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9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_第1页
知识点9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_第2页
知识点9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识点9: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一、应力状态理论(一)应力状态的概念1. 一般情况下,受力构件内各点的应力是不同的,且同一点的不同方位截 面上应力也不相同。过构件内某一点不同方位上总的应力情况, 称为该点的应力 状态。2 .研究一点的应力状态,通常是围绕该点截取一个微小的正六面体(即单 元体)来考虑。单元体各面上的应力假设是均匀分布的, 并且每对互相平行截面 上的应力,其大小和性质完全相同,三对平面上的应力代表通过该点互相垂直的 三个截面上的应力。当单元体三个互相垂直截面上的应力已知时, 可通过截面法 确定该点任一截面上的应力。截取单元体时,应尽可能使其三个互相垂直截面的 应力为已知。3 .单

2、元体上切应力等于零的截面称为主平面,主平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 力。过受力构件内任一点,一定可以找到一个由三个相互垂直主平面组成的单元 体,称为主单元体。它的三个主应力通常用;1,二2和二3来表示,它们按代数值 大小顺序排列,即G ;2 ;3。4. 一点的应力状态常用该点的三个主应力来表示,根据三个主应力的情况 可分为三类:只有一个主应力不等于零时,称为单向应力状态;有两个主应力不 等于零时,称为二向应力状态(或平面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都不等于零时, 称为三向应力状态。其中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称为复杂应力状态,单向应力状态 称为简单应力状态。5. 研究一点的应力状态是对构件进行强度计算的基础。(

3、二)平面应力状态的分析1.分析一点的平面应力状态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方法,应用两种方法时 都必须已知过该点任意一对相互垂直截面上的应力值,从而求得任一斜截面上的 应力。2 应力圆和单元体相互对应,应力圆上的一个点对应于单元体的一个面, 应力圆上点的走向和单元体上截面转向一致。 应力圆一点的坐标为单元体相应截面上的应力值;单元体两截面夹角为:,应力圆上两对应点中心角为2应力圆与匚轴两个交点的坐标为单元体的两个主应力值;应力圆的半径为单元体的最 大切应力值。3 .在平面应力状态中,过一点的所有截面中,必有一对主平面,也必有一 对与主平面夹角为4 5 的最大(最小)切应力截面。4.在平面应力状态中,

4、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截面上的正应力之和等于常数。图9-1 (a)所示单元体为平面应力状态的一般情况。单元体上,与 x轴垂直 的平面称为x平面,其上有正应力ex和切应力冈;与y轴垂直的平面称为y平面, 其上有正应力Cy和切应力.yx ;与z轴垂直的z平面上应力等于零,该平面是主平 面,其上主应力为零。平面应力状态也可用图9-1 (b)所示单元体的平面图来表示。设正应力以拉应力为正,切应力以截面外法线顺时针转90所得的方向为正,反之为负。(a)(b)(c)图9-1图9-1 (c)所示斜截面的外法线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规定角从x轴逆 时针向转到截面外法线n方向时为正。: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为:J =y

5、 JYy十C0S2aJySI n2a2 xysin2: - xy cos2: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2xy-maxCmin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是平面应力状态的两个主应力,其所在截面即为两个主 平面,方位由下式确定:tan2: 0 =2 xy二x最大切应力和最小切应力T-maxT min2xy最大切应力和最小切应力所在截面相互垂直,且和两个主平面成45,其方位由下式确定:tan2: j2xy(三)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1 在G .直角坐标系中,平面应力状态可用一个圆表示,如图G + CT )I7Jf其圆心坐标为 ,0,半径为J y +壬;。该圆周上任I 2 丿 I 2丿都对应着单元体上某一个:

6、截面上的应力,这个圆称为应力圆。9-2所示。,点的坐标*CF + ;2 ;3。如果单元体的各面上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时,不计切应力对单元棱边的长度变化的影响,广义虎克定律为-(二 y),xyGItE),vyzyzG+ CTy)lYzxzxG2. 体积变形(h)(a)受力前的徹几休积V(I+EpdrZ g儿也卸引甘阳Lev图9.3图9-3所示单元体的单位体积变化(即体积变形)为y= ;l+ 边+ 31设平均主应力二m=(二l+ ;2 + - 3),则体积改变虎克定律为3式中K,称为体积弹性模量。3(1 _2卩)(六)平面应变分析1 本章所指平面应变状态是平面应力所对应的应变状态,不同于弹性力学

