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_第1页
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_第2页
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_第3页
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_第4页
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携毒传播,具有传播流行速度快、发生范围广、危害损失重,为害隐蔽等特点;2010年首次在本县发现,发病面积达0.5万多亩,重发田块丛发病率高达90%以上,产量几乎绝收。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流行与否,关键取决于南方白背飞虱虫源带毒率高低和迁入量大小。今年白背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大,初见期5月8日,与去年相同,5月21日灯下诱虫345只,到6月1日灯下止共诱白背飞虱1722只,去年同期仅19只,已出现三次迁入峰,分别为5/21、5/27、6/1日,如果迁入的白背飞虱虫源带毒率高,即会出现“落地成灾”之势,即白背飞虱迁入

2、20-30天后田间稻苗出现“矮缩”灾害暴发。据分析,2011年我县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发病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局部有大流行可能,对单季稻生产构成极大威胁,若防控不力会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安全。为此,各乡镇应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知识,务必在每个村部、集镇、农药店等张贴防控技术资料,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面提升稻农的防灾意识和控病水平。一、发病症状1、典型症状:(1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片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2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气生根及高节位分枝;(3病株茎秆表面有12毫米大小乳白色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4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条形

3、,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5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期越晚,产生的节位越高;(6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或褐黑色。2.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植株矮小,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3.分蘖期症状: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4.抽穗期症状: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多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

4、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5.田间的表现型:(1枯死型:主要是为发病早的严重病苗,于水稻拔节和孕穗期陆续枯死。(2万年青型:主要表现为矮缩病苗一直呈矮缩状,分蘖较多,不能抽穗,亦无经济产量。(3主要表现在部分矮缩病苗缓慢恢复生长,但生产量小,能抽出一些小穗,但稻株矮小穗短,千粒重轻,经济产量低。6.病毒基本特性: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俗称“矮稻”,是由白背飞虱带毒虫源传毒的水稻病毒病害,寄主范围:水稻、玉米、薏米、稗草、水莎草等。二、发生概况及特点我县2010年已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发生面积0.5万亩,发病田块株病率达30-50%,

5、重发田块丛发病率高达90%以上,产量几乎绝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及越冬毒源大量的积累,病害逐年加重。水稻7叶期前为病毒侵染敏感期,且前期感病越早,危害越重。杂交稻发病一般要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由于主要由远距离迁飞的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且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病受害,因此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潜在威胁大的显著特点。三、发生趋势及原因分析据近期病虫监测点调查结果,目前早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轻,但根据病害流行特点、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水稻品种等因素综合分

6、析,预计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县单季稻区将呈现快速蔓延态势,发生区域与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感病品种可能出现暴发危害,主要依据:1.越冬虫源地毒源充足。3-5月份,白背飞虱的主要虫源地虫量较大,广东等地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结果为2%左右;随着南方(毒源地水稻成熟收割,白背飞虱将陆续迁入我县危害,将使本地毒源病毒不断增殖,单季稻获毒受害的可能性加大,病害流行的毒源条件满足。2. 白背飞虱迁入高峰和水稻敏感生育期吻合。5月中旬以后,虫源将陆续迁移、繁殖、传毒,加之单双季稻混栽桥梁田多,因此单季稻秧田期获毒受害的几率很大,该病害发生处于上升时期,在耕作制度、水稻品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

7、气候条件无明显不利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态势仍将延续。3.抗病品种匮乏。由于该病毒出现时间不长,育种部门还没有将其列为育种对象;目前生产中尚未发现抗病品种,且缺乏抗病性鉴定方法,因此通过抗病品种控制病害流行缺乏基本条件。4.栽培制度对病害流行有利。目前,水稻单双季混栽现象普遍存在,栽插期拉长,近年甜玉米、薏米种植面积扩大,桥梁作物面积增加,为白背飞虱传毒和该病毒流行扩散提供了广泛的食料和寄主场所。四、防控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的关键是以预防为主,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为重点、治虫防病为关键、抓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控策略,切实抓好综合防治技术的落实,千方百计遏制流行势头,确保

8、苗期和分蘖期不被白背飞虱为害,减少白背飞虱传毒机率,防治技术如下:1、选用抗病良种。据全县2010年单季稻不同品种发病情况调查,针对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态势,各地宜选用甬优9号、8号和中浙优8号等抗(耐病品种,在病区不宜种植丰两优4号、扬两优6号、深两优5814、国稻系列、钱优0508等感病品种。2、加强病虫监测。县病虫测报站(点要做到早监测、早预报,密切监控白背飞虱迁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动态,结合南方迁出地白背飞虱带毒率预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防治。各乡镇农技部门、植保服务组织要切实加强面上普查,抓住防控关键时期,及时、有效地指导开展防控。3、抓好健身防病措施。(1提倡工厂化

9、育秧,若育秧的秧田应统一集中连片,适当增加种子用种量,杂交稻每亩大田在常规用种量上适当增加150-300克;(2做好种子药剂处理,浸种宜选用优质单剂10%吡虫啉300-500倍,浸种时间以常规要求进行。也可采用拌种处理,即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25%吡蚜酮20克,或10%吡虫啉30克,先与少量细土拌匀,再均匀拌1公斤种子(以干种子计重即可播种。(3秧苗期切不可氮肥施用过量,严控秧苗过嫩过绿;(4移栽时剔除矮小病秧,病区要适当提高插种本数和插种密度,提倡改单本插为双本插;(5有条件地区应储备一定数量的预备秧苗,为应急补救作好准备。4、控制秧苗期及本田分蘖期传毒侵染。做好药剂治虱防病,(1策略性防治:

10、做好冬闲田和田边杂草全面药剂防治,亩用40%毒死蜱100ml加10%吡虫啉30 50克,兑水40公斤喷雾,控制白背飞虱减少传毒来源。(2防治适期:水稻秧苗3-6叶期和大田初期是白背飞虱的传毒关键期,也是治虱防矮的主要适期,秧苗转青隔4-5天治1次至拔秧,用优质单剂10%吡虫啉粉剂40-50克,或25%吡蚜酮粉剂30-40克,当成虫或高龄若虫大量出现时,加40%毒死蜱100毫升,兑水40-50公斤喷雾,以迅速、持续控制白背飞虱,降低病害流行风险。(3大田药剂防治:选用吡蚜酮、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等对口药剂,确立以秧苗3-6叶期和大田初期为用药防治关键期,在关键期内持续做好白背飞虱防治。在流行区增加药剂用量和防治次数,每次治后残存虫量仍达到“防标”的稻田,要及时继续甪药补治,为提高控病效果,应实行统防统治,确保大区域内有效控制病害。5、因急补救措施:水稻栽后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