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技术-强化法_第1页
行为矫正技术-强化法_第2页
行为矫正技术-强化法_第3页
行为矫正技术-强化法_第4页
行为矫正技术-强化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强化与正强化一、强化的概念(一)强化的定义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便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受一定的规律控制的。我们为什么喜欢去某个地方就餐、为什么常常与某些人一起活动,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就餐是因为那个地方饭菜价廉物美,环境幽雅;与那些人一起活动是因为有共同的喜好,趣味相投。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常就是这样被自然地强化着,慢慢地演变成一种习惯。另外,行为之所以出现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那是父母、教师或者其他人希望个体做的。若表现出这些行为,个体往往能够从这些关键性的人物那里获得奖励,有时,所给与的奖励甚至是精心设计过的,但也因为如此,个体也逐渐养成了某些行为习惯。不管是自然的强

2、化,还是精心设计的强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个体发出某种行为之后获得了某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使得行为增加了,这一过程可称之为“行为被强化了”。在行为矫正领域,所谓强化(reinforcement),指的是“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行为的增加通常指的是行为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或者强度得到了增强。从这一定义可看到,强化实际上指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为所获得的结果与行为增加具有密切的关系,即行为的结果使行为得到了加强。(二)强化的分类根据行为的结果,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行为增加的行为结果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

3、种是行为出现之后获得了奖励,另一种则是逃避或者回避了某些讨厌、害怕的东西。这两种过程都可称之为强化,但两者有所差别。其中,行为结果为获得强化物的过程为正强化,而行为结果是逃避或者回避的过程为负强化。在行为矫正领域,正强化与负强化都是很重要的技术。本章我们将详细地介绍正强化,下一章则将介绍负强化。根据行为之后是否每次都给予强化,强化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如果个体行为每次发生之后都会有强化,那么就是连续强化,如果并不是每次都有强化而是偶尔地给予强化,那么就是间歇强化。根据行为之后的结果是由外界(或者他人)还是自身提供,可以将强化区分为外界提供的强化和自动化强化。在很多情况下,行为的结果是由他

4、人或者外界提供的,但是有些行为本身就会带来强化,这种强化不需要外界刺激物作为中介。比如,当手被蚊子咬了之后,人们会用手去抓、挠,抓、挠被蚊子咬过的皮肤可以减轻这种令人难受的痒的感觉,因此下一次被咬的时候还会去抓、挠。这种强化就是一种自动化的强化(automatic reinforcement)。自动化强化的行为就是那些不需要其他人呈现某种结果就具有强化作用的行为。这种强化通常与其他人提供的社会性刺激物没有关系,其强化主要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感觉刺激。在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有一些词汇常常被用来描述这种感觉结果,比如“感觉不错,很舒服,看起来很好”等。有一些个体如自闭症儿童常常会持续出现某种毫无目的、

5、刻板的自我刺激式的行为,如不断转圈、抓头发、咬手、用脚尖走路、左右摇摆等,这些动作通常都会给个体带来一些感觉刺激,从而产生自动化的强化。对于这类不良行为,由于强化来自于行为自身,因此会持续出现,而且很难矫正。二、正强化的概念所谓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也可译作积极强化),是指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立即得到一种刺激物,如果这一刺激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出现概率会升高。如果用公式表示,可以将该过程记作为S-R-SR+ ,S代表一种情境(situation)或刺激(stimulus),其中情境指的是个体发生行为时的周围环境、生理

6、状态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行为的发生或者影响个体对某些刺激的反应;而刺激指的是行为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即前奏事件(antecedents)或者诱发因素,会引起个体行为发生;R代表在某一特定情境下所引起的反应(response),即行为;SR+ 代表其行为出现后所获得的刺激物。在理解正强化的含义时,一定要注意所谓的“正(positive)”指的是什么。正强化的“正”指的是行为出现之后某一刺激物的呈现,而不是指所呈现的刺激物的性质,由于该刺激物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能维持个体行为的继续存在或者增加,所以才将之称为正强化物,简称强化物。正强化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当电视机出现声音不清楚、画面模

