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曲103块综合调整方案_第1页
区块曲103块综合调整方案_第2页
区块曲103块综合调整方案_第3页
区块曲103块综合调整方案_第4页
区块曲103块综合调整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曲堤油田曲曲堤油田曲103-103-斜斜7 7块块精细油藏描述及注采调整研究精细油藏描述及注采调整研究 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20122012年年0404月月一、概况一、概况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三、开发历程及现状三、开发历程及现状四、开发效果评价四、开发效果评价五、剩余油分布研究五、剩余油分布研究六、技术经济政策界限研究六、技术经济政策界限研究七、开发调整方案设计七、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八、方案实施要求八、方案实施要求 曲曲103-103-斜斜7 7断块山东省济阳县唐庙乡境内,构造位于济阳坳陷惠断块山东省济阳县唐庙乡境内,构造位于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临南斜

2、坡的曲堤鼻状构造带上,曲民凹陷临南斜坡的曲堤鼻状构造带上,曲9 9地垒式断块区的西部,北地垒式断块区的西部,北与曲与曲104-104-斜斜7 7断块相邻、东为曲断块相邻、东为曲9-219-21断块。断块。一、概一、概 况况1 1、工区构造地理位置、工区构造地理位置曲曲102曲曲104-X3曲曲9-21曲曲103曲曲104-X7曲曲10 构造整体上是受曲构造整体上是受曲104-104-斜斜7 7断层和曲断层和曲103-103-斜斜2121断层控制的地垒带,断层控制的地垒带,内部一系列的东西向断层与南北向断层相交,形成多个断阶式或墙角式内部一系列的东西向断层与南北向断层相交,形成多个断阶式或墙角式

3、的四、五级小断块。主要含油层系沙三段、沙四上段。的四、五级小断块。主要含油层系沙三段、沙四上段。曲曲104-斜斜7曲曲103-斜斜21曲堤油田曲曲堤油田曲103-103-斜斜7 7断块沙三段底面构造图断块沙三段底面构造图一、概一、概 况况1 1、工区构造地理位置、工区构造地理位置 工区内共有完钻井工区内共有完钻井4646口。其中目的层口。其中目的层取芯井取芯井3 3口(曲口(曲103-12103-12、曲、曲103-13103-13,曲,曲103103井),其中井),其中103103井未做分析化验。井未做分析化验。 工区面积约工区面积约1.2Km2 1.2Km2 ,高精度三维地,高精度三维地震

4、全区覆盖,震全区覆盖,CDPCDP面元面元25252525米。米。一、概一、概 况况井号井号层层位位井井 段段 m m进尺进尺 m m心长心长 m m收获率收获率 % %曲曲103-12103-12S3S31332-13771332-13774545303066.766.7曲曲103103S4sS4s1328-14831328-148311.6911.698.26 8.26 70.770.7曲曲103-13103-13 S4sS4s1509-15171509-15178 8103103-122 2、取心情况、取心情况103-13曲堤油田曲曲堤油田曲103-103-斜斜7 7断块沙三段底面构造图

5、断块沙三段底面构造图一、概一、概 况况曲曲104-斜斜7曲曲102曲曲103-斜斜7曲曲103-1曲曲10320092009年曲年曲103-103-斜斜7 7块沙三段、块沙三段、沙四上段探明含油面积沙四上段探明含油面积0.58Km20.58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7.06107.06万吨;万吨;20092009年曲年曲103-1103-1块沙三、块沙三、沙四上探明含油面积沙四上探明含油面积0.6 0.6 Km2Km2,地质储量,地质储量95.3495.34万万吨。吨。曲曲103103块沙三、沙四段合计上报探明储量块沙三、沙四段合计上报探明储量202202万吨。万吨。 3

6、3、储量上报情况、储量上报情况一、概一、概 况况4 4、开发现状、开发现状曲曲103-103-斜斜7 7断块综合开发曲线断块综合开发曲线95.05-01.08Q103-1块产能建设阶段块产能建设阶段Q103-X7块产能建设阶段块产能建设阶段初期注水及初期注水及分层系注采完善阶段分层系注采完善阶段稳产阶段稳产阶段01.09-03.1204.01-06.0806.09-目前目前 工区目的层油井数工区目的层油井数3535口,目前开井口,目前开井2222口,注水井总井口,注水井总井1313口,目开井口,目开井9 9口,区块口,区块日液日液265.6t/d265.6t/d,日油,日油72.7t/d 72

