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注:本人自己根据教材录入,以TXT文本存入手机,已经考试通过。第1章 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心理现象。(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识过程开始的。认识过
2、程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基础上,并不是无动于衷的,总会伴随一定的态度和心理感受,如愉悦,悲伤等,如买到一本书后的喜悦,见到坏人坏事时的气愤等,这些均称之为情感过程。(3)人们不仅在不断认识世界,产生情感体验,而且还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在社会实践中拟定计划,做出决定、执行决定,以及未达到目的而克服各种困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意志。以上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他们互相影响,认识是情感、意志的基础,意志、情感对认识有反作用,情感和意志对情感又会起调节作用。2、个性心理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结合。它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3、两个方面。(1)个性倾向性反映着人的意识倾向。不同的人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是不同的。个性倾向性决定着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2)个性心理特征是表现在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它最能体现与别人的区别。(三)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揭示心理规律;3、指导教育实践。(四)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或交叉科学二、心理学的体系可以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大类。基础性:研究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应用性:研究如何把基础心理学所揭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三、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一)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弗洛伊德(S.Freud)创立,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和人格论等。(二)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的华生(J.B.Watson)及斯金纳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把心理现象简化为刺激反应模式(SR),新行为主义修正为SOR,O代表反应的内部过程。SR也称为强化,分为一般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由美
5、国的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创立,认为:人在充分发展自我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四)认知心理学派用信息加工处理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也叫认知加工心理学,把认知过程分为对信息的顺应和同化。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究竟是有什么器官产生的,人们认识不一,古代的人认为是由心产生,所以和心相关的字都带心字旁,但现代科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脑产生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一)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二)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
6、社会性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社会环境对人心里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1、人的心理意识具有观念性2、人的心理意识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意识只是对客体的近似的映象,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个别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四)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意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1、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2、人能创造性的认识世界,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3、人能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是主观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心理具有发展的过程1、
7、出生成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成熟衰老: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2、儿童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举例: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第三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学好心理学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2、学好心理学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3、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育科研;4、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水平;5、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发展。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
8、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第2章 感觉和知觉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概述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感觉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的产生以感觉的信息为前提。感觉特点:1、反映当前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知
9、觉特点:不是感觉的简单组合,因为知觉除了以各种感觉为基础外,还需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感觉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又二、感觉、知觉的生理机制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分析器包括感受器、传导神经、大脑皮层的相应部分。感觉过程的本质上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一)区别:1、感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物。2、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效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综合分析的结果。3、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知觉高于感觉,是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二)联系: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
10、接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同时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和前提,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知觉是感觉的深化和发展;感觉的信息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清晰、越完整;感觉和知觉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统一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一)外部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学、味觉和皮肤觉五种。视觉居主导地位,听觉占重要地位,皮肤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二)内部感觉1、运动觉:也叫动觉,由躯体运动和位置变化引起的感觉。2、平衡觉:也叫静觉,由头部的速率和方向引起的感
