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及衰老学说_第1页
第二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及衰老学说_第2页
第二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及衰老学说_第3页
第二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及衰老学说_第4页
第二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及衰老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及衰老学说v1、哲学基础v2、中医学基础v3、节律、系统与全息理论v4、人的自然寿命与衰老学说一、哲学基础v1、阴阳八卦v2、五行学说v3、天人合一1、阴阳八卦v阴阳的基本概念:山之南北、活跃、向上、温热的等归于阳,相反的归于阴。阴阳是相对的。v周易中阴阳,是以爻表示阴阳。2、五行学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相胜(克)的关系: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3、天人合一v中国传统哲学中,“天”是复杂多义的、“人”也是复杂多义的,“天人合一,既包含神秘的神学目的论的内

2、容,也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意思,其中也有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养身之道。v泛和谐价值论的价值追求二、中医学基础v1、藏象学说v2、经络学说v3、精气神学说1、藏象学说v藏象,又越脏象。脏是指藏于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与外的生命现象。v藏象学说是运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研究人体,它所强调的是五脏功能的平衡协调,并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维系人体内和人体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与协调。v五藏六腑v中医五藏心、肝、脾、肺、肾。其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v中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其共同功能是传导化物。v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五脏的主要功能v1.心v主要功能为:(1)主血脉,推动血脉在全身

3、的运行;(2)主神志,心藏神,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要由心管理。v公孙尼子指出:“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心者,众智之要,物皆求于心。舟从流于河而无维楫,求安不可得也。对心功能给予了很好的总结和评价。v2、肺:“肺者,脏之盖也”。位于胸腔横隔之上,连气管,通于鼻。在五脏中的位置最高。v主要功能:(1)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v(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指在肺气的推动下,卫气和津液输布于全身。肃降主要表现在气及津液的清肃下降两个方面。v肝:位于腹部横隔之下,右肋之内。v主要功能:(1)主藏血;(2)主疏泄。肝功能疏泄失调,会使气机不畅,导致气滞血瘀。v脾:位于腹腔内、横隔之下,形状扁长。v主要功能:

4、(1)主运化、统血;(2)主肌肉四肢。脾功能失调则营养匮乏,人会面黄肌瘦。v肾:“腰者,肾之府”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主要功能:藏精、主水、纳。六腑的主要功能v1.胆:附于肝,既属六腑,亦属于奇恒之腑。主要功能是储藏胆汁和协助胃的升降,促进消化。v2.胃:居上腹部,位于膈下。上于贲门处接食道,下于幽门处接小肠。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食物。v3.小肠:居小腹内,上于幽门处接胃的下端,下于阑门处交于大肠。主要功能是将胃传下来的水谷做进一步消化吸收,并将之分为清浊。其中,清者由脾转输,浊者 大肠。v4.大肠:大肠上于阑门处接小肠下端,下即肛门。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下传的浊物,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

5、燥化使之成为粪便排出体外。v5.膀胱:居小腹内。主要功能是储藏津液,排泄小便。v6.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上焦指横膈膜以上,咽喉以下,包括心、肺等;中焦指横膈膜以下至脐的一段,包括脾、胃;下焦指脐以下部分,包括肝、肾、膀胱。v主要功能:黄帝内经中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说法。“如雾”指心肺输送气津的作用犹如雾露滋润万物,“如沤”指脾胃消化、吸收、转输水谷化生气血津液的作用犹如酿造美酒一样,“如渎”指肾和膀胱运行津液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犹如排水渠道般必须疏通流畅。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v1.脑:“脑为髓之海”。位于颅内,由骨髓汇集而成。主要功能是思维活动。中医将脑的功能归于心,对

6、脑的保养应从心、肾入手v2.髓:居于骨腔,主要功能充养全身的骨骼和脑。“肾生髓”,对于髓的滋养,中医认为从补肾开始。v3.骨:主要功能是储藏骨髓和支撑。“肾主骨”,骨的生长发育主要靠肾的充养。v4.脉:分为经脉和络脉,网布全身,为血之府。主要功能是运行血气周流全身。v5.胆v6.子宫:位于小腹,主要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五脏六腑与全身部位的对应关系2、经络学说v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v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是中医经络系统的主干,故又合称为“十四经脉”。v十二经

7、脉:v又称为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其主要功能是阴经与脏腑构成属脏络腑关系,阳经与脏腑构成属腑络脏关系,从而使得气血周而复始地在体内循环,供给营养,带走废物,以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沟通与和谐。v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带脉等的总称。由于这些经脉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腑关系,相互之间没有表里配合。所以,将这些脉称为“奇经八脉”。v主要功能:将类似的经络连接、组合在一起,并起统帅和主导的作用。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任脉又被称为“阴脉之海”,冲脉被称为“十二经之海”。当十二经脉气血充足时会蓄在奇经八脉中以备用,不足时进行补充。常用腧穴3、精气神学说v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8、础。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v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中医学的“气”主要指人体内生命力最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或能量,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所谓“气充形,形寓气”,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v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中医学的“神”,即人体之神,由精化生、由气养成,具有物质依赖性,能统精驭气,是人体生命力的体现。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与形相对。三、节律、系统与全息理论v1、节律理论v

9、2、系统理论v3、全息理论1、节律理论v(1)昼夜节律v“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v(2)朔望节律:指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相对位移时,月相所呈现出来的周期性变化规律。v朔(一月之始)、上弦(半月)、望(满月)、下弦(半月)、晦(周期最后一天)。v(3)四时节律v地球在一年的周期运行中,形成了湿热寒凉、春夏秋冬变化,这种四时节律的变化引起人体阴阳的消长盛衰。2、系统理论v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主要观点:v(1)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养生注重“身”和“心”的和谐统一。v(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养生是合力的结果,讲求多维一体、融会贯通。v(3)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指导下,讲究个体身心的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3、全息理论v全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四、衰老学说v1、中国对于衰老原因的认识v2、中国人对于早衰的认识v3、国外的衰老学说1、中国对于衰老原因的认识v(1)肾脏亏虚v(2)脾胃虚衰v(3)心脏虚衰v(4)肝脏衰竭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