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O及叠前反演_第1页
AVO及叠前反演_第2页
AVO及叠前反演_第3页
AVO及叠前反演_第4页
AVO及叠前反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油气综合检测技术第一节 叠前流体检测技术近几年,随着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的进步,尤其叠前偏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得到来自地下真实反射点的叠前道集(CRP道集),为叠前烃类检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资料基础。目前基于叠前道集的直接烃类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岩石物理建模的基础上进行叠前道集AVO响应特征分析;一种是利用多个限角叠加数据体进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利用纵横波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拉梅系数等敏感属性反映含油气性。一. AVO分析技术1、 AVO理论简介AVO(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早先也称为Amplitude Ver

2、sus Offset,译为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由此而衍生的有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O(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振幅随方位角变化AVA(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zimuth),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变化AVOA(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and Azimuth)等。AVO作为一种含气砂岩的异常地球物理现象,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Ostrander发现。这一现象表现为:当储层砂岩含气后,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会发生明显的加大(基于SEG标准极性)。因为AVO现象与含气砂岩的对应关系,从而引起勘探地

3、球物理界广泛的重视。后续的研究表明:这种异常现象并非一种特殊的形式,而是遵循Zoepprittz早先所提出的地震反射波动力学方程式,从而对AVO现象的解释有了完整的理论基础。针对AVO现象继而出现的AVO技术是继亮点之后又一项利用振幅信息研究岩性、检测油气的技术手段。AVO技术具有以下特点:A、直接利用CDP道集资料进行分析,这就充分利用的多次覆盖得到的丰富的原始信息;B、利用振幅随炮检距(入射角)的变化的特点,即利用整条曲线的特点。而亮点技术只是利用了这一特殊情况下曲线的一个数值。所以,AVO技术对岩性的分析比亮点技术更为可靠。C、这几年波动方程对地震剖面的成像有了更大的成果,是对地下构造形

4、态的反演。AVO技术从严格意义上说算不上是利用波动方程进行岩性反演分析的方法,但是其理论和思路是对波动方程得到的结果的比较精确的利用。D、AVO技术是一种研究岩性的比较细致的方法,并且需要有测井资料的配合。2、 AVO技术的理论基础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来自于所谓的“能量分区”。当地震波入射到地层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反射,一部分能量透射。如果入射角不等于零度,纵波(P波)能量一部分反射,一部分转化成透射P波和S波。反射和透射波的振幅能量取决于地层边界的物理性质差异。纵波速度Vp、横波速度Vs和密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要注意反射振幅也依赖于入射波的入射角(图5-3-1)。因此,当一个平面纵波非垂直入

5、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就要产生反射纵、横波和透射纵、横波。在界面上,根据应力连续性和位移连续性,依据边界条件并引入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就可以得出四个相应波的位移振幅应当满足的方程叫做Zoeprritz方程,这个方程是Zoeprritz在1919年解出的。这个方程组比较复杂,不能解出新产生的波的振幅与有关参数明确的函数关系。但是从方程组可以看出,一般反射纵波的反射系数Rpp是入射角界面上部介质的密度1,纵波速度Vp1,横波速度Vs1以及界面以下的介质密度2,纵波速度Vp2,横波速度Vs2等七个参数的函数,可以简单的表示为Rpp(,Vp1,Vs1,1,Vp2,Vs2,2),虽然不能直接从方程中解

6、出Rpp与七个参数的具体关系,但是可以假设以物质的六个物性参数为参变量,以为变量,仔细分析可以得到,六个参数是以两个参数的比值,例如、等形式出现。这样就可以把、等分别看作一个参数,再加上在同一种介质中,纵波速度p,横波速度s,以及泊松比之间又有关系,如:,于是有关系式:Rpp=f(,),这样来达到减少参数的目的。从理论上说,在实际地震记录上得到某个界面的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曲线,并且又知道某些参数,就可以利用曲线族作为量板来估算地层参数。图5-3-1:入射到地层边界的地震波示意图通过对地层弹性参数的研究,得到泊松比是一个对岩性和含油气情况反应比较敏感,参数,所以就要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化

