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导学案+精品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导学案+精品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导学案+精品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导学案+精品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导学案+精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那个星期天导学案课题那个星期天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明媚、拨弄”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理解其中的情感。 3.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课文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教学重点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及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课前准备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重点语句PPT。(教师)2.预习课文。(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用时:4分钟)1.谈话指导:星期天,你会在家里做什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吗? 2.文中的“我”度过了一个

2、怎样的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思考、交流。 2.齐读课题,质疑:主人公是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醒有关“星期天”的记忆。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6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圈画生字,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认读生字。 (2)针对难读的字开展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句子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圈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

3、小组开展互学生字活动:(1)认读生字。(2)交流识字方法。 媚、砖、蚁、叨:按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形近字区分记忆:“绊”与“伴”、“绞”与“较”、“耽”与“忱”、“绽”与“淀”、“偎”与“喂”。揉、搓:做动作识记。与“手”有关。叨:与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惶: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3.开火车读词语,读通每一个句子。1.认读生字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识记。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8分钟)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全文主要讲了什

4、么事? “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展开交流,并尝试着概括全文内容。 1.小组合作读课文。然后与同学交流,找一找反映“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当时是什么心情。 2.默读课文,交流思考所得。 引导学生尝试用“六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内容。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2.利用课件逐一展示“媚、砖、 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3.组织学生练写生字,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

5、议。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媚”的右部的“”有一竖;“揉”的右上部有一撇;“搓”的右部注意横的间距和长短。2.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逐一练写。 4.互评,看一看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1.指导学生写字前,先观察生字,做到心中有字,笔下生字。 2.书写生字要正确,还要注意美观,讲究比例,掌握规则。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2.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

6、动脑,巩固读文基础。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展开思考。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25分钟)1.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想表明什么?2.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梳理出“我”的心情变化轨迹。(1)“我”做了哪些事? (2)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词句。 点拨:从这些词句中,我们看到了“我”的情感变化:由开始盼望时的兴奋期待

7、,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描写方法的能衬托出“我”的心情变化的句子。组织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进行点拨。 (1) 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2) 环境描写衬托的是“我”的心情。环境的对比是“我”前后心情的对比。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5.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关于“我”的描写,说说“母亲”的表现,分析人物形象。组织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如,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感受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

8、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的行为中,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1.默读第1自然段,讨论问题,汇报学习收获。 2.细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合作交流,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兴奋。(3)“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表现的是“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 (4)“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表现的是“我”的急切。(5)“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执着。3.再次读文,找出文中对“我”的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

9、人物的心情变化。 (1)语言描写: “走吗”“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等,表现了“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2)环境描写:“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衬托出“我”的兴奋。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出“我”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时的伤心。 4.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5.读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想一想:母亲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关于母亲的语言描写:“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

10、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地、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1.在朗读时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注意默读、浏览等习惯的养成教育。 2.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方法上的帮助和引导。3.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同时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倾听、参与度,不能变成一言堂,要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状态。 4.关于对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出现,教师应适时引导、点拨。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用时:

11、10分钟)1.导学生思考:课文表面写“我”的抱怨,实质表达的是对 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2.引导发现环境描写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心情,尝试写几句这样的环境描写。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1.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自读、体会描写母亲的句段。2.读句子并分析,尝试写一写。 3.进行交流。 学生尝试环境描写时,教师可给出主题提示,如,今天公布成绩;我考了全班第一;描写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等。四、布置作业,搜集分享(用时:2分钟)1.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 2.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1.尝试把故事讲给家人听2.根据教师的推荐积极阅读。 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后,可以组织一个

12、交流会,分享阅读收获。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8个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

13、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教学准备1.预习

14、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蚁”等 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8个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教学过程板块一 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3.介绍作者,。(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2)教师介绍作者。: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

15、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板块二 走入文本,理

16、清脉络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第一

17、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18、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课时目标板块一 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2.阅读提示。l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l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l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自然段):l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l 这段时光不好挨。l 焦急又兴奋。l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l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

19、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1)指名学生朗读。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师生合作朗读。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

20、“盼”的心情)(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2)指名朗读

21、。(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从“甩、 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4)分角色朗读。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学生交流,整理总结。:l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l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

22、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板块二 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1)学生交流。(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3.

2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板块三 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l 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l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3.积累语言。摘抄本课好词好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