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_第1页
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_第2页
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_第3页
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_第4页
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教育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一、教育行业产业链分析教育行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其中中 等教育指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 和其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其他教育涵盖 职业技能培训、特殊教育和其他未列明的教育。教育行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人力资源行业,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 发展的基础。从社会分工来看,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但是,教育部门不是物质生产部门, 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教育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为社会提供公共

2、产品。同 时,教育行业也具有产业性质,具有产业的普遍性特征,即:生产性、服务性、 经营性和效益性。但是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相比,教育是一种特 殊的知识产业,反映在:1.教育主要提供精神和知识服务,具有能动性。2.教育 产业结果具有非实物形态性,是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学校的科研成果、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以及科技咨询等无形的方式体现出来的。3.教育产业的效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教育产品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 一经投放市场,能够反复使用,实现其价值,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增值。由于我国以公有制教育为主,教育行业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近年来颁布的 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对教育的

3、发展方向影响很大。二、教育行业经费所占GDP比重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的地位逐渐升高。在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同时,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但是教育行业经费所占 GDP比重仍然不 足。从下图可以看出,在2003年时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5.29%,为2002 至2006年间的最高值,2004年总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下降,为 4.53%,此后的几年间总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渐回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 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 20世纪末达到4%,但是从下

4、图可以 看到,我国尚未达到这一目标。2002年时曾达到一个最高点,为3.32%,此后 该比重一直到2004年均为下降趋势,2005年较2004年有了 0.02个百分点的缓 慢增长,2006年较之2005年有了 1.2个百分点的较大增长。这些情况的产生与 2004-2007年中央安排100亿元资金用于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及从 2006年开始执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这期间,国家投入了 大量资金。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三、教育行业投资额度占全国投资总额比重变化分析教育行业固定资产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与教

5、育行业近年资产增幅较慢有关,平均增幅大约为 8%,而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总额的平均增幅在2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投资额比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3教育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四、2008年重要教育政策分析 (一)义务教育教育部公布了其2008年的工作要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优 化教育结构,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完善和落 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 学杂费。(二)高中阶段在高中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 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

6、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 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针对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的主要政策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 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 技能人才。积极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 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推广“三段式”办学模式,引导和推 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启动国 家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 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

7、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 业院校建设计划。(三)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相对 稳定招生规模,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 调整,支持校企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深化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 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实习实践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研 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 制度。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积

8、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 改革措施,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做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健 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深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深 入推进专业学位工作。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全面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完成“ 985工程”二期建设,启动“ 985工程”三 期建设,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5450.0万人%4.005400.03.005350.02.001.005300.00.005250.0-1.00-2.005200.0总招生数 增幅5.00教育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一)学生数量

9、分析 教育行业的供给总量可以从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反映,从下图可以看到,各类学 校在校生总数幅度变化较小,2005年在校生总数较之前几年有了相对较大幅度 的下降,较2004年的增幅为-0.51, 2006年在校生总数缓慢回升。24000.023980.023960.023940.023920.023900.023880.023860.023840.023820.023800.023780.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4全国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及其增长速率从各类学校招生总数及其增幅可以看到,总的招生数持下降趋势,在2006年有 了小幅回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5全国各类学校总招生数及增幅注:以上两表的在校生数

10、及招生数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的学生总数据(二)教育规模变化分析教育现有规模决定了教育供给量的基数,它决定了教育机会的大小和可以接受 教育的人口数量的多少。我国的教育规模为世界第一,2006年我国共有31860万名学生,1652万名教职 工,教育人口所占比重为25.6%。至2007年底,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了 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 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 界前列。表1教育规模年份学校数(万所)学生数(万人)教职,数(万人)教育人口(万人)教育