7、糊的情况时,若用手摇一摇、拍一拍能使画面和声音都变得清楚,那么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人们还会继续用摇一摇、拍一拍的方法。如果在某家商店里买到的东西经济美观、实用,下次购物时人们就会首选这家商店。正强化也是被教育者广泛使用的用来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常常采用微笑、点头赞许、口头表扬、让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奖励。三、正强化物及其分类对于个体来说,如果某个刺激或者事件被认为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么这个刺激或者事件就可被认为是正强化物。在正强化的使用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强化物。对于强化物的类型,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根据强化的起源或者性质可将强化物分为

8、无条件强化物和条件强化物;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可将强化物划分为可吃型、感觉型、可触摸型、活动型和社会型(Cooper, Heron,Heward,2007),也有学者(Martin & Pear,1999)将强化物分为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一)根据强化起源或性质划分在学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时,我们已经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提到过,引发个体产生某种反应的刺激物有两种,一种是无条件(unconditioned)的,另一种是有条件的(conditioned),个体之所以会对条件刺激产生反应是由于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反复配对出现的结果

9、。同样,对个体来说,刺激物的强化作用可能是无条件的,也可能是学习而来的。根据刺激物强化作用的起源或者性质,强化物可以划分为无条件强化物(unconditioned reinforcer)和条件强化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1、无条件强化物无条件强化物也称原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或者非习得性强化物(unlearned reinforcer),这一类刺激物通常不需要个体经过特殊的学习就具备强化功能,也就是说,刺激物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强化效果。比如食物、水、空气、温暖、性刺激都属于无条件强化物,是自然的积极刺激,这些刺激物的强化功能不需要个体进行学习

10、就具有了,它们常常是人类自身愿意去追求和得到的东西。如,当一个人饥渴的时候,食物、水对其就具有无条件的强化功能;感到寒冷的时候,棉衣也是很好的无条件强化物。一般来说,无条件强化物都具有很好的强化功能,但是其强化功能的发挥是要有前提条件的。由于无条件强化物很容易引起个体对刺激物的满足,因此只有在剥夺状态下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这也是无条件强化物的弱点所在。比如人在饥饿、口渴的时候,食物和水对个体具有很好的吸引力,但是当人已经吃饱、口也不渴的时候,食物和水就难以发挥其强化功能了。只有在被剥夺的情况下,这一类强化物的强化功能才能发挥到最大。2、条件强化物条件强化物又被称为次级强化物(secondar

11、y reinforcer)或者习得性强化物(learned reinforcer)。这一类强化物在开始的时候是一类中性刺激物,并不具有强化的功能,由于与无条件强化物或者其他条件强化物一起配对使用,才获得了强化的功能,因此它们的强化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被称为条件强化物。例如,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食物是一种无条件的强化物,而铃声是一种中性的刺激物,并不具有强化的功能,由于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出现之后,狗对该刺激物产生了分泌唾液的反应,此时,铃声就可成为一种强化物,来强化其他的刺激物。巴甫洛夫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他首先将灯光与食物反复匹配,让动物形成对灯光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又将铃声

12、与灯光反复匹配而无食物出现,最后单独呈现铃声,结果发现动物对铃声也产生了唾液反应。在这个实验中,灯光原来是一种中性的刺激物,但是由于与食物紧密结合之后成为一个条件刺激物,使得铃声也成为了一个条件刺激物,产生了强化的作用。但是,它的强化作用是通过与食物的紧密结合学习而来的,如果没有与食物结合,灯光仍旧只是灯光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刺激物的价值也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灯光一样不是自然获得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它们本来都是中性的刺激物,但慢慢地获得了强化的力量。比如学校里的考试分数、体育比赛的奖牌、名次,甚至我们的表扬、微笑、赞许的点头,都是条件强化物。值得一提的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