7、简,得出以泊松比为参数的以为变量的简单的近似关系,即Rpp=f(,),这样通过反算,来达到对储层的参数测定和检测。由于Zoeppritz方程过于复杂,因此有许多学者尝试对其进行简化或近似,其中比较著名和实用的主要有:1)Koefoed的试算Koefoed在1955年第一个给出了用Zoeppritz方程,以R为参数计算出的Rpp曲线。他用17组纵横波速度、密度和泊松比参数,较为详细地研究了泊松比对两个各向同性介质之间反射和折射面所产生的反射系数的影响,最大的入射角达到30°。他的研究结果被公认为Koefoed五原则。虽然Koefoed的结论说明了利用Rpp曲线是可以反算出泊松比的,但是

8、用未简化的Zoeppritz方程进行计算太复杂,因此反求弹性参数也是很复杂的。2)AkiKI和RichardsPG的纵波近似公式1980年AkiKI和RichardsPG给出了一个纵波反射振幅的一个近似表达式:R()=(5-3-1)这个公式是有适用条件的,就是界面两边的弹性介质性质的百分比变化小,式中的参数有:Vp=Vp2-Vp1、Vs=Vs2-Vs1、Vp=(Vp2+Vp1)/2、Vs=(Vs2+Vs1)/2、=2-1、=(2+1)/2、=(1+2)/2,1是入射角,2是按斯奈尔定理计算的透射角。这个式子虽然对Zoeppritz方程进行了化简,但是用了Vs做参数而未用作参数。3)Bortfe

9、ld近似式1961年,Bortfeld提出近似式Rpp=(5-3-2)4)Hilterman近似式 (5-3-3)5)Shuey简化公式1985年Shuey利用上面的式子进行了简化,用代替Vs,修改得: R()= (5-3-4)其中: 、 。垂直入射时的反射振幅,1、2分别为入射介质和透射介质的泊松比。其中,界面两侧泊松比的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振幅与炮检距关系研究的物理基础。Shuey近似式的特点就是其三项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第一,垂直入射时,1=2=0,R(0)=R0,即R0是垂直入射时的反射振幅。第二,在中等入射的情况( 030°),有近似tansin,于是有: (5-

10、3-5)此时,反射振幅与A有关,前两项起作用。这时的反射系数与介质的泊松比有密切关系,因此,利用此式更能突出油气特征。第三,对于大角度入射情况,反射振幅与速度变化有关中的第三项起主要作用。6)Simth 和 Gidlow 加权叠加方法1987年Smith和Gidlow根据Gardner等人给出的水饱和岩石的密度与速度的4次方根成正比的假设,将Aki和Richards(1980)提出的Zoeppritz方程进行了修改化简: (5-3-6)式中:、Vp、Vs分别为纵横波速度,B、C为常数。因此,尽管表示反射系数的简化式有很多,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求得一个最简表达式来表示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而上

11、、下介质的泊松比又对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起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在表达式中包含标志油气特征的参数。Hilterman的简化方程与Shuey的简化方程满足了以上要求,且适用于各种层状模型的AVO模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化公式为: (5-3-7)式中:R为反射系数、为入射角;P为近似为零偏移距下的纵波的反射振幅,也称AVO截距,其大小决定于上下层之间的纵波波阻抗差异;G为纵波反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梯度,也称AVO斜率,其大小取决于泊松比的变化。这个方程不能很好处理入射角较大的情况,但是简单易懂,至今仍然非常实用。对NMO(正常时差校正)道集中每一个时间采样点作sin2(为

12、入射角)和振幅交汇图(图5-3-2),截距描述了正常入射角时的P波反射率(NIP),同时斜率就是梯度(振幅随入射角怎么变化)。式(5-3-7)表明,在入射角小于中等角度(一般为30°)时,纵波反射系数近似与入射角正弦值的平方成线性关系。基于该方程的叠前反演可以获得AVO属性参数P与G及其各种转换属性参数,对这些属性参数的解释是:a、由AVO截距组成的P剖面是一个真正的法线入射零炮检距剖面。b、由AVO斜率组成的G剖面反映的是岩层弹性参数的综合特征。c、在横波剖面上,当纵、横波速度比近似等于2时,P-G可以反映出横波波阻抗的特征。d、在泊松比剖面上,当纵、横波速度比近似等于2时,P+G