7、.7t/d ,综合含水,综合含水72.672.6,平均单井日油,平均单井日油3.3t/d3.3t/d。目前累积。目前累积采油采油30.230.2104t 104t ,采油速度,采油速度0.970.97,采出程度,采出程度12.612.6(20112011年年8 8月)。月)。 曲曲103103断块区经过断块区经过1010多年的开发,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多年的开发,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题: 分片进行研究,已划分到小层、但未进行全区统层分片进行研究,已划分到小层、但未进行全区统层 初步开展了构造研究,但主要依托老三维地震资料,初步开展了构造研究,但主要依托老三维地震资料,对井间微构造特点、断裂系统

8、尚需要深入研究。对井间微构造特点、断裂系统尚需要深入研究。 层系划分粗,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能量补充不平层系划分粗,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能量补充不平衡。衡。 井网不完善,地质认识与开发动态相矛盾。井网不完善,地质认识与开发动态相矛盾。 针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地质和开发问题,决定开展曲针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地质和开发问题,决定开展曲103-103-斜斜7 7块精细油藏描述及注采调整研究块精细油藏描述及注采调整研究 ,研究剩余油分布,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制定调整依据及合理的开发对策,进一步提高该区规律,并制定调整依据及合理的开发对策,进一步提高该区开发水平。开发水平。5 5、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目

9、的意义一、概一、概 况况一、概况一、概况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三、开发历程及现状三、开发历程及现状四、开发效果评价四、开发效果评价五、剩余油分布研究五、剩余油分布研究六、技术经济政策界限研究六、技术经济政策界限研究七、开发调整方案设计七、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八、方案实施要求八、方案实施要求 本区发育了较厚的新生界河湖相沉积地层本区发育了较厚的新生界河湖相沉积地层, ,从上而下为:第四系平原组;上从上而下为: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下第三系沙一、沙三、沙四段第三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下第三系沙一、沙三、沙四段, ,同临邑洼陷相比,缺同临邑洼陷相比,缺失了东营组、沙二段,馆陶组

10、、沙一段、沙三、沙四段四套地层之间均为不整失了东营组、沙二段,馆陶组、沙一段、沙三、沙四段四套地层之间均为不整合接触。合接触。 1 1、地层层序、地层层序(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1 1)斜井多,且斜度大;)斜井多,且斜度大;2 2)由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工区构造形态、断裂系统极其复杂,低序级断层发育;)由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工区构造形态、断裂系统极其复杂,低序级断层发育;3 3)沉积类型丰富,沙一段以滨浅湖相生物灰岩沉积为主,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沉积类型丰富,沙一段以滨浅湖相生物灰岩沉积为主,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 沙四上段以干旱环境下的冲积扇沉

11、积为主;沙四上段以干旱环境下的冲积扇沉积为主;4 4)地层剥蚀、超覆、断缺严重,储层横向分布变化很大;)地层剥蚀、超覆、断缺严重,储层横向分布变化很大;5 5)油水关系复杂。)油水关系复杂。 2 2、地层对比、地层对比1 1)选择研究区内地层全、资料多的曲)选择研究区内地层全、资料多的曲103-103-斜斜2424井和曲井和曲103103作为本次对比的基础井;作为本次对比的基础井;2 2)对比井、标准井归纳、确定标准层、标志层;)对比井、标准井归纳、确定标准层、标志层;3 3)建立十字对比骨架剖面;)建立十字对比骨架剖面;4 4)细分小层时,充分考虑对比模式及其构造位置、油水关系;)细分小层时

12、,充分考虑对比模式及其构造位置、油水关系;5 5)结合构造和动态资料进行修改和验证。)结合构造和动态资料进行修改和验证。(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沙一段沙一段 沙一段为一组滨浅湖相灰质砂岩沉积,电性上以底部一组高阻层为沙一段为一组滨浅湖相灰质砂岩沉积,电性上以底部一组高阻层为主要特征的灰色泥岩、生物灰岩组合,其电阻与上下地层明显不同,表主要特征的灰色泥岩、生物灰岩组合,其电阻与上下地层明显不同,表现为一组明显指状高值。现为一组明显指状高值。2 2、地层对比、地层对比(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曲曲103X24103X24

13、曲曲102X9102X9井沙一段对比图井沙一段对比图沙一段沙一段 沙三段为滨浅湖相扇三角洲沉积,沉积经历了多个水进沙三段为滨浅湖相扇三角洲沉积,沉积经历了多个水进-水退旋回过程,水退旋回过程,在水进期形成的湖相灰色、浅灰色泥岩,代表着沉积等时面,平面分布稳定,在水进期形成的湖相灰色、浅灰色泥岩,代表着沉积等时面,平面分布稳定,为地层对比标志,通过对比,确立了两个稳定泥岩,作为砂层组对比标志,为地层对比标志,通过对比,确立了两个稳定泥岩,作为砂层组对比标志,它们同沙三段顶底对比标志一起把沙三段划分为三个砂层组它们同沙三段顶底对比标志一起把沙三段划分为三个砂层组 。沙三段沙三段标志标志1标志标志2