11、人口比 重IV MT 1M9 !- nn MB, -%)20021173187315793345226.22003963198916103359926.22004683255815973415526.42005653162116243852825.62006633186016523351225.6(三)各级教育毛入学率分析下表是各级教育毛入学率,从表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接近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在2005至2006年间有了较大提升,这一情况的产生 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执行的“两免一补”政策有关。据悉,实行这项改革以来,2006年我国共帮助西部农村地区的4600万适龄学童顺利走进

12、了课堂。到 2006 年年底,这项政策已经惠及50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 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高中阶段教育毛 入学率每年都有较大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进入世界公认的大众化高等 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为世界第一。2各级教育毛入学率单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年份按各地相应学龄计算12-14 周 岁15-17周岁18-22周岁职前 全口径2002107.590.038.442.815.02003107.292.742.143.817.02004106.694.146.548.119.02005106.495.050.952.721.0

13、2006106.3101.957.759.222.0数据来源:教育部(四)师资水平和数量教育行业的总供给量受师资水平和数量的制约。生师比低则表明师资还较为充 足,增加供给量还有很大可能。如果生师比高,师资短缺,那么教育行业供给 量的增加就比较困难。另外,教师的分布情况也影响教育行业的实际供给能力。 当优质教师资源单向流动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就会影响贫困地区的教育 供给能力。1 .专任教师数从下图可以看到,专任教师总数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增长速率,2002年到2006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1.92%专任教师总数 一一增幅6专任教师总数及其增幅注:以上数据按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小学、

14、特殊教育 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任教师总数统计2 .生师比情况生师比低则表明教师数量供给充足,生师比低则表明教师供给不足。从下表数 据可以看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人均师资力量在下降,其中专科院校人均师资 力量下降比本科院校严重。职业高中和普通中专的生师比也在逐年上升,教师 短缺的现象有加重趋势。而小学、初中及普通高中的生师比逐年下降,表明在 这一阶段我国的教师数量较为充足,教育供给能力较强。3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小学初中普通局 中职业高 中普通中 专普通局 校本科院校校专科院200419.9818.6518.6519.1028.1316.2217.4413.15200519.4317.8018.542

15、0.6231.0216.8517.7514.78200619.1717.1518.1322.1631.6717.8017.6118.2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3 .教师质量情况下表是2006年小学及中等教育教师学历或职称情况,可以看到本科学历出身的 教师在普通高中阶段占绝对多数,为普通高中各学历阶层教师总数的85.1%;职业初中以专科学历出身的教师为主,占 59.1%;普通初中阶段教师的学历以 本科和专科为主,分别占40.9%和55.2%;小学教师职称以小学高级和小学一 级为主,分别占45.5面口 41.5%。由这些数据来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 学校教师学历基本以本专科为主,研究生所占比例很

16、小。4 2006年小学及中等教育教师学历或职称情况单位:万人学历情况总计研究生毕_rj, rr高牌佛段高中阶段 毕业以下普通局中138718219079今他0242W842673472122占总计1.485.113.30.30.000职业初中11546123931682975222占总计0.13459.16.50.2普通初中34634788647141500819130171238922914占总计0.240.955.23.60.1职称情况中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小学二级未评职称小学55637392821225309302307148387455309994占总计0.545.541.57.05

17、.6数据来源:国家教育部4.教师分布情况目前,我国教师分布情况存在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的问题。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 目前有些偏僻地区存在着约10万个分散的教学点,恰恰需要多配备教师。另据执法检查报告表明:我国农村教师存在编制低,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 师依然紧缺,长期缺乏培训三类问题。由于边远、贫困地区、山区的学校,特别是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

18、 36万名代课教师。并且,我国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 任。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存在着结构性缺员的问题,我国教师资源的城 乡分布还极其不均,优质师资逆向流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 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一情况的解决需要中央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地方政府财政性教 育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对弱校的倾斜,同时设置、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 建立农村学校吸引优质师资新机制。二、供给结构变化分析(一)义务教育