13、反映的是泊松比的特征。e、截距与梯度的乘积(P×G)剖面,也称AVO强度剖面,更有利于识别气层。图5-3-2:sin2(为入射角)和振幅交汇图3、 AVO的地质意义AVO应用的基础是泊松比的变化,而泊松比的变化是不同岩性和不同孔隙流体介质之间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实践表明,沉积岩的泊松比值具有如下特点:a、未固结的浅层盐水饱和沉积岩往往具有非常高的泊松比值(0.4以上);b、泊松比往往随孔隙度的减小及沉积固结程度而减少;c、高孔隙度的盐水饱和砂岩往往具有较高的泊松比值(0.30.4);d、气饱和高孔隙度砂岩往往具有极低的泊松比值(如低到0.1)。一般来讲,不同岩性按泊松

14、比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石灰岩、白云岩、泥岩和砂岩,在砂岩中由于孔隙流体性质的差异,依次是:水砂岩、油砂岩和气砂岩。从波速到泊松比,人们对地层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其本质。在研究振幅变化与波速的关系时,发现振幅变化与其他弹性参数的关系更有意义,这是因为波速不是一个独立的弹性参数,而是介质的几个弹性参数组合的结果。在拉梅常数()、切变模量()和泊松比()等弹性参数中,泊松比在Zoeppritz方程中是以一个独立的参数出现的。而且,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泊松比是对区分岩性有特殊作用的一个参数。Gregory(1976)分别对各种岩性的泊松比做了大量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岩性泊松比的差别比速度的差别大。因此

15、,利用泊松比判别岩性更可靠。所以,AVO技术的地质基础在于不同岩石以及含有不同流体的同类岩石之间泊松比存在差别。Domenico(1977)研究了含气、含油、含水砂岩的泊松比随埋藏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含不同流体砂岩的泊松比随深度的变化特征是不同的:含气砂岩的泊松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泊松比的值总是小于含油和含水砂岩的泊松比值;含水砂岩的泊松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泊松比的值总是大于含油和含气砂岩的泊松比值;含油砂岩的泊松比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泊松比的值总是介于含水和含气砂岩泊松比值之间。岩石物性研究发现,当砂岩中含气时,纵波速度明显降低,含气层的泊松比较小,与围岩的泊松比之差大都

16、在0.20.3之间。因此,一般都可检测到较明显的AVO响应。含油层由于泊松比值明显大于含气层,与围岩的泊松比差值较小甚至接近,因此反射系数随炮检距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含气层,AVO响应要比含气层弱得多,而且包括了所有可能出现的AVO响应,检测也将更为困难。因此,AVO技术应用在寻找气藏方面更为有利,更能体现其优越性。一般来讲,不同岩性按泊松比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石灰岩、白云岩、泥岩和砂岩。4、 AVO应用及简要流程简单来说,AVO技术是通过研究地下介质的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来反映地下介质的岩性和孔隙流体的性质,进而直接预测储层。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的CDP道集资料,分析储层界

17、面上的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或通过计算反射波振幅随其入射角的变化参数,估算界面上的AVO属性参数和泊松比差,进一步推断储层岩性和含油气性质。通常采用泊松比参数来描述反射界面振幅的变化情况:当介质间无明显泊松比变化时,不论反射系数是正负,振幅都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反射系数为正且泊松比增加(或反射系数为负而泊松比降低时),振幅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加;当反射系数为负且泊松比降低(或如果反射系数为正而泊松比增加时),振幅随入射角增大先减小,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会出现极性反转。因此,利用AVO技术中振幅随入射角变化这一特征可判定岩石物理参数。设各炮检距采样的实际振幅为Ai,那么与模型曲线相比,

18、各振幅均方误差为:(5-3-8)若要使e取最小值,只需e对和偏导数,并令其为0,用曲线拟合实际地震资料就可求得和,即:= (5-3-9)= (5-3-10)式(5-3-9)和(5-3-10)中i=1,2,n为道号、Ai为振幅、Wp和Ws为加权系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求得每一道上的权系数,权系数的大小变化可反映出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情况,加权叠加的结果包含了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信息。由曲线拟合可以得到P波速度反射率剖面、S波速度反射率剖面及衍生出的拟泊松比反射率剖面和流体因子剖面。发展出来的AVO油气检测技术是利用叠前地震资料中反射波振幅与炮检距变化关系,研究地下岩性变化并进行油气检测和油气富集带圈

