度在5080cm

24、时,路基压实过程中应对管道结构采取保护或加固措施。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压路机最快速度不宜超过4km/h,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l 路基压实1)压实标准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为保证路基质量,本次设计考虑将本项目路基压实度提高一个等级,按照城市次干道标准进行压实控制。路基压实标准(重型)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道路类别压实度()填方0-30支路9530-80958

25、0-15094>15092零填方及挖方0-309530-80952)压实应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均匀一致,压路机最大速度不宜超过4kmh。3)填土的压实遍数,应按压实度要求,经现场试验确定。4)压实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护地下管线、构筑物安全。5)碾压应自路基边缘向中央进行,压路机轮外缘距路基边应保持安全距离,压实度应达到要求,且表面应无显著轮迹、翻浆、起皮、波浪等现象。6)压实应在土壤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值的±2时进行。l 路基质量验收标准路基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弯沉值(0.01mm)满足设计要求纵断高程(mm)-15,+10中线偏位(mm)

26、50平整度15宽度(mm)不小于设计值B(施工时必要的附加宽度)横坡±0.3%且不反坡边坡不陡于设计值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测弯沉值L0填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填方路基35MPa310265挖方路基45MPa240l 路基填筑注意事项1)填筑前应将地面积水、积雪(冰)和冻土层、生活垃圾等清除干净。2)填方材料的强度(CBR)值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冻土、有机土以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路基填料。对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可溶盐含量大于5、700有机质烧失量大于8的土,未经技术处理不得作路基填料。3)填方中使用房

27、渣土、工业废渣等需经过试验,确认可靠并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同意后方可使用。4)不同性质的土应分类、分层填筑,不得混填,填土中大于10cm的土块应打碎或剔除。5)填土应分层进行,下层填土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填筑,路基填土宽度每侧应比设计规定宽50cm。6)路基填筑中宜做成双向横坡。7)透水性较大的土壤边坡不宜被透水性较小的土壤所覆盖。8)受潮湿影响较小的土壤应填在路基的上部。9)在路基宽度内,每层虚铺厚度应视压实机具的功能确定,人工夯实应小于20。10)路基填土中断时,应对已填路基表面土层压实并进行维护。11)原地面横向坡度在1:101:5时,应先翻松表土再进行填土;原地面横向坡度陡于1:5

28、时应做成台阶形,每级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m,台阶顶面应向内倾斜;在砂土地段可不作台阶,但应翻松表层土。l 构筑物处理1)路基范围内有既有地下管线等构筑物时,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施工前,应根据管线等构筑物顶部与路床的高差,结合构筑物结构状况,分析、评估其受施工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b、构筑物拆改或加固保护处理措施完成后,应进行隐蔽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形成文件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c、施工中,应保持构筑物的临时加固设施处于有效工作状态。d、对构筑物的永久性加固,应在达到规定强度后,方可承受施工荷载。2)新建管线等构筑物间或新建管线与既有管线、构筑物间有矛盾时,应报请建设单位,由业主、

29、管线管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协商处理措施,并形成文件,据以施工。3)沟槽回填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回填土应保证涵洞(管)、地下建(构)筑物结构安全和外部防水层及保护层不受破坏。b、预制涵洞的现浇混凝土基础强度及预制件装配接缝的水泥砂浆强度达5MPa后,方可进行回填。砌体涵洞应在砌体砂浆强度达到5MPa,且预制盖板安装后进行回填;现浇钢筋混凝土涵洞,其胸腔回填土宜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进行,顶板以上填土应在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c、涵洞两侧应同时回填,两侧填土高差不得大于30cm。d、对有防水层的涵洞靠防水层部位应回填细粒土,填土中不得含有碎石、碎砖及大于10cm的硬块。路基施工中必须严

30、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l 挖方路基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面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表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6.2、路面l

31、 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0%,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见下表:底基层水泥稳定的集料颗粒组成范围序号筛孔尺寸(mm)底基层153237.5100331.590100426.5519.0679069.5456874.75295082.36183890.6822100.07507*液限%28塑性指数9注:集料中0.