14、标志标志3标志标志42 2、地层对比、地层对比(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标志标志5 5标志标志6 6一一三三二二砂砂组组砂砂组组砂砂组组沙三段沙三段2 2、地层对比、地层对比(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沙三段二砂组底部发育一组大段灰色砂岩,厚度沙三段二砂组底部发育一组大段灰色砂岩,厚度10-2010-20米左右,自然电位锯齿状负米左右,自然电位锯齿状负异常,感应电导曲线上呈多组低阻异常,感应电导曲线上呈多组低阻“W”“W”型。该组标志在工区西部广泛分布,向东厚度型。该组标志在工区西部广泛分布,向东厚度逐渐变薄。逐渐变薄

15、。 沙三段三砂组底部发育一组灰色、浅灰色多薄层砂岩,砂岩单层厚度沙三段三砂组底部发育一组灰色、浅灰色多薄层砂岩,砂岩单层厚度2-52-5米左右,米左右,自然电位指状变化,感应电导曲线上呈高阻尖峰状。该组标志在工区西部广泛分布,向自然电位指状变化,感应电导曲线上呈高阻尖峰状。该组标志在工区西部广泛分布,向东部逐渐超覆缺失。东部逐渐超覆缺失。 沙四上段的对比标志主要为洪水泛滥形成的大面积分布的静水紫红色、沙四上段的对比标志主要为洪水泛滥形成的大面积分布的静水紫红色、暗红色泥岩沉积,它受垂向加积作用控制,代表着沉积等时面,平面分布稳暗红色泥岩沉积,它受垂向加积作用控制,代表着沉积等时面,平面分布稳定

16、,自然电位曲线平直,感应电导曲线上呈定,自然电位曲线平直,感应电导曲线上呈U U型;型; 沙四上段沙四上段标志标志1标志标志2标志标志3标志标志4标志标志52 2、地层对比、地层对比(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沙四上段三砂组底部发育一泥质白云岩,厚度沙四上段三砂组底部发育一泥质白云岩,厚度1-21-2米左右,自然电位曲米左右,自然电位曲线平直,感应电导曲线上呈高阻单峰状。该白云质泥岩在工区广泛分布,为线平直,感应电导曲线上呈高阻单峰状。该白云质泥岩在工区广泛分布,为良好的对比标志。通过以上对比标志,沙四上划分为四个砂层组。良好的对比标志。通过以上对比标志,

17、沙四上划分为四个砂层组。沙四段沙四段四四砂砂组组三三砂砂组组二二砂砂组组一一砂砂组组沙四上段沙四上段标志标志62 2、地层对比、地层对比(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s1-1s1-2s1-3s1-4s1-5s1-6s31-1s31-2s31-3s31-4s31-5s31-6s31-7s31-8s32-1s32-2s32-3s32-4s32-6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21s33-22s33-31s33-32s33-33s41s42s43s44Q103-X24Q103Q103-10Q9-146Q9-14沙一段沙一段沙沙 三三

18、 段段沙沙 四四 上上 段段馆馆 陶陶 组组3 3、地层对比模式、地层对比模式馆陶组与沙一段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馆陶组与沙一段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沙一段与沙三段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沙一段与沙三段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沙三段与沙四上段地层为不整合接触沙三段与沙四上段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原原NgNg底底13351335米米?馆陶组馆陶组沙三段沙三段 认识一:在工区内增加了沙一段地层,将馆三段的分层界限上移,以认识一:在工区内增加了沙一段地层,将馆三段的分层界限上移,以103-X24103-X24井为例。井为例。现现NgNg底底 :12851

19、285米米S1S1底底 :13351335米米馆陶组馆陶组沙一段沙一段沙三段沙三段4 4、地层对比认识、地层对比认识(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认识二:沙一段地层顶部与馆陶组地层为剥蚀角度不整合接触,底部与认识二:沙一段地层顶部与馆陶组地层为剥蚀角度不整合接触,底部与沙三段地层为超覆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沙三段地层为超覆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s1 -1s1 -2s1 -3s1 -4s1 -5s1 -6s3 1 -1s3 1 -2s3 1 -3s3 1 -4s3 1 -5s3 1 -6s3 1 -7s3 1 -8s3 2 -1s3 2 -2s3 2 -3s3 2

