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游原旨读法》的地位及其影响(一)_第1页
试论《西游原旨读法》的地位及其影响(一)_第2页
试论《西游原旨读法》的地位及其影响(一)_第3页
试论《西游原旨读法》的地位及其影响(一)_第4页
试论《西游原旨读法》的地位及其影响(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西游原旨读法的地位及其影响(一)【内容提要】西游原旨读法无论是对西游记的主旨方面,还是对其艺术技巧方面的探讨,都给后人提供了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启示。如:为推究出小说的原旨,作者“殚数十年精力,惟恐古人之书有一字之未悉,又惟恐注释之义与古人之旨有一字之不合者”(西游原旨跋)穷根究底,追根溯源的精神;讲究读原着,独立思考,又不固执己见,注重与名师印证的朴学、实证精神,这些精神对纠正今天的学术浮躁风气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读法的作者不蹈袭前人,不拾人牙慧,他独具慧眼,婆心独切,提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见解,对开启人们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西游原旨读法 地位 影响 上海古籍出版

2、社出版的古本小说集成丛书中,有一种叫西游原旨的小说,扉页上方题“嘉庆24年重刊”,右栏题“长春丘真君着”,左栏题“素朴散人刘一明解”,中栏大字题西游原旨,而书中自序署“乾隆戊寅孟秋三日榆中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从表面看,此书为全真道祖丘处机所著,素朴散人刘一明所编并作解。其实,丘处机所著,名为真诠,是丘真人对西游记的一种解读;而西游原旨则是刘一明对西游记的一种解读。虽然原旨袭用真诠所用西游记的原文,但编者认为“其解虽精,其理虽明,而于次第之间仍未贯通,使当年原旨不能尽彰,未免尽美而未尽善耳。”故此编解西游原旨。西游原旨在卷首专门作了西游原旨读法一篇,共45条。可以说,西游原旨读法不仅是

3、素朴散人解读其西游原旨的指导书,而且也是解读小说西游记的指导书,甚至可以说是解读和研究其它中国古代小说的指导书;它在思维方法上给读者和研究者研究西游记以及整个中国古代小说提供了极为有意的借鉴。西游原旨读法45条中,若从大处着眼,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个方面:一、关于西游记的主旨;二、关于西游记的写作技巧;三、关于西游记的结构。笔者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西游原旨读法对后世研究者所产生的影响。一、关于西游记的主旨关于西游记一书,原旨作者以为其目的是在宣扬“三教一家”之理,“性命双修”之道。这个观点是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观点,即“三教合一”之说。至于“三教一家”的说法,学界有不少专家曾提出过否定意见,虽然均

4、能自圆其说,但总不免有些失之偏颇,不太符合原着之意。尽管表面上小说中的描写是道教的文字占多,佛教的宗旨尚明,而很少涉及儒教的事例;但实质上,“三教”在书中的地位是均等的,只不过是均等的情况有隐有显罢了。正如读法(即西游原旨读法,下同)第4条所说的那样:“西游贯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释则为金刚、法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在道则为参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经,发金刚、法华之秘;以九九归真,阐参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师徒,演河、洛、周易之义。”否定“三教一家”之说者,往往只看到了书中佛道的描写,而没有看到儒家的东西,其实,如果像悟元子那样,换一种思维方式去仔细推敲的话,是不难发现书中亦有大量儒教的东西存在。

5、就拿孙悟空这个人物来说,他作为小说中主要的文学形象,完全带有理想化,他向往自由,并千方百计努力去争取自由,但他始终没有摆脱束缚他“自由”的羁绊。书中无论是写孙悟空对“自由”的追求,还是写束缚他“自由”的东西,都是既有佛家的,也有道家的,还有儒家的,只不过是写佛、道属“显写”,而写儒教属“隐写”而已。那么,西游记原着中“隐”的东西(也就是儒教的东西)在哪里呢?读法第20条明确指出:“西游即孔子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猴王西牛贺洲学道,穷理也;悟彻菩提妙理,穷理也;断魔归本,尽性也;取金箍棒,全身披挂,销生死簿,作齐天大圣,入八卦炉锻炼,至命也。观音度三徒,访取经人,穷理也;唐僧过双叉岭,至两界山,尽性