19、供给能力快速提高由下图可以看到,2007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 0.9个和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义务教育供给能力 快速提高。普九人口覆盖率数据来源:教育部7 20022007年 普九人口覆盖率变化情况从上图可以看到,2006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较上年有了明显提高,这一情况的产 生与国家近年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有关。资料显示,为落实国家对农 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规定,2006年各级财政共安排361亿元的资金, 用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免费教科书,寄宿生的生活费的补助等。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

20、安排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预算达到2235亿元,比2006年的1881亿元增加了 354亿元。农村学校拿 到了政府按学生人数和标准拨付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中央同时要求地方 政府也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2006年新机制实施第一年就直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100多亿元,农村贫困家庭 小学生每人每年平均可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 210元,初中生可免除320元,其 中寄宿生还可享受200元至300元的生活补助。2006年西部地区约有20万辍 学学生重返校园。另外,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84亿元,在试点基础上从2008

21、年秋季学期起免除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安排570.4亿元,比上年增加205.6亿元,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 一步提高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 准,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 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并对高寒等地区给予特殊照顾。由于我国公有制教育占我国义务教育的垄断地位,故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情况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的供给能力。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从2006年起我国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在未来几年内都将有较大提升。(二)职业教育规模增长迅速从2004年到2006年,高中阶

22、段的学生总数中,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所占比例从 60.65%下P1到57.91%,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所占比例则从 30.35%上升到 42.09%。5000000061.004500000060.504000000060.003500000059.503000000059.002500000058.502000000058.001500000057.501000000057.00500000056.50200420052006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所占比例56.00 年%61.508高中阶段及普通高中在校生情况而2004年到2006年,高中阶段招生总数中,普通高中招生数所占比例从 59.

23、20%下P1到53.81%,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所占比例则从 40.80%上升至I 46.19%。高中阶段教育 =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所占比例9高中阶段及普通高中招生情况这一情况的产生与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思路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间, 国家累计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 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后,受资助学生将达1600万人。2003年以来中央共投资35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建设工程,支持1482所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推动了中等职业 教育加快发展。2007年秋季学期起,90%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有国家

24、助学金 资助。2005年、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每年扩大招生 100万人。2007年,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将突破800万人,在校生数预计将达到2100万人左右, 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将再创历史最高纪录。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300万人左右,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据教育部相关文件介绍,将会继续推动职业教育上规模,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要再扩招30万至50万人,今后几 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要稳定在 800万至850万人之间,使普通高中与中 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继续保持在普通 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职业教育之所以获得较大发展,与我国所面临的劳动

25、力结构性短缺现象日益明 显有关。我国产业集聚地区初级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开始紧缺,有限的短 缺情况变得越来越突出,技术工人的缺口也越来越大,而新型产业的高级专业 人员同样存在短缺情况。并且,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据社科院颁布的 2008年社会蓝皮书 所述,,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堪忧,预计毕业生实际就业人数将在 600 万人以上。 相较居民在大学学费上的高投入,人们对读大学所获得的回报并不那么看好,反而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三、未来几年供给情况预测在教育供给方面,由于我国公有制教育占主体,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投资的加 大,教育总供

26、给能力会继续上升。在教育结构性供给上,现阶段全国义务教育 基本达到100%的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持续增长,2006年已经接近60%, 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实现大众化。未来几年里,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会进一步巩固, 同时,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会侧重加大,这表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 能力在未来几年内会有较大提高。由于国家着力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学 生就业率保持在95%的高水平,社会需求旺盛,职业教育的供给能力也会提高, 职业高中对普通高中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在提高教 育质量和优化结构,将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 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所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

27、大速率将会比前几年降低,供给能 力将从总量供给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转变。教育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一、教育需求因素分析教育的作用在于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能提高科学技术水 平,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同时,教育对人的发 展,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产生教育需求的客观条件。教育的价值不仅通过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展示出来,而且通过对社会发展的作 用展示出来。因此教育需求分为社会、个体教育需求两种形式。社会教育需求 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制约下,社会在一定阶段对人才产出、教育发展速度、规 模等的需求。个体教育需求则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下,个体由发展、完善