20、 -4s3 2 -6s3 2 -7s3 2 -8s3 3 -1 1s3 3 -1 2s3 3 -1 3s3 3 -2 1 s3 3 -2 2s3 3 -3 1s3 3 -3 2s3 3 -3 3s4 1s4 2s4 3s4 4Q 1 0 3 -X 2 4Q 1 0 3Q 1 0 3 -1 0Q 9 -1 4 6Q 9 -1 4103-x24103103-10 工区地层厚度由低部位向高部位,由西工区地层厚度由低部位向高部位,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顶部遭受剥蚀,底部逐层超北向东南方向,顶部遭受剥蚀,底部逐层超覆覆, ,沙一段厚度逐渐变薄到全部缺失。地层沙一段厚度逐渐变薄到全部缺失。地层厚度厚度8-50

21、8-50米左右。米左右。沙沙馆馆 陶陶 组组沙沙 三三 段段段一4 4、地层对比认识、地层对比认识(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认识三:沙三段地层顶部与沙一段地层为剥蚀角度不整合接触,底部认识三:沙三段地层顶部与沙一段地层为剥蚀角度不整合接触,底部与沙四段地层为超覆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与沙四段地层为超覆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s1-1s1-2s1-3s1-4s1-5s1-6s31-1s31-2s31-3s31-4s31-5s31-6s31-7s31-8s32-1s32-2s32-3s32-4s32-6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

22、-21s33-22s33-31s33-32s33-33s41s42s43s44Q103-X24Q103Q103-10Q9-146Q9-14沙一段沙一段沙沙 三三 段段沙沙 四四 上上 段段 地层厚度由低部位向高部位,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地层厚度由低部位向高部位,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厚度依次减薄。顶部厚度缺失由于剥蚀作用,低部位厚度依次减薄。顶部厚度缺失由于剥蚀作用,低部位保留厚度大,沙三段与沙一段接触,向东南方向,构保留厚度大,沙三段与沙一段接触,向东南方向,构造高部位沙一段地层剥蚀殆尽,沙三段地层直接与馆造高部位沙一段地层剥蚀殆尽,沙三段地层直接与馆陶组地层接触。底部地层向东南逐层超覆沉积,厚度陶组

23、地层接触。底部地层向东南逐层超覆沉积,厚度减薄。地层厚度减薄。地层厚度60-19060-190米左右。米左右。 馆 陶 组4 4、地层对比认识、地层对比认识(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认识四:沙四上段地层与沙三段地层局部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认识四:沙四上段地层与沙三段地层局部为角度不整合接触。s1-1s1-2s1-3s1-4s1-5s1-6s31-1s31-2s31-3s31-4s31-5s31-6s31-7s31-8s32-1s32-2s32-3s32-4s32-6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21s33-22s33-31s

24、33-32s33-33s41s42s43s44Q103-X24Q103Q103-10Q9-146Q9-14沙一段沙一段沙沙 三三 段段沙沙 四四 上上 段段馆馆 陶陶 组组 沙四上段地层只在工区构造高部位沙四上段地层只在工区构造高部位9-1469-146井以井以东,一砂组和二砂组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工区东,一砂组和二砂组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工区内三砂组和四砂组地层保留比较全,地层厚度内三砂组和四砂组地层保留比较全,地层厚度170-250170-250米。米。Q9-1464 4、地层对比认识、地层对比认识(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曲曲103103块小层对比结

25、果块小层对比结果段砂层组小层数含油小层主力小层沙沙一一段段1 16 614、15沙沙三三段段1 18 814、15、16、172 2101021、221、222、231、232、24、261、262、27、28231、262、27、283 38 8311、312、313、321、322、331、332、333311、312、313、321、331、332、333合合计计3 3262622221111沙沙四四上上段段1 12 24124 46 641、421、422、43、44、4543合合计计4 48 87 71 1总总计计8 84040313112125 5、地层对比结果、地层对比结果 沙一

26、段沙一段6 6个小层、沙三段三个砂层组个小层、沙三段三个砂层组2626个小层,沙四上段四个砂层组个小层,沙四上段四个砂层组8 8个小层,个小层,共共4040个小层,其中含油小层个小层,其中含油小层3131个,主力小层个,主力小层1212个。个。(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S112S113S114S115S116S314S315S316S317S3261S3262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21S3331S3332S3333S112S113S114S115S311S312S313S314S315S316S317S3222S3232S32

27、4S3261S3262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31S3332S3333SPCONDQ103-14SPCONDQ103-11SPCONDQ103-17SPCONDQ103-20海拔(m)-1240-1250-1260-1270-1280-1290-1300-1310-1320-1330-1340-1350-1360-1370-1380-1390-1400-1410-1420-1430-1440-1450-1460-1470-1480-1490-1500-1510-1520-1530-1540-1 2 3 5-1 2 5 5-1 2 7 5-1 2 9 5-1 3 1

