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主要不同_第1页
浅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主要不同_第2页
浅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主要不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主要不同    【摘要】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相应的社会环境对思想理论有一定的阻碍或推动作用,主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产生于先秦时的儒学与汉代儒学就又很多不同。【关键词】儒学;社会环境;主要不同作为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还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到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改造,儒学改变了自己的理论形态,符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才被确立了在封建思想中的统治地位。但是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无论在学术内涵,还是在与当政者的关系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不同。(1)在学术内涵上:先秦时期,儒学思想

2、的核心是“德治”“仁政”,提倡以民为本。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和“礼”的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孔子所说的“仁”,指的是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他所谓的“礼”,指的是依照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观念。前者是“亲亲”,后者是“尊尊”,二者的结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一方面,仁受礼的制约,行仁不能超出礼所规定的范围,否则就会上下不分,贵贱不明;另一方面,仁又规定着礼,只有与仁结合的札才是合理的,否则就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战国时期,对儒家思想理论贡献较大的孟子和荀子。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着重阐发了仁政学说。在天人关系上,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认为只有施“仁政”才

3、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社会的安定,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荀子发展了孔子将天自然化的倾向,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并阐发了礼法并重的政治学说。汉代,董仲舒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他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之学为骨架构建了自己的神学理论体系。提出“天人合一”说。董仲舒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天意与人事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宣扬“君权神授”。董仲舒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

4、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表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人民服从皇帝,也就是服从天道,谁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以此来论证皇权的神圣性,为加强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天人感应”说。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如果人君无道,天将降灾异来谴告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强勉行道”,这就是“天人感应”说。“天人感应”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君”的意志代表着“天”的意志,这适应了当时思想统一的需要。综合来看。儒学在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比起先秦儒学,更加神学化、政治化、理论化、系统化。2)就与当政者的关

5、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已经崩溃。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为了匡救人欲横流、秩序紊乱的末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创建儒学的过程之中,他特别强调“仁”和“礼”的重要性。他希望能够以恢复“周礼”的方式,来应对整顿社会秩序的现实要求。孔子的“札”和“札治”。从表现形式来看,带有保守、倒退、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色彩,但从实际内容来看,也有其值得珍视的因素。“礼”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上古氏族社会的习惯法,它对于社会成员的统治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因而与春秋战国的统治体制相比,总是表现出更

6、多的缓和与宽厚。所以,孔子赞颂与倡导“礼治”,实际上是对当时政治混乱、兵火不断、剥削过重的政局,给予批判。同样,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正是诸侯割据称雄最为剧烈的时代。长期的战乱,使人民陷入了深深的灾难之中,孟子对人民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而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兼并战争深恶痛绝,孟子希望统治者行仁政来结束这种混乱的社会状态。但是,结束长期的社会混乱状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课题,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当务之急。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统一,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耕战与富国强兵。而儒家所极力倡导的礼乐教化显然不合时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没有选择儒学,有其历史的

7、必然性与合理性。西汉王朝建立之后,非常注意借鉴秦朝的历史教训,在思想文化领域,变酷暴为宽缓。西汉前期实行黄老“无为而治”,政府避免对思想领域进行强制性干预,各家学说得以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由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奋发求治的时局,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必须统一思想。他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由民间学说上升为官方意识。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承认了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例如,其“君权神授”理论认为,在天、君、民三个环节中,君处于核心地位,君权神授,以化万民,并由此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之说,仁、义、礼、智、信组成的“五常之道”。董仲舒构造天人感应体系并对三纲五常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论述,目的在于神化王权统治,维护封建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汉儒已从批判时政而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参考文献1古代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2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 浅谈在教学中儒学的应用· 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