28、自己、成就事业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需求。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有着 密切的联系,社会教育需求决定个体教育需求,个体教育需求又影响社会教育 需求。在社会范围内,不同个体选择接受教育行为的标准并不一致,分别出于自己谋 取职业、完善和发展自己、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来考虑,将根据自身的政治、 经济、社会地位、现实条件、家庭环境、受教育前后利弊得失报酬率高低来选 择。影响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因素很多,但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对个体选择 教育的行为影响最大。社会需求变化后,直接表现是国家对教育政策、人才供 求系统作调整,引起大众对不同层次教育需求的变化。二、个体对教育的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

29、,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而受教育 者也由于接受了教育获得专业技能,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这一现象的外 在表现即为,受教育者在投资教育后,其个人收益减去投资于教育的成本后要 高于没有投资教育的个体的收入。假如这一结论不成立,即个人受到教育后并 没有给自身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价值,那么教育需求就会收到抑制。在我国现阶段,劳动收入仍然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其他生产条件给定 的情况下,劳动者的素质将直接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则 直接决定着其劳动所得。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表明,投资于人力资本不仅有助 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对于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有 非

30、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方式,它的不平等无疑是收 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两图为我国1978到2005年典型行业收入情况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 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程度日益成为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到,从 1992 年至2005年,教育含量高的科技、教育行业的工资增幅远远超过制造业、建筑 业等对教育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即使与工资收入较高的垄断行业相比,1999年,科研部门收入也高出电力煤气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88元;到2005年,科研部门的工资与电力煤气行业工资收入相比,高出 3144元。在此期间,教育文 化广播业的工资收入也飞快增长,远远高于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

31、业和制 造业的工资。从图中我们也发现,尽管教育程度对工资收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垄断行 业工资收入的增长幅度远高于除科研行业外的其他行业的收入增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可以比较具体到各行业受教育程度不同者的收入情况,但是 从我国受教育程度比较集中的行业中工资收入的变动趋势仍然能够发现这样的 一个规律,即教育程度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在增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0典型行业人均工资收入统计11 典型行业人均工资收入统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个体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由下表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6年,各级教育升学率都有较大提 高,表明个体对教育需求程度加强。高中升高等教

32、育升学率在2003年开始逐渐回升,这与我国结束大规模扩招,转向稳定高等教育入学规模,提高高等教育 质量有关。5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年份学龄儿童净入学高中升融等教199097.8小宇74卷中初中升406中字27.3199197.877.742.628.7199297.279.743.634.9199397.781.844.143.3199498.486.647.846.7199598.590.850.349.9199698.892.649.851.0199798.993.751.548.6199898.994.350.746.1199999.194.450.063.82000

33、99.194.951.273.2200199.195.552.978.8200298.697.058.383.5200398.797.959.683.4200498.998.162.982.5200599.298.469.776.3200699.3100.075.775.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1.初中升高级中学包含升入技工学校。2.高中升学率为普通高校招生数 (含电大普通班)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之 比。三、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现状对它的限制。我国的经 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变带来就业与职业结构的转型。各国就业与职业结构转 换的长期趋势是,劳

34、动者逐渐从第一产业(农业和矿业)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应劳动者的职业结构也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各种 服务业员工。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换时,由于初级制造业劳动技能不高, 所以农民变为工人比较容易,但是进一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会遇到人力资 源质量的限制。随着全球化、技术发展和工作组织方式的变化,尤其是这些变 化的不断加速,社会经济转型将对国民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与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目前劳动里文 化素质低、技术水平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失业在城镇已经非常突出。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2007年第四

35、季度,总 体而言,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本季度 94个城市第一、二 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9%、37.1%口61%。从总量结构看,第三产 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 1,劳动力需求 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2.36、2.36、2.2。(求人倍率是指企业需求的人数除以求职人数。分子是求人, 分母是求职。求人倍率越大反映需求旺盛,求人倍率越小反映劳动力供给越多。)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总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和部分地区“教育深化”现象并存。劳 动者在接受了教育后,不能按自己意愿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也很难 找到具