6、也;收三徒,过流沙河,至命也。以至群历异邦,千山万水,至凌云渡,无底船,无非穷理尽性至命之学。”这些地方,如果不经人指出,读者就很难以想象到这一层。再如读法中还多次提醒读者注意“贞观十三年”的用意,如第13条说:“西游乃三五合一,贞下起元之理。故唐僧贞观十三年登程,路收三徒,十四年回东,此处最要着眼。”为什么在此处“最要着眼”呢?因为“三五合一”为收“三徒”而合“五行”之说,而“贞下起元” 即为卦象所定。因而读法第15条又说:“西游大有破绽处,正是大有口诀处。惟有破绽,然后可以起后人之疑心,不疑不能用心思。此是真人用意深处,下笔妙处。玄奘生于贞观十三年,经十八年报仇,已是贞观三十一年,何以取经

7、时又是贞观十三年?”这里所谓“破绽”实际上为作者的用意深处,下笔妙处,作者反复用“贞观十三年”,其目的是突出唐僧师徒能成功地取来真经回到东土,是卦像所定,亦即天意,也就是读法第4条所说的“在儒则为河、洛、周易”。儒家讲“忠君”、“爱国”,而“君”与“国”常常是两个名词一个概念,因为古代社会的君主、国王往往是国家的象征,其身份往往代表着他们所统治的那个国家,而西游记中亦有突出“忠君”、“爱国”之处,如读法第22条云:“西游有写正道处,有劈旁门处。诸山洞妖精,劈旁门也;诸国土君王,写正道也。此全部本义。”可见,在整个西游记中,虽然写妖精的地方比写国土君王的地方多,但作者是把国土君王当作“正道”来写

8、,而把妖精当作“旁门”来写,孰重孰轻,一目了然。正因为君、国同义,所以,唐僧去西天取经,一定要带上盖有“各国宝印”的“通关牒文”并且要“上西而领,回东而交”(见读法第14条),以示各国君主地位的尊贵。也正因为盖有“各国宝印”的“通关牒文”是如此重要,所以唐僧“始终郑重,须臾不离”(同上);更何况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奉旨而行,有如钦差,因而唐僧师徒历九九八十一难并取得真经,就含有儒家忠君爱国的意义。儒家的 “入世”、“有为”在西游记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读法第29条所说:“西游前七回,由命以及性,自有为而入无为也。后九十三回,由性以及命,自无为而归有为也。通部大义,不过如是。”从数量上看,写佛、道

9、“自有为而入无为”的东西只用了7回,而写儒家“自无为而归有为”的东西用了93回,占绝大多数篇幅;而从终极目的来看,还是儒家的“入世”、“有为”占绝对优势,属主导地位,亦即西游原旨的作者所说的“通部大义”。由此可见,儒家的东西在西游记中并没有少写,至少也算得上与佛、道均等。更重要且更有开启意义的则是读法第11条所说的:“西游取真经,即取西游之真经,非西游之外,别有真经可取。是不过借如来传经,以传西游耳。能明西游,则如来、三藏真经,即在是矣。”这里所说的“真经”不在西游之外,而在西游之中,意思是说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真经”。那西游记中到底有哪些称得上是“真经”呢?笔者以为西游记中的“真经”几乎是俯

10、拾即是,择其要而言,如唐僧对终极目标的执着精神,行者对不合理的抗争精神,“三徒”同舟共济,共同战胜各种困难的团队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非常可贵的,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能给人们以斗志、以勇气、以启发,它历久弥新,永放光芒。也正因为书中有了这些闪光的“精神”(即“真经”),所以西游记这部小说才能超越时空,鼓舞后人;西游记的作者要“借如来传经”,实际上要传的就是书中许多可贵的“精神”,也正是儒家所倡导的“精神”。“显”的东西易见,而“隐”的东西难寻,若不对原着认真分析,仔细推究,则难明其中深意,所以读法第44条特别指出:“西游经人注解者,不可胜数。其中佳解,百中无一。虽悟一子真诠为西游注解第一家