32、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2)施工要求a、 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压实系数。水泥土的压实系数宜为1.531.58,水泥稳定砂砾的压实系数宜为1.31.35。b、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c、水泥稳定碎石自搅拌至摊铺完成,不应超过3h。d、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7d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e、碾压应在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f、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g、碾压时宜采用1218t压路机作初步稳定碾压,混合料初步稳定后用大于18t的

33、压路机碾压,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且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分层碾压时每层厚度不超过15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3)质量标准底基层容许偏差控制表项目允许偏差压实度96%厚度容许偏差(mm)±20弯沉值(0.01 mm)85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MPa)1.52.0平整度(mm)15中线高程(mm)-20,5宽度(mm)不小于设计规定B(B为施工时必要的附加宽度)横 坡±0.3%且不反坡l 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5%,级配组成详见基层水泥稳定的集料颗粒组成范围表;养生期结束应立即喷洒

34、透层沥青和下封层,并在510天内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当不能立即加铺沥青层且有施工车辆通行时,还应在透层沥青上增撒(23)m/1000m2的粗砂或石屑。基层水泥稳定的集料颗粒组成范围序号 筛孔尺寸(mm)基层153237.5331.5100426.590100519.0728969.5476774.75294982.36173590.6822100.07507*液限%塑性指数注: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2)质量标准基层容许偏差控制表项目允许偏差压实度97%厚度容许偏差(mm)±

35、;15弯沉值(0.01 mm)52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MPa)3.04.0平整度(mm)12中线高程(mm)-15,5宽度(mm)不小于设计规定B(B为施工时必要的附加宽度)横 坡±0.3%且不反坡基层、底基层施工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未尽事宜以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为准。l 稀浆封层稀浆封层混合料中的乳化沥青及改性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的技术要求:稀浆封层技术要求试 验 项 目要 求试验方法PCRBCR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慢裂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粒子电荷阳离子(+)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103

36、30标准粘度计C25.3(s)8-2512-60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 不小于()506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软化点,不小于()5053针入度25(0.1mm)40-12040-100延度(5)(cm),不小于20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5d(%),不大于5l 粘层、透层为使面层各沥青层间粘结良好,两层沥青混合料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洒粘层沥青。粘层沥青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PC-3,用量为0.30.6L/m2。应用于本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之间的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粘层技术要求试 验 项 目要 求试验方法PC-3破乳速

37、度快裂或中裂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粒子电荷阳离子(+)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6标准粘度计C25.3(s)820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 不小于(%)5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针入度25(0.1mm)45150延度(15)(cm),不小于40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5d(%),不大于5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

38、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选用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PC-2,用量为0.7-1.5L/m2。应用于本工程基层之间的透层油应达到以下技术标准:透层技术要求试 验 项 目要 求试验方法PC-2破乳速度慢裂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粒子电荷阳离子(+)1.18mm筛不大于(%)0.1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6标准粘度计C25.3(s)820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 不小于(%)50溶解度,不小于(%)97.5针入度(25) 0.1mm50-300延度(15)(cm),不小于40与粗集料的粘附

39、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与粗、细粒式集料拌和试验水泥拌和试验的筛上剩余,不大于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5d(%),不大于5施工时,稀浆封层、粘层、透层的施工技术要求应严格按照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078-2008)进行控制。l 沥青混凝土面层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1)材料a、沥青应用于本项目道路路面铺装层的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中重交AH-70#(中、下层沥青混凝土用)或AH-90#沥青(面层改性沥青所用基质沥青)的技术要求如表所示: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指标70号90号试验

40、方法针入度(25,5s,100g) dmm608080100T 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1.5+1.0T 0604软化点(R&B) 不小于44464345T 060660动力粘度 Pa.s 不大于180160T 062010延度 cm 不小于1520T 060515延度 cm 不小于100100T 0605含蜡量(蒸馏法) % 不大于2.22.2T 0615闪点 不小于260245T 0611溶解度 % 不小于99.599.5T 0607密度(15) 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 0603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 % 不大于±0.8±0.8