36、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一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是结 构性失业的原因之一,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对高中阶段 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高等职业 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 教育培训制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 加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进城务工 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培训,加强职工继续教育

37、和再就业培训。从下图可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初中)的招生数在 1998年出现第一 个峰值,随后一直下降,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一直到2006年都保持了快 速的扩张规模。这一现象的产生表明,在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开始快速扩张。从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来看,由于各个技术等 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将继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 展。而国家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表 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因此,我国对职业教 育的需求程度会进一步提升。年6OQZ 5OQZ 4UQZ OQUQZ 2UQZ m

38、n2 8n2 §9 89QT 7Q9I 69QT 59QT 49QT 009 2M9I 19QT QMS Q8QT 08QT 78QT 68QT 58QT O8QT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2 中等职业学校(包掴R业初中)招生数及毕业生数变化情况0008006004002000008006004002002 1 111 1年02 5R24H2 2R22H2 1H2QH2 nssl di 79 £1 49 21 2il ml 0831 0091 Tfigl SM91 £a31 083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3 中等职业学校(包摘只业初中)在校生数变化情况四、未来几年

39、需求预测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收入增 长幅度越来越快,这一趋势增强了个体公民消费教育的热情,对更高层次教育 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已经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劳动力市场中高技 能人才供不应求,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会有较大的增长幅度。普通高中教育由于 影响深入,职业高中教育需求暂时还不可能影响到大多数学生对得到普通高中 教育需求,但是从我国经济结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高中对普通高中的比例会 进一步增长。第三节供需平衡及价格分析一、供需平衡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的基本供需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 有教育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人

40、们不仅要求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要求接 受中高层次的教育;不仅要求接受一般的高等教育,而且要求接受名牌大学的 教育。教育市场作为客观存在,在调节教育供需矛盾方面发生着重要作用。学校的“产品”是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 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但以国家投入为主的教育能力相对不足,有限的公共财政 资源满足不了增长的教育需求,造成中国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矛盾。二、教育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经费的投入。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国家财力有限造成了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世界高收入、中等收入

41、、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为5.54%, 4.5%, 4.06%,而我国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例仅为2.79%,从1993年直到2006年底,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 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也仅是2002年的3.32%。同时我国对初等教育的投入比例过低。2005年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预算内财政性 教育经费仅占全部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的 53.8%,实际经费仅占53.38%。经 费紧张导致挤、占、挪情况严重,经费投入力度和实际到位率大受影响。(二)教育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使用率低教育人力资源的主体是教师,是教育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许多学校生师比要么 偏

42、低,要么偏高,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或超负荷,教师使用不充分,使得教师 工作效率下降。同时,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占教职工总数比例较大,办学 机构臃月中,人浮于事,办学效益差,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现 象在高等院校尤其严重,高校职工平均人数是教师的1.5倍。在每年投入的数十亿高等教育事业费中,80%充作了人工成本,真正用于改善教学的不足 1/3。(三)教学物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缺乏规模效益教育物力资源是指教育投入过程中,包括办学场地、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和环 境设施等直接满足教育活动实物条件的综合。我国当前许多学校图书馆、实验 室、运动场等教学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各类各级学校也存在布点多、规模小的 问题。同时资源布局重复浪费,搞大而全、小而全,办学成本不断上升。另外, 学校之间条块分割,资源不能实现共享,影响办学效益。(四)民办教育发展缓慢从整体上说,民办教育的发展非常缓慢。在发达国家,私立学校与政府公办教 育是平分秋色,而我国却相距甚远。在我国公立学校占绝大多数,国家总体教 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民办教育的迟缓发展未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极大的 限制了教育的发展投入。三、价格分析及预测在目前教育产业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教育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