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趾残端缺损_第1页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趾残端缺损_第2页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趾残端缺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趾残端缺损 【关键词】 修复 前足及足趾残端缺损常伴有骨、关节和肌腱外露,植皮难以成活,治疗方法以局部转移皮瓣为宜1。自2000年2月2006年8月,作者对23例足趾残端缺损患者,分别选择足内侧岛状皮瓣、跗内/外岛状皮瓣及跖背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趾残端缺损,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平均23.6岁。损伤部位:单独趾末节缺损18例,趾及第2足趾缺损3例,第2、3足趾缺损2例。交通事故伤11例,机器绞伤3例,砸伤9例。皮肤缺损面积:4 cm2.5 cm-6 cm3 cm。 2 治疗方法 2.1 足内侧岛状皮瓣 根据创面的

2、大小及形状设计皮瓣。皮瓣范围:以第1跖骨内侧缘为轴线,外侧自长伸肌腱内侧缘,内侧至足底内侧非负重区皮缘,远端至第1跖骨关节近侧,近端至内踝下缘。自内踝下方作弧形切口,解剖胫后血管,沿胫后血管向远端解剖,辨别足底内侧动脉分出的浅支,自分出部位结扎。切开皮瓣内外侧皮缘,切开外侧时注意保留隐神经,贴第1跖骨骨膜向内侧游离,切开内侧皮肤达跖筋膜下,在跖筋膜与趾短屈肌之间向足底内侧肌间隔解剖,将皮瓣由远端,贴第1跖骨内侧,保留足底内侧动脉分出的浅支与皮瓣相连,掀起整个皮瓣,游离至第l跖骨头水平。通过明道将皮瓣转移至创面,将皮瓣的皮神经与受区附近的皮神经吻合。供区创面中厚皮覆盖。 2.2 跗内/外岛状皮瓣

3、 以足背动脉穿支为旋转点,足背动脉跗内、外动脉为血管蒂设计跗内或外皮瓣。根据设计显露跗内侧血管或跗外侧血管。显露跗内侧血管锐性解剖分离,在舟骨粗隆附近显露皮支,以此皮支为中心,根据皮肤设计切开皮瓣,注意保留皮神经,结扎浅静脉,将皮瓣逐步掀起,于长伸肌、趾长伸肌深面牵至足背。根据需要解剖分离跗外侧血管,在楔骨附近显露皮支,以此皮支为中心,根据皮肤设计切开皮瓣,注意保留皮神经,结扎浅静脉,将皮瓣逐步掀起,经伸肌腱深面牵至足背。将皮瓣完全游离后,沿足背动脉向远端游离血管,将皮瓣转移覆盖创面。供区创面中厚皮覆盖。 2.3 跖背岛状皮瓣 以第1趾背动脉为血管蒂。以跖底、趾背动脉吻合处为旋转点,以足背动脉

4、、足底穿支、第1跖背动脉会合点位中心设计皮瓣。切开皮瓣胫侧,先游离出足背静脉弓及跖背浅静脉,再在深筋膜下解剖游离皮瓣,与外侧解剖面会师。注意保护足背动脉、足底穿支、第1跖背动脉会合点处发出的皮支。沿第1跖背动脉向远端游离达旋转点。将皮瓣覆盖创面。 3 结 果 本组23例随访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42个月,平均9.5个月。逆行岛状转移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感觉良好,两点分辨角1.5 mm。耐磨压性能好。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因左足趾被重物砸伤疼痛、流血6 h,于2005年2月12日入院。局部检查:左足趾末节缺失,近节趾骨及肌腱外露,诊断左足趾末节缺失。急诊设计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

5、为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左足趾残端创面,皮瓣面积:7 cm3.5 cm。自内踝下方作弧形切口,解剖胫后血管,沿胫后血管向远端解剖,辨别足底内侧动脉分出的浅支,自分出部位结扎。切开皮瓣内外侧皮缘,切开外侧时注意保留隐神经,贴第1跖骨骨膜向内侧游离,切开内侧皮肤达跖筋膜下,在跖筋膜与趾短屈肌之间向足底内侧肌间隔解剖,将皮瓣由远端,贴第1跖骨内侧,保留足底内侧动脉分出的浅支与皮瓣相连,掀起整个皮瓣,游离至第1跖骨头水平。通过明道将皮瓣转移至创面,将皮瓣的皮神经与受区附近的皮神经吻合。供区创面中厚皮覆盖。术后按照常规显微外科用药治疗,积极预防血管危象(图13)。图1 术前左足趾末节损失 图2 皮瓣设

6、计 图3 皮瓣转移修复趾残端 4 讨 论 4.1 足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趾残端缺损的临床意义 第1跖骨头处是足部负重点之一。保持第1跖骨头处皮肤的耐磨及感觉功能需要,修复应选择感觉功能良好的皮瓣。足内侧、足背或跖背皮瓣携带逆行血管及皮神经是良好的供区。足背动脉在足背部的主要分支有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内踝前动脉及第一跖背动脉等。主干及其分支在足背部各区均发皮支,营养足背各区部皮肤,并相互吻合互相代偿。王召安等1研究发现足背内侧多数以跗内侧动脉供血为主,跗内侧动脉、内踝前动脉未发现同时缺损;足背外侧以跗外侧动脉供血为主,未发现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同时缺损。第1跖背动脉行程中发出多条

7、皮支,主要的皮支分别在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及第1跖背动脉与第1跖底动脉吻合处。第1跖背皮瓣切取时,只保留其中1点的皮支即可。第1跖背动脉、跗内侧动脉或内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或外踝前动脉均有两支伴行静脉汇入主干。皮瓣营养神经分别为腓深神经、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皮瓣携带皮神经逆行转移后可与创面趾底神经吻合,恢复皮瓣感觉3。足底内侧动脉向远端移行分出浅深支,浅支与趾底动脉及足底动脉弓具有丰富吻合。踝前或外踝上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趾部皮肤缺损的成功的报道1,2,但存在供区植皮难的问题,必要时以局部转移皮瓣覆盖踝前供区。 4.2 手术注意事项及适应证的选择 足趾残端创面首先选择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

8、修复。因其皮肤质地致密,有较厚的角化层,耐磨耐压,是修复负重区的最佳选择。手术时应注意保留隐神经,与受区吻合,以恢复皮瓣感觉;解剖胫后血管,沿胫后血管向远端解剖,辨别足底内侧动脉分出的浅支,自分出部位结扎,保留足底内侧动脉主干;经皮下隧道容易坎压血管蒂,以开放隧道为宜。 足背部皮瓣适于修复足趾背侧的皮肤缺损,无论第1跖背动脉还是以跗内侧或跗外侧血管为蒂,都要携带0.5 cm宽的筋膜组织,以保护血管束不受损伤,且有利于皮瓣静脉回流;切取皮瓣时,应注意分离平面,将皮下血管及周围筋膜一起包含于皮瓣内;皮瓣切取后,修复肌腱腱膜组织,有利于创面植皮成活。尤其以第1跖背动脉为血管蒂设计皮瓣,切取皮瓣后,在足背动脉、足底穿支、第l跖背动脉会合点位中心处,游离植皮不宜成活,可采取局部随意转移皮瓣覆盖此处,其余创面再游离植皮。 4.3 该术式的优缺点 本组提供的3种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与受区相近等特点,尤其是足内侧皮瓣皮肤质地与足负重区皮肤质地一致。缺点是单一切取皮瓣范围有限,足内侧皮瓣和足背部皮瓣不能同时切取,以避免破坏吻合的血供。【参考文献】 1 王召安,沈永峰,冯世尧踝前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及足趾部皮肤缺损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