11、,未免亦有见不到处。读者不可专看注解而略正文,须要在正文上看注解,庶不至有以讹传讹之差。”第45条又进一步强调说:“读西游当在正文上用功夫,翻来覆去,极力参悟,不到尝出滋味,实有会心处,不肯休歇。”由此可见,悟元子刘一明为了探寻出西游记的原旨,他在原文上下了一番狠工夫。不管他的结论是否符合西游记的原旨,但他那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给后世研究者更多的启示。素朴散人刘一明强调“读原着”,强调“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不反对参考他人意见,只不过是在自己获得心得后再去参看他人注释,以便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准确。故其又说“如有所会,再看他人注解,自己识见

12、,则他人所解之臧否可辨,而我所悟之是非亦可知。如此用功,久必深造自得。”(同上)即使是这样,他也并不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而是常将自己的体会、见解与名师一起探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说服力更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所以他又强调说:在自己“深造自得”之后,“亦不可自以为是,犹当求师印证,方能真知灼见,不至有似是而非之差。”(同上)这番话不仅是他研修西游的心得体会,也是历代学者所恪守的箴言,并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二、关于西游记的艺术特点作为明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它与其它几部名著一样,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诸多的成就,学界已有不少文章论及,故此不再赘述。但笔者所要指出的是,西游记中的诸多艺术特点早在清代刘

13、一明的读法中就一一述及,而是作为导读给读者提出的。从笔者自己阅读西游记的切身感受来说,曾经未体会到的,或以为是小说“缺陷”、“破绽”的地方,恰恰正是作品的绝妙佳笔,若不经读法指点,还真难悟出其中的妙处来,如上文所引读法第15条所说的,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正因为西游记中的艺术特点不是很容易发现的,所以读法的撰写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西游记中比较难以发现,或者容易被忽视的地方,读法已一一指出,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限于篇幅,笔者仅拈出下面几条略做分析。1、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由于书中所写山川风物、人物面貌、村言俗语、调侃嬉戏都是千变万化,真假难辨,需要读者认真阅读,仔细

14、推敲,达到“行行着意,句句留心,一字不可轻放过去”(见读法第5条)的谨严,才能辨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故读法第2条明确指出:“西游立言,与禅机颇同。其用意处,尽在言外。或藏于俗语常言中,或托于山川人物中。或在一笑一戏里,分其邪正;或在一言一字上,别其真假。或借假以发真,或从正以劈邪。千变万化,神出鬼没,最难测度,学者须要极深研几,莫在文字上隔靴搔痒。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2、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比较法。常言道: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而读法所言的“比较”,多在“真”、“假”之辨上。首先,把西游记与其它才子小说做比较,以获得西游记“深层”的意义。如读法第3条所云:“西游,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

15、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确为西游的评。其次,以西游记中悟空自身的变化做比较,以获得西游记“真实”的意义。如读法第39条所说:“西游写悟空变人物,有自变者,有以棒变者,有以毫毛变者。自变、棒变,真变也;毫毛变,假变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再次,以同一人物的名谓做比较,追寻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以获得西游记“可靠”的意义。如读法第40条说:“西游称悟空,称大圣,称行者,大有分别,不可一概而论,须要看来脉如何。来脉真,则为真;来脉假,则为假。万勿以真者作假,假者作真。”对此,作者在读法第38条所举事例中做了极

16、好的分析,他说:“西游写悟空,每到极难处,拔毫毛变化得胜。但毛不一,变化亦不一。或拔脑后毛,或拔左臂毛,或拔右臂毛,或拔两臂毛,或拔尾上毛,大有分别,不可不细心辨别。知此者,方可读西游。”由此可见,即使是对于同一人物,同一事物,也要善于比较,分析其“真假”的来龙去脉,并得出最后的“可靠”的结论。3、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导入法。这里所说的导入法,也就是读法中所说的“欲示真而先劈假之法”,这种写法很有点像朱熹所说的“赋”的写法,(即“赋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只不过在西游记中更注重用相反的事例作为导入的引子,即达到以假衬真的目的。由于此法在西游记中用得特别多,即“通部多用此意”,故读法第2