13、母和教师的关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条件强化物,儿童常常会为了获得父母和教师的关注去做一些事情,甚至表现出错误的行为。在条件强化物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条件强化物。它们经常与各种无条件强化物或者条件强化物一起配对使用,因此,强化作用很少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眼神接触、表扬、身体的接近等,这一类强化物被称为是泛化性的条件强化物(generalized conditioned reinforcer,也译作概括性强化物),其强化作用通常不依赖于情境,不仅对各种不同的行为都具有强化的功能,而且在各种情境中都有效。另外,由于此类条件强化物可用来交换各种其他的无条件强化物以及条件强化物,因此,强化功能强大,且强

14、化的价值持续时间长久。(二)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划分根据强化物的内容,一些研究者将强化物划分为可吃型、感觉型、可触摸型、活动型和社会型。1、可吃型强化物(Edible reinforcers)这一种强化物也被称为消费型强化物,如糖果、饼干、水果、饮料等,它们往往属于无条件强化物,其强化价值一般不需要经过学习就可获得。当然,不同的个体对食物、水果、饮料等有着不同的偏好,这种偏好是随着个体的成长习得而来的。2、感觉型强化物(Sensory reinforcers)各种可以给与个体感觉器官刺激的强化物都可以属于这一类,比如引起个体振动觉、听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感觉的刺激物,如按摩、好听的音乐、闪烁的光、

15、羽毛等。3、可触摸的强化物(Tangible reinforcers)比如粘纸、小玩偶、卡片、积木等都是可触摸的强化物。这一类强化物有点类似于拥有性的强化物。4、活动型强化物(Activity reinforcers)人们喜欢从事的活动也可作为强化物,来增加个体某些行为的出现概率,如玩游戏、休闲式的阅读、看电视、听音乐、与喜欢的老师或者其他人一起吃饭、玩篮球、去公园玩等。这些活动通常也是高概率的活动,若安排在低概率的行为之后,可用来增加低概率的行为。如,让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再玩游戏有助于促进孩子做作业的积极性。高概率的活动常常也是无条件强化物,但这种强化物与可吃型强化物不同,虽然也有可能引起个体

16、的饱厌现象,但大多数情况下会使个体对该活动更加感兴趣,特别是当参与这种活动能够激发个体内在的满足感与自我实现感时,个体的兴趣会更浓厚。因此若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如玩电脑游戏这一活动,个体玩的时间越久,沉迷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反而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将活动作为强化物鼓励个体某些行为时,要注意对活动本身的控制。5、社会型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是指个体所喜欢接受的身体的接触(如拥抱、轻拍背部等)、接近(与某人站在或者坐在一起,走向某人等)、注意、口头表扬(作业完成得真好、你做得真棒、你真漂亮等)、脸部的表情(微笑、赞许的眼神)等。来自个体所重视的人物的表扬和关注,对个体的行为具有

17、很大的强化价值。对儿童来说,父母和教师的表扬、注意是最有力、也最有效的强化物。正强化的实施一、正强化实施的过程如果采用正强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矫正,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一)确定正强化的目标行为制定正强化的矫正计划时,首先要确定的是正强化的目标行为是什么。正强化的目标行为首先应该是良好行为;其次,这一行为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在行为矫正中,这样的目标行为可称之为靶行为,也就是说像打靶一样要打中靶心。这就要求干预者要用清晰的语言描述目标行为。另外,如果仅仅只用正强化的技术来矫正个体的行为,那么这个目标行为应该是个体已经能够表现出来、但是目前发生次数尚少的行为。(二)选择强化物,制定强化物清单强化物

18、的选择在行为干预计划制定过程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会影响到行为干预是否会成功。但是对很多人来说,确定有效的、可行的强化物比起干预实施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选择什么样的刺激物作为强化物,一般要进行一个刺激偏好评估(stimulus preference assessment)的过程。这一评估主要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确定个体所偏好的刺激物;二是要确定个体偏好的这些刺激物的相对偏好价值,即偏好的程度;三是在何种情况下这些刺激物的偏好程度会发生改变,比如作业要求、剥夺状态等。一般来说,刺激偏好评估可以通过两步骤来完成。一是收集大量的可作为强化物的刺激物;二是系统地将这些刺激物呈现给个体,让个体确