11、觉。3、机体觉:也叫内脏觉,反映机体内各部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二、知觉的分类按知觉中引导作用的感觉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按知觉对象特点分: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是通过某种媒介物的参照作用实现的。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按照引起运动知觉的现象和条件,可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知觉等。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必须达到的刺激量。1、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察觉到
12、最小刺激的能力和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出最小差异变化的能力和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在弱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在强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降低。(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痛觉不能适应。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影响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3、联觉(三)实践锻炼生活的需要和实践的锻炼可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形成适应能力。三、知觉的特性(
13、一)知觉的整体性(1)指知觉对于事物或现象的各组成部分和各种属性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反映的特性。(2)影响因素:人的知识经验,周围的参考物(3)应用:教学中,观察事物时,将注意力放在事物关键性的特征上。如三角形的认识,其关键在于三条边构成三个角,其他都不影响人们对三角形的知觉(二)知觉的理解性(1)指在知觉行程中,原有知识经验影响知觉效应的特性。(2)影响因素:知觉者的知识经验有直接关系(3)应用:用言语启发,指导学生提取出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线索,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觉信息,形成新的知觉模式(三)知觉的恒常性(1)指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而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2)类别:
14、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3)意义:保证了知觉的精确性(4)知觉有恒常性,是因为知觉有整体性和理解性(四)知觉的选择性(1)指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一事物、现象或者它们的部分属性区分出来予以优先反映的特性。(2)条件:知觉的选择性制约于客观和主观条件,客观方面有对比关系规律,活动性规律,组合规律;主观方面与人的需要、动机、目的、情感和兴趣相符合的事物易于感知。总之,凡能引起注意的对象,都易成为知觉对象第四节 小学生的感觉、知觉特点及培养一、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1、视敏度的发展(1)即视力,指在一定距离内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2)发展趋势和特点: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
15、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都能看清;10岁后,随age增大,视觉调节能力逐渐下降。(3)原因:眼的生理机能变化;人的用眼习惯。(4)措施:保护视力正常2、颜色视觉的发展(1)表现:能否对颜色正确命名和对不同饱和度及混合色的区分能力(2)发展: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但对颜色的区分能力受训练的影响(3)措施、应用: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种颜色(二)听觉的发展1、纯音听觉在小学阶段,听觉敏感度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但小学阶段不如成人,未达到高峰2、语音听觉(1)发展特点:入学后,发展迅速,一年级已达成人水平。(2)意义:听觉敏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儿童的音乐才能和言语能
16、力的发展。(3)语音听觉可通过训练提高,教师应注意让学生保护听觉二、小学生知觉的发展(一)视知觉在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听知觉能力有听觉辨别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听觉混合能力。(三)空间知觉1、大小知觉小学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知觉判断,而且还能逐渐用推理进行判断。(不同于幼儿期)2、形状知觉(1)在逐年提高,且已由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掌握。(既不能形成于幼儿期水平相同,也不能讲成与中学生水平相等)(2)具体表现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在识别和说明图形的特征时常常颠倒本末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3)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对几何图形知觉的全
17、面学习,能力会提高。3、方位知觉发展趋势:对上下,前后已能正确判断,对左右不够完善刚入学方位知觉水平不高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在小学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方位知觉有了较大发展。4、时间知觉感知时间必须借助中介物入学后逐渐掌握了数概念和计时工具,学会了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迅速提高。高年级,对无法直接觉察到得时间单位,已能逐步掌握。训练、联系的作用依赖于对数概念的掌握和对计时工具的认识、运用。5、运动知觉1、大肌肉:刚入学已有相当发展(较早)还在发展整个小学阶段小肌肉:刚入学还未发展好(较迟)经过训练,小学毕业时,已有发展,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2、训练的作用很大,但还应注意适度,
18、应循序渐进,忌过急第3章 记忆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人的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不能离开记忆。(二)记忆的过程传统: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和编码,储存,提取。二、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把记忆分为1、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语词(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或主题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情感、情绪为内容的记忆。4、运动记忆:以人们过去活动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形成多种熟练动作的
19、基础。(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1、瞬间记忆:又叫感觉记忆,0.252秒内2、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3、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三种记忆有着紧密的关系感觉记忆经注意转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经复述转为长时记忆。三、记忆表象(一)什么是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二)表象的特征1、形象性(直观性)2、概推性(概括性,混杂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概括)(三)表象的作用1、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表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节 识记一、识记的分类(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
20、据识记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划分。1、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而进行的识记,即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记住。优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缺点:很大选择性,在内容上往往带有偶然性和片面性,难以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2、有意识记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采取一定方法和步骤进行的识记。优点:较系统,深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效果好于无意。无论哪种识记,只要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的效果就会好。(二)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及识记者是否理解其意义来划分1、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 2、意义