28、5-1 3 3 5-1 3 5 5-1 3 7 5-1 3 9 5-1 4 1 5-1 4 3 5-1 4 5 5-1 4 7 5-1 4 9 5-1 5 1 5-1 5 3 5-1 5 5 5-1 5 7 5-1 5 9 5-1 6 1 5曲曲103103块块103-103-斜斜1515曲曲103-103-斜斜9 9井东西向油藏剖面图井东西向油藏剖面图曲曲103103块块103-14103-14曲曲103-20103-20井南北向油藏剖面图井南北向油藏剖面图6 6、地层对比骨架剖面、地层对比骨架剖面(一)地(一)地 层层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为实现层位及断层准确解释,对

29、不同断块为实现层位及断层准确解释,对不同断块1010多口井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多口井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标定 。原则:原则:1 1、在井旁道的地震数据中提取,尽量避开断层;、在井旁道的地震数据中提取,尽量避开断层;2 2、采用目的层附近的地震数据提取子波。、采用目的层附近的地震数据提取子波。层位标定基本吻合。层位标定基本吻合。1 1、构造解释、构造解释(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Q103-10Es11Es44Es33Ng2Ng31 1、构造解释、构造解释(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在地质分层的指导下,以地震反射波

30、特征以及波组特征为基础,确认主要辅助在地质分层的指导下,以地震反射波特征以及波组特征为基础,确认主要辅助标志层标志层Ng2Ng2、Ng3Ng3;Es11Es11、Es31Es31、Es32Es32、Es33 Es33 、Es41 Es41 、Es42Es42、Es43Es43、Es44Es44底面等底面等8 8个个研究目的层。其中研究目的层。其中Es33Es33、Es44 Es44 为主要研究目的层,要做全区追踪解释。为主要研究目的层,要做全区追踪解释。 在单井地质分层指导下,结合波组特征,进行连井解释,增加目的层解释准确性在单井地质分层指导下,结合波组特征,进行连井解释,增加目的层解释准确性

31、与可靠性。从而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全区解释。与可靠性。从而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全区解释。1 1、构造解释、构造解释(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依据地震反射波依据地震反射波 ( (或波组或波组) )错断、产状突变、反射同相轴扭曲、分叉、合并等错断、产状突变、反射同相轴扭曲、分叉、合并等情况,对构造断裂系统进行解释。情况,对构造断裂系统进行解释。1 1、构造解释、构造解释(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利用水平相干切片,辅助并验证断层平面组合。利用水平相干切片,辅助并验证断层平面组合。 1 1、构造解释、构造解释(二)构造

32、(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曲堤油田曲曲堤油田曲103-103-斜斜7 7断块沙一底面构造图断块沙一底面构造图 构造格局:该目的层东南高,西北低;高部位目的层的剥蚀较为严重,断裂系统构造格局:该目的层东南高,西北低;高部位目的层的剥蚀较为严重,断裂系统较为简单,主要发育了较为简单,主要发育了4 4条近东西向的小断层,地层倾角在条近东西向的小断层,地层倾角在510510之间。之间。2 2、构造特征、构造特征(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构造格局:从整体上看,该目的层东南高,西北低,高部位目的层存在一定程度构造格局:从整体上看,该目的层东南

33、高,西北低,高部位目的层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南北向主断层的缺失,南北向主断层3 3条,东西向主断层条,东西向主断层5 5条,小断层发育多条,且彼此交错,断裂条,小断层发育多条,且彼此交错,断裂系统较复杂,地层倾角在系统较复杂,地层倾角在812812之间。之间。曲堤油田曲曲堤油田曲103-103-斜斜7 7断块沙三段底面构造图断块沙三段底面构造图2 2、构造特征、构造特征(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构造格局延续了沙三段三砂组断裂系统,部分断层消失的同时伴有新断层发育,构造格局延续了沙三段三砂组断裂系统,部分断层消失的同时伴有新断层发育,中部发育了一系列北东走向

34、的四、五级断层,断裂形态上呈现单边式扫帚状构造,地中部发育了一系列北东走向的四、五级断层,断裂形态上呈现单边式扫帚状构造,地层倾角约层倾角约10-1510-15度。度。曲堤油田曲曲堤油田曲103-103-斜斜7 7断块沙四上段底面构造图断块沙四上段底面构造图2 2、构造特征、构造特征(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根据原提供的构造与目前解释的构造对比,构造形态和大的断裂系统变化不大,根据原提供的构造与目前解释的构造对比,构造形态和大的断裂系统变化不大,主控断层相近主控断层相近, ,在一些在一些3 3、4 4级断层的解释和组合上,其走向、倾向、与其他断层接触关级断