41、T 0604残留针入度比 % 不小于6157T 0605残留延度(10) cm 不小于68T 0605改性沥青可单独或复合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及其他改性材料制作。各类聚合物改性沥青的质量应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当使用表列以外的聚合物及复合改性沥青时,可通过试验研究制订相应的技术要求。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SBS类SBR类EVA、PE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 dmm608060804060T 0604针入度指数PI 不小于-0.4-0.6-0.6T 0604延度(5,5cm/min)cm 不小于3040T 0605软化点TR&B 不小于555056T 0606运动

42、粘度(135) Pa.s 不大于333T 0625 T 0619闪点 不小于230230230T 0611溶解度 % 不小于9999T 0607弹性恢复25 % 不小于65T 0662粘韧性 N·m 不小于-5T 0624韧性 N·m 不小于2.5T 0624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 不大于2.5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 0661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大大于-1.01.0针入度比25%,不小于606058延度5 cm,不小于2010b、集料 粗集料² 骨料对沥青的粘附性,本项目应大于或等于3级。集料具有一定的破碎面颗粒含量,具有1个破

43、碎面宜大于90,2个及以上的宜大于80。² 粗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指标单位支路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04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磨光值PSV,不小于%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4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² 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满足下表要求: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

44、)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0675635337.531.526.519.013.29.54.752.360.6S140751009010001505S240601009010001505S330601009010001505S425501009010001505S520401009010001505S615301009010001505S710301009010001505S810251009010001505S910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S1151510090100407001505S125101009010001505S1331

45、010090100407002005S14351009010001503 细集料²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² 细集料的质量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项目单位次干路(支路)试验方法表现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T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5T0333砂当量,不小于50T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T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T0345c、沥青混合料用天然砂应满足下表要求筛孔尺寸(mm)通过各孔筛的质量百分率()粗砂中砂细砂9.51001001004.759010090100901002.36

46、65957590851001.1835655090751000.61530306060840.352083015450.150100100100.075050505d、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应满足下表要求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数()9.54.752.361.180.60.30.150.075S150510090100609040752055740220010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 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

47、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2)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a、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应用于本工程路面铺装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混合料类型AC-13AC-20筛孔(mm)通过率 %26.510019.09010016.0100789213.29010062809.5688550724.75386826562.36245016441610288240.37205170.155154130.0754837b、混合料性能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

48、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马歇尔试件尺寸 mm101.3mm×63.5mmT 0702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次两面击实50次T 0702空隙率(深约90mm以内)VV %36T 0708矿料间隙率 VMA %12.0T 0708沥青饮和度 VFA %6575T 0708稳定度 KN8.0T 0709流值 mm1.54T 0709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国家规范的要求。 特别强调粗集料的1:3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必须<15,1:5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5;洛杉矶磨耗损失应小于28;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42(BPN):集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

49、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集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沥青面层的施工方法与普通沥青路面面层施工方法一致,路面结构及厚度设计应采用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或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规定的方法。摊铺沥青混合料时,必须严格控制摊铺温度,温度过高,混凝土易烧坏;温度过低,影响压实度。路面压实度对路面质量非常重要,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实施,路面压实不足,会出现开裂、松散、车辙等现象,严重影响路面使用寿命。3)质量标准面层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项 目允许偏差压实度95%厚度上面层-5mm面层总厚-10%(或-5mm)平

50、整度(mm)标准差2.0mmIRI3.3m/kmh3.5mm弯沉值30(0.01mm)井框与路面高差(mm)5mm宽度(0,30)mm中线高程±20mm中线平面偏位20mm横坡百分点±0.5Mm±10mm注:横坡±10绝对高差值。l 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 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煤油稀释沥青,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 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待满足相关要求后铺筑沥青砼下面层。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 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2)面层 透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