21、识记: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三)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根据对识记材料的组织方式不同划分。(四)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根据识记时间安排划分。二、良好识记的条件1、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上午1112点之间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8点之间学习效率最低;记忆广度高峰在上午10点30分,整个下午都下降。2、识记的目的、任务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对识记的效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3、活动的任务、性质识记材料成为人的活动的直接对象或活动结果时,识记的效果更好一些。4、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效果要好些。识记材料的数量多少与识记效果成反比关系。5
2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无论在识记的全面性、速度还是精确性和牢固性方面都比机械识记好。第三节 保持和遗忘一、保持(一)什么是保持保持是识记的延续,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作为经验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二)保持内容的变化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验在记忆中的保持是发展变化的。质的变化:一是记忆内容中不甚重要的部分趋于消失,而较显著的特征却能较好地保持,使记忆内容更简略、更概括、更匀称、更合理,更加有意义。第二,记忆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使某些特征和项目有选择地被保持下来,同时增添了某些未曾出现过的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被试较易理解的事物。量的变化:主要是遗忘。二、遗忘(一)什么
23、是遗忘人们对曾经感知过、体验过、动作过的对象和现象不以再认或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称作遗忘。(二)遗忘的种类:不完全和完全遗忘;临时性和永久性遗忘。(三)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的结果,有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记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3、压抑说:遗忘的原因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对记忆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四)遗忘的进程主要与时间有关,“先快后慢”。是对无意义音节的总结,故在低年级中或无意义材料学习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五)影响
24、遗忘进程的其他因素1、学习态度;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材料在序列中的位置。三、有效复习,克服遗忘(一)提高复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灵活运用复习方法(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第四节 再认和回忆一、再认(一)什么是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眼前时能够确认出来的心理过程。(二)再认的种类根据再认水平的不同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三)影响再认的条件1、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识记的材料的一致性的程度二、回忆(一)什么是回忆加快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重新想起来的过程。
25、(二)回忆的种类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根据回忆时的条件和方式不同,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三)回忆的条件1、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持久性,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寻找有关线索完成回忆的任务。2、需要机智和判断力,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对回忆起来的有关材料,要分析判断,去伪存真,才能达到回忆的目的。3、要善于运用联想的方法。第五节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及培养一、小学记忆量的发展1、小学生记忆广度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增长较快。2、小学生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8、10、12岁有较大发展。二、小学生记忆质的发展1、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3
26、、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4、瞬时记忆广度随年级增加三、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1、再认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2、回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四、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1、复述;2、记忆的组织;3、精加工;4、线索的利用。五、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一)明确记忆的目的性和增强记忆的积极性(二)培养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1、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2、教给学生识记无意义材料的方法(1)人工意义法:谐音法,简单数字运算法,数字特征法,译意法。(2)口决记忆法(3)直观形象记忆法(4)识记的连锁法3、应用直观,加强记忆4、根据记忆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1)正确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记忆效果(2)进
27、行课外的复习巩固,培养良好的有效的学习习惯(3)适当布置作业,提高记忆效率第4章 思维和想象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过程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二)思维的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基本特征。1、思维的概括性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概括有感性的概括和理性的概括。2、思维的间接性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的概括性的认识为基础的。二、思维的种类(一)从思维的凭借物或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依赖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2、
28、形象思维:利用直观形象和已有表象来解决问题。3、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部联系。(二)根据思维的指向分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1、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并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求同2、发散思维:思维过程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扩散,去探索符合条件的各种答案。求异(三)从思维的新颖性分类1、习惯性思维:指在出现问题时,把过去经验依照原有联系回忆起来。2、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不受传统经验所束缚,把过去的知识经验部分抽取,并重新组合,产生新颖的解决问题方式的思维。关系:在一切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它们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三、思维与言语(一)思维与言语密不