35、层的解释和组合上,其走向、倾向、与其他断层接触关系上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系上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沙三段三砂组底面构造图沙三段三砂组底面构造图沙四上段四砂组底面构造图沙四上段四砂组底面构造图3 3、构造对比、构造对比(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沙三段三砂组底面构造图沙三段三砂组底面构造图相似:构造格局断裂形态基本一致;相似:构造格局断裂形态基本一致;主控断层相近;主控断层相近;不同:低序级断层增多,断层交错复不同:低序级断层增多,断层交错复杂,增加杂,增加6 6条小断层。条小断层。3 3、构造对比、构造对比(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

36、质特征沙四上段四砂组底面构造图沙四上段四砂组底面构造图相似:构造格局断裂形态基本一致;主控相似:构造格局断裂形态基本一致;主控断层相近;断层相近;不同:低序级断层增多,小断层走势交错不同:低序级断层增多,小断层走势交错复杂,增加复杂,增加3 3条小断层。条小断层。3 3、构造对比、构造对比(二)构造(二)构造 特征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沙三段储层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最大沙三段储层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最大3.5mm,3.5mm,一般一般0.13-0.5mm,0.13-0.5mm,分选差,磨圆度次棱角状,颗分选差,磨圆度次棱角状,颗粒支撑,点线接触,碎屑成分中,石英

37、平均粒支撑,点线接触,碎屑成分中,石英平均3131,长,长石石30.830.8,岩屑,岩屑37.837.8,以变质岩、岩浆岩屑为主,以变质岩、岩浆岩屑为主,成分成熟度较低。成分成熟度较低。 1 1、沉积特征、沉积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曲曲103-12103-12以高斜两段式为主,跳跃总体占绝对优势,粒度较粗,跳跃以高斜两段式为主,跳跃总体占绝对优势,粒度较粗,跳跃总体倾斜总体倾斜6060度,分选性较好。度,分选性较好。1 1、沉积特征、沉积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从岩石结构、成分、围岩颜色、沉积韵律性、沉积构

38、造、粒度概率统计从岩石结构、成分、围岩颜色、沉积韵律性、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统计分析等几方面确定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分析等几方面确定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泥岩颜色为灰绿、浅灰色,反映了滨浅湖及陆湖交互相的还原环境; 沉积韵律既有扇三角洲平原河道正粒序沉积,也有扇三角洲河口坝的反粒序沉积,沉积构造多见斜层理,冲刷面发育,反映水动力较强; 1 1、沉积特征、沉积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中国石化上游科技工作会议 沙四段储层以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局部含有砾石,沙四段储层以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局部含有砾石,粒度最大粒度最大8.35mm,8.3

39、5mm,一般一般0.13-0.5mm,0.13-0.5mm,分选性中差,磨圆度次棱分选性中差,磨圆度次棱角状,颗粒支撑,点接触为主,碎屑成分中,石英平均角状,颗粒支撑,点接触为主,碎屑成分中,石英平均3030,长石长石25.225.2,岩屑,岩屑44.844.8,属于长石岩屑砂岩,岩屑中以岩浆,属于长石岩屑砂岩,岩屑中以岩浆岩、变质岩屑为主,沉积岩屑次之,成分成熟度较低。岩、变质岩屑为主,沉积岩屑次之,成分成熟度较低。 1 1、沉积特征、沉积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C-M C-M图表现为冲积扇体的沉积特点,图表现为冲积扇体的沉积特点,QRQR段与段与C

40、 CM M大致平行,代表分选很大致平行,代表分选很差的悬浮沉积,为重力流特征;顶部为牵引流特征,代表河道沉积。差的悬浮沉积,为重力流特征;顶部为牵引流特征,代表河道沉积。1 1、沉积特征、沉积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韵律为正韵律,下部为中细砂岩,韵律为正韵律,下部为中细砂岩,上部变为粉砂岩,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主上部变为粉砂岩,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主要为钟形和指形。要为钟形和指形。 从岩石结构、成分、围岩颜色、沉积韵律性、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统计从岩石结构、成分、围岩颜色、沉积韵律性、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统计分析等几方面确定沙四上段为冲积扇沉积特征。分析等几方面确

41、定沙四上段为冲积扇沉积特征。 其围岩为红色泥岩,反映了氧化其围岩为红色泥岩,反映了氧化沉积环境。沉积环境。1 1、沉积特征、沉积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段段砂层组砂层组小层号小层号孔隙度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率(10-3um2)(10-3um2)S3S31 14 426.9626.96407.41407.41S3S31 15 531.4831.48568.89568.89S3S31 16 629.4729.47450.08450.08S3S31 17 728.2228.22382.08382.08S3S32 21 127.5827.58436.78

