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学中“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与翻译_第1页
试论中医学中“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与翻译_第2页
试论中医学中“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与翻译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中医学中“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与翻译         摘 要:追溯了“脉”与“经络”概念的源流,基于“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分析了“脉”与“经络”现有的翻译,认为meridian、channel和vessel均可用于表达“经脉”meridian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译语,channel是目前西方流行较广的译语,但二者又均有不足之处:前者是二维的线,与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相矛盾,后者一词多义,具有词义不明确性;vessel,指人体内三维的管道,是很严谨、恰当的“经脉”的对应译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

2、词:中医学,脉,经络,源流,汉英双语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59;R229;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54-05 The Origin and Translation of “Mai” and “Jing Luo” in Chinese Medical Concepts LAN Fengli LIANG Guoqing ZHANG WEihang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mai” and “jing luo”, discusses thEIr available tra

3、ns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from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comments on differen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g mai”. Meridian, the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approved by WHO, indicates a twodimensional grid and therefore is contradictory to ji

4、ngmais function of moving qi and blood; channel, a popular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in the West, is a polysemy word and is not clear and definit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vessel” can refer to a threedimensional tube of the human being and therefore is a strict and proper translation for “jing mai”,

5、 and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mai, jingluo, orig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中医药学西传曾几经兴衰,但是几乎每次都是以针灸西传为先导。中国的针灸学,由来也远:针术起于砭刺,艾灸起于火灼。17世纪中叶,针灸经由日本介绍到了欧洲。针,即针刺,顾名思义,“用针刺”。根据这一含义,荷兰医生赖恩(William Ten Rhyne)创造了acupuncture (acu+puncture)表达“针刺”;布绍夫(Herman

6、n Busschof)等人创造了moxibustion表达“艾灸”该词由日语mugusa(moe kusa的缩约形式,意为“燃烧的草药”)和bustion(combustion的缩约形式,来自拉丁语combustio)的缩约形式组合而成。acupuncture、moxibustion自17世纪产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英文术语中难得的一对真正统一、标准化了的译语,亦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 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中的医学主题词1。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公室成立专家工

7、作组首次对针灸经穴名称进行标准化。经过10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于1991年先后颁布了两套标准化方案,即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WHO, Geneva) 和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Revised ed. WHO, Manila),即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实践证明,尽管该方案为针灸的国际学术交流与教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但是其推行情况并不乐观,经络学说主要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的应用是分不开的。 一 “脉”

8、与“经络”概念的源流 经络主运行血气。关于“血气”,春秋战国时期不少着作中均有提到。论语季氏讲到人的一生分三个阶段:少年时“血气未定”;壮年时“血气方刚”;老年时“血气既衰”。说明这时已把“血气”变化看成生命的主要特征。管子水地篇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里把大地上的水流比拟为人体中的“血气”,说大地上的水流就好像人体“筋脉”中的“血气”。从认识的先后来看,这种颠倒过来的比拟很可能是先从大地上的水流现象类比推论到人体内的“血气”运行。 吕氏春秋达郁有这样的记载:“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这段文字提到了人体的一些

9、基本名词:“肌肤”意指肉、皮,“血”与“脉”相联系,“筋”与“骨”相联系,这也就是医书中所说的皮、肉、脉、筋、骨,即“五体”。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所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脉”是简化字,小篆写为,其本义为血管,如说文解字所释:“血理分衺(音邪,斜)行体者。”血理,意指血管文理,横斜分布于躯体,有似水流的分支别派。脉,原写作“脉”,又作“衇”。右边的“”,既表声,又表义;“血”或“肉”(“月”)旁,表明这是流通血液的,是肉体的一部分。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中,多写作“”。“”是“ 氵”字的变异,“目”是

10、“肉”字的变异,“皿”是“血”字的变异。字形的构造已说明,古人是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就是“派”的意思。可见,早期“脉”就是指血管,故又称“血脉”。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者,血之府也”,就是这个意思。 “经”“络”概念的出现较“脉”为晚,它们是对“脉”的进一步分化:即“经脉”“络脉”。从现有的文献记载看,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始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可见,这里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及“孙脉”(或曰“孙络”)。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较“脉者,血之府也”的

11、论述,增添了内容:由单纯的“行血”扩展为“行血气”。“经”“络”,繁体字写作“经”“络”,均从“糸”,“ 糸”旁的字原用于纺织物,现移用于“脉”亦是出于类比。“经”字的另一半边是“巠”,既表声又表义,说文解字释为:“水脉也,从巛(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声。”意指地下水脉。经,说文解字释为:“经,织纵丝也”,即“经”字本义为纺织物上纵行的线。显而易见,用“经”来称说“脉”的主干,字源上反映着“纵行的主干”“地下水脉”和经脉的循行特点、运行血气之间的关联类比关系。“络”字的半边“各”,也是既表声又表义,说文解字:“各,异辞也。”意思是分歧各异,故用“络”来称说“脉”的小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所

12、行为经”与“络脉异所别”对于理解其字义也是很有启发的。 汉书艺文志中“经络”二字一起出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这里似乎还将“血脉”“经络”作了区分。 由“脉”而“经络”(经脉和络脉)、由“血”及“血气”,与针灸、按摩、气功等的运用有很大关系。这些养生保健、治疗方法探究了人体中“血气”运行现象,从而对“脉”的认识大为丰富。关于“脉”字的本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血理分衺(音邪,斜)行体者”;到了五代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则补充作“五藏六府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这指出了“脉”中容纳的物质由“血”扩充为“气血”,同时指出“脉”内属于“藏府”、外络于“四肢”(肢节)的联系。这显然是吸收医学理论的结果。 其实,“经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