29、可分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二)区别1、思维是客观现实材质特性及规律的反映,它与客观事物有必然联系,语言只是客观事物的标志,它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2、思维的概念和语言的词汇不完全等同。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标志,同一词汇可表示不同概念。3、思维是精神现象,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具有一定的物质性。4、思维与语言运用也会出现矛盾现象。5、思维规律与语言结构不完全一致。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一、思维的一般过程思维过程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一)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里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属性、方面、要素、组成部分、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
30、思考的方法。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方面、要素和发展阶段等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侧面,在实际思维活动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二)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在头脑里通过对比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分类是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三)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里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是在头脑里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若干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中,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四)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
31、思维方法。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整理成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方法。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是在寻求问题答案之中进行的,它总是指向于解决某个问题。所以,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思维的过程。(一)解决问题的几个阶段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二)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1、知觉的作用,问题情境中的物体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会有利于或防碍问题的解决。2、想象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人只有凭借适当的想象,才能清晰地分析问题和准确地解决问题。3、定势的作用,又叫心向,地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
32、性。4、迁移的作用,就是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另一些问题的解决。第三节 想象、一、什么是想象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分析:1、新形象主体从未接触的事物形象 (1)现实中已存在而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 (2)现实中尚未有过或根本不可能有的,纯属创造的事物形象2、已有表象的分析、加工,即产生的基础是表象3、表象与想法的关系任何想象的形象都来源于客观现实,不是凭空而生。二、想象的种类按想象时有无目的,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一)无意想象没有特定的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最简单、最初形式的想象(二)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的想象。为完成某项活动任务所进行的想象都是有
33、意想象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的差异分为: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达或实物的标志,在大脑中产生相应的事物形象的过程。特点:虽不是想象者自己独立创出来的,但仍含有创造成分。对同样的示意他们会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去创造新形象。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的特点: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它比再造想象困难、复杂。与再造想象的联系:两者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再造想象有创造性因素;创造想象必须依靠再造想象的帮助。(三)幻想1、概念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幻想与创造想象的区别联系:幻想属于创造想象,但又与一般的创造想象有区别,幻想
34、总体现个人愿望,并指向未来,而创造出来的形象可能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2、幻想的种类积极幻想: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 ,在现实中可能实现的幻想。消极幻想:不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毫无可能实现的幻想。3、形式 :科学幻想 理想 空想三、影响想象的因素1、实践的要求和个人想象的需要2、表象的积累和储备3、原型启发4、思维的积极活动5、灵感第四节 小学生的思维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一、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一)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1)从是否能区分事物的本质属性,思维过程中是否能脱离具体的事物或形象
35、,代之以抽象的符号和概念来阐述 低年级以形象思为主,虽思中已有了抽象成分,但 中、高年级:抽象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过渡的转折期十十一岁(四年级)与教育有很大关系,主要取决于教育(3)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上(二)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1)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2)中高年级儿童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综合(3)比较的发展(三)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四)已能初步监控自己的认知行为能监控自身的认知活动过程与策略,即对认知的认识,是发展得较迟的一种能力,称其为元认知能力。二、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和
36、创造积极性(二)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三)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四)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五)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刻性2、培养儿童思维的独创性3、培养儿童思维的灵活性4、培养儿童思维的批判性5、培养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八)组织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九)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十)促进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第五节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一、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增强(二)想象更富现实性1、想象所反映的形象,越发接近现实事物2、从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虚构,逐渐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幻想(三)小
37、学生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四)小学生想象概括性的发展二、小学生想象的培养(一)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二)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和联想能力(1)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2)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3)对物做拟人想象(4)对无色事物做有色想象等(三)正确引导小儿的幻想即向积极幻想引导第5章 注意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的对象可以是外部事物,叫外部注意;也可以是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叫内部注意。(二)注意的