42、436.78S3S32 2212128.1528.15323.51323.51S3S32 2222228.528.5319.03319.03S3S32 2313126.6226.62255.78255.78S3S32 2323227.6527.65379.05379.05S3S32 24 430.6230.62824.75824.75S3S32 2616131.6331.63808.72808.72S3S32 2626230.1630.16721.83721.83S3S32 27 731.831.8901.4901.4S3S32 28 828.6628.66720.33720.33S3S33

43、3111127.3927.39354.19354.19S3S33 3121226.7126.71286.17286.17S3S33 3131326.6526.65190.82190.82S3S33 3212127.6227.62218.19218.19S3S33 3222224.5324.5399.5299.52S3S33 3313126.2626.26276.74276.74S3S33 3323225.8425.84181.11181.11S3S33 3333328.4528.45320.8320.8平均平均28.2528.25428.5428.5沙三段测井解释物性统计沙三段测井解释物性统计

44、中 高 孔 、 中 高 渗 储 层中 高 孔 、 中 高 渗 储 层段段砂层组砂层组小层号小层号孔隙度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率S4sS4s1 12 225.0725.0781.4481.44S4sS4s4 41 124.7124.71117.12117.12S4sS4s4 4212124.2124.2174.0174.01S4sS4s4 4222223.8123.8160.2160.21S4sS4s4 43 327.4827.48321.5321.5S4sS4s4 44 423.7723.77110.48110.48S4sS4s4 45 524.1224.1252.1252.12平均平均24.742

45、4.74116.7116.7沙四上段测井解释物性统计沙四上段测井解释物性统计2 2、物性特征、物性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6262小层孔隙度等值图小层孔隙度等值图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8 8小层孔隙度等值图小层孔隙度等值图S3S3段段3 3砂层组砂层组2222小层孔隙度等值图小层孔隙度等值图S4sS4s段段4 4砂层组砂层组3 3小层孔隙度等值图小层孔隙度等值图3 3、非均质特征、非均质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6262小层渗透率等值图小层渗透率等值

46、图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8 8小层渗透率等值图小层渗透率等值图S3S3段段3 3砂层组砂层组2222小层渗透率等值图小层渗透率等值图S4sS4s段段4 4砂层组砂层组3 3小层渗透率等值图小层渗透率等值图 本区孔隙度、渗透率在平面上均质程度较差本区孔隙度、渗透率在平面上均质程度较差, , 孔、渗变化与砂体厚度呈孔、渗变化与砂体厚度呈正相关,砂体厚度大,孔、渗相对较好;厚度薄处孔、渗相对较差。正相关,砂体厚度大,孔、渗相对较好;厚度薄处孔、渗相对较差。3 3、非均质特征、非均质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层间变异系数层间变异系数0.930.93;渗透率

47、级差渗透率级差93.593.5;突进系数突进系数3.63.6;均质系数均质系数0.280.28;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小层小层渗透率渗透率曲曲103-斜斜9井测井解释小层物性统计井测井解释小层物性统计3 3、非均质特征、非均质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81.44117.1274.0160.21321.5110.4852.12050100150200250300350S4s4-2S4s4-1S4s4-21S4s4-22S4s4-3S4s4-4S4s-5层间变异系数层间变异系数1.221.22;渗透率级差渗透率级差6.16.1;突进系数突进系数2

48、.752.75;均质系数均质系数0.360.36;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沙四上段测井解释小层平均物性统计沙四上段测井解释小层平均物性统计3 3、非均质特征、非均质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6161和和6262小层隔层厚度等值图小层隔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7 7和和8 8小层隔层厚度等值图小层隔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各小层间隔层厚度统计图段各小层间隔层厚度统计图平均厚度(米)平均厚度(米)砂层砂层 各小层之间泥岩隔层比较薄,各小层之间泥岩隔层比较薄,平均平均2-62-6米左右,沙三段一砂层组米左

49、右,沙三段一砂层组和三砂层组各小层间的泥岩隔层比和三砂层组各小层间的泥岩隔层比较稳定。仅较稳定。仅2-612-61和和2-622-62小层以及小层以及2-2-7 7和和2-82-8小层之间储层局部连通。小层之间储层局部连通。3 3、非均质特征、非均质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本区沙三段储层分布比较稳定,平面连通性较好,连通率为本区沙三段储层分布比较稳定,平面连通性较好,连通率为80%80%左右。左右。S111S112S113S114S115S116S311S312S313S314S315S316S317S321S3221S3222S3231S3232S3

50、24S3261S3262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21S3322S3331S3332S3333S4s12S114S115S314S315S316S317S318S321S3221S3222S3231S3232S324S3261S3262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21S3331S3332S3333S4s421S4s422S4s43S4s45SP124012601280130013201341136213841407143014531476149815211543156515871608S111S112S113S114S115S116S311S3

