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共同体形成中的若干重要因素分析_第1页
东亚共同体形成中的若干重要因素分析_第2页
东亚共同体形成中的若干重要因素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亚共同体形成中的若干重要因素分析 摘要“东亚共同体”从概念的提出到真正成为东亚各国共识的10年,是东亚各国之间经济依存度和互补度不断提高的10年。中国已成为推动东亚共同体加速成长的积极中坚力量。对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中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的担心,促使日、韩、摘要“东亚共同体”从概念的提出到真正成为东亚各国共识的10年,是东亚各国之间经济依存度和互补度不断提高的10年。中国已成为推动东亚共同体加速成长的积极中坚力量。对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中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的担心,促使日、韩、印、俄都力图积极加入这个合作进程。由于中国参加东亚共同体进程的势头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因而其他国家的态度也会越来越积极。尽管推动东

2、亚共同体进程的核心和主导力量是东盟国家,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中、日、韩之间的合作关系。 新的经济联系机制的基本构架是中国成为吸纳外来投资和加工生产的一个重要中心,通过跨国公司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在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水平式分工联系。中国成为这个新结构的一个重要联系枢纽,通过中间产品的分工交换,推动地区的经济活动开展。另一方面,中国不仅仅作为一个接受外来投资进行加工制造的角色在起作用,而同时也成为一个很大的“终端产品”吸纳市场(张蕴岭,2003)。 数据显示, 19852002年,东亚地区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由6%上升至12%,其中,香港由26%上升到39%,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由1%上升到

3、16%,日本由7%上升至10%,东盟四国由1%上升至5%。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需求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带动了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进口的迅速增加。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在区域内贸易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虽然从总体上看,东亚地区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依赖度大幅度下降了,但中国对欧美的出口比重却呈迅速上升之势。这说明,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对域外“出口平台”的地位在不断提高(李淑娟,2006)。 导致东亚区域内经济依存度和互补性迅速提高的第二个因素,是跨国公司推动的国际化分散生产使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得以建立,并推动了以中间产品为主体的东亚区域内产业

4、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分散化生产是指跨国公司将一种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或环节,并根据各部分或环节的不同特点将其配置到最有优势的区位,而东亚地区独特的区位特点恰好为跨国公司在该地区进行国际分散生产、构建区域生产网络创造了条件。首先,区域内各经济体相对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政策框架为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和中间产品的跨国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区域内不同发展层次的经济体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这为跨国公司的生产环节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分散化生产的直接表现就是区域生产网络的不断深化和中间产品为主体的产业内贸易大幅上升。到1999年,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韩国、泰国等经济体的区域内贸易的产业

5、内贸易系数均超过了0.5,其中新加坡达到了0641,马来西亚为0608,中国台湾为0595,韩国为0593,泰国为0505(李淑娟,2006)。 鉴于上述两个决定性因素在东亚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东亚区域内经济体相互之间依存度与互补度肯定将不断扩大和加深,由此其经济一体化趋势也会不断扩大和加深,从而为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和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东亚共同体”从提出到形成共识的发展历程 “东亚共同体”从概念的提出到真正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大约经历了10年的发展时间。而这10年恰恰就是由于中国崛起和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而导致的区域内贸易迅猛发展,以及东亚各国之间经济依存

6、度和互补度不断提高和加深的10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北美和西欧经济联合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日本也曾设想建立东亚经济圈,但当时提出那样的构想不但没有任何经济基础,反而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引致了许多东亚国家的反感和怀疑。 有关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可以追溯到1990年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集团”倡议。他建议东盟和中、日、韩三国成立一个贸易集团,以应对欧洲和北美集团化的挑战。此举立即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尽管东盟随即将其改名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但这项重新包装的倡议仍因美国的反对和日本的退缩而被束之高阁。 真正的转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

7、东亚国家痛感缺乏地区合作机制所导致的抵御风险能力差和缺乏互动合作机制给每个国家(地区)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这个地区的主要国家中、日、韩对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重视和积极响应东盟国家长期以来建立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努力,开始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合作。 1997年12月,首届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召开,正式开始了东亚10+3的对话,形成了东亚合作机制。 1998年,第二次10+3领导人会议根据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倡议,决定成立由东亚13个国家专家组成的“东亚展望小组”(EAVG),研究东亚合作的中长期规划。 2000年11月,当中国主动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

8、建议时,东盟不仅欣然接受,而且还积极倡导其十多年来的一贯主张,希望在与中国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由此,同时召开的第四次10+3领导人会议顺利地就未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 2001年11月,东亚展望小组向第五次10+3领导人会议提交研究报告,建议由“10+3”框架向东亚机制过渡,把“建立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同时建议召开东亚领导人会议。这是“东亚共同体”目标在东亚各国领导人会议上的首次提出。 2002年11月,于前一年成立并主要由政府官员组成的“东亚研究小组”(EASG)在东亚展望小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最终研究报告,并建议实

9、施17个短期措施和9个中长期措施。当月召开的第六次10+3领导人会议通过了东亚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确立了各国共同努力、实现东亚共同体的目标。 2003年12月,日本与东盟国家在东京举行了特别首脑会晤。期间,日本不仅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而且又一次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目标。但小泉的计划是建立一个包括10+3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扩大的东亚共同体。 2004年11月,第八次10+3领导人会议正式宣布建立“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并决定2005年12月在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东亚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 2005年12月,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同时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发表的吉隆坡宣言中说:10+3是实现东亚共同体的主要手段,而建立有利于地区和国际社会和平、安全、繁荣和进步的东亚共同体则是东亚各国的长期目标,各国要为实现这一长期目标而共同努力。这样,经过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东亚共同体就正式提出来并成了东亚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