38、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选择的对象上并对其进行清晰的反映。它反映了心理活动倾注于被选择对象的稳定和深入程度。二、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耳:“侧耳倾听” 眼:“目不转睛” 思考:“沉思不语”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吸短呼长-观察小学生的外部表现,观察其是否集中注意(注意是否离开教学内容)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划分标准: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目的性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一、无意注意概念: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
39、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的主观状态。(一)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新异性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二)人的主观状态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分为强烈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强烈的情绪可增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做贼心虚)或抑制(心神恍惚、高兴地忘了北)注意的广度3、人的知识经验当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时,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二、有意注意概念: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越深刻越强烈,越能引起有意注意(2)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的概念和作用;与直接兴
40、趣的区别和联系(3)合理地组织活动,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4)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内部和外部干扰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两种注意是相互配合,互相交替。三、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产生于有意注意之后,是有意注意的继续和发展。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一)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步提高1、低年级:无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的效果比有意注意的效果好。2、中高年级:有意注意迅速发展,主要依赖有意注意,且效果好于无意注意。3、高年级:有意注意的作用已经超过了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低年级:被动表现:一
41、是不会主动确立目的,需教师或他人给定目的。二是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顺序问题)2、高年级:自行确立目的,并依据目的独立组织注意。(三)小学生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二、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一)小学生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的发展集中性指聚精会神的程度。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实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小学低年级学生一是集中性深度不足,二是稳定性差,710岁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上30分钟。注意集中和稳定受许多因素影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调节。(二)注意的广度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发展特点:随年龄增长,知
42、识经验丰富而扩大。影响条件:(1)材料性质,比如汉字,小数点(2)组织方式,比如横向排列,散状排列 、(三)注意的分配1、概念: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2、发展特点:较幼儿期有了发展,一般情况下,从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发展迅速,以后就慢了。3、要适当的练习(四)注意的转移1、概念: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1)注意转移的好坏在于转移的快慢(2)区别: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2、发展特点:小学儿童注意转移能力表现为迅速发展的趋势3、规律:男性发展更快4、应用:
43、组织学生进行注意的转移三、小学生良好注意力的培养(一)唤起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明确的目的任务是唤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二)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1)刺激物的强度。如颜色不同的粉笔,格式不同的板书,语言的高低变化等(2)刺激物之间对比。(3)运动变化。如声音的顿挫,同一内容以不同方式进行练习(乘法口诀),手势,表情,语言综合运用等(4)刺激物的新异性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即减少不良的无意注意(1)直观教具避免早亮相;教室布置相对稳定(2)教师新形象提倡早亮相(3)教师的口头语以及
44、无关动作应避免(4)迅速处理突发事件,避免引起无意注意 (5)课间休息的注意,避免转移不及时(三)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把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活动中(四)培养小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1、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2、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6章 情绪 情感 意志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的概述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一)概念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集中反映。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表现一般不
45、稳定,带有情境性,容易随当时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情感与情绪相比,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一般不受情境所左右。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非理性化;而情感产生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有关,因而较少冲动,较多的受理性的调节,表现地更含蓄。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很紧密: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情感也依赖于情绪过程,即人的情感总是在不断的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二、情绪与情感的特征情绪与情感的特征主要是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特征,这些特征有两极
46、性。1、肯定否定2、积极增力消极减力3、紧张轻松4、激动平静5、强弱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一)情绪状态的分类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1、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二)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由那些能满足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德感是道德意识的具体体现。2
47、、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他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3、美感:人们根据对美的需要,对自然、社会生活和它们在艺术上的反映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第二节 小学生的情感一、小学生情感的发展(一)情感内容的丰富性不断提高(二)情感的深刻性增加(三)情感的稳定性增强(四)小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断增强(五)高级情感的进一步发展(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二、小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1、提高认识能力,正确评价自我2、创设教育情境,陶冶小学生的社会情感3、正确地运用道德