19、定他/她所偏好的刺激物以及偏好的程度。1、收集可能的强化物的方法 要了解个体到底喜欢哪些东西,可以采取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个体日常活动进行观察这三种方式。下面我们将对这三种方式做具体的介绍。(1)访谈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到底喜欢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直接问他/她。确实,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访谈的方法来了解个体所偏好的事物和活动,是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除了当事人自己,访谈的对象还可包括熟悉当事人的父母、教师、其他养育人或者朋友、同伴等。访谈一般可为我们提供有关强化物的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有哪些不同性质的强化物。访谈时,父母、教师、同伴或者当事人本人常常会列举很多当事人所偏好的事物或者活动,比

20、如食物、活动、玩具、书籍、喜欢的表扬方式、喜欢的人等等,这些事物或者活动都可作为强化物的备选项。二是个体对各种不同强化物的偏好水平。不同性质、内容的强化物,当事人的偏好程度会有所不同,访谈过程中可以就所列举出来的这些事物或者活动内容询问具体的偏好水平,便于确定强化物清单时做出更好的选择。访谈时可以采用开放式的题目进行询问,比如:在空余的时间喜欢做什么?喜欢的食物和饮料有哪些?喜欢听哪些类型的音乐?喜欢看什么节目、动画片?等等。也可以在提问时提供选择项,比如,喜欢什么食物,巧克力、水果、小饼干?喜欢玩什么,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看书还是做运动?等等。也可以要求被访谈者给出相对的偏好程度,比如巧克

21、力与小饼干哪个更喜欢?若访谈对象是年龄较小的或者语言能力发展不够完善的个体,那么询问的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否则访谈对象不清楚或者不懂所提的问题是什么,访谈也很难成功。对于这类访谈对象,询问时可以同时出示相关事物或者活动的图片(如饮料、食物的图片),指着图片进行提问。当然,若当事人的语言能力有限,访谈当事人本人很难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此时访谈的对象最好是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如父母、家人、教师、同伴等。(2)问卷调查除了访谈,还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对个体偏好的事物或者活动进行调查。在问卷中,可以根据强化物的类别分别列举各种刺激物的内容,如食物类的强化物中可包括巧克力、饼干、水果糖、水果等,活动类的强

22、化物中可包括艺术类活动、计算机游戏、看书、体育活动等,社会性强化物如老师的关注、老师的表扬、微笑等。调查者也可让个体对问卷中所列举出的各类强化物进行评分,可以是五级评分,如非常喜欢、很喜欢、喜欢、不太喜欢、很不喜欢;或者三级评分,很喜欢、喜欢、不喜欢。问卷也可以是让个体回答开放性的问题,比如:l 你在空闲的时候喜欢做什么事情?l 你喜欢的食物和饮料是什么?l 你喜欢音乐吗?你喜欢什么音乐?l 你喜欢舞蹈吗?你喜欢什么舞蹈?问卷也可以是给出选择答案的问题,比如:l 你喜欢的食物是什么,是饼干、玉米花、薯片还是小蛋糕、巧克力?l 你喜欢什么活动,是玩电脑游戏,去图书馆看书,还是去操场踢球?问卷调查

23、的方式可以适用于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养育人。若是由当事人自身填写,则要考虑其语言能力和注意水平。若阅读能力有限,干预者可以根据问卷的题目内容逐条对当事人进行询问,并将其答案记录下来。(3)实际观察对个体的日常活动进行直接观察,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此种观察通常是一种自由的观察,且所观察的强化物都依赖于情境,因此不一定能够让干预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可用于目标情境的强化物。干预者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才能了解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与之后的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哪些刺激物比较适合用作强化物。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结果来设计实验的情境,并通过观察了解哪些事物或者活动可以