7、中的平面应变状态,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应变发生在同一平面内的平面应变状态。 切应变为零方向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各向同性材料的主应力和主应变方向相 同。2 在用实测方法研究构件的变形和应力时,一般是用电测法测出一点处几 个方向的应变,然后确定主应变及其方向,进行应变分析。3 .在进行一点的平面应变分析时,首先应测定该点的三个应变分量;x,;y和xy。由于切应变难以直接测量,一般先测出三个选定方向:-1,-2,: 3上的线应变,然后求解下列联立方程式Ex 十 gy*X Eyc xy . _名刊=+cos2ct i sin 2.1a 2 2 2名x+名y名xgy小xy .2 j =+cos2a 2 s

8、in 2一2022 2 2 2 2名X 十 EyZxy,xy . _j =+cos2a3 一 sin 2a 3严 223 23即可求得x , y和xyo实际测量时,常把:1, ?2 , :-3选取便于计算的数值,得到简单的计算式,以 简化计算。如选取、曲=0 ,-;2=45,-3=90 ,则得到、二;o90yxy主应变的数值亠己2-09022(- ) ( ) 2 045 丿 V 4590 /主应变方向tan2: 02 ;45 一 ;0 一 ;900904一点的应变分析完成后,可用广义虎克定律求得该点的应力状态。、强度理论(一)强度理论的概念1杆件在轴向拉伸时的强度条件为N乞A式中许用应力为材料

9、破坏时的应力,塑性材料以屈服极限 三(或二0.2) n为其破坏应力,而脆性材料则以强度极限6为其破坏应力。简单应力状态的强度条件是根据试验结果建立的。2 材料的破坏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塑性屈服;另一种是脆性 断裂。不同的破坏形式有不同的破坏原因。3 关于材料破坏原因的假说称为强度理论。这些假说认为在不同应力状态下,材料某种破坏形式是由于某一种相同的因素引起的。这样,便可以利用轴向拉伸的试验结果,建立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条件。(二)四种常用的强度理论1 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最大拉应力是引起材料断裂破坏的主要因素。第一强度理论 的强度条件是2 最大拉应变理论(第二

10、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最大拉应变是引起材料断裂破坏的主要因素。第二强度理论 的强度条件是T1(;二+ ;3)乞这一理论假设材料直到断裂前服从虎克定律。3 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材料发生塑性屈服的主要因素是最大切应力。第三强度理论 的强度条件是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材料发生塑性屈服的主要因素是形状改变比能。第四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是(三)强度理论的应用与相当应力1 运用强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应当注意其适用范围。脆性材料一般 是发生脆性断裂,应选用第一或第二理论,而塑性材料的破坏形式大多是塑性屈 服,应选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2 工程实际中,常将

11、强度条件中与许用应力二进行比较的应力称为相当 应力,用Cxd表示。上述四种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可写成统一的形式;xdi _叮 (i = 1, 2, 3, 4)四种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分别是xd 1 =1Cxd 2 = ;1一 2+ ;3). xd 3 = 1 一 3xd42 (二1 -二 2)2 2(二 2 -二 3)(二 3 7)三、难题解析【例1】一点处的平面应力状态如图9-4 (a)所示。已知=60MPa ,=-40MPa , .xy = -30MPa , = -30。试求(1) 斜面上的应力;(2) 主应力、主平面;(3) 绘出主应力单元体。(a)(b)图9-4解:(1)斜面上的应力CT

12、 + CTCF CFx y x y cos2: - xy sin2: 口22xy60 -402.60 402cos(-60 ) 30sin(-60 )= 9.02MPaJ x . . ysin 2:亠 xycos2:2 xy60 40 .sin(一60 ) -30cos(-60 )-58.3MPa(2)主应力、主平面maxx y)22xy = 68.3MPa-minx y)22xy - -48.3MPa所以“十=68.3MPa, “-2=0,二3 二-48.3MPa主平面的方位角为tan2: 02 xy60 0.660 40:0 =15.5:-0 =15.590 =105.5由此可知,主应力-1方向:0=15.5,主应力二3方向:0 =105.5(3)绘制主应力单元体,如图9-4 (b)所示。【例2】如图9-5所示圆柱体,在刚性圆柱形凹模中轴向受压,压应力为二。试 计算圆柱体的主应力与轴向变形,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分别为柱长度为I。图9-5解:在凹模中的轴向压缩圆柱体,由于其横向变形受阻,其侧面也受压,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