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朝代_第1页
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朝代_第2页
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朝代_第3页
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朝代_第4页
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朝代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端午节起源于哪个朝代端午节的起源来历 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 午”与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五 月五日古人又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 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 天中节" 所 以它又称端阳、午节。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 标月节”或 女 儿节”。端午节起源于何时 一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说法不一,至 今仍争论不休。就目前来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 四种。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 齐谐记及宗楝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 原。二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 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

2、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 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三是认为端午 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四是说端 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从中国 节日风俗发展形成过程来看,以上诸家观点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节作为一个风俗活动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在追 溯其风俗活动起源时不能只注视莫一侧面而以偏概全。中国 古代,有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之说。在交通不发达的 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天地,风俗也自会因时 因地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各地风 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国普 遍性的节日风俗。因此,考察端午节

3、起源应综合多种因素。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 五日视为 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风尚,附会 以纪念屈原逝世而最后形成。端午节历史演变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 恶月”恶日”。大戴 礼云: M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 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 了。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 避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

4、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纳”了。用五色丝染练制 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纳, 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 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 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 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 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 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

5、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 五毒蛇、蝠、蛛、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 响到明清时期。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 诗中就 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 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 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 汉魏时以朱索、 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

6、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 端午,都人画天师 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 户上。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 礼 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开坐。对南 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 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 宰广 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 以为常。”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金俗重午、中 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重五拜天 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

7、。射柳完毕要打马球。明清时期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永乐年 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鹑古鸟鸟 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芦中,鹑古鸟就 飞由来,以此来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明代把端午又称 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 标月一 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日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 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例如在五月 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由来。在 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蛛,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 蛛汁挤由。蟾蛛是

8、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 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 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生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 这样可以避虫毒。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 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 而是 西 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 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 标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 者”。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豉后罢也。”宋代就由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 标雷符"、纵符"、标毒符

9、"、M瑞符” 等。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由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近现代xx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 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正式 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xx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 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 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 遗的节日。端午节习俗民俗活动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

10、统习惯,由于地域 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 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 有:女儿回娘家,桂钟旭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 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 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端午节习俗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 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 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 标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 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 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 取其沫,制作中

11、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 说是可以 消火清凉、夏无疮用。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桂 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 制药之俗,源于汉代 蟾蛛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 午 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 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9端午节习俗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 云 中君亦有 浴兰汤会沐芳”之句。荆楚岁时记:标月五日, 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 兰汤不可得,则以 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

12、等花草 ;在湖南、广西等 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 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 去邪气。端午节习俗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酒喷。荆楚岁时记:以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 地下有淡红色根茎, 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 朱砂等。明谢肇涮五杂咀:饮菖蒲酒也 而又以雄黄 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 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 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

13、,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由售,包括雄黄、朱 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 蓬疏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 肚脐, 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 额上画 主”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 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酒 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酒也颇有益。端午节习俗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 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 这对健康也有好处。端午节习俗佩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 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

14、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纳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 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经纱蜘蛛,绮裁凤麟, 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日豆娘, 不可胜纪。”端午节习俗桂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 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 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 亦辟恶”。故民间多 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 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

15、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 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 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 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 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端午节习俗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主”字,一借雄黄以驱 毒,二借猛虎(主”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 起,取雄黄合酒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

16、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XX 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 谓可却病延年。端午节习俗佩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 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 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 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 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 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 ;五彩绳结 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 佚

17、文:午日,以五彩丝 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 记当时风俗: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 粽子、壶卢、樱桃、桑黄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 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又宋史 礼 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端午节习俗戴香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 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 (用中草药白芷、川茸、 苓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 ),佩在胸前,香气扑 鼻。陈示

18、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 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 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 内容物几经变化,从 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 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 品。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 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 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 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 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 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 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端午节习俗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 想一直传了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