24、作为强化物。如,干预者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访谈或者问卷调查中所了解的个体所喜欢的事物或者活动用于个体的目标行为,随后观察所运用的这些刺激物是否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最后真正确定该刺激物是否适合作为强化物。2、确定强化物时要注意的问题 在选择哪些刺激物作为强化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个性化的要求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同样的刺激物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教师的批评从形式上来看,是属于负面的一种刺激物,但是对于喜欢关注的个体来说,则可能是一种强化物。又如,对很多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或者微笑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对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则不一定具有同样的作用。因此,在选择强化物时,要注意不同个体自

25、身的特点。之所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直接观察等方法来选择强化物,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个体的需求。(2)正常化的要求正常化的要求也可称作为生态化的要求,即在选择强化物时要考虑强化物的使用环境。某个对当事人来说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并不一定在所有环境中都具有强化作用,换言之,刺激物的强化效果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即使该刺激物是个体所喜好的,但是能否适合在行为发生的情境中使用,也需斟酌。如,对于食物是否能够作为强化物在课堂上使用,不同教师具有自己的看法。一些老师认为,对于严重障碍的孩子来说,食物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参与活动,但也有教师认为不能将食物带入课堂,因为食物会使得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26、受到破坏,而且当孩子进入社会,人们并不会常常采用食物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强化。在行为干预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正常环境对个体行为的要求。因为行为干预的目的就在于要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情境,因此,在设计干预计划时就要考虑这些情境对个体的要求,要考虑情境是否允许使用这些强化物、一般同龄人是否使用这些强化物等问题。即使由于特殊的情况,最终仍旧选择这些不为一般群体所使用的强化物,那么在设计矫正计划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尽快地放弃使用这一类强化物,而转向更适合情境、更常被普通人所选择的强化方式。一般来说,选择自然情境中常常存在的刺激物,更能促使行为在干预训练结束之后在自然情境中维持,即这类的强化物更

27、有助于行为的迁移。(3)易用原则在强化物选择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易用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考虑强化物的准备是否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在个体行为发生之后是否能够及时发放,是否很容易发放;该强化物在多次使用之后是否会很容易引起迅速的满足等。通常,容易实施的强化物更能被父母或者教师等实施者接受、坚持。 总之,强化物的选择是一件既容易又复杂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制定出一份强化物清单,清单中要列举多种不同种类可适用于不同情境的强化物,这样在对行为进行强化时,可以为实施者提供多种选择机会,这对延迟强化物的饱厌感、保持个体对强化物的新鲜感是很有用的。(三)根据矫正计划实施正强化当参与这一计

28、划的个体对正强化的目标行为、行为发生情境、强化物等有了一致的理解之后,正强化就可以实施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行为发生时,要及时、一致地给与强化物。在正强化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个体目标行为发生之后要及时给与强化物。强化物的及时给与能够帮助当事人建立起行为与强化物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强化物的给与是以该行为为前提的,从而促使当事人继续表现出该行为,特别是年幼、认知能力有很大局限的个体,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给与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不仅会影响到强化的效果,而且还可能因为间隔时间内所发生的其他事件,而使当事人对强化的目标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不仅难以帮助个体建

29、立起强化物与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还会出现没有强化良好行为反而强化不良行为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强化物不能在良好行为之后及时给与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这很容易造成强化物给与的不一致。有些父母在考试之前会答应孩子,如果考试考到几分就买什么,但是当孩子真的达到要求之后,由于所答应的东西太昂贵等之类的原因,父母有时会反悔。这种不能及时给予强化物的情况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父母说话不算话的感觉,如果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儿童的行为就很难形成和维持,甚至会养成不诚实的行为习惯。2、给予强化物时,要对目标行为进行描述。当实施者对个体所表现出的目标行为进行强化时,要向个体说明为什么他能够得到强化物,即要向其描述个体

30、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你真聪明”、“你真好”、“真乖”之类的话来表扬孩子,但是这些话并不一定能够让孩子明了什么行为是被表扬或者被期望的。从行为主义的原理来说,上述这样的表扬实际上是对个体某种能力或者品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有时反倒会影响到他们正常自我意识的发展。给与强化物时的语言描述应该是针对个体所表现出的具体行为,而并非是对个体某种品性或者品质的判断,如“你刚才做题目时注意力很集中,没有与旁边的人聊天”。对目标行为进行描述,要尽可能简短,长篇的叙述会减弱强化物的强化效果。语言也要尽可能生活化,并应适应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理解能力。对于年幼的孩子或者有智力缺陷的个体

