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开题报告_第1页
资产减值开题报告_第2页
资产减值开题报告_第3页
资产减值开题报告_第4页
资产减值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资产减值问题的探讨 以上市公司减值为例 学 生 :王斌 指导老师 : 张 宇 三峡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 无形资产减值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

2、减值准备,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无形资产减值是指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无形资产作为资产的一种,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确认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无形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它

3、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减至账面价值以下时,由此所形成的减值已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因而应将这部分减值从无形资产价值中剔除,并将减值列入当期损益。  v! s, w! B, L; n无形资产减值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应收账款、委托贷款、短期投资(部分)、长期投资(部分)等的减值准备一并列于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资产减值中,集中体现了资产减值的共同性和系统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冲减其账面价值,体现了“谨慎”思想。对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

4、值迹象时,才对其进行减值测试; 而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资产减值会计是资产以真实价值反应,是资产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会计实质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通过确认资产减值,有助于全面,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亏问题。资产减值是会计目标的体现。一,资产减值对企业盈利的能力影响;二,资产减值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三,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影响。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际会计界的研究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5、对可能发生的各项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准备政策,涉及到许多职业判断的问题,因而也掺杂有不少的主观随意性,这其中是否包含有人为的经济动机因素。对于这个问题,国外会计界对上市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动机主要有两种观点:管理阶层会利用准则给他们的选择余地,采取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减值政策,而投资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并不能洞察这种盈余管理行为:经理人员确认资产减值的目的并不在于操纵利润,而是基于企业糟糕的经营状况、同行业竞争以及经营策略转变所导致的资产价值的降低。着名会计学家Mc Michols和Wilson在1998年也发现:当企业的利润非常大或非常小时,企业都倾向于提取较高的资

6、产减值准备,这意味着企业管理人员有利用减值政策进行利润平滑和大清理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我国的研究状况 近年来,我国国内对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概括 1周忠惠、罗世全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2000年)一文中主要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是对资产定义的角度、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标准为: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在用价值)、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从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权益投资四方面论述了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 2朱炜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

7、提情况的统计分析(2003年)一文中通过分析2001年度160家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范围和程度两个方面来考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上市公司能够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的疏漏,给予上市公司在运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各上市公司在计提与否、训提比例等诸多方面不统一:上市公司在享有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选择权时,更倾向于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即使选择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也偏低;盈利公司比亏损公司能更好地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但有些公司的盈利有可能是通过冲回当期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

8、的;亏损的公司更倾向于在当期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便下期冲抵资产减值准备,扭亏为盈,避免被ST或PT。也就是说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现象比较严重,给予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权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成果形式通过调查得出:一是我国商业实践中对无形资产的内涵及范围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会计所确认的传统无形资产范围;二是当前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实践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判断无形资产是否减值的迹象过于笼统和模糊,以及缺少减值计提的计算标准;三是对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而言,影响其价值的因素存在显著的差异;四是当前无形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有用性还较低。所以,我们应重新思考无形资产的会计

9、核算体系,逐渐将一些不能被传统会计认可的无形资产纳入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其次,应该对无形资产减值迹象进行重新设计,对不同类型无形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因素分层归类,然后从每个层面中列出一些主要的因素或指标,这种方式对无形资产减值判断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指导性。建议尽快着手构建主要无形资产类型的减值测度模型和方法,为我们无形资产的减值提供测度的标准。最后,建议对无形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披露,披露的信息至少包括计提减值的无形资产类型,判断减值的详细事由或几项、减值额的测度方法、相关参数的确定依据等信息。 5.文献资料 1.朱波.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0.9.2.施洁

10、.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12.3.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0年第九期4.王振华.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理论).2006.35季晓云.关于资产问题兼职会计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66陈耀敏.我们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建议J.亏啊几月看.2009.57赵金玉.我们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2008.38刘永生.资产减值的原理分析.中国总会计师.2007.(2).44.46 9米林林,韩玲玲,资产减值问题研究。经济视点,2009,1210金棋萍,对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科技资讯,2006,No.2611李涵,朱学义

11、.资产组减值审计探讨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8)12陈强英,乐长征.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8.(04)13李映照,陈妮娜.资产减值问题的探讨.财会月刊.2007.(1):5.714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研究文库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15孙智蔚.浅析资产减值会计新政策J.财务视点,2006,(9). 16张博苏.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完善和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2). 17陈叶珍.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探索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期 18王仲兵.资产减值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19 1Ministry of Finance. .2006 Accounting Standard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20Committee on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pipeline. Case on Accounting Standard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Lixin Accounting Publishing House, 2007.6.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途径主要是采用广泛阅读浏览业内近期文献收集材料,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查阅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