19、定的一项技术。由于AVO技术是根据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做反映的地下岩性以及孔隙流体的性质来直接检测油气和估计岩性参数的一项技术。加上Zoeppritz方程的复杂性和非直观性,现在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不同的简化方法,得到了不同的近似公式,针对不同的公式就提出了不同的分析和反演方法。目前AVO技术较成功的实例大多在碎屑岩中,该技术在碳酸盐岩中应用的实例不多,这主要是碳酸盐岩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碳酸盐岩中,决定于矿物成分,而非孔隙度;碳酸盐岩是印膜孔隙或空穴孔隙,不是粒间孔隙,决定Vp的是基质而不是孔隙和充填流体;充气后,Vp没有明显减低,泊松比变化不大,然而Willston(1984)对砂岩分析表明:

20、含气对碳酸盐岩岩性不仅有影响,而且影响很大。随密度减小,P波速度和减小,S波速度轻度增加,另外,随孔隙度的增加岩石对流体反应更灵敏。通常情况下,碳酸盐岩振幅随偏移距变化是速度、孔隙度及含气性的综合响应。5、 岩石物理建模塔中地区通过对中古5-8井区已钻井进行岩石物理建模分析,以及查对相应岩石组分的实验室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认识:纯泥岩,包括(夹泥灰岩)的岩石特征表现为低纵、横波速度,低密度、低泊松比(在2.83.0);致密灰岩表现为高纵、横波速度,高密度;而对于储层来说,不论是钻井放空段储层还是被泥质、萤石或铁矿充填的储层,其岩石特征都表现为纵波速度低,横波速度略低,低密度和低泊松比(

21、2.93.1),可以看出储层的泊松比与泥岩的泊松比有部分的交叉重合。为了更好的来区分致密灰岩和储层,进行了弹性参数交汇。通过在交汇图(图5-3-3)上圈出特定区域,来影射到密度、纵、横波等曲线上的不同岩性段来划分储层和非储层。通过圈定划分认为储层主要分布于从尾段开始分叉的上部的条带上,尾段的下部条带分析认为以泥岩为主;从分叉部位开始至“扫帚”的把柄处为非储层,圈定结果与上述岩石组分特征分析结果一致,且对应于钻井主要油层段。同样,通过纵波阻抗和泊松比的交汇也可以较好地区分储层。在纵波阻抗与泊松比交汇图(图5-3-3)上,所有的数据呈现与纵横波交汇类似的“扫帚”形状,储层同样发育与“扫帚”的尾端分

22、叉部分。通过交汇图上圈定的储层部分投射工区实际钻井中,结合该井产量证明了圈定范围的合理性,说明建模方法和参数选取合理。图5-3-3 图5-3-3:ZG10、ZG5井区测井曲线交汇图二. 弹性阻抗及参数反演技术叠前弹性参数反演以描述平面波反射和透射的Zoeppritz方程为基础,利用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与地层弹性参数间的关系,采用一定的数学算法,从叠前地震数据中估算岩石的弹性参数(如纵波速度、横波速度、泊松比、密度等),进而利用这些弹性参数进行岩性分析和含油气的预测。目前常规方法一般可分为弹性阻抗反演(Elastic Inversion)和叠前同时反演(Simultaneous Inversio

23、n)两类,分别简叙如下:1、 弹性阻抗反演弹性阻抗是声波阻抗的推广,它是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以及入射角的函数(式5-3-11)。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5-3-11)其中,E1、E2分别为地震波能量传播时反射界面上、下两层介质的弹性阻抗,是纵波速度Vp、横波速度Vs、密度以及入射角的函数。R()是以角入射时的反射系数。在应用中,把经过叠前精细保幅处理和偏移的共反射点道集,分成多个入射角叠加,形成不同入射角剖面,将3个及以上不同入射角剖面分别进行子波提取和叠后(弹性)阻抗反演,得到不同角度下的弹性阻抗EI (1 )、EI (2 )、EI (3 ),并形成方程组,就可以联合求出纵、横波速度及密度了。其流程如图5-3-10。可见,弹性阻抗反演能有效地解决地震子波随炮检距变化的问题,得到了不同入射角的波阻抗,即弹性阻抗;这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示AVO信息的方法。通过联合求解岩石物理参数后,可以进一步开展多信息交汇进行岩性和含油气性的综合解释。图5-3-10:叠前弹性阻抗反演流程图2、 叠前同时反演叠前同时反演就是利用不同角道集的地震数据、层位数据、测井数据进行同时反演,直接得到纵、横波阻抗和密度。与上述叠前弹性阻抗反演比,理论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