48、移情,促进小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4、指导小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培养健康的情绪5、情感教育要从早期着手,注重人格的完善(1)培养小学生的孝敬之心;(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克服消极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1)克服负性情绪推理;(2)超越自我、促进升华;(3)培养健康的幽默感。第三节 意志一、什么是意志(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有发动和制止两方面。(二)意志行动的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目的性使人实现了对活动的支配和调节,这是因为目的具有激励和抑制作用。2、随意动作是意志行为的基础随意动作和
49、不随意动作意志是内在的,行动是外在的,行动是由动作组成随意动作掌握的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意志行动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一)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冲突:双趋式动机冲突、双避式动机冲突、趋避式动机冲突、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2、确定行动目的3、选择行动方法4、作出决策(二)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环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意志活动表现在两方面:按原计划采取积极行动以利于达到目的;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意志一、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以下各方面都在逐渐提高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力。二、小学儿童意志品
50、质的培养1、从小培养正确的观点2、要有意识地在困难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4、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自我锻炼5、从生活小事上开始培养第7章 需要 动机 兴趣第一节 需要一、什么是需要(一)需要的概念是人感觉到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这是需要的根本特征。需要是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动机、理想、信念等都是需要的不同表现形式。(二)需要的特征1、需要的对象性;2、社会历史制约性。二、需要的分类(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分1、生
51、理性需要;2、社会性需要。(二)根据需要满足对象的不同分1、物质需要;2、精神需要。三、需要理论(一)勒温的需要理论假定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产生解除紧张的需要或相恢复平衡的某种行为动机就是需要。(二)默瑞的需要理论需要源于脑内的一种组织知觉和行为的力量,可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醒。默瑞区分了初级需要和次级需要,这与前面所提到的原始驱力和衍生驱力的区分是相似的。他还区分了可直接表达的外显需要和内隐需要。此外他还把需要和有机体的紧张状态联系在一起,把需要和满足和紧张的降低联系在一起。(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
52、、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种称为缺失需要,后三种是高级需要,称为生长需要。又可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三大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基本需要有更高层次的全新的需要,即发展需要。缺点:把人类的需要看成是先天的本能需要,抹杀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第二节 动机一、什么是动机(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指激发、指引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动力或内在心理倾向。个体动机分为:情境动机和人格动机。(二)动机产生的条件动机的产生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进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了一定水平,并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
53、在时,才会引起动机。(三)动机的功能1、启动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功能;4、强化功能。(四)动机水平动机总是与行为密切相连,并且有复杂的关系。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行为也可能有相同的动机,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的现象也会存在。二、动机的分类(一)生理性动机(二)社会性动机1、好奇、探索和操作2、成就动机是一种高级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人和社会取得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1)童年期所受的家庭教育。(2)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3)经常参加竞争或竞赛活动的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4)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比相关。(5
54、)个人对工作难度的评估影响成就动机。(6)个性因素。3、交往动机4、权力动机三、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力量和源泉。(二)驱力理论和诱因理论驱力理论把个体内部状况所产生的驱力或需要看成是行为的动力。诱因理论认为,诱因在唤起行为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三)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第三节 兴趣一、什么是兴趣(一)兴趣的概念指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我们称之为爱好。(二)兴趣的种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3、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二、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指向性,是指兴趣指向的对象和内容。2、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范围的大小,即兴趣的广度。3、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和稳固程度,也称兴趣的持久性。4、兴趣的效能性,指兴趣对实际活动产生作用的大小。第四节 小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R 24332:2025 EN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 Blockchain and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 in relation to authoritative records,records systems and records man
- 《工伤事故管理办法》课件
- 《服装品牌设计策划》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合集【职工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汇编【员工管理篇】十篇
- 《学前儿童的注意》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职工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合集人力资源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文大合集人事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合集【职员管理】
-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
- 10套深蓝色商务医院科室组织架构PPT图表合集
- 学生请假外出审批表
- 疼痛诊疗与康复
- 核医学科PDCA案例
- T∕ACSC 01-2022 辅助生殖医学中心建设标准(高清最新版)
- 新版【处置卡图集】施工类各岗位应急处置卡(20页)
- 管廊维护与运营绩效考核评分表
- 钢制三通加工工艺流程介绍
- 移交涉密载体签收单(模板)
- 机动车检测站内部管理制度.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