31、,语言要尽可能简单,有时甚至可以采用辅助的交流方式(如手势等),如:看见孩子作业做得很好,可以用手指指指他的作业,再翘翘大拇指,这种方式可让孩子很快明白意思,有时甚至比使用语言的效果更好。对行为进行描述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个体建立起行为与强化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这些解释,行为与强化物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依靠个体自身的体验以及对事实的理解而建立的,这种体验和理解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实施者若在给与强化物时给出解释,那么就能帮助当事人更快速地建立起这种联系,且更加清晰、明确。3、强化物的给与要注意强化物的组合与数量。在正强化的实施过程中,所给与的强化物要注意多样性,要尽可能将强化物清单中一系列

32、的强化物进行组合。强化物的多样性可以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兴趣,并延迟强化物饱厌现象的到来,从而促使个体更多地表现出目标行为。在考虑强化物的组合时,一般要注意物质性强化物(如消费类、活动类等强化物)与社会性强化物的结合。对于人类特别是成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更多的是受到社会性强化物的强化。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从一开始就结合社会性强化物,然后慢慢过渡到去除物质性强化物,仅仅使用社会性强化物,这样更有利于该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迁移。而且从动机理论来说,内在的动机比外在的动机更有利于行为的维持,而社会性的强化物更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不过对于年幼或者认知发展有障碍的孩子,训练初期需要给予物质性

33、或活动性的强化物,比如糖果、玩具等,从而让个体能直接感受到奖励的喜悦。对于出现次数很少或正在学习的行为,开始时给与物质性的强化物是必要的,但也应结合社会性强化物。4、实施过程中注意强化物本身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通常,如果使用的强化物有效,强化的次数越多,所形成的行为就越牢固。但是这得依赖于强化物的性质。对于一些强化物来说,若持续地给与特别是长时间的给与,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消费类强化物可能会使个体产生饱厌感之外,某些强化物的不断给与特别是长时间的给与,反而会使个体养成另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类似看电视、打电脑游戏等活动类的强化物,可以用来鼓励孩子看书、写字等,但是如果时间

34、太长、次数太多,反而会增加个体对电视、电脑游戏迷恋的可能性,而这对个体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强化物的给与量。5、强化过程中要注意个体的行为成效。强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个体增加良好行为。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强化物的给与是否促进了个体目标行为的增加。在干预时,通常只有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后才能给与强化物,也就是说,其他情况下这些强化物都应处于被剥夺的状态。比如,如果选择了某一品种的糖果作为强化物,那么在其他时候孩子是不可能拿到这种糖果的,只有在确定的良好行为表现出来之后才有可能获得。否则,糖果是无法用来约束个体的良好行为的。但是这可能会导致另一种情况的发生,即个体是为了想获

35、得某种被剥夺的强化物而故意地做出某些行为。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强化物不再连续给与或者撤除时,个体行为的消退就会非常厉害。因此,对实施者来说,干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个体的行为成效,而不是强化物的给与。实施者要避免出现用强化物去诱惑个体,比如“如果你要巧克力,那么你就要做什么”,这样的话语很容易让个体的行为具有功利性,即个体是为了获得巧克力而表现出该行为的,这不是行为矫正真正的目的。虽然个体在此种情况下表现出了期望的行为,但由于该行为明显地带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因此通常很难迁移或者在自然环境中维持。而且用强化物诱惑个体的做法也不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性。6、要注意及时地脱离正强化程序。 在干预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对个体行为出现的情况进行监控。当行为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的时候,应该考虑正强化脱离的程序,并在恰当的时候及时转入脱离程序。正强化脱离的程序通常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将正强化这种连续的强化转为间歇强化,关于间歇强化我们将在第5章做详细介绍。二是逐渐地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