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对待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1页
认真对待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2页
认真对待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真对待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苗秀杰 116029进入新世纪,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新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城乡之间差距也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执政党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目前,中国有二亿到三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人力资源的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和特点。正确认识与对待城市大量出现的农民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关键词:社会和谐 农民工 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促进城市繁荣和发展

2、进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潜力的人力资源,但由于身份的差异,农民工无论是经济、社会、心理等都处于弱势,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面临着务工技能弱、就业难度大、权益保障差、生活质量低、遭遇社会不公平等众多的问题。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应把解决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摆到突出的位置,让农民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们渴望的公平的财富分配和平等的权利分享。曾一度在沿海城市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农民工对不合理现象的抗争,是要求公平待遇的呼喊,这提醒了劳动力输入城市政府要重视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正视农民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一、 观念上转变对农民工的认识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从

3、农村向城市地区的移民是对城市地区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状况的自然理性的一种经济反应。著名的“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也认为这种城乡收入差距尤其对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是诱使农村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飞速增长和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又成为农民外出打工的拉力,再加上我国农民长期的吃苦耐劳,以及与生具备的忍辱负重的坚忍品质,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活,只要有报酬,就会比他们在农村的实际收入高。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机会相对大得多。城市户籍制度的放宽,也加大了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可能。总之,正是经济收入差距客观存在和户籍制度管理的放宽,充分促进了农村剩

4、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因此,出现了城市中大量农民工的存在。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高峰时期,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有1.6亿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市,农民工问题是其中最集中、最强烈的表现之一。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基本法律常识,加之政府管理体制落后,社会救助系统疲软等原因,农民工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和经济压力,各方面的权益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因此,农民工已成为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不应忽视农民利益,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工农和谐,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创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就是要使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得到轻松的生活环境,

5、使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我们就应该给予民工最充分的理解和最宽广的包容心。当务之急,就是要正确对待农民工,善待农民工。农民向往过上好日子,农民渴望拥有一个能让他们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地方。不可否认,“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生产力是一种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副作用。但我们在看到民工给城市治安、交通、环境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时,更应该看到农民们对城市建设的贡献。他们进城打工,补充到城市人不愿干、不屑干、干不了以至也干不好的一些“脏活苦活”岗位上,从整体上来说,这种局面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城市建筑、商业、服务等行业或领域,农民工所做

6、的贡献更是无与伦比以至于无人替代以至于许多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几乎到了离不开这些农民工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工潮的发生和流动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农村发展和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现实要求。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应该得到社会的关心与公平的对待,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对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表达进行深入的思考。二、从政策法律上着实为民工的出路着想。目前,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没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女工生育保险。过去许多年,我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今天我们不应该让这种不合理的情况仍然继续。国家和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的平等来调整农民工的利益分配,取消针对民工的歧视性

7、法律法规,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使农民工流动的合理通道。努力营造使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社会机制,形成他们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首先,要想真正实现平等,国家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要迈出更大步伐,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身份限制,确立公民的迁徙自由权、行政知情权等直接涉及到民工权益的相关权利,将农民工同样纳入本地生活保障网络。根据农民工的需求与现实条件,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来提供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形成健全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可先试行对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要求所有企业必须按企业职工人数按期交纳一定数

8、额的欠薪保障基金;所有使用农民工的单位必须给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以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并以此作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和突破口。还要加快制定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应尽早在宪法上保证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保护、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不受侵害。加快制定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合同法、工资法等项法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民工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二者的法律解决应统一起来,所以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农民权益保护法应尽快出台。全面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合同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劳动管理机制以加强农民工的就业管理,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用工秩序。强制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

9、合同,并把劳动合同的执行情况作为评价用人单位资质、诚信度的重要依据。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维权知识、方法程序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的自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明示投诉须知,有关部门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等。进一步完善对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制度,各类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简化手续,有针对性地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对合法权益的保护,帮助农民工处理劳动争议及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为农民工在司法诉讼中提供法律援助。三、要对农民工进行有效科学的疏导,让他们在这个社会上实现与其能力相对应的价值。农民打工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最多是通过老乡的介绍和其他一些非正式的途径。不仅会增大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成本,还会给

10、交通、治安、环境等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我们的劳动就业部门不仅应规范就业合同,还应该适时地推出各种就业信息,客观而公平地引导农民工合理的选择。建立规范的就业介绍组织机构,提高农民工职业介绍的组织化、信息化、提高社会的就业服务水平,减少农民工流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政府间应建立联系广泛而可靠的劳务输出渠道,有组织地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经济学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对于个人经济地位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需要经过培训的方式进行补充和转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农民工进城后都需要一个将原来的知识重新转化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接受一些有针

11、对性的职业培训和其他的培训,是极为必要的。因此政府应从劳动力后备资源开发的高度出发,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技术需求,采取兴办农民工职业技术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各种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等,以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四、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力度如果农村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同步进行,进入城市的农民数量正好与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相吻合,那就会是两全其美,各得其所。要达到这种协调发展的状况,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对农业投入的思路,变“输血”为“造血”。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将科研成果更多的向农村推广,为农民提供优良的农产品品种,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的土壤结构、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大

12、力推广环保农业的概念,尽可能在特定范围内种植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并且形成生态圈,搞可持续发展。还要加大农村税费改革的力度,争取减免农业税。只有使广大的农民真正脱贫,农村真正富裕,才不会出现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的一边倒情况,反而会出现城市居民乐于走出城市,涌入农庄,享受农村“绿色生活”的可喜现象。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方面使那些有思想、有知识、有精力的新农民留在当地,留在农村,专心于农村建设与农业生产,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制造业向高水平、轻污染、精加工的农业制造业转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围绕农村与农业发展的相关产业,发展农业服务业,促使现代农业的形成。五、要

13、尽最大努力为农民工的子女们创造良好、平等的受教育环境。这是使民工获得“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延伸,是我们社会从根本上消灭贫困,实现平等,并最终断绝“民工潮”的基本途径!针对各地仍然存在着对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额外收费、取消考试资格等普遍现象,04年辽宁省物价局、财政厅和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收费管理的通知,正式取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借读费用。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得到城市的尊重与善待。开发低廉的公寓,利用规范的管理,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也是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天羽.社会和谐反思:城市化过程与农民工问题J . 湖南社会科学,2004(12)2、汪来杰 .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障碍及对策J . 经济师,200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