17、5条明确指出,以引起读者注意。如说:“西游有欲示真而先劈假之法,如欲写两界山行者之真虎,而先以双叉岭之凡虎引之;欲写东海龙王之真龙,而先以双叉岭之蛇虫引之;欲写蛇盘山之龙马,而先以唐王之凡马引之;欲写行者、八戒之真阴正阳,而先以观音院之假阴假阳引之;欲写沙僧之真土,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通部多用此意。知此者,方可读西游。”4、提醒读者注意故事的连贯性。章回小说,顾名思义,应是分章分回。一般情况是每回演一个故事,而故事的主题往往在回目中已点明,故读者要极快地了解某一回的内容,只须看看回目便知。当然,这是指普通大众读者而言,他们只要做一般的了解,无须了解深层的意义。而作为研究,就不能这样,因为许

18、多章回小说,如三国水浒红楼等在写法上,都有铺垫,有埋伏,有的“公案”不是在当回中解决问题,而是延伸到数回乃至数十回中,因而研究者在阅读时要特别细心注意。至于西游记,素朴散人告诉我们一个秘诀,那就是注意每件公案的冠首,因为其立言主意,往往在公案冠首就已讲明了,如读法第9条云:“西游每宗公案,或一二回,或三四回,或五六回,多寡不等。其立言主意,皆在公案冠首已明明题说出了。若大意过去,未免无头无脑,不特妙义难参,即文词亦难读看。阅者须要辨清来脉,再看下文,方有着落。知此者,方可读西游。”5、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双关意义。西游记中有不少一意双关、一笔双写之处,若不弄清其中的双关意义,就无法读懂西游。像西

19、游记中的劈邪归正、证正劈邪之笔,性命双修之道,都是用的双关笔法。例如读法第21条云:“西游有劈邪归正,有证正劈邪之笔,如女人国配夫妻,天竺国招驸马,证正中劈邪也;狮驼国降三妖,小西天收黄眉,隐雾山除豹子,劈邪归正也。真人一意双关,费尽多少老婆心。盖欲人人成仙,个个作佛耳。知此者,方可读西游。”再如读法第26条是专门就性命双修来谈的,如说:“西游有最难解而极易解者,如三徒已到长生不老之地,何以悟空又被五行山压住,悟能又有错投胎,悟净又贬流沙河,必须皈依佛教,方得正果乎?盖三徒皈依佛教,是就三徒了命不了性者言;五行山、云栈洞、流沙河是就唐僧了性未了命者言。一笔双写,示修性者不可不修命,修命者不可不

20、修性之义。”这些地方,若不经人点破,读者是难以想象得到的。所谓“有最难解而极易解者”,实际上深含哲理。6、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喻意。上文已经说过,西游原旨读法的作者是主西游记“三教一家”之说者,其所认定的儒教范畴,主要是在河、洛、周易之中,故其“喻意”多在太极、五行之中找寻。如读法第30条说:“西游三藏喻太极之体,三徒喻五行之气。三藏收三徒,太极而统五行也;三徒归三藏,五行而成太极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第33条说:“西游以三徒喻外五行之大药,属于先天,非后天有形有象之邪行可比。须要辨明源头,不得在肉皮囊上找寻。知此者,方可读西游。”第37条又说:“西游以三徒喻五行之体,以三兵喻五行之用。五行横簇,体用具备,所以能保唐僧取真经、见真佛。知此者,方可读西游。”可见,读法作者极力找寻出书中的喻意,目的是要说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7、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正用、借用之别。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即唐僧师徒)皆有多种名号,这些名号,不是小说的作者随心所欲地变戏法,搅得读者眼花缭乱,而是有其用意的。其中有的属正用,有的属借用,若不弄清作者的用意,不知道哪个属正用,哪个属借用,就无法真正读懂西游记。故读法第32条特别指出:“西游写唐僧师徒有正用,有借用,如称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