51、12S313S314S315S316S317S321S3221S3222S3231S3232S324S3261S3262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21S3322S3331S3332S3333S4s12R4Q103-X24SP1273129613201343136713901413143714611484150815321555157916031627S112S113S114S115S311S312S313S314S315S316S317S321S3221S3222S3231S324S3261S3262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21S3322S

52、3331S3332S3333S4s12R4Q103-X15SP12451266128813101332135513771399142214441467149015131536S113S114S115S311S312S313S315S316S317S321S3221S3222S3231S324S3261S3262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21S3322S3331S3332S3333S4s12R4Q103-X16SP1240126012801300132013401360138014001420144014601480150015201540156015801600162

53、016401660S114S115S315S316S317S318S321S3221S3222S3231S3232S324S3261S3262S327S328S3312S3313S3321S3322S3331S3332S3333S4s12S4s421S4s422S4s430.400.406.10R4Q103-12SP12401260128013001320134013601380140014201440146014801500152015401560158016001620S114S115S314S315S316S317S318S321S3221S3222S3231S3232S324S3261

54、S3262S327S328S3311S3312S3313S3321S3331S3332S3333S4s421S4s422S4s43S4s453.001.001.303.302.00R4Q103-11Q103-X24-Q103-X16-Q103-X15-Q103-12-Q103-11Q103-X24-Q103-X16-Q103-X15-Q103-12-Q103-11东西向砂体连通图东西向砂体连通图4 4、储层分布特征、储层分布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S3S3段段1 1砂层组砂层组4 4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1 1砂层组砂层组5 5

55、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1 1砂层组砂层组6 6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1 1砂层组砂层组7 7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 1 1砂层组共划分了砂层组共划分了8 8个小层,其中只有个小层,其中只有4 4、5 5、6 6、7 7四个小层含油。四个小层含油。4 4、5 5、6 6小层剥蚀小层剥蚀范围相近,范围相近,7 7小层剥蚀范围变小,各小层厚度变化范围在小层剥蚀范围变小,各小层厚度变化范围在1-81-8米之间,平均米之间,平均7 7米左右。米左右。4 4、储层分布特征、储层分布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

56、特征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2121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2222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3131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3232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 2 2砂层组共划分了砂层组共划分了1010个小层,全部为含油小层。个小层,全部为含油小层。1 1小层小层-3-3小层高部位被剥蚀,并且小层高部位被剥蚀,并且剥蚀范围逐渐减小,各小层厚度变化范围在剥蚀范围逐渐减小,各小层厚度变化范围在1-61-6米之间,平均米之间,平均4 4米左右。米左右。4 4、

57、储层分布特征、储层分布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6161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6262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7 7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2 2砂层组砂层组8 8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 4-8 4-8小层储层全区发育。储层厚度比较大,变化范围在小层储层全区发育。储层厚度比较大,变化范围在1-121-12米之间。西北低部位,米之间。西北低部位,储层厚度比较大,平均储层厚度比较大,平均7 7米左右。米左右。

58、4 4、储层分布特征、储层分布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S3S3段段3 3砂层组砂层组3333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3 3砂层组砂层组1212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3 3砂层组砂层组2121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S3S3段段3 3砂层组砂层组3131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小层储层厚度等值图 3 3砂层组共划分了砂层组共划分了8 8个小层,全部为含油小层。各个小层纵向上自下而上从西北向个小层,全部为含油小层。各个小层纵向上自下而上从西北向东南逐层超覆于沙四段地层之上,自下而上超覆范围逐渐减小,储层

59、发育面积逐渐增东南逐层超覆于沙四段地层之上,自下而上超覆范围逐渐减小,储层发育面积逐渐增大。各小层储层厚度相对比较薄,平均大。各小层储层厚度相对比较薄,平均2-32-3米左右。米左右。4 4、储层分布特征、储层分布特征(三)储层特征(三)储层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二、油藏地质特征 本区沙四上段储层分布比较零散,平面连通性比较差,局部连片分布,连通率本区沙四上段储层分布比较零散,平面连通性比较差,局部连片分布,连通率为为30%30%左右左右 。Q103-12-Q103-11-Q103-06-Q103-X04-Q103-02-Q103-X51Q103-12-Q103-11-Q103-06-Q103-

60、X04-Q103-02-Q103-X51东西向砂体连通图东西向砂体连通图S4s12S4s421S4s422S4s43S113S114S318S321S3221S3222S3231S3232S324S3261S3262S327S328S3312S3313S3321S3322S4s421S4s422S4s43S4s44SPS114S115S315S316S317S318S321S3221S3222S3231S3232S324S3261S3262S327S328S3312S3313S3321S3322S3331S3332S3333S4s12S4s421S4s422S4s43R4Q103-12SPS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